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喜
2020年3月31日,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指出,目前這場新冠疫情是二戰(zhàn)以來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不但影響社會生活,而且對經濟也產生重大影響,為原本負重前行的全球經濟增長增添變數。在這緊迫局勢之下,必須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要盡可能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從當前來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體現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主要是部分行業(yè)(旅游、酒店、餐飲、娛樂等)營收直線下降以及企業(yè)復工困難;間接影響是對前景悲觀預期帶來的消費不足以及企業(yè)投資信心不足。自疫情爆發(fā)以來,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對企業(yè)支持的財政政策及系列幫扶措施。面臨重大疫情危機,如何從金融的角度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筆者嘗試從金融社會學和金融社會工作的視角分析如何建設“好的金融社會”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為經濟社會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注入新的動力。
金融是跨越時間和空間實現價值轉換的方式。威廉·戈茲曼(William N.Goetzmann)在《千年金融史》中系統(tǒng)論證了金融作為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塑造著人類文明。在現代社會,金融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金融化進程不斷加劇。金融化是指金融動機、金融市場、金融行動者和金融組織在國內和國際中越來發(fā)揮重要作用(Epstein,2005)。換而言之,金融化是金融系統(tǒng)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核心系統(tǒng),經濟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從屬于金融邏輯的過程。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全球化加劇和新自由主義擴散,世界經濟活動重心從實體部門轉向金融部門。金融部門逐漸成為經濟體的中心,實體經濟反而從屬于金融。西方經濟體系發(fā)生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和金融化三大變化中,金融化是主導力量(約翰·貝拉米·福斯特,2007)。近幾十年來,世界經濟的金融化特征越來越顯著。改革開放40年以來,特別是近20年,我國的金融化進程不斷加快。金融化日益成為我國經濟活動的重心。我國金融化程度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測量:其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貨幣化程度不斷加深,1978年至2017年,M2/GDP的比重從0.32升至2.08。其二,從金融市場規(guī)模與GDP的比重來看,自1998年至2017年,該比重從2.04上升到9.21。其三,從行業(yè)利潤率來看,金融業(yè)利潤率遠超制造業(yè)。中國企業(yè)聯合會、中國企業(yè)家協(xié)會發(fā)布“2017 中國企業(yè)500 強名單”。其中中國最賺錢企業(yè)前10家企業(yè)中,排名前6位的均是銀行,包括工、建、農、中、交等5大行以及國家開發(fā)銀行。這6家銀行以超過1萬億元的總利潤,占500強總利潤的36.6%。同樣有著中國企業(yè)500強光環(huán)的其他245家制造業(yè)企業(yè)總利潤僅相當于6家銀行利潤的一半。其四,從家庭資產構成來看,截至2018年末,我國居民財富中的房地產規(guī)模約為325.6萬億元人民幣,占居民總資產的70%,而金融資產規(guī)模約139.5萬億元人民幣,占比30%①該數據來自于海通證券2019 年8 月19 日發(fā)布的研報測算。http://jrj.wuhan.gov.cn/html/jryjy/jrlt/201909/t20190917_275027.shtml。。由此可見,金融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的中樞系統(tǒng)。
一般而言,每種類型的經濟體都有自己的中心性特征。換言之,每個經濟體都有某個系統(tǒng)在其中發(fā)揮資源集聚與調配的作用,其他部分都在這一基礎上運行。在工業(yè)社會,實體經濟是整個經濟體的中心,金融系統(tǒng)服務于實體經濟。隨著金融化的加劇,金融系統(tǒng)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的中樞系統(tǒng),金融社會也逐漸形成。這是繼工業(yè)社會之后,社會整體伴隨信息社會而形成的一種新社會形態(tài)。
在金融社會中,金融化改變了家庭部門的儲蓄與消費、企業(yè)的投資結構和利益分配結構以及全球資本流動帶來的經濟失衡(陳享光、袁輝,2011)。金融與特定的政治社會結構勾連在一起,產生了許多特有的政治和社會后果。
