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路 周鑫鑫
[摘要]“群眾路線”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獨創(chuàng)的根本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重要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黨永恒的生命線。它蘊含著深刻哲理,是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組織原則、工作作風等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體。群眾路線理論經(jīng)受住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檢驗,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進入新時代,群眾路線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運用和發(fā)展,煥發(fā)出真理的光芒。
[關鍵詞]中國共產(chǎn)黨;群眾路線;深刻蘊意;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20)01-0014-05
中國共產(chǎn)黨歷經(jīng)磨難而不衰,歷久而彌新,始終保持蓬勃向上的生機和活力,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們黨掌握了“群眾路線”這個銳利武器和制勝法寶,善于與時俱進地自我反省、自我解剖,并在長期斗爭實踐中把群眾路線理論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漸形成了優(yōu)良作風和光榮傳統(tǒng)而一以貫之?!叭罕娐肪€”凝結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集體智慧,飽含著豐富哲理,經(jīng)受住了歷史、人民和實踐的檢驗,在當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群眾路線”作為一種世界觀
從世界觀方面講,堅持了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具體應用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根本區(qū)別之一,就在于它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認為“歷史的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1]。所以,決定社會歷史發(fā)展方向的是“行動著的群眾”。毛澤東同志指出,“群眾觀點是共產(chǎn)黨員革命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并向全黨明確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爸袊拿\一經(jīng)操在人民自己的手,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2]。正是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這一正確人民立場和群眾觀點,才成功地領導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對不對,做得好不好,要有一個根本的衡量尺度,這就是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3]。事實上,這也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和作出重大決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黨的一切工作得失成敗,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中國共產(chǎn)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強調要統(tǒng)籌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強調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群眾路線在本質上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按歷史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辦事,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中國夢”歸根到底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夢,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全體中國人民來共同奮斗。一切為了人民,夢想才有無窮的力量;一切依靠人民,實現(xiàn)夢想便有牢固的根基。人民群眾是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共產(chǎn)黨人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最大程度地吸納人民群眾融入到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來,最大程度地激發(fā)、調動每個勞動者的積極性、進取心和創(chuàng)造熱情,凝聚中國力量,復興民族偉業(yè)。
二、“群眾路線”作為一種方法論
從方法論上講,“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主要體現(xiàn)為理論和實踐、領導和群眾、民主和集中、一般和個別相結合的辯證方法。具體而言,領導者要深入到群眾之中去,充分發(fā)揚民主,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將群眾在實踐中搜集來的個別的、分散的信息加以分析和綜合,把其中合理的、正確的成分集中整合起來,轉化為對現(xiàn)實社會情況一般性、規(guī)律性的認識,并據(jù)此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宣傳動員群眾,使其轉化為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人民群眾再通過實踐去評判這些路線、方針、政策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是否解決了他們所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一切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是經(jīng)過這個過程制定出來的,并不斷汲取群眾實踐中獲得的新經(jīng)驗加以豐富和發(fā)展。無論從認識論角度還是從方法論角度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礎都是實踐。因此,只有樹立尊重群眾,尊重實踐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我們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和踐行群眾路線。這里所說的實踐思維,就是真抓實干,力戒空談;就是要求黨員干部要實實在在地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真抓實干的精神激勵人民,用抓鐵留痕、踏石留印的行動解決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特別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親歷躬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到偏遠貧困地區(qū),體察民情,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人民群眾不僅是認識社會的主體,更是創(chuàng)造社會的主體。從群眾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經(jīng)過加工形成理論方針政策,必須再回到群眾中去接受檢驗,看能否為群眾所接受?!芭械奈淦鞑荒艽嫖淦鞯呐?。理論一旦被群眾所掌握,就會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4]。我們說一切依靠群眾,就要宣傳、組織、發(fā)動、引導群眾,堅持不懈地向群眾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用通俗的、大眾化的語言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讓一切智慧競相涌流,從而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注入精神動力。
堅持群眾路線,要自覺地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時代是出卷人,我們共產(chǎn)黨是答卷人,人民群眾是閱卷人”“我們黨的宏偉奮斗目標,離開了人民支持就絕對無法實現(xiàn)。我們黨的執(zhí)政水平和執(zhí)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說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5]。群眾的意見、評語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們工作的長短、高低和優(yōu)劣。無論是制定政策、出臺規(guī)定,還是評選評比、考核表彰,都要注重傾聽群眾的聲音,增加群眾話語權、評判權,不能關起門來搞自我評價、自我吹捧、彼此恭維、相互贊賞。要做到不唯心,只唯實。堅持群眾標準、看群眾高興不高興,認可不認可,答應不答應。不能搞形式主義,不能走過場,必須具有約束力。群眾期盼什么就把什么做實做好,群眾反對什么就堅決徹底糾正,使我們的工作始終體現(xiàn)群眾意愿,經(jīng)得起群眾實踐的檢驗。
三、“群眾路線”作為一種價值取向
任何一個政黨都有“為誰請愿,為誰立命、為誰謀利”的政治目標和價值取向。中國共產(chǎn)黨也不例外,它把一切為了人民的福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最高價值追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作為自己孜孜不倦的奮斗目標,這是由黨的性質、宗旨和根本價值觀決定的。
