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新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北京 100872)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猶如人類思想史上的壯麗日出。它19世紀中葉形成和發(fā)展于西歐,隨后又傳播于全世界,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人類社會歷史的進程。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歲月的流逝沒有消磨掉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熠熠光輝。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在世界范圍的擴展是與在特定民族國家的本土化同時發(fā)生的。本土化既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進程的必然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進程的重要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一個成功典范,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宏偉篇章。今年恰逢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之一恩格斯200周年誕辰,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本土化做出重要貢獻的哲學家艾思奇誕辰110周年。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總結馬克思主義本土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緬懷艾思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本土化方面的歷史功績,對于我們今天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新中國初期的民主建政,學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一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民主建政的思想和觀點;二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和發(fā)展;三是民主建政的實踐和經驗;四是微觀的個案研究。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民主建政以民族區(qū)域自治為重點,作為我國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區(qū)域自治,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然而,目前關于少數民族地區(qū)民主建政的研究尚顯薄弱,從民主建政的視角來探討新中國初期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基本經驗和意義,仍然有著很大的空間。例如新中國初期西南邊疆地區(qū)的民主建政和民族區(qū)域自治實踐,就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
馬克思主義本土化,不是人們心血來潮的沖動或主觀意志的產物,也不是歷史偶然突發(fā)的事件,而是由多種因素匯集而成的歷史的必然結果。一種思想文化的本土化是相對于外來的思想文化而言的。當某種思想文化從外域傳入本土,或與本土思想文化相融合,或與本地歷史條件相結合,并被本地人們所接受,甚至成為新的主流思想文化形態(tài),那么這種思想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就被稱為本土化。例如,馬克思主義自上個世紀初期傳入中國,后來在中國逐步實現(xiàn)了本土化。艾思奇把這個過程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或“現(xiàn)實化”。不能把思想文化的本土化簡單地理解為一個地域性的傳播或植入問題。本土化的根本意義在于,理論要同一定的“歷史條件”或“歷史范圍”相結合,與一定的社會實踐相結合,與一定國家的人民的需要和接受能力相結合,才能產生現(xiàn)實的作用。本土化和中國化是既相區(qū)別又相聯(lián)系的兩個概念,它們是兩個層次的概念。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可以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實現(xiàn),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本土化在中國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
馬克思主義在其發(fā)展或傳播過程中,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存在著具體的本土化問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會出現(xiàn)本土化,主要是基于3個原因: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特質;二是一定國家和地區(qū)的社會實踐發(fā)展的要求;三是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政黨、理論家和人民群眾的推動。
首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特質是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內在要求??茖W性、實踐性、革命性、創(chuàng)新性、開放性等特質,是馬克思主義區(qū)別于其他學說的基本特質。以往包括哲學在內的理論體系往往關注于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要在科學解釋的基礎上能動地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構成了科學的理論體系,揭示了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的規(guī)律,提供了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實現(xiàn)路徑,指明了社會主義運動的前進方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學說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不是千古不變的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種理論和方法的靈魂在于它的具體性、條件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強調了理論運用的“歷史性”“條件性”。他們指出,馬克思主義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他們強調《宣言》的思想要同俄國的歷史條件相結合,指出俄國公社和俄國革命道路的特殊性。后來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再次強調了“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的觀點。上述特質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具有很強實踐性和革命性的理論武器,是符合事物辯證特性和客觀規(guī)律的行動指南或科學的方法論。
其次,一定國家和地區(qū)的社會實踐發(fā)展的特殊情形和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本土化,其根本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契合了中國現(xiàn)實的需要。大家都知道,在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方面,因出版《大眾哲學》而聞名的艾思奇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經長期擔任艾思奇秘書的盧國英,把艾思奇“大眾哲學”的成功原因歸結為“適應了時代的需要”“仰仗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的力量”,(2)盧國英.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0~102.我很認同這個概括。艾思奇深得馬克思主義之精髓。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恰恰來自它能夠與各國國情相結合。關于這一點,列寧有過許多精辟的論述。他在《我們的綱領》中指出,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尤其需要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則,而這些原理的運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3)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他在《論民族自決權》中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此外,如果談到某一國家,……那就要估計到在同一歷史時代這個國家不同于其他各國的具體特點?!?4)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這些論述從一個側面詮釋了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以中國為例,近代中國積弱積貧,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嚴重地阻礙了社會進步,中國與世界的現(xiàn)代化進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社會前進需要有革命的理論和革命的動力,代表社會進步方向的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階級需要一種科學的、革命的理論來指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了傳播和本土化的社會土壤、階級基礎和思想知音。
再次,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政黨、理論工作者和人民群眾的推動,是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主體力量。理論的本土化不是自然而然就會實現(xiàn)的,它需要有一定的社會主體來掌握和運用這種理論才能完成。如何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離開掌握理論和把握現(xiàn)實的人是不行的。光熟知理論不行,光了解實際情況也不行。既要會使用弓箭,又要會瞄準靶子,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要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首先必須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和指導的政黨作為領導力量,同時還必須有精通或熟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論家或理論工作者,研究、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變成實踐的或現(xiàn)實的力量,最終要依靠自覺接受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不是輕而易舉地就能自覺接受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在研究、教育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時,必須自覺認識到把握理論“徹底”的重要性。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一種徹底的理論,因為它揭示了事物的“根本”,即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以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成為無產階級政黨和人民群眾手中的精神武器,必須使這種理論成為能夠回答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成為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理論,成為通俗化大眾化的理論。學習和教育是用理論武裝頭腦的必要途徑,青年馬克思在談到推翻德國封建專制制度需要用革命理論武裝德國人民時,希望“思想的閃電”“徹底擊中這塊素樸的人民園地”。