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凱
人體需要持續(xù)的碘營養(yǎng)維持甲狀腺正常功能,碘鹽是最常見的補碘載體。但由于碘鹽中的碘(碘化鉀/碘酸鉀)是“化學物質”,因此有些人覺得還是用海帶的“純天然海藻碘”更放心。通過海帶補碘是否可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不要迷信“純天然海藻碘”,因為它也是化學物質。海帶中的碘分為無機碘和有機碘,不同品種的海帶中70%~90%為無機碘,僅有10%~30%為有機碘。無機碘主要以碘離子形式存在,另外還有少量碘酸根離子。有機碘通常與蛋白質、氨基酸結合在一起,最常見的是酪氨酸碘。
海藻經(jīng)浸提、除雜、濃縮、殺菌工藝得到的“海藻碘”是合法的碘營養(yǎng)強化劑,其中的碘大部分是碘化鉀、碘化鈉。
海帶的碘含量非常難以估計,因為影響因素特別多。比如不同海帶品種,不同海域的光照、深度、鹽度等條件下,碘含量可以差十幾倍。不同生長期和季節(jié)的碘含量波動也很大,例如山東榮成海域的海帶碘含量在4~7月的收獲季可由其他時間的每公斤270毫克增加至700毫克。同一根海帶不同部位的碘含量也可以差好幾倍。
海帶中絕大部分碘是水溶性的,其中無機碘溶出的速度非??欤虼思庸し绞綄Φ夂康挠绊憳O大。鹽漬海帶是目前最主流的加工方式,經(jīng)過漂燙、鹽漬、壓水等工藝流程,碘損失可達70%~90%。加工產(chǎn)生的漂燙廢水中碘濃度可達500~700毫克/升,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用于生產(chǎn)回收碘。如果直接將海帶晾曬或烘干成干海帶,其中的無機碘也會氧化揮發(fā)流失。
儲存和烹飪條件會對海帶的碘含量產(chǎn)生巨大影響。如果在密封、避光、陰涼干燥的條件下儲存,海帶碘含量相對穩(wěn)定;如果在潮濕的地方敞開儲存,一個月就會損失近一半。家庭烹飪海帶時常常要浸泡和沖洗,干海帶如果用大量的水浸泡,5~10分鐘可以損失70%~80%的碘。由于碘離子不穩(wěn)定,各類烹飪都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碘損失,最高可達80%。
由此可見,海帶補碘可行,但量很難準確把握。滿足成人每天150微克的需要量很容易,問題是也很容易超量。如果海帶碘含量很高,你又很能吃,一頓吃進去幾十毫克也不奇怪,這對于某些敏感人群可能存在一定健康風險。
因此歐盟規(guī)定干海帶中碘含量不得超過每公斤20毫克,否則就會發(fā)布預警,中國和韓國生產(chǎn)的海帶經(jīng)常由此而被歐盟下架。
那么海帶吃多少合適?多久吃一次好呢?這里有個例子。2017年研究人員跟蹤觀測了60位廈門市民的尿碘。他們在一次性吃了10克干海帶(含碘3.23毫克)后,4小時內尿碘水平迅速升高到420微克/升,之后一天內都維持在300微克/升以上(碘過量狀態(tài));2~3天后,尿碘才逐漸恢復到之前的水平。
因此海帶補碘每隔2~3天一次是比較合理的,比如中國營養(yǎng)學會就建議容易缺碘的孕婦每周吃1~2次海帶。但每次吃多少,無法給出準確建議,畢竟海帶碘含量差異太大。參考上述研究結果,我認為一次最好不要超過10克(泡發(fā)后為50克)。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海帶燉湯時幾乎所有碘都會進入湯里,即使不吃海帶也可能攝入很多碘。
總之,海帶補碘遠不如碘鹽好控制。如果只是偶爾吃一點海帶,不必糾結碘過量的問題,人體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是很強大的。如果你吃海帶的次數(shù)或者量比較多,那平時應吃無碘鹽,同時也需適當控制吃海帶的頻率和單次攝入量。此外,其他海藻產(chǎn)品的碘含量通常比海帶低得多,酌情考慮即可。
人工養(yǎng)殖海帶常見的方式是將幼苗根部夾在繩子上,借助浮力球漂浮在海面,頭朝下生長。由于海帶細胞分生點在葉片底部,因此海帶倒立時更有利于接受陽光照射,促進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