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志軍 席芳芳
摘?要:2019年2月27日至28日,特朗普與金正恩在越南河內舉行第二次“美朝峰會”,這是繼2018年美朝新加坡峰會后,美國、朝鮮兩國領導人再次就半島核問題進行討論。此次事件對我國的外交政策有著重大意義,引起了國際輿論的強烈反應。因此,本文基于新聞框架理論,分別對新華網和聯(lián)合早報網在第二次美朝峰會期間的新聞報道文本進行分析,通過文本分析和歸納總結,探究兩家媒體在報道此事件時所使用的新聞框架,以期對我國媒體新聞報道的實踐工作有所貢獻。
關鍵詞:美朝峰會; 新聞框架; 半島核問題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1-0016-05
框架理論最早由“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提出,20世紀后期被引入社會學,成為大眾傳播定性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我國新聞學者黃旦認為,“框架理論的中心問題是媒介的生產,即媒介怎樣反映現(xiàn)實并規(guī)范人們對其的理解”。
新聞框架的存在能夠幫助采編人員按照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來組織和撰寫報道,塑造受眾對于新聞事實的理解,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它能夠相對隱蔽地建構“媒介現(xiàn)實”,并體現(xiàn)出媒體的態(tài)度和立場,在事件進入公共議程之后影響社會輿論的走向。因此,新聞框架一直被認為是新聞傳播學中的重要實踐,以往許多案例都表明,若應用得當,新聞框架將成為媒體的一大“利器”,反之,則會對媒體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對于媒體而言,每天發(fā)生著成千上萬個新聞,但新聞報道所使用的框架卻比較有限,因為框架的建構始終是受某些特定要素影響的,如社會主流文化、媒體定位、事件本身的特征等,在國際性議題中,還包括了國家的立場、整體的輿論導向等要素,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媒體報道的框架。而不同的媒體框架背后體現(xiàn)出的差異也往往是解決矛盾與沖突的關鍵,因此,本文試圖利用新聞框架理論,對新華網與聯(lián)合早報網在美朝峰會期間的報道進行分析,以期加深對相關國際問題的理解,增進受眾對媒體報道的認識。
一、研究背景
“美朝峰會”特指美國總統(tǒng)唐納德·特朗普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之間舉行的會晤,媒體在報道中也將其稱為“美朝首腦會晤”“金特會”等,該會議以“半島去核化”和“美國對朝政策”為主要議題展開討論。自2018年起,兩國領導人之間共舉行過兩次會晤,分別是2018年6月12日的新加坡峰會和2019年2月27日至28日的越南峰會。本文以第一次會談為背景,重點探究第二次會談舉行前后的新聞報道框架。
從國際各大媒體關于第一次美朝峰會的報道便可以看出,國際社會對于半島無核化的問題十分關切。首先,縱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慘痛的歷史教訓,地區(qū)性的矛盾一旦升級,將會帶來不可預估的后果;其次,朝鮮核問題的產生最早起源于美蘇冷戰(zhàn),在近幾十年里一度成為國際輿論的熱點問題;最后,有關朝鮮核問題引發(fā)的國際對于朝鮮向伊朗、敘利亞、緬甸等國出口核技術和導彈技術的猜測,使其由地區(qū)性的問題逐步擴大成了世界性的問題。
正因如此,第二次美朝峰會自金正恩在2019年的新年賀詞中表示愿與特朗普進行會談開始,便引起了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美朝峰會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將全面改變朝鮮半島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冷戰(zhàn)格局,并且也會推動東北亞和亞太地區(qū)的地緣政治秩序重組,其意義是劃時代的。
