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林 余德映
[摘 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廉潔教育的一個核心要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體系是教育反腐所延伸的能夠對大學生廉潔意識塑造與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具有滲透作用的一種特有方式。用高等教育學理論來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體系的原則和途徑,是高校開發(fā)廉潔教育資源、擴大廉潔文化教育范圍的有效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高校課程為載體,在融于培養(yǎng)方案的基礎上使之融于課堂教學,融于第二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形成有機聯(lián)系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等教育學;課程體系;大學生廉潔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1-0076-0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廉政工作的重點指導思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體系與當前社會文化建設和國家廉政建設的內在需求相契合,它關注大學生的成長,注重大學生內在信仰的重塑,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未來正確的職業(yè)觀提供指引。高校是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承擔著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職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體系,即通過教學來培養(yǎng)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的高級人才;通過理論探究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提供精神支撐;通過社會服務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流淌于各成員的動態(tài)心靈之中,并為大學生廉潔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
一 用高等教育學理論來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吸收了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反映了當代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要求,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價值概括[1]。具體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大學生的自我感構成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現(xiàn)實背景,也與高等教育目的、內容以及權利有著內在聯(lián)系。
(一)高等教育目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的現(xiàn)實性的社會活動,它具體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呢——這實則是關于高等教育目的問題。不同主體所屬的高等教育目的不同。從組織來看,有國家、高校和社會組織的高等教育目的;從個體來看,有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各家長的高等教育目的。在所有高等教育目的中,國家的高等教育目的處于主導地位,它是國家對高等教育活動所要實現(xiàn)的結果或達到的標準的規(guī)定。國家的高等教育目的對高校及其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等有著直接的重要影響。不管哪種高等教育目的,都是由他們所信仰的高等教育價值觀來決定,有什么樣的高等教育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高等教育目的[2]。在當代中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領高等教育價值觀,可以把國家、社會、個人的高等教育價值追求有機結合起來。由此可見,高等教育目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內在的、本質的一致性和關聯(lián)性。
(二)高等教育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內容是“高深學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層次之分,依據其內在要素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可分為由低到高、由近及遠的子價值觀[3],其“高層次部分”的子價值觀屬于價值領域的“高深學問”,它決定著培養(yǎng)人的性質,與其它“高深學問”融為一體,是高校課程不可分割的整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并指導高校課程設置,使高校課程充分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通過深度教學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高校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培養(yǎng)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起來的高級專門人才;充分利用高校學科齊全、人才濟濟的優(yōu)勢,使高校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的“主力軍”,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高深學問”的理論支撐;通過社會服務,使高校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宣傳隊”,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國民之心[4]。
(三)高等教育權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等教育權利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對象的權利,也是每個公民本身所具有的權利。公民的高等教育權利意識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強。一方面,公民對高等教育特別是優(yōu)質高等教育的需求力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優(yōu)質資源還遠遠不能滿足公民日益增長的實際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與高等教育權利的享有之間存在矛盾,解決這一矛盾既要考慮公平又要考慮效率。[5]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政府和高校的高等教育管理權直接決定著高等教育公共資源的分配和使用,也影響著公民高等教育權利的實現(xiàn)程度。在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的基礎上配置好公共資源,平等保障公民依法享有高等教育權利,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有利于增強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有利于促進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利于培育公民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實際上,公民高等教育權利的平等保障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踐行是一種動態(tài)且平衡的互促關系。
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體系的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體系的原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體系的客觀規(guī)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們對這個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它是指導人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體系的行為準則。隨著人們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逐步深化,提出的原則也會逐步完善。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體系應當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一)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必須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基本原則。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指在理論教學時貫穿和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通過聯(lián)系實際來領悟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等教育發(fā)展以及社會力量凝結所具有的精神作用。同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來指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體系。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學生不斷深化認識并涵養(yǎng)自身,才能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使之內化為大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外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促進良好校風學風與社會風氣的養(yǎng)成,成為推動社會文明的強大力量。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兩課”改革為突破口,全面加強課程教學研究,充分發(fā)揮高校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才能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融于高校課程。
(二)先進性包容性原則
