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欣
摘 ?要: 大學生的價值自覺是大學生在對價值具有高度思辨的基礎上,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培育和踐行正確的價值觀念,能夠有效地處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從而在社會責任中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在泛娛樂化時代,過度的感官刺激侵蝕著大學生的價值信仰,消解著大學生對國家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培養(yǎng)大學生的價值自覺并在此基礎上的實踐,既是大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又是從黨和國家人才戰(zhàn)略的角度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需要。
關鍵詞: 泛娛樂化; 大學生; 價值自覺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0)06-0083-06
關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夢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1]青年大學生,有夢想,有朝氣,是國家和民族之未來。但是泛娛樂化時代,娛樂與資本的交織超越了娛樂本身的功能,多種思潮的融合催生出新的價值觀念,娛樂話語在走出自身“場域”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無不消解著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弱化著大學生的價值信仰。價值自覺,作為大學生價值認識、價值選擇和價值實現(xiàn)的原動力,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加強大學生價值自覺的培養(yǎng)和提升,不僅僅是大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立足時代使命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大學生價值自覺的主要意蘊
價值是反映主客體關系的范疇,體現(xiàn)出客觀事物的屬性和人的需要之間的對象性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認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2]作為價值主體的人,依據(jù)客觀事物對自身的關系作出的認識和評價,就形成了人的價值意識。從人的活動來講,人的價值行為主要受到人的價值意識的影響,價值意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約著人的發(fā)展程度,使人的價值追求呈現(xiàn)出自發(fā)性與自覺性的形態(tài)。
(一)價值自發(fā)與價值自覺
價值自發(fā)與價值自覺,是價值主體在價值認識、選擇、實現(xiàn)過程中的兩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價值自發(fā)是在對客觀事物缺乏足夠認識的基礎上,憑借主觀意識和主觀驅動,盲目地追求事物的價值,帶有一定的盲動性;而價值自覺是透過客觀事物的本質、發(fā)展規(guī)律,能夠科學地預見事物的發(fā)展狀態(tài),理性、科學地追求事物的價值。
價值自發(fā)與價值自覺是兩個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的概念。價值自發(fā)是價值自覺的基礎,是人在價值追求過程中一開始的表現(xiàn)。由于對價值的本質缺少足夠的了解,人的主觀性往往居于主導地位,直接的感官、欲望、情感、需要等等影響著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如果追求的是客體對人的不合理需求的滿足,就往往帶來“價值理論的邏輯矛盾性”。[3]價值自覺是價值自發(fā)的升華,是人在全面了解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基礎上,能夠克服非理性的思想和行為,并且看待價值關系能夠深思熟慮,從而確立科學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
從價值自發(fā)到價值自覺,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不斷地出現(xiàn)反復,需要價值主體不斷地克服自身的非理性行為,從而實現(xiàn)自己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依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從價值自發(fā)到價值自覺恰恰反映出人類個體需要由低一級向高一級的演進,從而促進自我實現(xiàn),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如圖1)。
(二)大學生的價值自覺
大學生的價值自覺,是針對大學生這一特定的價值行為主體而言的,體現(xiàn)的是大學生在對價值本質有著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逐漸認識到價值自發(fā)的不合理性,價值追求趨向成熟。這種價值認識方面的覺醒,是大學生對自身的主體地位有了明確的認知,對自身的需求有了正確的認識,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能夠正確處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作為自己思想行為的指南。大學生作為黨和國家的寶貴資源,實現(xiàn)價值自發(fā)到價值自覺的轉化,對于構建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實施人才戰(zhàn)略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135人是社會中的人,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個人價值只有在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中才能得到實現(xiàn)。