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高琴,雷利偉,韓智明,李亞南
摘要:新工科建設提出了多方協(xié)同育人、多學科交叉融合、創(chuàng)新產業(yè)能力的新要求。工程實踐中心作為重要的實踐教學平臺,在新工科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文章根據新工科建設的需求,在課程實踐、開放課題、校企協(xié)同等方面做了探索,并對工程實踐中心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對策。
關鍵詞:工程實踐中心;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01-0019-02
一、引言
2017年,教育部發(fā)布了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標志著新工科建設正式成為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自提出以來,教育部組織高校進行深入研討,“新工科”成為新科技革命、新產業(yè)革命、新經濟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抉擇,是我國工程教育發(fā)展的新思維、新模式[1]。工程實踐中心,是我國高校中實施工程教育的實踐教學平臺,具有通識性基礎工程實踐教學特征。其特點是教學規(guī)模大,受眾人數多,其已經成為工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2]。
二、工程實踐中心建設情況
1.防災科技學院工程實踐中心現狀。防災科技學院工程實踐中心,成立于2015年,旨在推動本科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chuàng)新水平。截至目前,我校工程實踐中心占地900平方米,擁有車床、銑床、數控加工中心、3D打印機等設備共計80余臺,總價值500余萬元,可開展車工、銑工、數控線切割、快速成型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并為開放課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等活動提供了設備支撐和場地。
2.工程實踐中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在建設過程中,與許多高校工程實踐中心一樣,存在著三方面的問題。(1)設備與課程傳統(tǒng)、過時、陳舊,難以滿足市場發(fā)展與技術革新的要求。教學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性,教學理念老化,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對高校應用型人才所提出的要求[3]。(2)開展的工程實踐類課程在學生的課程體系中比重過少,設備共享較少,利用率低。(3)師資隊伍建設情況落后,以有實踐技能的工人為主,其操作技能多是幾十年經驗的積累,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及意愿不強,難以滿足創(chuàng)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高學歷教師較少,整體隊伍知識層次不高,與“機電一體”“柔性制造”“互聯網+”等新的教學方向格格不入。
3.工程實踐中心面向新工科建設的改革思路。工程實踐中心作為學校新工科建設的重要基地,理應充分發(fā)掘實踐教學價值,推進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從而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以及個性化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傮w建設思路如下:(1)以傳統(tǒng)設備和技能為基礎,面向行業(yè),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fā)展。(2)更新傳統(tǒng)課程環(huán)節(jié),引進新的教學內容。(3)大力支持全校師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活動,并在過程中積累優(yōu)秀案例,將其融入教學體系當中。
三、理論教學工作開展情況
1.“金屬工藝學實習”教學工作。防災科技學院工程實踐中心面向“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等多個本科專業(yè)開展“金屬工藝學實習”課程,教學內容涵蓋了車、銑、焊、先進制造、快速成型等。在實習過程中以任務為導向,鼓勵學生根據圖紙和任務書自行編制加工工藝,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產品的加工和裝配。
2.支撐相關理論課情況。在工程訓練中心的設備和知識的支撐下,防災科技學院大量理論課程實現了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改革。在《機械制圖與AutoCAD》課程中,加入了參觀金工實習,觀摩加工工藝過程的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理解在圖紙繪制過程中,尺寸標注、精度與公差等知識與加工實踐的聯系,完成課程的學生基本能夠合理繪制圖紙并進行加工,保證產品質量并兼顧工藝性和加工成本等因素。在《地震計結構及設計》課程中,教師將若干課時授課場地放在工程實踐中心,指導學生對地震計中關鍵零部件的加工過程進行完整觀摩,并撰寫觀摩報告,對一些特殊零部件,如彈性簧片、永磁體磁鋼等零件的加工工藝進行深入討論,并制定合理有效的加工工藝卡。完成產品后,經過行業(yè)專家鑒定,具備一定的行業(yè)應用價值。
四、實踐教學工作開展情況
1.開放課題與設備共享。工程實踐中心的教師根據設備情況和專業(yè)特色,設置開放課題,指導學生利用課外實踐扎根現場,完成了“短周期地震計設計”“基于麥克納姆輪的全向移動平臺”等產品的設計研發(fā)。不僅匯集了大量的學生,而且為學校多門課程提供了教學案例和教研教改的素材。工程實踐中心重視設備使用率,大力推進設備共享,不僅滿足了本校師生的使用需求,而且承擔了北京物資學院部分專業(yè)的金工實習課程,并與“北京港震儀器設備有限公司”“珠海泰德企業(y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yè)深度合作,結合企業(yè)的用人需求和產品方向,適時調整培養(yǎng)模式[4],加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持續(xù)推進校企協(xié)同育人工作。
2.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平臺建設。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和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工作相關政策文件,大力開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活動。學校根據學科競賽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以課題組的形式組織學生自由組隊協(xié)作,完成產品的研發(fā)并參加“挑戰(zhàn)杯課外學術作品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高水平學科競賽,并屢獲佳績。同時,多個創(chuàng)業(yè)團隊在工程實踐中心的助推下完成了項目的孵化和產品的迭代,并得到了投資人的注資和市場的認可。并且在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勤奮的品質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5]。
五、結論
防災科技學院工程實踐中心,在建設過程中以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為目標,在提供傳統(tǒng)課程和實習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面向行業(yè)、面向新技術、面向新領域,大力開展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的工程實踐教學工作,為學校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學、新工科改革提供大力支撐。在后續(xù)的發(fā)展中,我中心將繼續(xù)加大創(chuàng)新性、實踐性教學改革的力度,持續(xù)推進校企協(xié)同育人,繼續(xù)探索新工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參考文獻:
[1]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2]王秀梅,韓靖然.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訓練中心存在的問題與實踐轉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09):8-11,18.
[3]簡正豪,何苗,曹樹嶺.應用型人才機械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與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6,(08):228.
[4]趙相君,侯英岢,溫春雨,宋佳琦.綜合性工程訓練中心發(fā)展模式分析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28):226.
[5]楊宏亮,尚長春,杜媛英,趙天鵬.創(chuàng)新型工程訓練中心建設與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01):30-32.
Exploration on Management Method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Center Based o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k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Center of the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s an Example
GAO Qiang,GAO Qin,LEI Li-wei,HAN Zhi-ming,LI Ya-nan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Control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Sanhe,Hebei 065201,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disciplines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multi-disciplinary cross integration,and innovative industrial capabilities.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cent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ining mode.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this article explores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practice,open topics,school-enterprise coordination,etc.,and proposes new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center.
Key words:engineering practice center;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applied talent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