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歷史,文物教學,備課思路,青銅器,甲骨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20)01-0057-06
初中歷史文物類教學因為其課程內容占比較小,一直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致使這一重要歷史教學資源的價值未能充分體現(xiàn)。為了和大家探討這一類內容的教學,筆者以部編七年級(上)“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為例,談一談自己的教學嘗試,以期方家批評指正。
一、閱讀思辨,確定教學立意
解讀課標確定教學立意,是我們備課的起點。2011版初中課標將“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的“內容標準”表述為“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商朝的青銅冶煉技術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對本課的學習要求是:1.學習要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甲骨文的造字特點。2.學習提示:知道甲骨文是中國漢字的來源。不難看出,課標認為青銅器的學習重點是其“高超工藝”,而本課的學習重點則是“甲骨文對于漢字起源的重要意義”。筆者認為課標對教學的定位值得商榷。
任何文物都是時代文明的結晶,見證著時代的生產力水平與上層建筑形態(tài),即文物具有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青銅器高超的工藝,不僅僅體現(xiàn)了青銅器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甲骨文的價值也不僅僅是它的造字法對漢字的影響,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文物課教學的重點應該是揭示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
夏商周三代,青銅禮器作為禮制的外在表現(xiàn)是“奴隸主貴族‘明貴賤、辨等列的重要標志物”。①青銅器的種類、紋飾、造型等,無不反映著當時政治、經濟、信仰,乃至社會生活習俗。所以張光直先生直言:“中國青銅時代這個概念與古代中國文明這個概念之間相合到幾乎可以互換的程度?!雹谖淖质俏拿鳟a生最重要的標志之一,甲骨文作為中國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不僅給后人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實的商代歷史,更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不能缺少的文化印記。從這個角度而言,甲骨文是我們的文字之根,也是我們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根。
青銅器和甲骨文是早期中華文明的見證,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教學的要點應該彰顯其文化內涵,揭示其見證中華文明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面向。由此確立本課的教學立意:解讀時代的密碼——在對青銅器與甲骨文歷史價值認知的基礎上,揭示青銅器與甲骨文的民族文化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即探文化之源,知民族之根,育家國之情。
二、穿越歷史,探究文物的歷史價值
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認識文物的價值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怎樣深入淺出,就成了教學設計中最要沉思的問題。為此,依據(jù)中學生喜歡故事和教育理念中細節(jié)教學的特點,筆者設計了情境體驗教學。
