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設(shè)小火爐,就是早些年老百姓用的土爐子,就是那種“懶了不行,勤快了也不行”的憋氣爐子。如今,在寒冷的冬天,圍坐在火爐旁烤火的估計已"/>
>>>劉建設(shè)
小火爐,就是早些年老百姓用的土爐子,就是那種“懶了不行,勤快了也不行”的憋氣爐子。如今,在寒冷的冬天,圍坐在火爐旁烤火的估計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了。暖氣、空調(diào),省時省工又清潔衛(wèi)生,可在我心底還是時常會想起火爐子,懷念那種圍坐在火爐旁暖融融熱騰騰的濃濃人情味。
少時的鄉(xiāng)下老家,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一個或者幾個土爐子,做飯取暖一起用,爐膛里燃燒著的一般是劈柴、玉米棒、花生皮、草樹根等,裊裊的煙霧里飄渺著甜甜的味道。無論是貪玩的孩子揮著手回家,還是勞動的大人揣著手歸來;無論你腮幫子凍得紫里黢黑,還是腳板兒成了寒冰坨子,只要烤一烤這火爐子,一股子涓涓熱流就會從下往上升騰,五臟六腑里感受到一種踏踏實實的溫暖。
在村南小嶺的溝壑里,盛產(chǎn)一種黏稠的紅泥,那是搪制火爐的最佳材料。干燥少雨的春季里,人們下到溝里,先用鐵鍬去摳泥,再用架筐把泥運到路上,用車子推回家,曬干,搟細,摻鹽,灑水,然后把泥巴塑成崮的形狀,上細下粗,中間是緩渡的圓臺狀,但中下端,圓滑中需要隆凸一部分,那是做爐口用的。接著,放陰涼處慢慢陰干。待干得差不多后,用刀具小心摳制打磨,在爐口上部兩端分別摳出兩個四方耳朵,是用來透氣的,起到助燃作用。爐子里面挺復雜的,橫豎彎曲,凹凸有序,既可以擱壺,又可以放鍋;既保證通氣順火,又不能過火;既保證柴草充分燃燒,又保證熱量盡可能地吸收。最后,成品的火爐就成為一個渾圓的整體。這時還要沿頂部邊緣勒出一道縫隙,用銅線纏幾圈,與和泥時摻鹽一個道理,都是為了防止火爐炸裂,同時也起到加固的作用。
冬季的夜,漫長悠悠,一大家子或者左鄰右舍來串門兒,火爐子就暖意濃濃地綻放,紅色的火苗兒在爐膛里外曼舞,黑黑的水壺哼著綿綿的歌謠,人們談?wù)撝沤褫W事,土腔俚語,笑聲朗朗。喜歡熱鬧的孩子們,瞅著大人倒開水的空隙,把爐蓋兒燒得紅彤彤的,然后抓一把花生米,捧一捧玉米粒,掏一兜板栗子,做著最原始的燒烤,那是再美不過的牙祭了。忽兒“哧”的一閃,忽兒“砰”的一聲,忽兒“撲”的一下,紅燦燦的花生米熟了,黑亮亮的板栗子炸了,白花花的玉米粒爆了,孩子們笑著搶著鬧著,滿屋子洋溢著歡樂與溫馨。我還烤過山楂,快熟的時候,大人、孩子都不說話了,眼睛盯著那鐵蓋上的山楂,鼓鼓地脹起,忽然如氣球一般破裂,聲音很大,那一刻大人、孩子都歡呼雀躍了!有的人家,還喜歡煮棗茶,一只大肚砂壺盛上水,放入紅中透黑的干紅棗,還有干酸棗子,端坐在火爐子上用細火熬煮,不多久,砂壺里就歡騰騰地咕嚕開了,一屋子彌漫著濃郁的膩膩的棗兒香,喝了開胃健脾……
如果下一場大雪,洋洋灑灑的,清冽的雪光映著我們無憂無愁的臉,火爐更是蕩漾在我的心間。這樣的天氣我們是出不去的,父母、姐姐就剝一陣兒花生,講一會兒故事,我守著爐子看著火,鐵鍋里燉著豆腐,砂壺內(nèi)熱著黃酒,碟子里搗著蒜泥……閑罷,父親忙著倒黃酒,母親忙著夾豆腐,三姐姐嚷嚷著我的豆腐大她的豆腐小,我就急著往嘴里放……
如今,這一切熱氣騰騰、朦朦朧朧的景象,在我腦海中像夢一樣蒸發(fā)彌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