“一切為了群眾”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之所在。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一個為人民謀福利、為民族謀復興的政黨,始終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耙磺袨榱巳罕姟笔屈h存在的價值。偏離了這個價值取向,黨就會迷失奮斗目標和方向,就沒有了檢驗和衡量的標準,從而失去存在和發(fā)展的價值和意義。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大多出生于工人階級和農(nóng)民階級家庭,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只有一切為了群眾,群眾才會支持黨;只有一切為了人民,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才會被人民群眾所理解、支持,并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從改善人民群眾的福祉出發(fā),黨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動力,也才能永遠為人民群眾所景仰和追隨。
堅持群眾路線,關鍵是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價值取向,把宗旨意識深深融入到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上。群眾利益無小事。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要解決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和最大實際,決定了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緊緊扭住經(jīng)濟建設這個中心,集中力量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創(chuàng)造更加豐富的物質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欠發(fā)達的省區(qū),一定不能放松發(fā)展步伐,不能有絲毫精神懈怠,更不能因為遇到一些阻力而喪失斗志,不敢大刀闊斧地去殺出一條血路,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只要牢記人民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我們共產(chǎn)黨人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堅持群眾路線,關鍵是對人民群眾要有真心和真情,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與時俱進地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馬克思主義政黨最大優(yōu)勢是聯(lián)系群眾,時刻保持與群眾心靈相通、呼吸與共、肝膽相照。不能簡單把群眾當“親人”,噓寒問暖,做表面文章,而是設身處地去解決他們衣食住行、子女入學或就業(yè)、健康醫(yī)療等實際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搞服務,盡心竭力為群眾謀福利。堅持群眾路線,以解決“四風”問題為突破口來加強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習近平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提出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既形象生動、內(nèi)涵豐富,又一語中的、切中要害。要真正貫徹好這個總要求,必須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作風,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勇氣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教育;要徹底打消怕抓辮子,怕扣帽子,怕丟面子,怕傷和氣,怕穿小鞋,怕丟選票的思想顧慮,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投入到虛心向群眾學習的實踐改造中去。
四、“群眾路線”作為一種組織原則
劉少奇同志在《論黨》一文中指出,“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6]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必須貫徹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是無產(chǎn)階級政黨、社會主義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以及人民武裝力量都必須遵循的根本組織原則。它規(guī)定了黨的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包括黨員群眾)、上級和下級、組織和個人之間的正確關系。貫徹民主集中制是順利推進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重要保證。
民主集中制作為一種優(yōu)良的組織原則和組織制度,是由列寧最早提出的。概括地說,就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它既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現(xiàn)實組織生活中的具體運用。《黨章》明確規(guī)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六條基本原則:“(一)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二)黨的各級領導機關,除它們派出的代表機關和在非黨組織中的黨組外,都由選舉產(chǎn)生。(三)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chǎn)生的中央委員會。黨的地方各級領導機關,是黨的地方各級代表大會和他們所產(chǎn)生的委員會。黨的各級委員會向同級的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四)黨的上級組織經(jīng)常聽取下級組織和黨員群眾的意見,及時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黨的下級組織既要向上級組織請示和報告工作,又要獨立負責地解決自己職能范圍的問題。上下級組織之間要互通情報、互相支持和互相監(jiān)督。黨的各級組織要按規(guī)定實行黨務公開,使黨員對黨內(nèi)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五)黨的各級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凡屬重大問題都要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由黨的委員會集體討論,作出決定;委員會成員要根據(jù)集體的決定和分工,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六)黨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要保證黨的領導人的活動處于黨和人民的監(jiān)督之下,同時維護一切代表黨和人民利益的領導人的威信。”[7]
真理性的認識,往往需要經(jīng)過物質與精神、實踐與認識之間的相互轉換、多次反復才能實現(xiàn);社會實踐永無止境性,決定了認識發(fā)展的無限性。因此,必須運用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認識路線,逐步地由相對真理接近絕對真理。在實際工作中,從群眾中找到感性認識,反映群眾的意愿的過程就體現(xiàn)了民主,而把分散的群眾感性認識提煉成理性認識并上升為黨的意志的過程則體現(xiàn)了集中。因此,民主集中制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群眾路線在黨的組織生活中的集中運用和體現(xiàn)。堅持“群眾路線”必須大力推進協(xié)商民主制度化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是黨領導下的人民的事業(yè),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不能只是一句口號或一句空話,必須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必須通過民主集中制的辦法,廣開言路,博采眾謀,動員大家一起來想、一起來干”。正所謂“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8]。
五、“群眾路線”作為一種工作作風。
緊密地聯(lián)系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之一。黨章總綱明確規(guī)定,“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9] 。因此,黨員干部尤其是黨的領導干部應該清醒認識到,盡管自己手中掌握著一定的權力,成為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骨干,要常懷敬畏之心,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堅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自覺培養(yǎng)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工作作風、謹言慎行的生活作風、謙虛求真的勤學作風。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保障黨的各項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的定海神針。