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分”,而且毛澤東進一步指出:“五四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則比辛亥革命時期的知識分子更廣大和更覺悟”。[5]所謂知識分子的覺悟,就在于知識分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歷史責任,樹立崇高的價值追求并且融入到實踐當中,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一個前提。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也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標會有不同,職業(yè)選擇也有差異,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xiàn)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6]從近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來講,青年學生的價值自覺與時代潮流的高度融合彰顯著青年的主體責任,推動著五四精神的廣泛傳播。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價值自覺,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以理性的態(tài)度分析與看待社會現(xiàn)象,做到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兼顧,在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做出合乎理性與目的性的價值選擇。
二、泛娛樂化時代大學生價值自覺的現(xiàn)實困境
泛娛樂化,是娛樂突破自身存在的邊界后,所產生的一種內容淺薄粗俗、方式怪誕戲謔,但又不斷產生新的話語和符號的文化現(xiàn)象。新媒體的發(fā)展,為泛娛樂化提供了傳播載體;資本的滲透,為泛娛樂化提供了擴張的動力。泛娛樂化的發(fā)展,推動著娛樂的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在休閑放松的同時,帶有狂歡特質的娛樂背后的自我“沉淪”忽視了對時代價值與責任的思考。這種價值自發(fā)基礎上的滿足和欲望,帶來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困境。
(一)泛娛樂化時代的特征
《荀子·樂論篇》載:“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7]人具有獲取一定信息使自己娛樂的本能,娛樂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位。問題在于,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資本與娛樂的交織,使得利益最大化成為娛樂走向的“風向標”,從而背離了娛樂的本質。這種市場化運作,使得娛樂超越原有的發(fā)展軌跡,異化為資本的附庸。以此衍生出的娛樂內容,無視價值導向,其惡果是娛樂產品的庸俗化,只剩下膚淺的笑聲。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在《娛樂至死》一書中就表達這種擔憂:“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了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8]在無盡的娛樂欲望下,人們心甘情愿為娛樂所俘虜,從而缺乏思考的深度??駳g的背后,是在虛擬世界中忽視了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交往方式。正如巴赫金所認為的:“在狂歡中,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相互關系,通過具體感性的形式、半現(xiàn)實半游戲的形式表現(xiàn)了出來?!盵9]
泛娛樂化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凸顯問題,與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更新迭代是正相關的。新媒體技術助推著娛樂的活躍度,使得娛樂的種類不斷增多,內容不斷豐富,范圍不斷擴大。手機、電腦的普及,在推動全民裹入其中的同時,更是催生出社會思潮的新變體。這種新變體,從本質上來講是資本與各類思潮粘附所帶來的價值觀變異。在鼓吹娛樂至上、消費至上的泛娛樂化語境下,更需要警惕的是各種“戲謔英雄”“戲謔歷史”使得娛樂話語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認為,娛樂作為“一個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的概念”,“其間不提娛樂行業(yè)的商業(yè)規(guī)則,而只提虛構的受眾或公眾的假定需求”。[10]對英雄的否定,對愛國主義歌曲的任意改寫等等,此種對受眾的迎合,難以脫離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進一步加速著大學生的價值裂變。
(二)泛娛樂化時代大學生觀念行為的特點
在中國傳統(tǒng)話語中,娛樂承擔著一定的教化功能。如《尚書·舜典》記載:“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盵11]這里就突出了音樂的教導功能。當代社會,新媒體以更快的速度推動著娛樂以前所未有的滲透力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娛樂依托新媒體技術加快發(fā)展本無過錯,但是資本邏輯導致的新的話語范式以娛樂為載體展開就成為新的社會擔憂。
第一,價值信仰的弱化。價值信仰,體現(xiàn)為一種價值體系中的核心成分對社會成員的社會活動所具有的目標指向性。在一個社會中,總有一種價值體系占據(jù)主導地位,并明確價值目標以及民眾應遵循的社會規(guī)范。高爾基認為:“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fā)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盵12]無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著民族基因,延續(xù)著民族精神,本應引領娛樂的發(fā)展方向。但是,三種文化在娛樂領域中的隱位與不彰,使得娛樂化偽裝下的對歷史記憶的“顛覆”,對政治話語的“新解”,與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儼然形成了兩條截然不同的“戰(zhàn)線”。這種虛假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拉力,形成了對大學生的雙重影響(如圖2)。一旦虛假世界的張力超越現(xiàn)實世界,非現(xiàn)實世界的虛幻,必然使大學生陷入信仰危機,消解著道德的約束力。