近年來,隨著中美之間結構性矛盾的加劇,美朝關系的走向直接關乎我國在政治、經濟、安全上的切實利益。因此,我國一直致力于維護半島的和平穩(wěn)定,并不斷推動美朝會談的舉行。而從國際輿論來看,基于美朝多年來根深蒂固的矛盾,西方世界始終對美朝關系的緩和持懷疑態(tài)度。
綜上,本文在對美朝峰會期間的相關報道進行整理之后,選取新華網與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網兩家媒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新聞框架理論對其進行文本分析,從新聞消息和評論兩種角度切入,探究兩家媒體在報道中所使用的新聞框架和社論框架。在新聞框架中,本文主要從報道數(shù)量、報道篇幅、消息來源、報道主題等方面考察了媒體框架的建構;在社論框架中,本文主要利用了關鍵詞和推理模式對其進行了分析。
二、 文本分析
新華網作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網絡媒體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文網站,其用戶遍布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網站重大新聞首發(fā)率和轉載率遙遙領先國內其他網絡媒體。海外知名華文網絡媒體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網自1995年以來,一直以報道及時、客觀、言論公正的特點著稱,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華人世界與西方媒體的信息交流。這兩家媒體均在華人群體中具有普遍的公信力,且基本上代表著中國與西方兩種聲音,通過對比可明顯看出在美朝峰會事件上華文媒體所建構起來的兩種框架。
(一) 新聞框架
1.報道總量及時間分布情況
在新華網交叉檢索“金正恩”“特朗普”“美朝峰會”“朝鮮半島”等關鍵詞,選取時間段為2019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共得到293條相關報道,由于新華網對重大事件的新聞常采用滾動形式報道,且同一篇文章會根據其性質投放到不同頻道,因此,實際符合要求的文本數(shù)量為67篇。從時間的分布來看,一月、二月、三月分別為16篇、37篇、14篇;對聯(lián)合早報網進行同樣的檢索步驟,共得到89條相關報道,其中一月、二月、三月分別為22篇、42篇、25篇。
從以上數(shù)據可以看出,兩家網站在二月份的報道總量明顯高于其他兩月,而會談舉行過程中的報道量占二月份報道總量的一半以上。
2.報道體裁及報道篇幅
在新聞報道中,不同的文章體裁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傳播效果,而報道篇幅則體現(xiàn)著一家媒體對于某事件的重視程度。
在新華網的67篇報道中,對峰會舉行期間的報道主要以短篇消息為主,重點關注美朝兩國領導人在會晤過程中的動態(tài),文章的字數(shù)大概在300~500字之間;而峰會舉行前、后的報道多以評論性文章為主,就會談的意義、失敗原因等議題展開探討,主題明確,字數(shù)均在千字以上。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網則整體上偏重于消息報道,篇幅較長,平均每篇文章的字數(shù)在800字左右。其特色在于內容的開闊性,報道從歐美、亞洲等多個國家的視角出發(fā),將不同的態(tài)度和觀點展現(xiàn)在公眾的視野中,擅長在消息報道中穿插各方意見,達到引導輿論的作用,且議題豐富多樣,具有大局觀。
3.消息來源和報道主題
兩家媒體在報道此次峰會的新聞中,原創(chuàng)性都非常高。
(1)新華網的報道內容主要來自新華社的稿件,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擁有著遍布全球的采編網絡。因此,在新華網的新聞文本中,原創(chuàng)性達到90%以上,其余報道內容則來自于朝中社等相關國家通訊社發(fā)出的通稿。
報道主題用關鍵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積極”,這是在新聞文本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如“期待朝美領導人第二次會晤取得積極成果”[1]“美朝定下二次‘金特會釋放積極信號”[2]“金正恩新年賀詞釋放一系列積極信號”[3]等,在67篇新聞文本中,“積極”僅在標題中就出現(xiàn)了8次。