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之所以決定在全黨范圍內(nèi)廣泛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而又在十九大以后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就是因為這種方式對于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與人民同甘共苦,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鞏固黨的執(zhí)政根基,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堅持想問題、辦事情從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出發(fā),相信人民群眾的勤勞智慧,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中汲取謀事創(chuàng)業(yè)的營養(yǎng)和原動力,為群眾做點實實在在的事,謀點實實在在的利,這就是黨員干部的政績,也是每個黨員干部的根本職責之所在。然而在現(xiàn)實工作、生活中,一些干部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沒有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利益觀和政績觀,總是從一己私利、虛名出發(fā),卻被浮云遮望眼,患下了嚴重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錯誤。因此,廣大黨員干部要時刻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要身體力行,為廣大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要切實解決好諸如教育、就業(yè)、社保、醫(yī)療、養(yǎng)老、安居、環(huán)保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引導群眾勤勞致富,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得到更多的實惠。只有這樣,干部履職盡責才算到了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贏得人民群眾忠心擁護和大力支持。
六、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的當代價值
“群眾路線”集中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貫徹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工作方法,始終保持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當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貫徹執(zhí)行黨的群眾路線方面總體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集中表現(xiàn)就是“四風”,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嚴重違背了黨的性質和宗旨。要切實貫徹“群眾路線”,就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四風”。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主要表現(xiàn)是貪圖虛名、不務實效、勞民傷財,用浮華虛假的形式代替扎扎實實的實干,不顧群眾實際需要和財政承受能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等。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xiàn)是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崇拜權力、不恤民情。主觀上的官僚主義在客觀上表現(xiàn)為形式主義,客觀上的形式主義又助長了主觀上的官僚主義,二者共同的錯誤根源在于脫離群眾、脫離實踐。官僚主義是封建社會遺留的思想頑癥,是助長“四風”的罪魁禍首。眼睛貼近地皮,方能看清草根。黨員干部一定要克服官僚主義思想,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打贏改革發(fā)展、扶貧脫貧的攻堅戰(zhàn);當好人民群眾的勤務員,維護安定和諧的良好局面;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到群眾中搜集第一手材料;發(fā)現(xiàn)和解決群眾面臨的實際問題,檢驗決策的科學性。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要堅決反對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享樂主義主要表現(xiàn)是貪圖安逸、不思進取,講排場、比闊氣,無視群眾的冷暖與安危。奢靡之風則是享樂主義極端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錯誤思想根源在于把個人利益凌駕于人民利益之上,把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拋到九霄云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等四大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群眾對“四風”等消極腐敗問題反應強烈,深惡痛絕。這種嚴重脫離群眾、損害群眾利益的傾向和行為極大地影響了黨的形象,削弱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導致一些地方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群體性事件頻發(fā),直接影響到國家長治久安和黨的生死存亡。面對新挑戰(zhàn),黨的十八大做出了果斷回應,決定在全黨范圍內(nèi)開展以先進性和純潔性為主線,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nèi)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問題,以提升黨員干部應對挑戰(zhàn)、抵御風險的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莊嚴宣告:“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盵10]因此,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深刻領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精神實質,充分認識到黨的執(zhí)政地位合法性源于人民群眾的選擇,黨政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源于人民群眾的授予,各項工作成績源于人民的支持。只有把自己放到人民公仆的位置上,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高風亮節(ji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艱苦奮斗、勤奮工作,才能帶領群眾創(chuàng)造幸福美好生活。
綜上所述,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了人民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蘊含著“實踐——認識——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世界觀和辯證方法論的兩大特質,即群眾史觀和實踐本質集結于一體。也就是說,群眾史觀堅持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辯證方法論堅持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兩大特質,使黨的群眾路線成為連接黨同人民群眾的紐帶,保障著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群眾路線理論既充分體現(xiàn)了黨的先鋒隊性質和為民宗旨,又精煉地概括了黨投身群眾實踐、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歷史和實踐反復告誡共產(chǎn)黨人,“你把群眾當親人,群眾就把你當恩人”;你脫離群眾,群眾最終將拋棄你。只要心中始終裝著群眾,黨的工作就有了方向;凡事完全依靠群眾,黨的事業(yè)發(fā)展就有了力量。只有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才能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處于新時代,全黨上下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凸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民群眾的高度重視,也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理論進行的深入學思踐悟。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人民中心思想”為統(tǒng)領,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作風,以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勇氣和擔當推進“偉大事業(y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4.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7.
[3]論黨的建設[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93-19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5]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8.
[6]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2-343.
[7]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32.
[8]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96.
[9]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1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鄧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