第二,實踐行為的世俗化。任何一種娛樂文化,都不存在抽象的價值“中立”,無不通過感官吸引與情感引導塑造著新的價值觀念。以娛樂至上為特點的文化產品,不僅意味著資本在文化領域的新態(tài)勢,更是新的文化消費熱點的形成。生活在娛樂中的大學生,有著對影像產品的天然親和與依賴,卻對事物的表象與本質缺乏辯證的分析,從而為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狂奔猛進提供了適宜的“土壤”。無論是“網紅”崇拜,還是“雙十一”的狂購,這種自發(fā)的價值追求已經超出了人的日常需要而變成一種自我滿足。有報道顯示,2018年中國奢侈品消費額已占全球市場的33%,“80后”和“90后”已經成為消費主力。[13]雖然沒有足夠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這些購買人群中大學生的比例,但是從大學生海外代購現(xiàn)象卻可以折射出大學生群體的現(xiàn)實欲望。這種消費心態(tài)為不同價值觀的疊合打開了一扇大門,在自我凸顯和個性張揚中,價值觀的悄然演變使得部分大學生的實踐行為帶有庸俗化、世俗化的烙印。
第三,思維的非理性。社會群體的理性思維,是一個社會健康向上的正常狀態(tài)。激發(fā)大學生的理性思維,就是引導大學生理性地鑒別各種價值取向,調節(jié)自己的認知與情感,促使自己選擇并保持正確的價值取向與價值實踐。以暴力、色情、隱私等為主題的泛娛樂化產品,將前臺的粉絲與后臺的流量捆綁在一起,打造著全民的視聽盛宴,全方位充斥著大學生的感官。刺激的享受,自嗨的沉溺,“烏托邦”式的自我幻想,充滿“魔力”的超限度娛樂傳遞出的浮躁、狹隘、功利,帶來理性思維的缺位。道德、理想、奮斗等等不再占據(jù)頭條位置,網紅、明星、品牌等成為日常話語討論的重要內容??駸岬某绨荩狈硇缘陌l(fā)聲和謾罵,使得大學生的思維陷入了一種非理性的娛樂“怪圈”。
(三)培養(yǎng)大學生價值自覺的現(xiàn)實境遇
在泛娛樂化的現(xiàn)實境遇下,娛樂扭曲為一種自我迷失的“愚樂”。在整個社會核心價值觀塑造過程中,所倡導的價值理念一旦無法詮釋價值理想與現(xiàn)實的不協(xié)調性,缺乏對社會思想觀念的整合能力,那么泛娛樂化在高度興奮的不自覺間就導致大學生價值認同的偏差,并由此影響著大學生在走向社會化過程中的行為塑造。
第一,泛娛樂化遮蔽大學生的價值追求。泛娛樂化下的娛樂世界,將短暫的感性滿足作為獲取受眾的支點。這種理念引導的失范,帶來娛樂產品的膚淺化、低俗化,從而形成對主流價值觀念的銷蝕。娛樂面向的不斷擴大,娛樂內容所占比重不斷提升,娛樂明星的言行舉止充斥著媒體屏幕,似乎一切都變得可以用來娛樂。無論是“充值”還是“打賞”,娛樂與金錢的捆綁,是資本借助技術打造新的經濟效益。麻痹性消費的背后,卻是消費主義、娛樂主義價值觀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隱喻。進取心態(tài)的隱匿,庸俗文化的越位,自我陶醉的現(xiàn)實困境是大學生價值追求的遮蔽。
第二,泛娛樂化帶來大學生的價值裂變?;ヂ?lián)網的迅速發(fā)展,加快著信息傳播的速度和互動性,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不可控性。泛娛樂化的走向,為多樣文化傳播創(chuàng)造了新的機遇,卻也造就了多元價值觀的傳播推力。錯誤的社會思潮,更是裹挾著娛樂的外衣,借助新的熱點尋找自己的“宿主”,在愜意的虛幻夢境中進行浸入式的滲透,損傷著主流價值觀賴以生存的“肌體”。此外,面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爭奪,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也搖身一變,將赤裸裸的話語攻擊變?yōu)槲幕a品的輸出,以此傳播西方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乃至政治制度等等。在盛大表演的嬉笑怒罵中,無意識地強化著大學生對西方世界虛假自由的情感向往,引發(fā)大學生的價值裂變,帶來思想領域的混亂。
第三,泛娛樂化消解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價值認同,是構建整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是增強整個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關鍵。一個社會,為實現(xiàn)其目標,必然首先要求其價值觀念在“傳播→動員→整合→認同”的過程中達到高度統(tǒng)一,以此凝神聚力。因此,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認同是實現(xiàn)我國社會發(fā)展目標的基礎工程。當前,各種娛樂活動方興未艾,相對政治話語的嚴謹、抽象,泛娛樂化的話語更通俗易懂,引人發(fā)笑。在這種忍俊不禁的話語下,各種“惡搞”、“解密”,制造虛假歷史,誤導大學生對事實的全面認識,使得大學生對課堂上的內容產生質疑。事實真相的模糊與各種雜音的耦合,潛移默化地消解著大學生的價值認同。香港暴力事件也表明,缺乏價值認同的大學生,極易受到外來勢力的蠱惑,沖動之余,迷失自我。
三、泛娛樂化時代大學生價值自覺的養(yǎng)成路徑
泛娛樂化時代的典型問題就是虛幻世界沖擊著大學生的正確認知,弱化著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歸根結底還在于建立在價值自發(fā)基礎上的大學生缺乏對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克服價值自發(fā),實現(xiàn)價值自覺,是一項長期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要多方并舉,形成育人的合力。2018年,中宣部等五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通知,要求“各級各類媒體要加強宣傳引導和輿論監(jiān)督,強化對娛樂新聞報道的總量控制”,[14]使得娛樂節(jié)目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總體趨勢逐漸變好,為大學生價值自覺的養(yǎng)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高校還需從內部加強資源整合,形成話語優(yōu)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引領,增強大學生的價值自認知