首先,金融主導利益分配格局。通過特定金融工具和金融體系,能將某些群體和部門的財富轉移到其他特定群體和部門獲得更多的財富。換而言之,某些特定群體和部門能通過金融獲取更多財富。在經濟學家看來,要素的稀缺性決定要素主體在財富分配的地位,金融系統(tǒng)是中性的。事實上,在金融主導的財富分配機制中,金融背后的政治社會結構影響利益走向。在西方一些國家,曾經有過有利于勞動要素提供者的通貨膨脹;而在中國,通貨膨脹往往是不利于勞動要素提供者的。
其次,金融的隱蔽性能實現成本的社會化。從表面上來看,現代社會的基本原則是成本和收益對稱,誰想取得收益誰來承擔相應的成本。但是在金融成為資源的主導配置系統(tǒng)后,通過金融的手段能將某些部門的成本社會化。在2008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后,許多國家采取國家買單的方式為某些機構的錯誤買單。
第三,某部門或領域能通過金融能獲得特殊的競爭優(yōu)勢。在經濟體系內部,一個企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不外乎取決于兩大因素:一是通過產品或服務獲得市場資源;二是能獲取特定的制度化資源補貼。因此,如果一個企業(yè)即便其產品或服務不具有任何競爭力,但其能獲取特定金融補貼,該企業(yè)一樣具有競爭優(yōu)勢。
第四,金融由于能實現跨時空、跨部門的資源轉移,金融就是一種最好的社會矛盾潤滑劑??梢酝ㄟ^金融手段,將某些領域比較尖銳的矛盾轉化為平滑甚至化解?;蛘邔⒛承┟芊稚⒒蚍旁谝粋€較長時間內解決。進而言之,通過金融的方式實現財富的再分配較為隱蔽性和全局性,不容易引發(fā)社會矛盾。一般而言,實現財富的轉移和再分配有互惠、捐贈、交換、稅收和搶劫等5種方式。比如養(yǎng)兒防老就是一種典型的互惠行為。捐贈是無嘗地將自己的財富捐給另外一個人。交換是通過創(chuàng)造市場認可的產品或服務獲得相應的利潤。稅收是一種合法的強制財富轉移行為,搶劫是一種非法的財富轉移行為。從社會接受度來說,搶劫為文明社會所不容。稅收也是一種容易激發(fā)社會抗爭的財富轉移方式,比如西方競選中,稅收成為主要議題?;セ菪袨榫哂蟹稚⑿裕茈y有一個中心來調控互惠行為實現財富轉移。捐贈更是一個更加補充性的財富轉移方式。金融是一種能成為中心性并且不容易激起社會反抗的財富轉移手段。比如貨幣增發(fā),本質上每個人的財富都受損了,但是表面上來看名義收入卻提高了。
金融社會的形成不但意味著金融是經濟社會的重心,而且也意味著從金融著手進行社會建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路徑。
金融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取決于金融所處的政治社會結構。在金融主導的財富分配機制中,誰將獲得更多和誰將失去更多取決于金融體系所處的政治社會結構而不是經濟體系本身。換而言之,就是對金融在社會中的建構和規(guī)制。從金融史來看,金融有時候發(fā)揮好的作用,有時候發(fā)揮壞的作用?!岸鄻拥慕鹑诜桨笌硪恍┳钪匾奈拿鞒删停簳鴮?、概率論、儲蓄和投資機制,以及和諧的全球關系。與此同時,金融技術也造成一些嚴重問題:奴隸制、賠款支付、帝國主義和金融危機,它們都與債務危機緊密關聯”(威廉.戈茲曼,2017:405)。由于金融的跨越時間和空間進行價值轉換的特殊作用機制會被放大,進而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這就需要從社會建設的角度加快“好的”金融社會建設,規(guī)避或弱化金融的負面影響。
“好的”金融社會不僅僅是金融發(fā)展的目標,而且是社會發(fā)展目標。如何規(guī)避金融的負面效果,更好地發(fā)揮金融的積極影響,成為建設“好的”金融社會的使命?!昂玫摹苯鹑谏鐣袃纱蠡汗蚕砗唾x能。這也是金融社會好壞的本質區(qū)別。
其一,“好的”金融社會堅持共享原則。共享是好的金融社會的重要基石。與此相對應,壞的金融社會就是獨占。在壞的金融社會中,利益集團主導一個國家的金融化進程,將經濟社會資源向金融系統(tǒng)集聚,而金融系統(tǒng)為其利益服務,社會大多數成為金融化的受害者。2011年美國紐約爆發(fā)發(fā)生了占領華爾街運動,迅速波及120 多個城市。憤怒的普通美國人民認識到,整個華爾街金融利益集團是1%,抗議美國“1%的富人擁有著99%的財富。99%的人為國家納稅,卻沒有人真正代表他們。華盛頓的政客都在為這1%的人服務”(王麗穎,2012)。這個運動的背后是華爾街金融利益集團主導美國幾十年加速金融化的政治社會結果。在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催生下,華爾街生產一套股東價值最大化的話語和制度,用以重新改造美國經濟特別是公司。大量公司打著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的旗號進行重組和并購。這種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實踐不但實質性損害了股東的利益,而且還導致企業(yè)大規(guī)模裁員?!八麄冃麚P股東價值,然而實際上他們不僅在損害股東價值,還在制造企業(yè)和金融的市場危機”(何柔宛,2018:53)。在壞的金融社會中,金融機構喜歡“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在好的金融社會,金融機構不但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金融系統(tǒng)偏好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金融社會工作應該發(fā)揮作用。金融社會的共享原則在宏觀上從金融系統(tǒng)的目標到金融市場的構建都應該全面體現出來。在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上,必須明確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而不是相反。實體經濟在金融社會中需要運用金融思維改革和改善,但不是被金融所綁架,成為金融系統(tǒng)的血源。在金融服務的群體里,中小微企業(yè)、弱勢群體、邊緣地區(qū)都應該共享金融服務,公開、公正、高效地通過金融改善何提升處境。
