趙凌峰
摘 要:永州地區(qū)風景優(yōu)美,有著青山綠水和悠久的人文氣息,特別是浯溪碑林等成為歷代文人游歷中紛紛駐足的地方,許多知名人士在游山玩水、賞文弄墨間留下了很多詩文。有仰慕先賢高風亮節(jié),追尋其足跡踏遍“永山永水”的追思詩文;有傾慕永州的青山綠水,追尋傳聞而涉足“瀟湘畫景”的山水詩文;有敬慕親友的深情厚誼,追尋情誼而抒發(fā)“離情別意”的別離詩文。永州以詩成名,以文盛名。
關(guān)鍵詞:唐宋兩朝;永州;知名過客;詩文類型
行旅是古人探究天地、行走人間的方式,特別是唐宋兩朝,很多文人或宦游,或軍旅,或興游,中國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文人們的盡興之作、游離之吟。行旅是古代文人的一種情懷,也是一種磨礪自我的方式。在眾多文人游歷的地方中,唐宋兩朝有很多文人都奔向一個地方,永州。永州地處湘南之隅,古來因為地勢險要,野木蒼天,多瘴癘,被視為“蠻荒之地”,據(jù)傳舜帝南巡為開化本地民眾長久留滯本地直至“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唐宋兩朝有很多名士不約而同前往,沉浸在青山綠水間,徘徊在舜廟柳祠前,陶醉在瑤鄉(xiāng)風情里,揮毫潑墨,將滿腔的熱情和知古嘆今的情趣揮灑于字里行間,留下很多描繪永州山水和風土人情的詩文。綜觀此類作品,本文將對唐宋兩朝知名過客(不含貶謫永州、曾長居永州的文人,主要指在永州短暫停留或曾從永州旁邊路過慕名折道而來并留下永州相應人文風情紀錄詩文的知名文人)在永州的作品進行分析研究。
一、仰慕先賢高風亮節(jié),
追尋足跡踏遍“永山永水”
舜帝素有“中華文明道德始祖”之名,其與娥皇、女英二妃的凄美故事傳誦千古,無數(shù)文人為之淚灑詩篇;柳宗元謫居永州十年,寫出許多山水詩文,閃耀一時,被后世推崇為“山水散文之祖”。唐宋兩朝的文人大都有追古之風,在他們漫游途中最愛追尋這些“有故事的人”的足跡而去,遂留下不少的詩文。第一類是追思先賢,追古懷今的。其中最有名的當是“詩仙”李白的詩文,如他的《遠別離》:“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痹娙艘载S富的想象力和夸張的筆調(diào),穿透歷史風云,在瀟湘之源思古人別離,嘆愛情之殤,虛實相生、議敘結(jié)合的方式寫了舜與娥皇、女英的故事,并借古喻今,將內(nèi)心的憤懣不平酣暢淋漓地表現(xiàn)出來,將千古傳誦的別離之情傾述得淋漓盡致。李白慕舜帝故事而去,足跡遍及三湘四水,最后登九疑而憂天下,其《悲清秋賦》亦是九疑山上的一聲清嘯,曠絕亙古。據(jù)其 《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鄙n梧是九疑的古稱,這就證明李白登過九疑,到過舜陵。此外,劉禹錫、戴叔倫、李諒、蘇軾等唐宋知名文人在游歷舜陵或九疑后在詩文中述說過對舜的追思,并借舜與兩女的典故,或抒發(fā)壯志難酬的情懷,或歌詠真摯愛情的難能可貴,或傷感人間別離的傷痛,各有千秋,但又殊途同歸。第二類是感念先賢遭遇,崇敬先賢思想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歐陽修的詩文,如他的《永州萬石亭寄知永州王顧》:“天于生子厚,稟予獨艱哉。超凌驟拔擢,過盛輒傷摧??嗥湮]心,常使鳴心哀。投以空曠地,縱橫放天才?!睔W陽修是北宋文學的領(lǐng)軍人物,就連蘇軾、曾鞏等都對他執(zhí)弟子之禮,他推崇的人物在道德文章方面的成就可想而知。本文同情柳宗元艱難困苦的不幸遭遇,對柳宗元的千古才華和高蹈出世表示欽佩,將吊古與懷今結(jié)合起來,表現(xiàn)出強烈的出世思想。歐陽修和柳宗元的命運有相似之處,都以文章見長,都以國事為念,身居廟堂之高,但憂草野之民,命運多桀難,身世常飄零,但不論身處何地,都能以天下蒼生為念,盡管前路困難重重,但都不失凌云之志,縱然困境掙扎,但都能潔身自好、迎難而上,縱然身隔數(shù)百年,但歷史遺留的萬石亭還是讓他們“萍水相逢”了。柳宗元曾作《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以紀念修亭的刺史崔能。后世的歐陽修慕名而來,睹物思人,不由感慨萬千,追古思今。
二、傾慕永州的青山綠水,
追尋傳聞而涉足“瀟湘畫景”
