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語文學習而言,學生幾乎有一半時間花在閱讀上,從課內閱讀到課外延申,從零碎閱讀到整本書閱讀,他們的閱讀量在不斷地增加。但同時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水平幾乎跟閱讀量不成正比,許多學生的閱讀水平依然達不到課標的要求。學生在閱讀時,沒能將思考深入其中,導致閱讀浮于表面。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將學生引入思維的磁場,讓思維之火在閱讀中穿行,給閱讀帶來新的高度。
初中生在學習語文時往往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不會主動質疑。教師上課講什么,他們就記錄什么;閱讀文本里描述什么,他們就去講述什么,沒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不會對文本提出相應的問題。其實對學生而言,閱讀給他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同樣需要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用自己的思維去判斷,去做一定的取舍,進而有利于他們的吸收與成長。因此教師在語文閱讀課上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讓他們自己學會判斷,不至于人云亦云。
以課外閱讀《水滸傳》為例,作為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名著,它是初中生非常喜歡的課外閱讀作品。筆者作為語文教研員,曾在縣城區(qū)兩所獨立初中做過問卷調查,學生讀過的課外名著中,《水滸傳》最靠前。但《水滸傳》里的一些英雄需要學生帶著質疑的目光去重新審視。以魯智深為例,他是《水滸傳》里著力描寫的英雄,從字詞句里,學生能感知那份生動,從作者的筆調里,學生能感知這個人物的剛烈與嫉惡如仇,能感知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欣賞與贊許。但這個人物需要客觀地看待,他身上也有許多缺點。于是教師讓學生學著去提問有關魯智深的問題。學生說,魯智深挺可愛的,但真的完美嗎?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一個女生,她甚至覺得魯智深有點血腥。
教師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再給他們質疑的時間,他們就會細致地思考,認真地評判。某名男生就對這個女生的質疑很不服氣,他說,“魯提轄揮拳怒打鎮(zhèn)關西”曾經(jīng)引起人無數(shù)的崇拜,做人就要伸張正義。女生引經(jīng)據(jù)典,將《水滸傳》有關魯智深的描寫進行了盤點與分析,并且說得無懈可擊。她說,在五臺山的魯智深不是一個惹人喜歡的英雄,不聽話,他還打人,那個壞掉的金剛就是他的杰作。后又有學生補充,在五臺山魯智深置寺廟的規(guī)矩于不顧,偷偷喝酒。可見作為語文教師要巧設話題,給學生多多質疑的機會,讓他們的判斷能力不斷提升,進而更好地適應深層閱讀的需要。
對于閱讀而言,培植學生的思維是最重要的。學生在閱讀中思維生長了,他們才能讀懂更多的作品,才能對這個世界有更深的認識,也才能真正體味閱讀的樂趣。猜測是培植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是讓他們以自己的理解去推斷原文本即將要發(fā)生的事,即將要涉及的細節(jié)。他們首先要將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情感對準原文本,然后,再根據(jù)原文本的思路闡述自己的猜測。猜測的過程就是學生自行創(chuàng)造的過程,他們要把作者沒有表達出來的表達出來,他們要把自己的情感在猜測中顯露出來。
以朱自清的《春》為例,學生在欣賞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之后,他們能感知作者描寫的景色特點,能夠體會作者喜歡春天、熱愛生活的那份情愫。教師可讓學生猜一猜作者接下來會寫什么。學生還真能猜到接下來文章中會去描寫春雨、春水等。教師可讓學生再猜猜作者是怎么寫春雨的,讓他們試著用作者的筆調去描述。有學生就寫下了這樣的語句:“打開窗戶,細細的雨,柔柔的絲,往你臉上飛過來,飛過你的鼻梁,然后停留在你的嘴唇邊,溫潤的,沁脾的。田野望去,綠油油的一片,好像我那做油漆工的爸爸給每畦麥苗都涂上了一層深綠?!边@是學生的一個簡短猜測,當然不能與朱自清的大手筆去比,但學生的猜測卻寫得有模有樣。他不僅抓住朱自清喜歡用疊詞的特點,也抓住了原文本那明快清新的筆調。
對于閱讀而言,莫過于能學到原文的精髓,這樣開啟思維的方式,讓學生與作者進行一次交流。 當學生看到了朱自清對春雨的描寫,他們就能深深體會這種看似平淡的筆調有多么的不容易,在閱讀的時候投入的情感也就不一樣了。在閱讀之后,他們又對自己的猜測進行了二度修改,加上了這句:“春雨默默地滋潤著每一片土地,不管是貧瘠的還是肥沃的。正在發(fā)呆的時候,我聽到媽媽喊我吃晚飯的聲音,不,這分明也是春雨的聲音?!泵黠@地,多一次體驗,就多一次思維,也多了一次創(chuàng)造。
初中生跟小學生不一樣,他們的想象力是深刻與抽象的結合。教師要利用他們想象力的特點,將其運用到語文閱讀上。一般地,初中生接觸的文本大多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因為文中有畫,畫中有文,這也是寫作的一種追求。
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根據(jù)文本去畫畫,畫的過程也是想象思維迸發(fā)的過程,一方面學生要將文本呈現(xiàn)的事物在圖畫中展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又要想象這些事物呈現(xiàn)的位置與方式,同時又要根據(jù)文本的表達,將沒有提及的事物,在需要的時候展示出來,這樣在原有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將文本的抽象表達幻化為鮮活的畫面。當然教師也可以展示一些與文本相關的插圖,讓學生去想象文本所要進行的表達。比如,教師通過多媒體將孔乙己有關的圖片展示出來。學生這樣表達畫面:孔乙己的指甲很長,一看就是不勞動的人;他的衣服很臟,能感覺他生活的潦草;他的神情恍惚,總能感覺到他好像在從事什么不正當?shù)男袠I(yè)。可以看出來,學生在觀察的時候,就展開了想象。他們是一邊描寫自己看到的,一邊再對看到的進行合理想象。這些想象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拓展思維。當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想象與文本不相符的時候,他們會再次想象原主人公身上發(fā)生的事與物,進而讓想象趨于人物的心理世界。
對著文本畫圖,教師可做一些選擇,選擇一些學生容易操作的文本。以《濟南的冬天》為例,教師可讓學生將那里冬天的水的特點畫出來。首先學生要去解讀文本,要將文本中有關水的特點想象出來。學生從“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的描寫中看出水的“暖”;再從“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可以看出水的“綠”;最后,再從“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中看出水的“清”,這些特點需要學生在反復閱讀中,不斷地去想象,這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接著學生再將這些特點想象成畫面,學生在綠萍上用水彩筆將氤氳的氛圍畫出來,體現(xiàn)出那種“暖”;水映著那片藍,從學生濃濃的色彩中感知;在水中又能依稀看到一兩只游動的小魚,真是皆若空游無所依,學生將水的“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想象能力得到培養(yǎng)之后,學生不用畫,就能在眼前浮現(xiàn)作者的描寫,就能將思維運作起來,自然地轉換思維的方式。想象給思維以多維的視角,使學生游弋在閱讀的世界里。
初中語文閱讀應該是活潑的、靈動的,這份“動”就體現(xiàn)在思維的運作上。語文教師要采取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激發(fā)學生自己去開啟思維,發(fā)現(xiàn)閱讀的“真”與“趣”。真正的閱讀課堂,學生的思維總是處于不斷迸發(fā)的狀態(tài),教師總要不斷地為學生思維的生長鋪設情境,搭建支架,讓思維找尋到合適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