卡洛·金茲伯格(Carlo C. Ginzberg)在《奶酪與蛆蟲》一書中說“大量的人物傳記研究表明,在一個普通人身上,即便他本身并不重要因而又不具備代表性,但仍可作為一個縮影從中發(fā)現(xiàn)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里整個一個社會階層的一些特征”。①可見一個人物就是一段鮮活的歷史,鮮活的人物便有鮮活的故事。以人物為線索創(chuàng)設有關器物的故事情境,能夠將學生心目中冰冷陌生的青銅器與甲骨文,變成有溫度、有生命的歷史體驗。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其墓葬中大量的青銅器,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商代的社會生活。而僅在安陽殷墟出土的1萬余片甲骨中,提及婦好的就有200多次。由此可以婦好為線索,巧妙地把青銅器與甲骨文聯(lián)系起來——婦好墓葬中的青銅器與甲骨文中關于婦好的記載形成較為完整的證據(jù)鏈,建構課堂的“起承轉合”。這既可以滿足學生對故事的渴望,又能夠在故事中重回歷史現(xiàn)場,在想象中體驗歷史,在體驗中學習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方法。筆者為此選擇婦好墓葬中代表性的陪葬品圖片創(chuàng)設有故事的“現(xiàn)場”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歷史現(xiàn)場,開啟一場跨越千年的探索。
(一)穿越歷史,探究青銅器的歷史價值
1.運用與人物有關的圖片史料,展現(xiàn)歷史“現(xiàn)場”,感知商朝青銅器的特點。
隱藏婦好的名字,出示其墓葬出土的大量陪葬品的圖片(圖1、圖2),突出其中的青銅器,尤其突出其中能夠揭示墓主人身份的標志性陪葬品:青銅鸮尊、青銅斧鉞,還有一枚玉扳指。然后出示相關的文字材料。在圖片與文字材料的配合中,構成教學需要的相對完整的現(xiàn)場。接著引領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和語言概述,認識商代青銅器的特點:數(shù)量大、種類多、造型豐富、制作精美。
文字材料:該墓共出土隨葬物品19280件(圖1)。僅青銅器就有468件,總重量達1.6噸。青銅器中以酒器、兵器、禮器居多。青銅兵器有130余件,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兩件象征指揮作戰(zhàn)權的青銅斧鉞,每件重達9千克(圖2)。青銅禮器210件,其中一只造型精致的鸮尊(圖4)已成為河南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該墓葬(圖3)。在陪葬的玉器中有一只射箭用的玉扳指,上面有明線的印痕,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物(圖5)。②
2.運用與人物有關的微觀問題,探究歷史“現(xiàn)場”,了解商朝的社會狀況。
對于初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雖然他們通過“歷史現(xiàn)場”能夠感知墓葬中青銅器的特點,但是還不能借此透析當時的歷史狀況,這就需要教師的點撥與引領。為了增加點撥的“誘惑力”與教學過程的故事性和情節(jié)感,筆者設計了“依據(jù)墓葬中的陪葬品推測墓主人的性別、身份”這一問題,引領學生進入故事情境。學生依據(jù)青銅兵器與射箭用的玉扳指推測墓主人是一名商朝的男性貴族或王室成員,而且是一位將軍。當筆者揭示墓主人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時,就會與學生原本猜想的認知發(fā)生極大的沖突,進而誘發(fā)他們強烈的探究欲望。因為在他們的有限認知中,古代君王的妻子,應該在王宮里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制造大大小小的“宮斗”故事,怎么會帶兵出征呢?筆者繼而再推出如下一系列的微觀問題,引領學生依據(jù)墓葬中的青銅器探究墓主人生活的社會狀況,通過自我解釋,逐漸解開各自心中的迷惑。
(1)商代最發(fā)達的手工業(yè)是什么?你如何證明你的觀點?
(2)課本說“商朝貴族好飲酒”,你認為對嗎?說出你的依據(jù)。
(3)推測并解釋商朝農業(yè)生產的情況。
(4)商朝的社會環(huán)境安定嗎?說出你的依據(jù)。
(5)商代對死人的厚葬說明商代對已故之人的什么態(tài)度?
(6)仔細觀察幾件青銅器的紋飾,說說這些紋飾的特點以及你的感受。
對上述一系列小問題的解答,揭示了青銅器所反映的商朝社會生活的基本面貌:商朝農業(yè)生產相對發(fā)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發(fā)達的青銅制造業(yè)與釀酒業(yè)。數(shù)量巨大的青銅兵器說明商朝的社會環(huán)境較為動蕩,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商朝有飲酒與崇拜故人的習俗,夸張怪誕的造型和獰厲怪異的紋飾,給人以神秘恐怖之感,不僅證明了商王朝對神的崇拜,也體現(xiàn)了借助神權庇護下的王權統(tǒng)治,這就與后面將要學習的大量甲骨卜辭的存在形成互證——從而在教學上產生前后呼應之勢。
(二)穿越歷史,探究甲骨文的歷史價值
1.運用與人物有關的史料,實證歷史的“現(xiàn)場”,初探甲骨文的價值。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容有,運用甲骨文的相關記載驗證對“商代青銅器所反映的社會狀況”的推測:(1)運用甲骨文中關于婦好帶兵征戰(zhàn)的記載,驗證對婦好身份以及商朝動蕩的周邊環(huán)境的推測;(2)運用甲骨文中婦好多次主持祭祀的記載,以及甲骨卜辭的由來與數(shù)量之多,來驗證商朝有敬神崇祖的習俗等。
