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曉婕
“綜合與實踐”是小學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領域,它以問題為載體,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一領域的內容以其開放的內容形式與組織形式向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本文以課例為抓手,選取北師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滴水實驗”一課為例,從“問題、實踐與反思”三方面對數學綜合與實踐的教學與實施進行分析,總結相關策略,探索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的價值。
一、注重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更是綜合與實踐實施的載體。設計問題,就是設計綜合與實踐的活動內容。從生活現象入手,關注問題的選擇及問題的展開過程來設計,是綜合與實踐實施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本節(jié)課,我分兩個環(huán)節(jié)來設計問題。
(一)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問題
師:同學們,有人做過統(tǒng)計,如果一個人不吃飯,僅喝水,大約可活一個月;但如果不喝水,連一周的時間也很難度過。看來,水是我們人類的生命之源。
(播放“一個沒擰緊的水龍頭滴水”視頻)
師:在生活中看到這種現象了嗎?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在洗手間會經??吹降嗡F象,這樣會浪費很多水……
(二)引發(fā)思考,展開問題
師:這一滴一滴的水,一定滴在你的心里。此時此刻,你一定會有許多問題,那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記錄下來嗎?
(我搜集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并選取了五個有代表性的問題)
(1)如果每分鐘滴50滴,一小時能滴多少水?
(2)如果每分鐘滴10滴,一天能滴多少水?
(3)一天能滴多少水?
(4)一年能滴多少水?
(5)兩個滴水的水龍頭能滴多少水?
師:你能將上面的五個問題分分類嗎?
生:前兩個問題是一類,是能直接計算的問題。后三個問題是不能直接計算的問題。
很多時候,學生并不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因此,在數學課堂中,需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目的是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從中發(fā)現問題。在學生提問題的環(huán)節(jié),他們善于提出已知和未知明顯的問題。因此,要引導學生經歷“問題分類、問題完善、問題聚焦”的過程。事實證明,發(fā)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分析和解決問題更重要,而數學綜合與實踐課恰恰為學生發(fā)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二、展開實踐,把握過程
實踐是綜合與實踐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經歷有目的、有設計、有步驟的實踐活動,能積累活動經驗。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包括“設計實踐方案過程”和“實施實踐方案過程”?!暗嗡畬嶒灐币徽n,我就重點把握了這兩個過程。
(一)實踐方案設計過程
師: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明確了活動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需做哪些方面的準備呢?
生:準備實驗工具。
生:一個人不好完成這個實驗,要小組合作,做好分工。
生:還需知道怎么做這個實驗。
師:對,為了做好實驗,我們還需從多方面做好準備,如實驗目的、人員分工、實驗工具、實驗方法或步驟等,考慮這些問題就是在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設計方案是保證我們實驗有條不紊進行的條件。(出示實驗方案表格,請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方案設計)
師:這是兩個小組設計的方案,大家有什么想法嗎?
生:我認為方案一不應先計時,應先調好水龍頭為滴水的樣子,再開始計時,要不然滴水量會有誤差。
師:有道理。(板書:實驗順序)
生:接水的瓶子應該是倒空的。
生:方案二中的紙杯的小洞是多大合適,應多實驗幾次,為滴水的狀態(tài)才可以。
生:我想象應該多做幾次實驗才可以,每次的結果不一樣,可以算出平均數。
師:(板書:實驗多次)對,剛才這幾位同學考慮得很全面。做好實驗的前提是對實驗要有充分的思考,現在小組再次修改方案,讓它更合理、嚴謹。
對于剛上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設計方案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我從做實驗的準備入手,引導學生認識設計方案的重要性、方案應包含的內容;學生親自設計之后,我選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讓他們去思考和判斷,發(fā)現方案設計中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因素。這樣,學生經歷了完整的設計方案的過程,積累了設計方案的經驗,提升了綜合與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二)實踐方案實施過程
我在課堂巡視的過程中,特別關注學生小組的活動,發(fā)現問題,及時指導。如我發(fā)現有的小組測得每分鐘滴水量為75ml,還有的小組是5ml。由于我事先做過實驗,因此一眼就看出這兩個數據有問題。于是,我讓這兩個小組重新做實驗,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最終學生發(fā)現,必須讓水龍頭處于滴水狀態(tài),而不是細水長流;同樣,擰得太緊,不滴水,也不能得出合理的數據。
過程嚴謹,結果也會理想。我放手讓學生參與,動手實驗,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他們雖然會遇到困難,但我及時關注小組活動,進行了有針對性地指導。這樣,學生經歷了實驗環(huán)節(jié),體會到了實驗的科學性、嚴謹性和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
三、交流分享,反思提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實施綜合與實踐時,教師要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并照顧到所有的學生;鼓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綜合與實踐的過程,積累活動經驗,展現思考過程、交流收獲體會、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被诖耍经h(huán)節(jié)我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分享實驗結果
為了充分展現學生的實驗過程,我設計了一份交流提示:
(1)交流內容。你們小組怎樣分工,怎樣具體實驗,實驗時遇到什么困難,是如何解決的,又是怎樣得出結論的。請用我們所熟知的現象描述數據。
(2)做好全班匯報準備,要求小組每位成員都參與交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