永州是湘江的發(fā)源地,瀟、湘二水在境內(nèi)匯合,古稱“瀟湘”,因為絢麗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淳厚濃郁的人文氣息,被譽為“錦繡瀟湘”。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描述了永州零陵城內(nèi)的多處秀麗景觀,使其揚名天下,譽滿神州。唐宋時期,很多知名文人紛紛慕名前來,在神秀的永州大地揮筆寫下了一篇篇聞名遐邇的山水文章。第一類是歌詠和贊許祁陽浯溪碑林的詩文。浯溪自唐代元結(jié)之后形成了勒石銘文的風氣,逐漸成了歷代文人頂禮膜拜、競相觀摩的地方,許多知名過客慕名而來,被“文美、字美、崖美”所吸引,乘興寫下了很多詩文,讓摩崖文學鼎盛一時。如北宋書畫家米芾在赴任長沙掾途中,經(jīng)浯溪,寫下《題摩崖詩》:“胡羯自干紀,唐綱竟不維??蓱z德業(yè)淺,有愧此碑詞。”岳飛的《翠崖》:“東風江上駐王師,暫向云山躡翠微。忠義必須清塞水,功名直欲鎮(zhèn)邊圻。”此為岳飛平定道州曹成叛亂的歸途中路過祁陽所作,表達了統(tǒng)一山河、精忠報國的志向。此外,唐宋兩朝還有劉長卿、黃庭堅、張孝祥、李清照、秦觀、范成大、楊萬里等數(shù)十位知名過客在此留下詩文。唐宋名家臨浯溪,一是被浯溪的山水所牽引,鐘靈奇秀、小巧玲瓏的浯溪山水,展現(xiàn)了獨有的清奇秀麗;二是為石刻所吸引,石刻展示的文化魅力讓來此游覽的文人深陷其中。第二類是游山玩水的閑情逸致中的盡興詩文。過往文人被永州明媚多姿、蒼翠郁蘢的山水吸引,或陶醉,或感動,或沉思,留下諸許優(yōu)美的詩文。最為有名的是歐陽修的《詠零陵》:“畫圖曾識零陵郡,今日方知畫不如。城郭恰臨瀟水上,山川猶是柳侯余?!痹撛妼懗枪⑸酱?、驛亭、巖石等典型景物,以點帶面,展現(xiàn)了零陵的真面目,毫不掩飾自己醉意零陵山水的情感。此詩一出,幾乎成為永州的標志牌和活廣告,驅(qū)使后世更多的文人來一睹永州零陵的風采。就連后來的陸游也有一首頗具哲理的詩,即《偶讀舊稿有感》:“揮毫當?shù)媒街?,不到瀟湘豈有詩?”陸游來沒來永州不知道,但此詩與歐陽修的詩隔時代一唱一合,寫活了永州,使得永州“一朝成名天下知”。后世的解縉、袁枚、王夫之、顧炎武、沈周等無不乘興而來,興盡而歸。有人說“張家界是一幅畫,永州是一本書”,書能增長人的知識,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唐宋名人來永州一覽山水之美不過是出于性情而已,但后世諸多文人能夠在此吟詩作對、歌古誦今,定是出于對永州文化的熱愛。在永州的文化氛圍中,文人能夠感受到永州底蘊深厚的文化根基,更可以與古人在物境中神交,從而升華自己的思想和道德。
三、敬慕親友的深情厚誼,
追尋情誼而述發(fā)“離情別意”
唐宋兩朝,永州是貶謫的“熱地”,而兩朝中還有數(shù)人在永州轄地為官(如元結(jié)等),他們中有很多是當時知名的文士,有很多的文人追尋友誼而來,在愚溪邊談天說地,瀟湘上把酒言歡,朝陽巖內(nèi)以詩會友,傳下很多的佳話。第一類是兄弟間的相會,抒發(fā)重逢的喜悅和分離的苦痛。如蘇軾《九疑吟》“九疑聯(lián)綿屬衡湘,蒼梧獨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煙樹里,落月未落江蒼茫。幽人拊枕坐嘆息,我行忽至舜所藏。”這是蘇軾被貶為瓊州別駕、蘇轍被貶為化州別駕的赴任中,蘇軾聞聽兄弟也在貶謫之列,追趕其于蒼梧(今九疑)兄弟相會時所作。詩中蘇軾對蘇轍進行了安慰,并借景入文,描繪了人生難免有厄運和困境,但無論如何應該堅定自己的志向,百折不撓,文中蘇軾抒發(fā)了自己堅毅的人生態(tài)度和不向厄運屈服的斗爭精神,表現(xiàn)了蘇軾在厄境中保持樂觀主義的精神。第二類是朋友間的相會,闡述了聚合的歡樂和分離的傷感。如杜荀鶴《冬末同友人泛瀟湘》:“殘臘泛舟何處好,最多吟興是瀟湘。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沽來酒倍香?!倍跑鼹Q與朋友船游瀟湘,刻畫了永州民俗的風情韻味,并借景抒情,表達了在亂世中異鄉(xiāng)飄泊,歸宿渺茫的抑郁,但也充滿著與朋友再次相會、能夠安居樂業(yè)的憧憬。瀟湘平湖,千里煙波,古代文人來此,不由得泛舟江上,與煙水浩淼同行,與蒼翠青樹共飲,彷惶間總是心潮澎湃,吟詠出傳唱千古的佳文。
知名過客于永州所作游歷詩文的流傳盡管得益于永州的秀麗山水和濃厚的人文情懷,但永州又何嘗不是因為這些游歷詩文的神韻而得以名揚天下,被譽為“一本書”,一本經(jīng)久不息、墨香永恒的“書”。
參考文獻:
[1]李花蕾.石刻上的文學史:唐宋文人在湖南的仕宦游歷與詩文題記:以永州為中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3):16-21.
[2]計有功.唐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侯艷.嶺南意象視角下唐宋貶謫詩的歸情[J].廣西社會科學,2013(5):150-154.
作者單位:
永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