甲骨文中關于婦好征戰(zhàn)的記載較多,筆者選擇了如下三條:婦好征戰(zhàn)土方;征戰(zhàn)印方;征戰(zhàn)羌方。①這三則材料既表現(xiàn)了婦好能征善戰(zhàn),也反映了商朝與外族之間頻繁的戰(zhàn)爭。既增加了教學的故事性,也為之后探討武丁與婦好之間美好的愛情埋下了伏筆,可謂一舉多得。
辛巳卜,爭貞:今者王共人呼婦好伐土方。(《合集》6412)。(譯文:武丁召集人馬,命令婦好征伐土方)
辛未卜,爭貞:婦好其比沚瞂(zhǐ fá)(人名字)伐印方,王自東亳(?。┓ズ矗萦趮D好立(位)。(《合集》6480)。(譯文:武丁親自出征,讓婦好和沚瞂配合征伐印方。自己從東面靠近敵人進攻,驅使敵人陷入婦好埋伏的位置)
辛巳卜,□貞: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合集》39902)。(譯文:商王征發(fā)婦好所屬的3000人馬及其他士兵1萬人,命婦好帶領他們去征伐□)
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一是使其初步感知甲骨文的價值——直接記載或間接反映了商朝的社會狀況。二是運用甲骨文的記載實證上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推測與想象,照應上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內容,也引領學生初步接觸二重證據(jù)法。三是讓學生感受歷史的實證是科學嚴謹?shù)?,也是生動有趣的,以此增加歷史教學的魅力。
2.運用與人物有關的細節(jié)史料,豐富歷史的“現(xiàn)場”,形成歷史解釋。歷史既然是“人”的歷史,那就應該是豐富生動而又鮮活的歷史。細節(jié)性史料的運用最能夠體現(xiàn)歷史的這一特點。為此筆者設計了下面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殷墟有墓葬區(qū),但是婦好的墓葬不在殷墟的墓葬區(qū)卻在殷墟的宗廟宮殿區(qū),這是為什么呢?也許下面甲骨文的記載能夠為你的解答提供幫助。
史料1:貞勿于甲御婦好齲。(《合集》13663正甲)
……母庚御婦好齒。(《合集》2618正)
貞王夢,婦好不惟孽。(《合集》17380)①
甲骨文中記載武丁為婦好占卜征戰(zhàn)、生育、疾病以及去世后狀況的卜辭多達二百余條,甚至有為婦好的蛀牙進行占卜的記錄;武丁夢到婦好,擔心婦好會遇到什么禍害,就為她占卜。
史料2:武丁為死去的婦好占卜。
武丁:婦好有娶乎?
貞人:唯,大甲娶。
武?。簨D好有娶乎?
貞人:唯,祖乙娶。
武?。簨D好有娶乎?
貞人:唯,成湯娶。
——《合集》2636②
設計問題:
(1)史料2中的“娶”,有人認為是“迎娶”,也有人認為是“迎接”,你認為哪個解釋更合理?
(2)依據(jù)這兩則史料判斷和解釋商王武丁與妻子婦好之間的感情狀態(tài),由此解釋婦好的墓葬為什么不在殷墟的墓葬區(qū)而在殷墟的宗廟宮殿區(qū)。(武丁認為將婦好葬在宮殿附近,就能夠與婦好朝夕相處,以解相思之愁)
“唯有歷史細節(jié)教學,可以運用豐富的素材,幫助學生形成自己關于歷史的多元認識,而學生的體驗亦會如新文化史家一般”。③以上細節(jié)教學正是幫助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撐開想象的翅膀,穿越時空的阻隔,形成自己的理解。而婦好與武丁之間跨越生死的愛戀也成就了學生體驗學習過程、解讀歷史材料的樂趣。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生動的歷史敘事、嚴謹周密的史料實證和開放的歷史解釋有機融合在了一起。
(三)補充史料,解釋甲骨文發(fā)掘的意義
關于甲骨文發(fā)掘的意義,教材在非常簡要地概括了甲骨文文字數(shù)量和涉及的內容之后,給出了這樣的結論:“甲骨文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北M管接下來教材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甲骨文的造字特點,但是學生依然無法理解甲骨文是我國“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筆者設計史料教學,來幫助學生解讀教材結論,理解教材結論。
材料1: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圖6)
材料2:目前常用漢字有3500個,識讀其中的2500個,就可以進行一般性的閱讀與書寫。小學識字大綱要求小學生識讀3000字。
材料3:甲骨文中的單個字有4500個,已經被識別的有1500個。甲骨文中很多單字至今仍在使用。
設計問題:
(1)漢字有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6種基本的造字方法,找一找圖中甲骨文具備其中的幾種?