“希望”,以及同義詞“期待”等在新聞文本中也多次出現(xiàn),如“希望朝美領導人河內會晤取得成功”[4]“期待朝美對話之路走穩(wěn)走實”[5]等。
除此之外,諸如“友好”“建設性”“理解”等詞語出現(xiàn)頻率也較高。由此可見,新華網在報道中側重傳播第二次“美朝峰會”的積極影響,肯定了此次峰會的作用,在措辭中表明了中國政府在此事件中的立場,即堅定不移地支持和推動美朝兩國進行對話。
(2)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網一向以原創(chuàng)性的優(yōu)質內容著稱,在此次事件的報道中,其新聞文本的原創(chuàng)性也非常高,89篇相關文章中僅4篇來自其他媒體。其報道內容可以從談判的前、中、后在報道中所使用的關鍵詞來進行概括。
談判前:“存疑”“施壓”“玩弄”。在2019年1月1日至談判開始前的2月26日,聯(lián)合早報網在對第二次美朝峰會的報道中使用到了這樣幾個關鍵詞,對談判結果提出“存疑”、美國利用經濟制裁對朝鮮“施壓”、金正恩如何“玩弄”特朗普,較為明顯地體現(xiàn)出了西方媒體對于此次峰會的悲觀態(tài)度。
談判中:“收場”“為時過早”。談判過程中,聯(lián)合早報網接連推送了20余篇相關報道,除新聞消息外,在提及對于談判的態(tài)度時,表示要“提前收場”、目前來講達成協(xié)議還“為時尚早”等措詞。
談判后:“破局”“停滯”“決裂”。2019年3月以來,聯(lián)合早報網持續(xù)關注此次事件,多次引用朝、美、日、韓及中國媒體的報道,新聞標題上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為“破局”。此外,還多次發(fā)布文章分析美國對朝鮮的經濟制裁,使用到了“侮辱性”“崩裂”“決裂”這種強烈程度較高的詞語。
4.兩家媒體新聞框架的特點
(1)相同點:在報道體裁上,談判前期及過程中以消息報道為主,談判后以評論文章為主;原創(chuàng)性均較高;報道數(shù)量的時間分布情況類似。
(2)不同點:報道數(shù)量上有一定差異,新華網不僅注重報道的量,還注重文章的覆蓋范圍,同樣的文章從多個不同的渠道滾動推送,確保該議題能被更多的受眾關注到。聯(lián)合早報網善于整合多方觀點,利用分解、組合形成新的報道,其原創(chuàng)文章的數(shù)量比新華網多出20余篇;從報道篇幅來看,新華網的時效性強,消息類文章短而精悍,從幾十字到幾百字不等,而聯(lián)合早報網的文章篇幅較長,消息類新聞的字數(shù)也基本都在500字以上,內容較為豐富;從報道主題來看,新華網站在中國政府的立場上,傾向于正面報道,而聯(lián)合早報網在文章中多引用西方國家的觀點,措辭激烈,引人注目。
5.語義分析
語義分析是通過語義關系、語義指向、語義特征等對文章進行剖析,從中可以看出媒體在此次事件中的輿論導向。
(1)新華網在對此事件談判失敗后的報道中使用的語句多為“中立”性質,從語義上透露出了中國對此事件的積極態(tài)度。例如,“朝鮮對朝美磋商前景存疑,韓國表示將積極推動重啟磋商”[6],朝鮮—存疑、韓國—推動,這樣的“主動關系”明確表達了兩方的立場,將其放在同一條新聞里并且先表示“存疑”后“推動”,隱蔽地表明了中方亦贊成“推動”的立場。若將兩個短句調換順序,語義上將明顯發(fā)生變化。
“中方真誠地呼吁有關各方秉持建設性態(tài)度看待這一問題”[7],此句包含了兩個語義指向,第一,表明了中方持有的觀點,即積極解決問題;第二,在此基礎上,中方呼吁“各方”秉持“建設性”態(tài)度看待問題,這里的各方除了當事國朝鮮和美國以外,還包括日、韓等相關國家以及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這樣的表態(tài)性話語不僅能夠引導輿論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還有利于塑造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大國形象。
(2)聯(lián)合早報網在報道內容中有著明顯的傾向性,從話語中隱約地表達了立場。例如,“安倍稱贊特朗普‘沒輕易做出讓步”[8],此篇報道提及了日本對于美朝峰會談判失敗的回應,安倍—稱贊,這樣的詞組關系具有強烈的意義指向,表明了日本方面對談判結果的態(tài)度;特朗普—讓步,又明顯地將美國放在了“主動”的地位。從整體可以看出,聯(lián)合早報網是傾向于美方立場的。
