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聲廣
我的故鄉(xiāng)安徽全椒,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h城被一條玉帶似的襄河環(huán)繞著。玉帶之上建有七座古橋,都是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其中的霸王橋(又名白汪橋)相傳是因楚霸王項羽而得名。那是項羽兵敗垓下,向南撤退途經(jīng)全椒時,烏騅從一橋上飛馳而過,疾勁的馬蹄踏裂了橋上的青石,留下一個馬蹄印,因而后人將此橋稱為霸王橋。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全椒境內(nèi)確有多處項羽遺跡,流傳許多楚漢戰(zhàn)爭的故事。說來斷愧,每次回故鄉(xiāng),都想著到橋上去走一走,但總是未能如愿。2019年清明回故里,與二三老同學(xué)相約,終于成行。不知同學(xué)是何等心情,反正我是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去的,看能否尋找到項羽當(dāng)年的足跡,并能從中讀懂生為人杰、死亦鬼雄的真諦。
霸王橋位于舊城的西門,為單孔拱形石橋,橋長近30米,寬約5米,兩側(cè)的護(hù)欄都是用整塊條石壘砌而成,因年代久遠(yuǎn),顯得有些蒼涼破敗,但也不失玲瓏小巧,古樸秀美。兩岸河堤上草木扶疏,星星點點地開著油菜花和淡紫色的野花。我立于橋頭,很難想象出當(dāng)年烏騅是如何從這橋上飛馳而過的,倒是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引發(fā)我許多感慨和遐想。
千百年來,楚漢之爭,解讀眾多:既有成王敗寇的功利性思維,又有勿以成敗論英雄的理想情懷。但是無論如何,項羽那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都是讓人敬重、推崇的。
我曾讀過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jì)》,也曾零星地閱讀過一些有關(guān)項羽的神奇故事。項羽在大起大落的人生經(jīng)歷中,留給人們的思考太多、太多。
項羽少時,學(xué)書不成,學(xué)劍亦不成。叔父項梁曾為此發(fā)怒,項羽則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xué),學(xué)萬人敵。”(《史記·項羽本紀(jì)》)由此可以想象,項羽年少時似乎有些頑劣,卻又志存高遠(yuǎn)?;蛘呤堑灿⑿?,皆有與眾不同之處,以至后來,當(dāng)大秦始皇帝率隊浩浩蕩蕩地游會稽、渡浙江之時,項羽競有此語:“彼可取而代也?!?/p>
巨鹿之戰(zhàn),使項羽一戰(zhàn)成名,并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凸顯出項羽的神勇和指揮才能。司馬遷在《項羽本紀(jì)》中寫道:“當(dāng)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dāng)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秦末天下眾諸侯中,如此雷霆萬鈞,威風(fēng)八面,唯項羽一人而已。此時他年僅二十五歲。
許多時候,我們只是被歷史劇情的跌宕起伏、縱橫捭闔所吸引,而忽略了具體的個人在這樣的起承轉(zhuǎn)合中的無奈和苦悶。項羽如此勇武,后來又何以致???而原本受降的劉邦,一個小小的亭長卻能取秦皇而代之,成為新帝國的第一任皇帝。歷史似乎歸咎于項羽無謀取天下之心,他想要的只是衣錦還鄉(xiāng)。當(dāng)年滅秦之后,有人勸他:“關(guān)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倍椨鹈鎸σ殉蓮U墟的大秦王官,想到這個不可一世號稱萬世之基的大秦帝國,從稱帝到滅亡,也只有十五年時間,就在一片呼嘯中灰飛煙滅,遂不容分辯地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史記·項羽本紀(jì)》)由此看來,項羽并沒有一統(tǒng)天下自己做皇帝之意,而是崇尚先秦的諸侯分封,于是便封了十八個諸侯王。他自立為西楚霸王,轄九郡,定都彭城。
歷史的玄機,往往不易被當(dāng)事者看透。項羽的東歸旨趣,卻被一心覬覦天下的劉邦窺破。建立割據(jù)勢力后,戰(zhàn)事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反而愈演愈烈,兼并與掠奪不斷升級。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楚漢表面上握手言和,相約中分天下,以鴻溝為界,西為漢,東為楚。項羽于是歸還了劉邦的父母妻子,再一次引兵東歸。所有這些并沒有打消劉邦建立漢天下的決心,暗地里再次向項羽舉起了刀劍……翌年,劉邦以分割領(lǐng)地為條件,又一次誘使韓信、彭越與劉邦大軍從四面合圍項羽于垓下……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英雄末路。項羽已無回天之力,拼命突圍到了烏江邊。烏江亭長已為他備好了一只小船,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再重整旗鼓。此時項羽已有向死之心。他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冷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史記·項羽本紀(jì)》)說完,將伴隨自己五載的烏騅托付于亭長,任其逃生,便又沖入敵陣,斃漢軍數(shù)百,最后實在力不能支,即用自己那柄殺敵無數(shù)的寶劍自刎。一代魁杰,就這樣魂斷烏江,時年三十歲。
霸王橋上讀項羽,項羽是真英雄。很多年以后,當(dāng)李清照看到南宋當(dāng)權(quán)者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時,憤然寫下“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名篇,無隋鞭笞南宋當(dāng)權(quán)者的茍且偷安,熱烈歌頌項羽的勇于擔(dān)當(dāng),鮮明地指出人生的一種價值取向:活著就要做人中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是惟志不渝,大義凜然,成為鬼中英雄。
忽忽兩千載,悠悠萬古情。項羽的英雄豪氣、鐵骨柔腸至今還被人們廣為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