(2)結合以上材料,從漢字數(shù)量、造字方法兩個方面簡要分析甲骨文對漢字的形成有什么影響。
為了幫助學生對甲骨文的歷史價值與史學價值形成相對完整的認知,教師結合教材給出如下史實性敘述,引領學生得出結論。
(1)甲骨文記錄了商周時期農業(yè)、天文、戰(zhàn)爭、祭祀等許多方面的事情。
結論:甲骨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商周的社會情況。
(2)有學者用甲骨文糾正了《史記》中商王朝世系的相關記載。
結論:更正歷史文獻中的錯誤。
(3)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
結論:開啟了我國“信史”時代。
(4)甲骨文具備了漢字的4種造字法,擁有4500個單字,形成了可供日常書寫與閱讀的文字系統(tǒng)。
結論:甲骨文是漢字形成的基礎。
以上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開展,是從史學研究的角度,通過情境體驗和問題探究,幫助學生認識青銅器、甲骨文的歷史文化價值,并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jù)意識與歷史解釋的素養(yǎng)。
然而夏商周時期為什么要制作那么多青銅器呢?即青銅器的時代意義是什么呢?這是學生自然而生的疑問,也是教學的另一個重要內容。
三、解讀教材,建構青銅器的時代價值
限于篇幅,教材對青銅器的時代價值陳述得非常簡單,且時序感不強。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青銅器時代功能的]變歷程與實質,筆者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引領學生閱讀教材,按照時序梳理相關知識,建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從整體上內化知識,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
請閱讀教材第25頁主體文字與“相關史事”欄目回答以下問題:
(1)說出青銅器產生與發(fā)展的過程。
(2)青銅器從什么時候開始成為貴族等級身份的象征?試舉一例說明。
(3)教材說“西周崇尚禮制,青銅器以禮器鼎、簋為主,周王朝對禮器的使用規(guī)格還制定了制度”。請回答西周時期青銅器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這一功能與西周哪一政治制度有關?
(4)閱讀教材青銅器制作流程的文字回答: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青銅器的?一般要有多少工序?觀賞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的圖片,簡單說說它們成為國家重要文物的理由。
(5)結合教材及以上學習完成以下填空。
我國夏朝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了青銅器。夏朝時出現(xiàn)了最早的青銅禮器鼎,另外有一些酒器。商朝時青銅器具中以酒器為主,并以青銅器的數(shù)量多少來區(qū)分貴族的等級身份。而西周時期,青銅器以禮器為主,原因是分封制制度的確立。西周統(tǒng)治者對禮器的使用規(guī)格有嚴格的規(guī)定,說明青銅器已經成為統(tǒng)治者權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其核心功能是維護等級制度。我國青銅制造業(yè)的頂峰時期是商朝和西周時期。隨著周王朝政治制度的瓦解,青銅禮器逐漸淡出政治舞臺。
通過這些問題,引領學生梳理青銅器產生、發(fā)展的歷程,思考青銅器功能的]變過程與實質——從單純的生活器具到國家權力、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工具。進而認識其功能]變所反映的社會實質是等級制度的日益強化,并且與前面所學的分封制聯(lián)系起來,初步認識歷史事件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即歷史事件的共時性特征。
四、撫今追古,體驗家國情懷
文物既然破認為是一個民族文明的載體,那么自然也被賦予了一個民族的家國情懷,使其變得頗富生命色彩。運用文物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文物重要的功能之一?;诩覈閼研纬傻奶攸c,筆者以史料閱讀為基礎,以古今鏈接為手段,引導學生對青銅器甲骨文的民族文化價值進行再認識。