“解除制裁談不攏 特金二會提前收場”[9],聯(lián)合早報網使用“談不攏”“收場”等詞來形容此次美朝峰會,顯然是“不太看好”此次談判,對比新華網所使用的“提前結束”“收場”一詞有明顯的表態(tài)性質。
(二)社論框架分析
1.關鍵詞分析
在新華網發(fā)布的評論文章中,以“利益”為關鍵詞構成的詞組有“國家利益”“共同利益”“雙方利益”?!皼]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是19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一句話,如今已成為在國際問題中一再被重申的詞,這句話應用在美朝關系中最合適不過。
在聯(lián)合早報網的評論文章中,以“信任”為關鍵詞,構成的詞組有“互不信任”“缺乏信任”“政治互信”等。從歷史角度出發(fā),認為美朝兩國多年來的對抗導致雙方難以建立互信機制,這成為談判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
[6]?江亞平,劉艷霞.朝鮮對朝美磋商前景存疑韓國表示將積極推動重啟磋商[OL].新華網,2019-03-15.
[7]?侯曉晨.外交部談朝美在解除對朝制裁上存分歧:望雙方抓住公約數(shù)[OL].新華網,2019-03-01.
[8]?符祝慧.安倍稱贊特朗普“沒輕易做出讓步”[OL].聯(lián)合早報網,2019-03-02.
[9]?河內綜合電.解除制裁談不攏特金二會提前收場[OL].聯(lián)合早報網,2019-03-01.
[10]?楊希雨.朝美領導人河內會晤加深了相互了解[OL].人民日報,2019-03-04.
[11]?佚名.美朝棄核談崩了元首外交有風險[OL].明報,2019-03-01.
[12]?社論.特金會大門似未完全關上[OL].聯(lián)合早報網,2019-03-01.
[13]?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建構與消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5]?高芳.簡析框架理論[J].青年記者,2008(17).
[16]?張曉雨,牛嘉宇.新聞框架理論下博鰲亞洲論壇報道研究 以人民日報海外版為例[J].傳媒論壇,2018(2).
[17]?黃敏.“冷戰(zhàn)”與“主權”中美南海對峙的媒體框架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4).
[18]?陳偉鑫.“框架理論”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24).
[19]?王思晴,杜仕勇.人民日報海外版“一帶一路”報道框架研究[J].青年記者,2019(2).
[20]?胡岸,陳斌.國家議題的對外傳播效果分析——以“一帶一路”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的框架分析為例[J].編輯之友,2018(12).
[21]?孫興杰.美朝河內峰會,一個美麗的誤會?[N].中國經營報,2019-03-04.
[22]?楊贊.“美朝峰會”與朝鮮半島核問題[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7).
[23]?李枏.打開破局?第二次“特金會”展望[N].中國經營報,2019-02-25.
[24]?初曉波.“特金會”的破冰意義與后續(xù)難題[N].北京日報,2018-06-15.
[25]?田凱,李暢然.論美朝首腦會晤后日本對朝政策的困境與走向[J].東北亞學刊,2019(1).
[26]?凌勝利.朝鮮半島戰(zhàn)略自主性的提升及其影響[J].當代韓國,2018(4).
[27]?王浩.金特會與特朗普政府對朝政策調整[J]. 當代韓國,2018(2).
[28]?馬原.新加坡主流媒體視野下“一帶一路”的報道框架及身份建構——以《聯(lián)合早報》與《海峽時報》為例[J].巢湖學院學報,2018(5).
[29]?嚴春寶.李光耀的文化認同及其政治取向[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30]?馬思源,王銦.新加坡華文報紙中的中國國家形象[J].新聞研究導刊,2015.
[31]?趙瑞琦,李明娜.新加坡媒體政策評析[J].中國出版,2010.
[責任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