以理論為引領,首先要強調理論之“真”,能夠為大學生分析問題、看待問題提供科學的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是真理,就在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為人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提供了科學的觀點和方法。泛娛樂化思潮的泛濫,帶來大學生價值世界的貧瘠,價值觀的混亂與盲從。娛樂的過度消費,并沒有從根本上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短暫的興奮刺激之后是精神的冷漠和身體的疲憊。面對大學生的表面狂放與內心空虛的矛盾,任何空洞的說教都難以奏效。針對泛娛樂化思潮帶來的錯綜復雜的價值觀混亂,要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看待泛娛樂化現(xiàn)象,增強信息取舍的自覺性,樹立正確的娛樂觀,為大學生價值自覺的培養(yǎng)提供理論坐標。
培育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要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4]9-10大學生能夠成為泛娛樂化的受眾,說明娛樂必然有契合大學生需求之處,能夠引發(fā)雙方關注點的碰撞。高校的理論教育,不能脫離大學生的實際,要注重從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fā),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問題的解決,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徹底性,引導大學生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最終實現(xiàn)價值自覺。尤其是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引發(fā)了新的教育變量。依靠互聯(lián)網,學生獲取信息的內容更加多樣,也更容易尋找到自己的興奮點。回應大學生的關切,重塑大學生的價值觀,同樣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重充分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充分利用網絡媒體,針對熱點問題積極探索討論式、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疑惑的解決,促進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掌握與運用。目前,上海市提出了“三圈三全十育人”的教育理念,就是通過打通校內外的資源與線上線下資源,培養(yǎng)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深化育人效果。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為切入點,深化大學生的價值選擇
大學生對娛樂的追求,近似瘋狂的背后所折射出來的是對人生價值選擇的迷茫,以及由此造成的無所事事。信念關乎未來,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以下簡稱“四史”)中汲取營養(yǎng),培育大學生的崇高信仰。“四史”之中,蘊含著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信仰的追求,蘊藏著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艱難險境無所畏懼的精神,恰恰為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標注了方向,帶給大學生心靈上的洗禮?!八氖贰钡奶厥庑栽谟?,這些紅色的歷史不僅有人、有物、有事,更重要的是有魂(即紅色基因)。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寫道:“我加入了共產黨,做了共產黨員,我是如何的引以為榮呵!從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給黨去了!”[15]這是何等的忠誠!焦裕祿起草《干部十不準》,規(guī)定干部不搞特殊化,嚴明紀律,這是何等的干凈與擔當!張富清,革命老英雄,深藏功名而不露,這是何等的政治本色!光榮的歷史,蘊含精神的寄托。英雄的事跡,無形中引導著大學生價值觀的確立,是解決泛娛樂化帶來的信仰缺失的有效“藥方”。
歷史照亮未來之路。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之所以能夠通過泛娛樂化的方式產生一定影響,這也源于一個重要的原因——對歷史的無知。恩格斯指出:“我們根本沒有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比任何一個哲學學派,甚至比黑格爾,都更重視歷史?!盵16]“四史”作為過去的呈現(xiàn),為我國的核心價值觀提供思想上的釋義。大學生在人民用小推車將革命推過長江的史實中可以感悟到黨和人民生死與共;在“半條被子”的事跡中可以讀懂黨和人民水乳交融;在“乳汁救傷員”故事中可以體會到軍民魚水情?;仡欬h和國家的歷史,我們大學生感悟到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體會到的是歷史的擔當,看到的是時代的責任。只有在這種熏陶之中,大學生才能對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做出肯定的價值判斷,從而整合價值秩序,重塑道德觀念。
(三)以社會實踐為載體,推動大學生的價值實踐
價值實踐是在價值認識、價值選擇基礎上的價值行動,是價值自覺的行為邏輯。大學生的價值自覺,貫穿于價值認識、價值選擇、價值實踐的全過程,但最終要落實到價值實踐層面。思想上的認識,也只有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才能加以鞏固、提高,并以此培養(yǎng)掌握實踐能力的現(xiàn)實中的人。大數(shù)據(jù)時代,計算機通過智能算法有效地進行傾向性的娛樂信息推送,將現(xiàn)實中的個體束縛在自己編織的“信息繭房”之中無法逾越。通過有效的議題設置,借助社會調研、黨團日主題活動等等,逐漸引導大學生以辯證的思維,而非以是否具有娛樂性作為衡量事物的標準,在實踐中打破娛樂內容編織的“七色氣泡”空間,尋找到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路徑,并在此過程中完成價值觀的自我轉變。
