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作為世界上各個國家直接進行溝通交流的媒介之一,可以增強各國之間的有效溝通,不同國家對音樂也有著不同的見解。在音樂唱法中,主要可以分為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兩種唱法之間既有共同點也有差異性。在音樂領域中,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演唱時的風格也有一定的區(qū)別,因為兩者唱法的發(fā)源地不同,所以在唱法上有著各自的特點,但也有一些相同之處。近幾年,在當前音樂形式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逐漸開始出現(xiàn)融合趨勢。本文將對比分析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呼吸運用、嗓音運用、吐字咬字運用方面的不同點,探討如何做好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具體融合策略。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唱法;融合
引言: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不斷推動下,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音樂作為主要交流媒介之一,受到了一定的重視。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背景下,產生了多種音樂演唱表現(xiàn)形式,其中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占據(jù)主要位置,造就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演唱特色。美聲唱法來源于西方,也是最受西方人喜愛的演唱方式,主要是意大利為代表,具有獨特的西方特色和演唱魅力。民族唱法是我國的傳統(tǒng)演唱形式,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韻味,展現(xiàn)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自古以來的民族魅力。隨著當前音樂領域的不斷發(fā)展,順應其發(fā)展要求,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進行融合,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是推動音樂發(fā)展的重要任務。
一、對比分析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
(一)呼吸運用方面
在音樂的演唱中,氣息是尤為重要的基礎條件,可以支持聲音演唱,不管是在美聲演唱還是民族演唱中,都很重視歌曲演唱中的氣息。在呼吸運用方面,美聲演唱和民族演唱有著不同的觀點,美聲演唱中認為要做好演唱首先要做好呼吸調整,使用腹式三點聯(lián)合呼吸法,而民族唱法則強調在演唱前首先要調整好氣息,運用丹田之氣。在氣息運用方面,美聲唱法要求盡量使用少量的氣來發(fā)聲,而民族唱法中則強調氣要充足,音要響亮、整齊。但是二者的共同點就是都強調了呼吸的重要性[1]。
(二)嗓音運用方面
在不同的演唱方法中,對于嗓音的運用和不同的發(fā)聲方式造就了音樂的差異。綜合來看,美聲演唱和民族演唱都是運用聲帶的閉合和振動來進行發(fā)聲,但是兩者在嗓音運用方面則有著很大的差別。民族唱法中,主要是追求響亮、清脆的聲音,更多的使用真聲和混聲進行表演,且聲音位置比較靠前,強調演唱中的字正腔圓。而美聲唱法則注重用盡量少的氣體來達到音量高、呼吸扎實的演唱效果,追求圓潤,松弛的聲音。但總體來說,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對聲音的音色有較高標準。
(三)吐字、咬字運用方面
由于不同的文化差異和審美觀念,導致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語言藝術風格方面有著明顯的差別。在民族唱法中,制定了明確的收聲、咬字、吐字、歸韻技術,要求在演唱過程中要吐字清晰、咬字真切,同時強調將演唱結尾的收聲和歸韻做到準確嚴謹。而美聲唱法中,先將語言分為元音、母音,在演唱中主要是以元音的演唱為主,其它為輔助發(fā)音,強調在演唱中要將元音咬準[2]。
二、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具體融合策略
(一)呼吸方面的融合
在民族唱法中,強調呼吸的重要性,要求做好對呼吸的控制,因此把控好發(fā)聲,但是往往會忽視對聲音的把控。例如,在演唱中沒有控制好發(fā)聲的力度,使聲帶一直處于緊繃的狀態(tài),就會導致演唱效果受到影響,變得蒼白單調。美聲唱法則認為要提高演唱效果就要在呼吸的基礎上調整好氣息,雖然發(fā)生效果得到提高,但是會出現(xiàn)吐字模糊的現(xiàn)象。因此,要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相融合,借鑒對方的優(yōu)點,學習對方的長處,補充自己的短板,促進演唱方法的共同發(fā)展。例如,在民族唱法中,學習西方的呼吸技巧,加強對呼吸的掌控,提高在演唱過程中的呼吸流暢度。
(二)發(fā)聲技巧方面的融合
現(xiàn)階段,音樂領域中的民族唱法主要針對語言訓練,由語言訓練強化發(fā)聲訓練,基于全新的時代背景,發(fā)聲訓練重視對歌詞大意的表達及詮釋,但是過于側重語言訓練導致發(fā)聲訓練忽略了藝術欣賞性的重要性,特別是在進行高難度歌唱技巧訓練的過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重視語言訓練,反而會使發(fā)聲訓練出現(xiàn)各種矛盾沖突,這違背了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訓練原則。與民族唱法不同的是,美聲唱法的演唱狀態(tài)是較為自由的,使發(fā)音器官在演唱過程中處于放松狀態(tài),保證在演唱中吐字清晰聲音洪亮。因此,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進行融合,可以提高民族唱法的表現(xiàn)力,促進美聲唱法的嚴謹性,從而使歌曲演唱更加完美。
(三)咬字方面的融合
在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下,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時要咬字準確,標準發(fā)音,同時要將情感帶入到歌曲演唱中,將聲音和情感融合起來。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時,要借用口腔進行發(fā)音,使發(fā)音的準確性提高,但是這種方法會使發(fā)聲的音量不足,影響整體演唱效果。而美聲唱法在演唱中對于咬字沒有太高的要求,運用后槽牙來吐字,保證發(fā)音的流暢度。通過將兩者的咬字技巧進行融合,可以使民族唱法在保留自身演唱特色的同時彌補發(fā)音音量不足的特點,提高音樂演唱的流暢度,使民族唱法在演唱過程中的連貫性得到提升[3]。
結語:
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既有著共同點,也有著不同的差異性。為了保證演唱效果的完美性,可以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進行融合,通過學習對方的優(yōu)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使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得到提高,從而促進音樂領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曉藝,劉蓉.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9,39(08):181+183.
[2]姚璐.聲樂美聲與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的探討[J].北方音樂,2019,39(06):54-55.
[3]甄愛芳.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策略分析[J].北方音樂,2019,39(04):70+72.
作者簡介:陳珊珊(1994.07.15)女,漢族,安徽省安慶市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