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忠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諸多要素之間有著重要的關聯(lián)??梢?,“聯(lián)系著教”應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統(tǒng)編教材的新常態(tài)。
一、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關聯(lián)
統(tǒng)編語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來“雙線組元”。其中,人文主題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重視傳統(tǒng)文化、主流文化的滲透,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語文要素是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重視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但筆者不完全贊同兩者的“雙線并進”,期待的是兩者的“和諧統(tǒng)一”。因為統(tǒng)編語文教材許多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兩者都必須在具體的課文學習中得以有效落實。
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呈現(xiàn)的是清代思想家顧炎武的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語文要素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闭Э瓷先ィ瑑烧咧g似乎關系不大,其實不然。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課后第一個練習題:“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蔽闹械谝患率俏盒iL問學生“為什么而讀書”,周恩來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二件事是周恩來十二歲那年到東北沈陽,伯父提醒他不要隨便去外國人的租界;第三件事是周恩來在租界看到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訓斥哭訴的中國女人。通過對這三件事的梳理,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在梳理人物和事件的過程中,學生深刻理解了“中華不振”的意思,激發(fā)了自身讀書報國的愛國熱情,也自然滲透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二、單篇課文與單元語文要素的關聯(lián)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每個單元設有“導語”,在單元導語中明確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語文要素需要在本單元的課文中得到有效落實,如果脫離了具體的課文,語文要素則是虛空的。課文是落實語文要素的載體,學習課文的重要任務是落實語文要素。所以,單篇課文的教學應該兼顧三個方面:一是學段要求,如字詞句的基本學習要求、新課標的學段教學目標等;二是本課內容,如文本的育人價值和鮮明的表達特色等;三是語文要素,也就是本單元語文要素在這一堂課中的具體落實方法,這樣的“三者兼顧”往往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之中。
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海底世界》一課的教學目標為:第一,認識“竊”“私”等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差”,會寫“寧”“言”等11個字,會寫“寧靜”“光線”等18個詞語;第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三,能讀懂課文,從“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來介紹海底世界;第四,能說出第4、5自然段圍繞一句話怎樣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第五,激發(fā)學生探知海底世界的興趣。顯然,教學目標指向的是三個方面,其中第一和第二指向于學段要求;第三和第四指向于本課內容;第五指向于單元語文要素,即了解課文從哪幾個方面把事情寫清楚的。本單元中另兩篇課文的教學也要落實語文要素,《我們奇妙的世界》一課要求學生從早晚的天空、春夏秋冬的大地來感受世界的奇妙;《火燒云》一課要求學生從顏色和形狀兩方面來感受火燒云的特點。
三、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關聯(lián)
葉圣陶先生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統(tǒng)編語文教材編排課文時,略讀課文排在精讀課文后面,其目的就是便于學生模仿、學習精讀課文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學習略讀課文。所以,教師教學精讀課文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為實現(xiàn)學生獨立閱讀奠定基礎。
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三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 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小狗學叫》,我們來看看這三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犊傄驳共涣说睦衔荨返慕虒W目標為:第一,認識“暴”“湊”等8個生字,會寫“洞”“準”等13個字,會寫“變成”“門板”等13個詞語;第二,可以根據題目、插圖和故事內容里的一些線索,結合生活經驗和常識進行預測,初步感受預測的好處和樂趣;第三,知道預測的內容跟故事的實際內容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逗}卜先生的長胡子》的教學目標為:第一,認識“蘿”“卜”等5個生字;第二,能嘗試運用已掌握的方法邊閱讀、邊預測故事的發(fā)展過程和結局,并能根據故事的實際內容及時修正自己的想法;第三,能嘗試根據文章的題目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產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缎」穼W叫》的教學目標為:第一,認識“討”“厭”等11個生字,讀準“嗎”“呢”等5個多音字;第二,能運用已有的方法邊閱讀、邊預測故事的結局,并在與原文的比較中知道根據不同的線索能預測出多樣性的結局;第三,能運用預測策略閱讀課外書,感受邊閱讀、邊預測的好處和樂趣。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單元語文要素在這三篇課文中逐步得到落實,從“知道”“初步感受”到“能嘗試運用”再到“能運用”“感受”,這是從“學方法”到“用方法”的學習過程,也是學生能力逐步形成的過程。
當然,這樣的關聯(lián)還體現(xiàn)在同一單元的課文與課文之間。以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這是在二年級理解常用詞語意思基礎上的發(fā)展與提升,要求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難懂詞語的意思。
