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亭長是秦漢時期鄉(xiāng)里的小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長,本不值一提,但也有名垂千古的人物,《史記》里就留下了三個亭長的精彩故事。
名頭最大的亭長,當屬泗水亭長劉邦。劉季為亭長時,好酒及色,侮弄同僚,但就是這樣一個無賴,卻最終開創(chuàng)了四百年大漢王朝。這難道就是時勢造英雄?以至后來阮籍發(fā)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喟嘆。太史公對此也深為不解,他在《伯夷列傳》里還進一步發(fā)出了叩問:“‘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吉人潔行,如此而餓死?!碧饭ㄟ^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的故事,對蒼天的不公發(fā)出了抗議。
其次是南昌亭長?!痘搓幒盍袀鳌分?,韓信少時貧窮無行,也不能治生商賈,經(jīng)常去南昌亭長家蹭飯,最終遭受亭長的妻子冷落,晨炊蓐食。導(dǎo)致韓信與南昌亭長斷交,怒絕而去。
《淮陰侯列傳》中,韓信的光輝事跡很多,史遷為何要寫這雞毛蒜皮蹭飯的小事,還要跟人家絕交呢?這里看似閑筆,其實太史公深有用意:這不僅與韓信寧愿胯下之辱形成鮮明對比,還寫了韓信內(nèi)心的敏感。一旦受辱,則終身記之;一旦受恩,亦終生不忘。因而,韓信不滿計策得不到項羽采納而離開項羽,投靠劉邦又不滿劉邦禮遇而逃跑。蕭何月下追韓信,讓劉邦拜為大將,從此韓信內(nèi)心對劉邦忠心不二。當劉邦、項羽實力旗鼓相當、處于相持階段時,面對蒯通等人一再慫恿韓信中立,與劉、項三足鼎立,韓信始拒之,終拒之。這個小細節(jié)還為后文埋下了伏筆,滅了項羽后,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找到了南昌亭長,對之語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薄盀榈虏蛔洹钡陌凑Z,與其說是韓信送給南昌亭長的,倒不如說是司馬遷通過韓信之口,指桑罵槐,隱晦中送給劉邦的。劉邦滅秦以后,被項羽封為漢王,在蕭何的鼓動下,封壇拜將,對韓信言聽計從。韓信從此對其感恩戴德,甚至說劉邦“推食食我,披衣衣我”。然而,隨著一次次功成名就,韓信可謂功高震主,最終貶為淮陰侯而殺之。劉邦這種“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伎倆,不甚于南昌亭長么?這不是另一種形式更為嚴重的“為德不卒”么?因此,韓信臨死時,發(fā)出“恨不用蒯通之言”的喟嘆,追悔莫及。
最后一位出場的亭長是烏江亭長。在項羽一敗涂地時,他依然不變節(jié)操,不要劉邦的“賞千金邑萬戶”,而心系項王,竭力請項羽東渡烏江以求東山再起。這不禁令人唏噓,讓人感動不已。在這個千載難逢絕處逃生之際,項羽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趁機賞賜亭長烏騅馬而選擇自刎。一提到烏江自刎的項羽,人們自然不會忘記烏江亭長。烏江亭長的故事,伴隨著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千古流傳。
《史記》中,太史公寫這三個亭長,看似分散在《史記》各篇,風(fēng)馬牛不相及,實則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
泗水亭長與南昌亭長,隱隱中都跟韓信發(fā)生了關(guān)聯(lián)。他們認識韓信后,當初都與韓信關(guān)系緊密,看似知己,但最終都拋棄了韓信。因此韓信后來給南昌亭長的評語:“公,小人也,為德不卒。”這完全也可以送給劉邦。劉邦是大漢開國皇帝,史公暗用互文法,只能借韓信評價南昌亭長,來映射劉邦。雖然劉邦不是殺害韓信的直接兇手,但當知道韓信死后,他不是“且喜且憐之”么?太史公最后又借鐘離昧之口,痛罵了韓信。
泗水亭長與烏江亭長兩人,都與項羽有關(guān)。項羽之死,是劉邦所致;而項羽烏江自刎前,烏江亭長勸其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給了項羽生的希望,給了項羽卷土重來的希望。雖然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了他,但也在臨死前深深感受到了人世間最后的溫情。
南昌亭長與烏江亭長兩人,隱隱中有種對比。韓信落魄時,以為南昌亭長可以依賴,最終得知南昌亭長“非長者”。項羽窮困落難時,烏江亭長迫切希望幫助項羽重振旗鼓,雖遭到項羽最終拒絕,但依然被項羽稱為長者。烏江亭長不僅與南昌亭長的形象做了對比,也見證了韓信讓項羽走向了滅亡。
相對于大漢開國皇帝劉邦而言,后兩個亭長無名無姓,更像個代號,本不足掛齒,但因沾了項羽、韓信的聲名,依然流傳至今。太史公借三個亭長的故事,字里行間是否隱隱透漏著這樣的信息:民間是一個小民社會,一個凡人的生存之地,眾生百態(tài),在這江湖世界里,也隱藏著韜光養(yǎng)晦的長者,散發(fā)出熠熠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