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奧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渭北分公司,陜西西安 710075)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建設用地需求不斷增加,占用耕地不可避免,然而可供開發(fā)的耕地后備資源日趨減少。耕地占補平衡制度作為我國耕地保護方面的一項重大制度,其實施好壞直接關系到能否守住耕地紅線,與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密切相關[1]。為保障城市建設用地指標需求,還需大力推進土地整治項目,實現(xiàn)耕地占補平衡,以增加新增耕地面積來填補建設用地的需求,從而保證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雖然我國的土地整治項目已經實施了很多年,但目前土地整治項目仍存在一些的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確保土地整治項目效益最大化。本文將針對土地整治項目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1.1 注重新增耕地數量,忽視了項目實施的成效性占補平衡土地整治項目多注重的是產生新增耕地面積,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占補平衡土地整治項目新增產能不足,耕地數量基本能夠滿足要求,但質量(產能)難以足額保障;二是一些項目的立地條件較差也要納入立項范圍,實施難度大,且后期難以耕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撂荒及棄耕的現(xiàn)象;三是一些項目設計的坡面陡、落差大,沒有護坡防護工程措施,存在滑塌隱患;四是一些項目林的標準不高,且存活率低,難以達到防風及生態(tài)防護功效。
1.2 注重新增耕地類型,忽視了工程的實用性有的項目在立項前,對項目周邊環(huán)境的前期調研不足,往往會忽略項目實際,一味追求整治后的耕地類型。為了增加水澆地面積,盡最大可能為項目區(qū)增加水利配套工程,如打井、修調節(jié)池、修閘閥井、長距離敷設管道等。對于嚴重缺水的項目區(qū)來說,不光打井、修調節(jié)池和敷設管道等的成本高,后期水的運行、使用成本也會過高,農民算經濟賬劃不來,就會幾乎無人使用,造成部分水利配套設施的閑置或浪費。
1.3 注重工程建設,對后期維護關注度不夠目前,土地整治項目主要以工程措施為主,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工程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夠重視各類工程建設,嚴格按照施工技術要點實施,但在項目完成各級驗收后即認為項目完成,移交及耕種不及時,且對項目后期維護不足,會有工程配套設施破壞、相應工程的功能喪失等問題,從而不利于發(fā)揮項目的實際效益。
1.4 注重外業(yè)工作,對內業(yè)資料的重視程度不夠內業(yè)資料與實際結合不夠,不能很好地指導項目施工,實際施工內容與設計不符。一是有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階段工作不扎實,水澆地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對項目區(qū)水源保證、灌溉輸水方案論證不充分,水源難以保障項目區(qū)灌溉需求。二是有的項目初步設計的針對性不強,存在部分項目初步設計存在難以指導項目施工的問題,如有的項目邊坡過陡,不符合設計規(guī)劃要求,且生態(tài)防護工程不到位,田坎坡面護坡及周邊擾動區(qū)沒有栽植護坡防護生物;部分項目坡度較大的路面,未設計排水設施等。三是有的項目工程內容存在不能按照初步設計完成的問題。如部分項目初步設計確定田間道路為泥結石,實際建成素土壓實路面或沙石路面,且路面寬度與設計不符;有機井的項目,機井配套工程中的配電管理一體房尺寸與設計圖紙不符等。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外業(yè)工作中,更注重的是對工程進度及質量的把控,而對內業(yè)資料的重視程度不夠,監(jiān)理資料、施工資料等過程資料記錄不及時,存在未結合工程實際情況的現(xiàn)象。
1.5 項目資料及數據管理方式不統(tǒng)一,信息化管理不足我國的土地整治項目管理科學化程度不夠,項目信息的數字化信息少,數字化程度低,大部分信息均處于紙質狀態(tài),有的項目存檔數據僅有一張表格,有的存檔數據有文本、表格和紙質圖件,信息的來源缺乏實時性和可靠性,使項目后期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
2.1 轉變思路,因地制宜進行項目設計一是要轉變思路,土地整治項目不單單追求的是耕地的數量,更應該注重質量,要最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要結合項目區(q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宜旱則旱,宜水則水,項目設計階段不能一味地追求水澆地的數量,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花大代價修建水利配套設施,而不顧項目周邊實際情況,建成后幾乎無人使用,造成水利配套設施的閑置或浪費。
2.2 做好前期調研工作,提高項目與實際的切合度一是在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階段就將工作做扎實,提前去項目區(qū)進行實地考察調研,深入群眾,在社會中廣泛宣傳土地整治相關內容,讓公眾參與土地整治工作,對項目予以全面的了解并提出自己的意見,能夠達到項目實施要求的,則納入立項范圍,立地條件差的就去除。水澆地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要對項目區(qū)水源保證、灌溉輸水方案進行充分論證,從庫區(qū)、地下水取水要取得水利部門的取水許可證,且要組織專家評審。二是初步設計結合項目實際要有針對性,要能指導項目實際施工,如要考慮田坎坡面護坡、道路路面寬度、道路兩側排水、生態(tài)防護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工程等。
2.3 項目施工按實施方案進行,工程內容變更須審批后再實施一是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切實可行的項目實施方案,且要與初步設計相結合,不能隨意更改項目的范圍、區(qū)域和規(guī)模以及各單項工程的實施要求。二是若項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對工程內容進行變更,一定要將材料上報相關部門審批后再進行相應調整[2]。
2.4 完善整治項目維護制度,加強項目工程后期管護土地整治項目在驗收后,要加強項目后期管護,完善項目后期管護制度,明確項目管護責任人,建立長效機制。一是成立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領導小組,項目完工后及時與項目所在地自然資源部門簽訂項目工程管護責任書并附工程清單。二是項目所在地自然資源部門可層層簽訂工程管護責任書,明確責任到人。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設,建立項目監(jiān)管系統(tǒng),包括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后-驗收-管護各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實時監(jiān)管項目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問題后可通知責任人立即整改。四是聘請項目所在村組村民全程監(jiān)控,對存在的問題直接上報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領導小組。五是開立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賬戶,在安排項目資金時,應預留一部分資金用于項目后期維護,根據已驗收項目實際管護需要及時撥付管護資金,確保項目工程能夠正常運行。
2.5 統(tǒng)一項目資料及數據管理方式,提高項目管理信息化水平要統(tǒng)一項目資料及數據管理方式,并加快土地整治項目管理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項目數字化、科學化程度。一是依托國家政務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實現(xiàn)與相關部門的數據共享;二是依托自然資源綜合監(jiān)管平臺,提高土地整治項目的信息化服務水平;三是不斷完善土地整治監(jiān)測監(jiān)管系統(tǒng),包含項目的全過程,及時報備土地整治項目的審批、實施、竣工驗收和后評價等信息,實現(xiàn)土地整治活動全程動態(tài)監(jiān)管。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實現(xiàn)土地效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徑。通過土地整治,可以增加耕地數量,且能夠有效地提高項目區(qū)的耕地質量和土地利用率。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工作中不斷摸索,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并且通過有效的方法進行優(yōu)化和改善,也需要相關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加大對土地整治項目的管理力度,從而提升土地整治效果,促進土地整治項目發(fā)揮最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