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黃
【摘 要】20世紀60年代,中國芭蕾開始嘗試展現中國的革命之美、民族之美,其中尤以《紅色娘子軍》為代表,堪稱中國芭蕾傳奇,它的成功離不開中國舞蹈自身的自信與自覺。所謂自信就是舞蹈人在精神層面的一種自尊,這種自尊感使得我們不甘心做一個拿來主義者,而是要用自信的態(tài)度將傳統文化的精華注入到芭蕾的創(chuàng)作中。同時也要用自覺的思維洞悉舞蹈的發(fā)展規(guī)律,明晰中國舞蹈引入芭蕾的必要性。惟有堅持自信與自覺,中國芭蕾才能有足夠的底氣與信心堅守“自我”,開放面對“他者”,不至于在舞蹈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封閉自我,或是被外來潮流沖撞得立不住腳跟。
【關鍵詞】文化自信;芭蕾;《紅色娘子軍》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1-0088-02
芭蕾,本是歐洲古典舞蹈,它孕育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宮廷,先后發(fā)展出了浪漫仙幻的法蘭西“白色芭蕾”、享譽世界的俄羅斯古典芭蕾,并且由這里開啟了現代芭蕾的先聲,進而走向全世界。芭蕾擁有意大利、法蘭西、俄羅斯、丹麥、英國、美國等眾多流派,是一門具有世界性質的舞蹈藝術。不同于文字語言,芭蕾用人體動作去表現語言難以闡釋的情思與境界,憑借這種無障礙的溝通特性,它開始馳騁于各國舞臺,甚至進一步融入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與藝術氛圍中,就此落地生根。如此一來,芭蕾為不同國家的舞蹈藝術注入新生力量的同時,也實現了本身在更廣闊的空間地域性的發(fā)展。而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東方國度,其舞蹈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來自芭蕾藝術的輻射與沖擊。
回溯芭蕾進入中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它也是經歷了一段“拿來—揚棄—為我”的過程。從最初的完全拿來,搬演國外芭蕾的經典劇目,到開始嘗試融入民族性,利用芭蕾形式表現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再到將芭蕾內化為自身的表達,為我所用,實現中國芭蕾的多元化發(fā)展,這一段路中國芭蕾人走得著實不易。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舞蹈團體曾先后引進演出了《無益的謹慎》《天鵝湖》《海俠》等一批國外經典芭蕾舞劇目。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內的舞蹈工作者們意識到芭蕾舞的發(fā)展不能僅停留在搬演和介紹外國芭蕾經典劇目的階段,于是從60年代開始,中國芭蕾開始嘗試展現中國的革命之美、民族之美。這個時候的中國芭蕾開始在主題上摒棄西方傳統“王子與公主”的浪漫愛情故事,轉而把創(chuàng)作的目光聚焦在中國百姓的國仇家恨中,嘗試用芭蕾的語言講中國人自己的故事。
因此我們在看這一時期的芭蕾作品時不難發(fā)現它們所具有的鮮明時代特征與民族特征,即在語言上融合了中國民族民間舞、古典舞的動作語匯,在主題上直接觀照老百姓的現實生活。當時的芭蕾創(chuàng)作主要是西方芭蕾與中國民族的審美意識碰撞,并從中產生屬于東方國度的獨特審美特征,創(chuàng)造了中國芭蕾傳奇。在芭蕾前面加上“中國”兩個字,不單單是指芭蕾藝術進入了中國那么簡單,而是說芭蕾真正融入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中。這必然離不開中國舞蹈的自信與自覺。所謂自信就是舞蹈人在精神層面的一種自尊,這種自尊感使得我們不甘心做一個拿來主義者,而是要用自信的態(tài)度將傳統文化的精華注入到芭蕾的創(chuàng)作中。同時也要用自覺的思維洞悉舞蹈的發(fā)展規(guī)律,明晰中國舞蹈引入芭蕾的必要性。首演于1964年的《紅色娘子軍》就是當時中國芭蕾的杰出代表作,它與《白毛女》一道,豎立起了中國芭蕾的審美標桿。作品具體的內容大家都比較熟知,在此筆者就不進行過多贅述,而是通過分析《紅色娘子軍》的成功要素,明晰“自信與自覺”是中國芭蕾蓬勃發(fā)展的兩大精神根基。
一、中西融合新舉
