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正
假日,我攜家人到射陽海港游玩。港口碼頭停著幾艘輪船,幾座巍峨的裝卸吊塔屹立在港口,碼頭工人忙碌地把一件件、一箱箱貨物吊到岸上。我不禁思緒萬千!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過去了,這就是在我年幼的時候所見到的碼頭嗎?當年我的叔父和工友們把貨物從船艙扛到岸上……此刻,叔父們肩扛大包艱難地邁步在跳板上的身影又在眼前閃現(xiàn),那“哼喲,哼喲……嗨噢,嗨噢”的碼頭號子聲又回響在了耳邊。
1956年左右,我的叔父家住鮑家墩,緊靠射陽河邊北岸。那時還沒有一條像樣的路來往運輸重量級貨物,全靠這條蘇北最大最長的自然河流。叔父30來歲,身強力壯。因他為人厚道,做事誠實,村里請我叔父牽頭,在距河邊不遠的三間破舊泥墻茅草屋里,成立了一個集體所有制的裝卸搬運隊。叔父招來了熟悉的碼頭工人和地方失業(yè)者及農(nóng)民,共有28人。
作為碼頭工人的后代,我是聽著叔父的“碼頭號子”長大的。家里窮,父母便把我送給了叔父撫養(yǎng)。叔父母心地善良,二話沒說就收留了我。6歲時,我便常被叔父帶著去上班。聽著那從碼頭工人心底發(fā)出的號子聲,我幼小的心靈深受震撼。我也想?yún)⑴c進去,幫叔父減輕一些勞動強度,更是為了能與他們一道高喊、一道共鳴。但叔父不準我靠近碼頭。直到13歲,我才慢慢接近了碼頭。一天,碼頭進行水泥裝卸。叔父把一袋袋水泥放在平板車上,我跑過去幫著叔叔們一道將車子推進船艙。來回推了幾趟。那天風大,我的臉上和身上都沾上了水泥。
叔父工作時會喊“碼頭號子”,不僅在搬運貨物時吶喊,有時在家里也邊喝老酒邊哼唱,以這種精神娛樂來彌補生活的貧乏。長期耳濡熏陶,我也學會了一些。我問叔父:“抬扛棒為什么要喊號子?”他笑笑說:“喊號子可減輕碼頭工人繁重體力勞動的強度,就如人生病要‘哼哼唧唧’來減輕疼痛的道理一樣。另外,兩人抬、四人扛,通常需要齊心合力,如搬幾噸重的大件就要12根扛棒24個人來扛,從上肩、起扛、開步、上路、跟進,如果沒有人喊口令,行動就難以一致。一人喊了,大家精神集中,步伐統(tǒng)一,這就是我們碼頭工人的號子。”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fā)展,碼頭機械化、自動化代替了人扛肩挑,“碼頭號子”已很少聽到,尤其是父輩們年高老去,“碼頭號子”聲正逐漸消失。但每當我佇立于港口碼頭,叔父的“碼頭號子”就會在我心中有力地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