先進性包容性原則是在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包容多元化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則是一個包容性、開放性能夠最大化展現(xiàn)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濃縮體系。從歷史來看,社會主義制度是迄今為止最先進的制度,體現(xiàn)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迄今為止最先進的價值觀。[6]從內容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匯聚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價值觀的精華,是在“揚棄”基礎上的超越與創(chuàng)新,是維護和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高校在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需要不斷總結經驗、發(fā)展并完善已有的理論體系,為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文化支撐;與此同時要對多元價值觀兼收并蓄,鼓勵不同價值觀的互動、互融、互通,在交流溝通中凝聚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價值觀,引導大學生不斷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或學生黨員干部的廉潔廉政意識。
(三)全面持續(xù)發(fā)展原則
全面持續(xù)發(fā)展原則是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的過程中,把全面性、持續(xù)性和發(fā)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系統(tǒng)思考的基礎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全面融于高校課程體系不僅僅只限于“兩課”,需要全方位融于課堂教學、融于第二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融于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持續(xù)融于高校課程,需要高校教師的持續(xù)參與,特別是黨員干部的持續(xù)參與,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走進課堂、融入大學教材,需要建立制度化的長效機制,這種后備支撐有利于保證和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高校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融為一體。以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做指導,有利于高校課程建設的穩(wěn)健實施、大學生三觀的塑造,也更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融入原則的基礎上,積極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的有效途徑。
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體系的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的途徑多種多樣,不同層次、不同區(qū)域、不同類型的高校,其途徑有所不同;同一高校不同層次教育、不同學科專業(yè),其途徑也有差別。但基本途徑可在系統(tǒng)思考融于培養(yǎng)方案的基礎上,融于課堂教學,融于第二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形成有機聯(lián)系的課程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過程中。
(一)融于培養(yǎng)方案
高校課程是由培養(yǎng)方案決定的。培養(yǎng)方案是高校依據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規(guī)格和學生實際情況而制訂人才培養(yǎng)的總體方案,是高校課程設置的基礎性文件和具體實施計劃,也是高校組織和管理教育教學過程、監(jiān)控和評價教育教學質量的基本依據。培養(yǎng)方案涉及高校課程各個方面,必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改進、完善,以滿足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要。培養(yǎng)方案既要符合當前實際,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育不可能回避價值問題[7],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應當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途徑就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各個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中。然而,通過調查11所高校100多個本科專業(yè)新版培養(yǎng)方案發(fā)現(xiàn):截至2019年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在內沒有一個培養(yǎng)方案里寫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培養(yǎng)方案,不僅要明確寫進培養(yǎng)目標,扎扎實實落實到“兩課”中,而且要確保落實到每門課程中。
(二)融于課堂教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程,還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于高校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地外塑和內發(fā)于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中。價值觀教育的范圍很廣,高校在文科課堂中講價值觀教育很容易被人理解,但在理科課堂中講價值觀教育卻容易讓人費解。其實,將理科課堂的價值目標內化為大學生的科學精神,是大學生從事理科學習及日后從事科學研究而應遵循的“正當性原則”,是個體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8]高校課堂教學要將知識、能力、態(tài)度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融合,突破傳統(tǒng)的說教式文本知識傳授,做到以智啟德,以德促智,立德樹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匯集各方異質性責任主體的力量加強高校教材編寫工作;同時,要積極發(fā)揮教師的基礎性、關鍵性作用,從教師準入、職前培訓以及職后管理著手,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師接受;完善評價制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高校課堂教學納入對教師與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
(三)融于第二課堂
在高校,第二課堂是指課堂教學外的一切校內活動的總和。高校是國家與社會的“文化高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第二課堂,關鍵要融于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主要指高?!叭恕保òń處?、管理者、服務人員以及大學生等)的思想素質、道德觀念相關的精神文化,其核心是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校園文化,主要指融于高校主體的內在精神文化,內化為全體高?!叭恕钡淖杂X行動,形成教師文化、管理文化、服務文化、學生文化,達到用文化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自我教育的目的。它體現(xiàn)在每個高?!叭恕比绾螌Υ恕Υ约?、對待環(huán)境,如每個領導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管理中尊重下屬、尊重教師和學生;教師在課堂上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堂內外尊重每個學生,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校園文化,才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第二課堂,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四)融于社會大課堂
社會大課堂是指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外的一切校外活動的總和?!叭魏晤愋偷拇髮W都是遺傳與環(huán)境的產物,”[9]社會大課堂與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而社會環(huán)境存在問題,“教育污染”[10]也不可避免。只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步融于社會各行各業(yè),才能創(chuàng)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以社會誠信為例,社會誠信的缺失影響教育改革,對教育的危害難以估量。[11]在這種環(huán)境下,高校誠信教育目標也就難以實現(xiàn)。校內誠信教育再好,一走出校園就會被社會誠信缺失淹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社會大課堂,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高校要通過在為社會提供各種服務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成果,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服務對象,引導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要為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作為黨員干部選拔運用的基本標準,促使黨員干部自覺、帶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各種民事、經濟、社會活動中充分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創(chuàng)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文閣.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內涵與意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5-13.
[2]朱平.略論高等教育目的[J].當代教育論壇,2006(03):86-87.
[3]程紅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層化、課程化研究[J].中國德育,2015(01):21-25.
[4]韓喜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高校的責任[J].中國高等教育,2014(07):4-7.
[5]王卓.教育資源配置問題的理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6]張俊,馮有明,龍興躍.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原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1):88-89.
[7]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3-7,16.
[8]魏宏聚.論理科課堂中的價值教育[J].教育研究,2012(5):48-53.
[9]阿什比.科技發(fā)達時期的大學教育[M].藤大春,藤大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0]顧明遠.全社會來共同治理“教育污染”[N].中國教育報,2015-9-15(04).
[11]顧明遠.中國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談[J].課程·教材·教法,2015(3):3-16.
([責任編輯: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