要想使芭蕾這種“舶來品”真正植根于中國本土,為我所用,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其形式在本土的接受問題。眾所周知,舞蹈是一門講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所謂“觀舞者披舞以入情”,觀眾在進行舞蹈欣賞時,首先就是看舞蹈形式合不合自身的審美習慣和趣味,進而才能借由形式深入到對內容的理解與感悟。顯然當時的中國人民對于芭蕾這一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還遠達不到“欣賞”的程度?!都t色娘子軍》便從中國觀眾慣有的審美角度出發(fā),在運用芭蕾形式塑造人物形象時,將中國古典舞和民間舞與芭蕾融合在一起,在舞蹈語言多樣性統一的和諧狀態(tài)中展現出英雄人物的性格和其思想情感的發(fā)展。比如第一場中,瓊花的獨舞就運用了中國古典舞中的“小蹦子”“點步翻身”等技巧動作。當然不可避免地會聽到一些將《紅色娘子軍》看作是中西方舞蹈混雜的“畸形兒”的聲音。如果我們從當時中國的大環(huán)境來看,它所承擔的并不是為精英階層提供的陽春白雪式的消遣,而是面對廣大工農兵群眾所進行的一場西方舞蹈文化的推廣和普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過程,是潤物細無聲的滋養(yǎng)和培育,《紅色娘子軍》這種中西融合出新的中國芭蕾形式,便是特定歷史條件下舞蹈創(chuàng)作與接收的產物。
二、民族藝術之魂
《紅色娘子軍》的成功不僅在于將中國傳統舞蹈融入芭蕾的形式層面,更是在于它所展現的革命奮斗精神,在于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的信念,這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理想追求。由于寓意層面的深刻性,使得芭蕾藝術在中國的探索有了實質性的主旨和文化內涵?!都t色娘子軍》所承接的正是自吳曉邦先生以來中國舞蹈工作者們所追求的現實主義精神,中國的舞要跳給中國人民看,要表現中國人民的生活和斗爭,要體現中國人民的理想和氣節(jié),它所展現的中國革命氣節(jié)和現實精神給芭蕾這個在歐洲綿延了幾百年的貴族藝術熏染了一層中華民族所獨有的鮮紅色彩。
西方藝術可以具有中國意象,可以傳遞中國精神,我們從《紅色娘子軍》這部作品中看到“洋為中用”并不是一句空洞的文藝口號,而是從“他者”向“為我”轉變的藝術創(chuàng)作原則。芭蕾也可以成為我們的民族藝術,但是前提在于創(chuàng)作者是否借助芭蕾的形式展現我們的民族精神,因為民族精神才是民族藝術的真正靈魂,《紅色娘子軍》算是給芭蕾這個外來藝術注入了最鮮活的“中國味”。
總之,《紅色娘子軍》的問世可以說是給中西方舞蹈藝術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藝術革命。對內,它將中國傳統舞蹈和中華民族革命精神融入到芭蕾這一外來藝術中,為實現芭蕾藝術向民族藝術轉變開辟了道路;對外,它在芭蕾藝術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傳統與中國風貌,為世界展現了具有強烈中國氣派的“紅芭蕾”?!都t色娘子軍》的成功,讓我們也看到了昔日的外來文化并非永遠屬于他者文化,而中國的民族文化也并非只能囿于中國人民所欣賞的范圍內,《紅色娘子軍》在吸收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堅守住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在它身上,我們可以窺探到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在多樣性中達到和諧統一。
三、結語
自信即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只有把帶有強烈身份屬性的傳統精神注入到今天的創(chuàng)作中,才能有足夠的底氣與信心堅守“自我”,開放面對“他者”,不會在舞蹈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封閉自我,或是被外來潮流沖撞得立不住腳跟。自覺則是指對中國舞蹈藝術發(fā)展和芭蕾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較為清晰的認知,明白中國芭蕾的發(fā)展對于中國舞蹈本身和芭蕾本身具有什么樣的意義,使得舞蹈事業(yè)的總體發(fā)展是合乎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F在看來,《紅色娘子軍》既有強烈的自信,也有足夠的自覺,在堅守中國傳統舞蹈藝術與文化精神的基礎上也牢牢把握住了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它不成功誰成功?
參考文獻:
[1]于平.關于當代十大芭蕾舞劇的評述[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18.
[2]劉一帆.中國民族化芭蕾舞劇的藝術鑒賞——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與<白毛女>的對比分析[J].黃河之聲,2018.
[3]李嵐.論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的本土化藝術特征》[J].藝術教育,2016.
[4]陳若涵.隱秘的延續(xù):政治文化內涵的內嵌與本體意義的重提——也說舞劇<紅色娘子軍> [J].舞蹈,2016.
[5]秦竩.論“文化自覺”“文化自主”與“文化自信”[N].貴州政協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