泛娛樂化下的“娛樂至死”,是一種無意識中的麻木,是在娛樂鑄就的高墻內的自我孤立。在信息的自動過濾下,笑聲替代了思考,任何的非娛樂內容都將作為“雜音”而予以屏蔽,難以實現(xiàn)主流話語的有效傳播。結合大學生的專業(yè)、興趣、特長開展社會實踐,是在肯定正當娛樂的同時,以高尚的價值情感為引領,深入了解社會,觀察社會,在新的實踐層次中提升價值自覺的水平。尤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通過探尋地方文化資源,參觀發(fā)展成就展等,實現(xiàn)國家主流價值觀與地方文化“微視角”的同頻共振,有助于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獨特的特點與中國特色道路的內在邏輯,以此強化價值歸屬,激發(fā)愛國之志。例如在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上,體會好八連“拒腐蝕,永不沾”的高貴品格,尋找我們黨得到人民擁護的“基因密碼”,在大學生與主流話語的雙向互動中再塑價值自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 人民日報,2017-10-28(01).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06.
[3] 呂振宇.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21.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5]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
[6] 習近平.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9-05-01(02).
[7] 荀子[M]. 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142.
[8] [美]尼爾·波茲曼. 娛樂至死[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9]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復調小說理論[M]. 白春仁,顧亞鈴,譯. 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176.
[10] [美]約翰·費斯克. 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M]. 李彬,譯注.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96.
[11] 四書五經(上)[M]. 陳戊國,點校. 長沙:岳麓書社,2014:218.
[12] 高爾基. 論文學[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340.
[13] 買走全球三分之一奢侈品的主力居然是他們[EB/OL].(2019-06-26)[2020-06-20]. http://www.cfbond.com/zclb/detail/20190626/1000200033150051561536312858376952_1.html.
[14] 中宣部等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通知》 治理影視行業(yè)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EB/OL]. (2018-06-28)[2020-06-20]. http://www.wenming.cn/ziliao/wenjian/jigou/zhongxuanbu/201806/t20180628_4737181.shtml.
[15] 方志敏. 可愛的中國[M]. 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7:21.
[1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0.
Abstract: The college students' value consciousness is that college students set up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 correct values on the basis of highly speculative value, which can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so as to realize self-development in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era of pan-entertainment, excessive sensory stimulation erodes the value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dispels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mainstream values of the country.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college students value consciousness is not only the need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but also the need to train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alent strategy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Keywords: pan-entertainment; college students; value consciousness
(責任編輯: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