其二,“好的”金融社會堅持賦能原則。賦能也是好的金融社會的主要基石。在金融社會,缺乏金融知識和能力導致大部分人淪為金融化的犧牲品。由于金融系統(tǒng)的復雜性、隱蔽性和彌散性,每個個體一方面表現為無能為力進而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在金融話語的誘惑下,盲目地參與金融活動,最后血本無歸。從1720年的南海泡沫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再至剛剛由新冠疫情引發(fā)金融震蕩,個體與中小企業(yè)更容易被影響和傷害,許多企業(yè)和家庭都面臨金融壓力甚至金融困境。在賦能原則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金融幫扶不僅僅是直接給企業(yè)或者家庭低息甚至免息貸款,更是以金融賦能的方式讓這些企業(yè)和家庭走出困境。
“好的”金融社會就是要用共享和賦能的原則重構金融系統(tǒng)以及金融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關系。好的金融社會需要構建秉承共享和賦能原則的一套金融發(fā)展制度和結構,引領和確保金融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推動力而不是絆腳石。
無論是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影響,還是從社會建設的角度來說,在金融社會日益形成的今天,加快建設“好的”金融社會尤其迫切。隨著金融化進程的加快,全世界都被逐步卷入這一進程。建設“好的”金融社會被有識之士提升議事日程。2005年,聯合國提出“普惠金融”,倡議各國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為小微企業(yè)、農民、城鎮(zhèn)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提供可以承擔的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鞍l(fā)展普惠金融的最直接目的,即改變傳統(tǒng)金融體系的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目前,全球仍有超過25 億的成年人沒有正規(guī)銀行賬戶,并且大多集中在發(fā)展中國家”(星焱,2015:24)。2013年,發(fā)展普惠金融列入我國金融發(fā)展的重要議程。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發(fā)展普惠金融”。國務院印發(fā)了《推進普惠金融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年)》。普惠金融是貫徹了共享和賦能原則,通過金融創(chuàng)新,讓人人由平等的機會得到金融服務。
建設“好的”金融社會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在“好的”金融社會建設過程中,社會學者特別是社會工作者是一支主要的力量?!敖鹑谝呀洕B透到中國社會的諸多方面,不僅在企業(yè)、政府活動中發(fā)揮作用,而且在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難以或缺。如何運用和創(chuàng)新各類金融工具、金融制度安排來改善民眾福祉,是中國社會學者的關懷所在。不僅中國社會學的教學和研究,而且中國社會工作的教學研究,都有必要關注這個方面的問題”(劉世定,2019:3-4)。在當前,面臨二戰(zhàn)以來人類最大的挑戰(zhàn),“好的”金融社會能積極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經濟復蘇更好更快,更有活力,更有信心。面對疫情沖擊,政府采取了系列財政支持和金融幫扶措施。金融系統(tǒng)也紛紛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支持受疫情影響的企業(yè)。因此有必要從建設“好的金融社會”的高度進一步推出系列舉措,不但有助于解近憂,而且也有助于謀遠慮。金融社會工作是一支建設“好的”金融社會的重要力量。
第一,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金融社會工作要加快金融社會研究積極介入“好的”金融社會的構建。長期以來,社會學包括社會工作遠離金融議題,放棄了對金融的系統(tǒng)研究。金融逐漸成為經濟學家的領地。在金融社會,放棄金融議題的研究,這不單是社會學及社會工作學科的重大損失,也是金融研究的重大損失,更不利于金融社會建設。金融社會工作的研究者應該積極投入到金融議題的學術研究中,從“好的”金融社會目標審視當前金融目標、金融系統(tǒng)的運行、金融資源的分配和金融的政治社會后果。近年來,學術界越來越重視金融社會學和金融社會工作的研究。“金融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和金融學(金融服務)相互結合形成的一個專業(yè)和實務領域,可以視為社會工作與金融學的一個交叉學科(領域)。它通過改善個體和家庭的金融能力來幫助其實現經濟利益,并進而促進個體和家庭的全面福祉,包括經濟福祉、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行為健康和家庭幸福等。金融社會工作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改善個體的金融能力:一是通過政策和結構改革實現普惠金融;二是通過多樣的微觀服務改進個體的可行金融能力,包括金融知識和技能等”(李迎生,2019:23)。宏觀上通過金融的社會工作學的研究,為金融系統(tǒng)的改革和改善提供學術基礎。