材料1:這些(青銅器皿方罍)你所鐘愛的銘文,這種種的紋飾與線條對于你們外國人來說,無非是中國的青銅技藝多么的登峰造極,可是,你知道嗎?這每一個字、每一個線條,其中蘊含的故事,都是在告訴我們后人,祖先曾經崇拜什么,信仰什么,靠什么活著。這些對于中國人很重要。
——《國家寶藏》解說詞
材料2:在全球華人的支持下,2014年長沙博物館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把漂泊在外的皿方罍買回了家。皿方罍是商周時很有影響力的皿氏家族制作的,是中國晚商青銅器鼎盛時期的代表之作。當年皿氏家族帶著皿方罍一路南遷,沒有拋下它,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家族存在過的真正印證。
——《國家寶藏》解說詞
材料3:現(xiàn)代中國人使用的漢字,與甲骨文差異確實很大。可是追根溯源,從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現(xiàn)代漢字,竟然有一條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鏈條、千古貫通的血脈、萬世一系的傳承。甲骨文的書寫美感追求,通過文化基因,一直傳遞到現(xiàn)代漢字中。
——《中國書法五千年》解說詞
問題:
(1)依據(jù)以上材料,概括青銅器對于中華民族的意義。
(2)贖買行動得到全球華人的支持說明了什么?
(3)崔文華先生認為從甲骨文到現(xiàn)代漢字有“千古貫通的血脈、萬世一系的傳承”,你是否認同?請解釋。
通過對史料的閱讀分析,對問題的思考與解答,學生真正認識到青銅器和甲骨文是中華民族獨特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文化的根脈,是聯(lián)系中華民族的紐帶。
教育本是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情感是認知基礎上的自然產物。學生在觀看圖片、閱讀史料與思考問題等感知與體驗的基礎上,方能夠明白青銅器與甲骨文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符號,是我們民族歷史的見證,是我們民族文化之根。皿方罍的百年回家路說明,青銅器是凝聚中華民族的紐帶,任歲月流逝,地域變換,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從不改變。
青銅器高超的制造技藝和甲骨文的古老神秘,固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文明的程度,當然也值得國人自豪,但這樣的自豪絕不能缺少厚重的歷史根基。因為探歷史之源方能知民族之根,知民族之根方能有民族認同與歸屬,有民族認同與歸屬方能有對民族之熱愛與責任之擔當!這應是家國情懷教育的基本路徑,亦應是文物類教學設計的意旨與基本理路。
【作者簡介】武其芳,中學高級教師,江蘇徐州銅山區(qū)清華中學歷史教師。
【實習編輯:楊博】
① 楊遠:《試論商代青銅器造型和裝飾藝術中的崇神思想》,《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②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第27頁。
① Carlo C. Ginzberg:The Cheese and The Worms:The Cosmos of a Sixteen-Centry Miller, New York: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92, p.20.
② 參見張貴余:《一座蘊藏殷商燦爛文明的寶庫(下)——婦好墓青銅器》,《榮寶齋》2016年第8期;朱乃誠:《甲骨文與隨葬品中的商代王后婦好 王后·母親·女將?》,《大眾考古》2016年第5期。
① 齊耐心:《從婦好和王姜看商王妃地位的變遷》,《陜西社會科學論叢》2011年第3期。
① 參見宋鎮(zhèn)豪:《商代的疾患醫(yī)療與衛(wèi)生保健》,《歷史研究》2004年第2期;李蕊:《甲骨文“之”字用法的再考察》,《求索》2013年第11期。
② 崔文華:《中國書法五千年》,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9頁。
③ 夏輝輝:《歷史教學的深耕——基于歷史細節(jié)教學的新理解》,《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