學習《古詩三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石徑”“橙黃橘綠”的意思;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院墻”“濕漉漉”的意思,借助插圖理解“熨帖”“凌亂”的意思。學習《秋天的雨》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插圖理解“銀杏樹頻頻點頭”的意思,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學習《聽聽,秋的聲音》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學過的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梢园l(fā)現(xiàn),后一課遇到的一些難懂的詞語,可以運用前一課學到的“聯(lián)系生活實際”“借助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來理解。這樣的課文與課文之間的關聯(lián),在策略單元中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
四、課文與《交流平臺》的關聯(lián)
《交流平臺》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新設(自三年級上冊開始)的一個欄目,它通常被安排在每個單元《語文園地》的最前面。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到本單元課文教學結束的時候,我們才去關注《學習園地·交流平臺》那就晚了。在教學一個新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前,我們就應該建構一個完整的本單元教學系統(tǒng),明確單元教學目標和單元語文要素,并思考單元目標和語文要素的逐課落實策略,還要考慮單元語文要素在不同課文教學中的訓練方法。這里,筆者向大家介紹一種討巧的辦法——“平臺倒推法”,即在教學課文之前,先看看《交流平臺》的內容,從中獲取關鍵信息;然后,再關注《交流平臺》中提到的相關例子,找到對應的教學抓手;最后,系統(tǒng)思考每篇課文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辦法。
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交流平臺》內容是:“我能根據文章中的描寫想象畫面。如讀《觀潮》,我仿佛看到了錢塘江潮由遠及近、奔騰而來的樣子。”“讀了文章,我不僅能想象畫面,還能‘聽到聲音。如讀《走月亮》,我似乎就聽到了溪流聲、秋蟲的鳴叫聲……”“讀文章,我還能‘聞到味道……”。這則《交流平臺》包含著關于語文要素落實的相關信息,采用“平臺倒推法”,就是要將平臺中提及的“看到、聽到、聞到”等想象畫面的方法落實到具體課文中去。所以,教師在教學《觀潮》時,就要重點關注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讀讀文字,再去想想:“讀到這些內容,你眼前浮現(xiàn)出什么畫面”;在教學《走月亮》時,就要關注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讀讀文字、想想畫面,再問學生:“你仿佛聽到什么聲音”,學習第6自然段,可以引導學生說說聞到什么香味。
五、閱讀與表達的關聯(lián)
這里的“表達”,指的是習作和口語交際。
(一)閱讀與習作的關聯(lián)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原則。閱讀教學,主要通過閱讀課文來積累語言、學習語言,提高語言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從課文中吸收思想營養(yǎng)和寫作營養(yǎng);習作教學,主要通過習作來練習表達思想感情,提高寫作能力。閱讀是吸收,習作是表達,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二者有機結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鋪路,由讀到寫”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習作都安排在這個單元的課文學習之后,每一次習作,都可以從這個單元的課文學習中獲得滋養(yǎng)。至于習作單元,課文(包括習作例文)與習作之間的關系就更緊密了。
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習作內容是“寫觀察日記”,主要是要求學生記錄觀察的過程、觀察對象的變化、觀察時的想法和心情。這些習作要點都可以從本單元的課文中得到對應的啟發(fā)?!杜郎交⒌哪_》一文的作者寫出了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從“嫩紅”到“嫩綠”,還寫出了葉子的形態(tài)特點:“葉尖一順兒朝下”“鋪得均勻”“沒有重疊”“不留一點兒縫隙”。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寫出了爬山虎爬墻的過程:莖上伸出六七根細絲—細絲變成小圓片—細絲變彎曲。《蟋蟀的住宅》一文的作者是從“蟋蟀住宅的樣子”和“蟋蟀是怎樣修建住宅的”這兩個方面來介紹的,其中還寫了自己觀察時的一些想法,如“假使我們想到蟋蟀用來挖掘的工具是那樣簡單,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我一連看了兩個鐘頭,看得有些不耐煩了?!边@些課文內容的表達方式都為學生習作提供了很好的樣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習得觀察的方法,學習如何寫好觀察日記。
(二)閱讀與口語交際的關聯(lián)
口語交際是知識與能力的綜合應用和體現(xiàn),是聽話、說話能力在實際交往中的實際應用。在口語交際訓練中,教師只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活動中來,才能切實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統(tǒng)編語文教材精心設計了口語交際的話題,這些話題不僅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還與本單元的課文內容也有著關聯(lián)。
以四年級上冊的四個口語交際話題為例。第一個話題是“我們與環(huán)境”,通過本單元《觀潮》《走月亮》《現(xiàn)代詩二首》《繁星》的教學,學生對本單元的人文主題“自然之美”有了不少認識,引導學生來說說身邊的環(huán)境,他們會有更多的感觸;第二個話題是“愛護眼睛,保護視力”,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留心觀察”以及語文要素“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都有著重要的關聯(lián),即觀察離不開眼睛;第三個話題是“安慰”,安慰他人的前提是“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本單元課文教學就是具體落實單元語文要素——“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體會人物的心情”;第四個話題是“講歷史故事”,本單元《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門豹治鄴》《扁鵲治病》《紀昌學射》的教學重點是“了解故事情節(jié),感受人物形象”“簡要復述課文,注意順序和詳略”,為學生生動地講好歷史故事打下了基礎。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