第二,從實踐的角度,金融社會工作以金融賦能為抓手,開拓社會工作實務的新藍海。金融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發(fā)展的新藍海,該領域有無數的發(fā)展機遇。在這里主要分析幾個主要值得拓展的領域:(1)系統(tǒng)開展金融能力提升工程?!澳壳?,中國縣域和農村地區(qū)居民、城市低收入者的金融知識十分匱乏,嚴重制約了他們的有效金融需求和主觀維權意識,也制約了ATM、EPOS、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自助終端的使用效率”(星焱,2015:33)。在金融社會,許多家庭缺乏相應的金融知識、金融能力和金融資源,甚至被金融排斥。面臨疫情沖擊,金融社會工作應該在家庭層面加大金融賦能的工作,提升金融能力,幫助更多的家庭利用金融工具更快地走出困境。(2)百歲人生資產規(guī)劃。金融社會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的新階段,對個體的人生來說充滿著風險和變數。隨著老齡化和期望生命的不斷提升,百歲人生不再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我國人均期望壽命從1949年的35歲上升至2018年的77歲。據測算,每隔十年預期壽命提升3歲左右(琳達·格拉頓,2018)。長壽時代的來臨對每個人來說,如何從金融的角度安排一生的工作和生活顯得尤其迫切。一個反例是日本的團塊世代群體當前面臨養(yǎng)老困境。團塊時代指日本在1947年到1949年之間出生的一代人,是日本二戰(zhàn)后出現的第一次嬰兒潮人口,他們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推動經濟騰飛的主力,收入也不斷增加。這一代約700萬人于2007年開始陸續(xù)退休。但是這一群體的資產經受日本股市和房市泡沫的侵襲以及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影響,很多人面臨養(yǎng)老困境。金融社會工作介入長壽時代的工作和生活安排,能使人民更加具有穩(wěn)定感、獲得感和幸福感。(3)系統(tǒng)開展金融從業(yè)人員社會工作服務。與傳統(tǒng)社會工作的工作對象不同,金融從業(yè)人員雖然不屬于弱勢群體,但是該群體在金融社會中也一樣亟需社會工作服務和幫助。如前所述,華爾街生產的清算文化不但導致服務的企業(yè)大規(guī)模裁員,而且是美國的金融從業(yè)者也處于高度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時刻面臨被裁的風險。當前中國金融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已超800萬(未包括從事金融相關行業(yè)的人員)。金融從業(yè)人員屬于高學歷、高收入、高壓力和高風險群體。金融社會工作對金融從業(yè)人員的社會工作服務不但有助于這一龐大群體,而且也有益于“好的”金融社會建設。
第三,大力發(fā)展金融社會企業(yè),打造金融社會工作的重要平臺。金融社會企業(yè)是指運用金融企業(yè)的方式實現社會目標和公共利益。優(yōu)秀的金融社會企業(yè)家就是一名杰出金融社會工作者。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創(chuàng)辦的格萊珉銀行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金融社會企業(yè)代表。格萊珉銀行當今世界規(guī)模最大、效益最好、運作最成功的小額貸款金融機構,為孟加拉的貧困農戶提供金融服務,為貧困農民脫貧注入金融動力。在疫情爆發(fā)期間,看到許多企業(yè)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潮流之中。雖然沒有看到比較成熟的金融社會企業(yè),但是,用社會企業(yè)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并實現社會價值是一個重要方式的事實不容置疑。建設“好的”金融社會離不開金融社會企業(yè)的發(fā)展。應該大力發(fā)展金融社會企業(yè),把金融社會工作者培育成為優(yōu)秀的金融社會企業(yè)家。
第四,大力培養(yǎng)金融社會工作者是建設“好的”金融社會的重要基礎。一個好的金融社會離不開優(yōu)秀的金融社會工作人才。當前,學術界、社會工作界和金融界都認識到金融社會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當前金融社會工作人才急缺。部分高校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yǎng)剛剛起步。金融社會工作的定位、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職業(yè)化路徑的明確都有待于明晰和完善。
金融是一把雙刃劍,既是人類進步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工具,又是威脅社會穩(wěn)定導致社會潰敗的重要元兇?!昂玫摹苯鹑谏鐣ㄔO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金融社會工作的一個主要使命就是為構建“好的”金融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