在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理論恰如“思想的閃電”出現(xiàn)在中國的上空,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發(fā)展進程受到來自西方世界的影響。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侵略者強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中國人民受到三座大山的壓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與此同時,來自西方的文明的傳入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發(fā)展進程。伴隨西學東漸,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啟蒙思想的傳入,德先生(民主思想)對封建專制及其思想的沖擊,賽先生(科學思想)對迷信愚昧思想的驅逐和對大眾的啟蒙,催生了新文化運動,進而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fā)奠定了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最初作為“舶來品”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選擇、接受和傳播中,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掌握、運用和實踐中,逐步實現(xiàn)本土化,成為指導中國實踐和思想文化的主導思想,從而深刻影響和推動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進程。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曾經關注中國革命,同情中國人民,預示過中國社會主義的到來。但是他們未曾料到,他們創(chuàng)立的學說會深深植根于中國大地、開花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連。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傳入與中國社會矛盾的相碰撞、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以解決中國問題、推動中國發(fā)展的開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從歷史大尺度看,這一過程分為兩大階段。在第一大階段,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立新中國,并概括總結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初期的經驗和規(guī)律,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其理論結晶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曾經在20世紀40年代就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影響作過總結:“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一百年來,其優(yōu)秀人物奮斗犧牲,前赴后繼,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好的真理,作為我們民族最好的武器,而中國共產黨則是拿起這個武器的倡導者、宣傳者和組織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7)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6.
在第二大階段,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或模式中,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旗幟,在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或階段,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鄧小平理論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這一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代表了這一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新飛躍,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有其自身內在的規(guī)律,這集中體現(xiàn)在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邏輯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邏輯的有機統(tǒng)一。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的本質和規(guī)律,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產生的必然性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般規(guī)律,從而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供了認識和改變中國社會的科學指引。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中國社會、解決中國革命問題,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如果把這一過程稱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上篇的話,那么,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于指導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并取得輝煌成就,這一重要歷史階段則可以稱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下篇。無論是上篇還是下篇,都蘊含著內在的規(guī)律。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力量,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基礎。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運用,重視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并在實踐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理論,重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群眾,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經驗。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學風,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前提。毛澤東在延安時期曾經嚴肅批評過在黨內存在著的“三不注重”的“極壞的作風”,即不注重研究現(xiàn)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他指出:“許多同志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似乎并不是為了革命實踐的需要,而是為了單純的學習。……只會片面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xiàn)狀和中國的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革命問題。”(8)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他還指出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員違背理論與實際統(tǒng)一的原則,“在學校的教育中,在在職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邏輯,教經濟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經濟的特點,教政治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策略,教軍事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適合中國特點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諸如此類。其結果,謬種流傳,誤人不淺?!?9)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9.近80年過去了,這種現(xiàn)象今天依然存在,不禁令人深思。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批評,毛澤東主張“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的重要原則。(1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這兩條原則恰好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維度和理論維度。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除了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科學性、實踐性等特質外,關鍵在于有一批具有堅定信仰和遠見卓識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如果說,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杰出代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最早的倡導者和最成功的實踐者,那么,艾思奇等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則是力求使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化、大眾化的積極探索者。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面。雖然我們經常把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三者并列,這3個概念各具特定的含義。但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來看,大眾化是同時發(fā)生和進行的,后者構成了廣義的中國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艾思奇在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方面的理論貢獻是多方面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寫作并出版了《大眾哲學》這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傳世之作,而且最早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概念。他于1938年4月在《哲學的現(xiàn)狀和任務》一文中,明確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現(xiàn)實化”的主張:“現(xiàn)在需要來一個哲學研究的中國化、現(xiàn)實化的運動。”(11)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87.在他看來,要做到“中國化”“現(xiàn)實化”,必須在通俗化的基礎上加以進一步研究,通俗化本身并不等于中國化,只有真正做到中國化了,才能充分地做到通俗化。他所理解的中國化,就是哲學要通過書齋以外的調查研究、收集實踐的資料并進行加工,從生活中吸取養(yǎng)料。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之所以產生如此影響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重視反映群眾關心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善于用生活化的語言通俗地表達深奧的哲理。習近平同志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艾思奇不愧為能夠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講好的人才。艾思奇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就是我們要傳播好馬克思主義,要大眾化、通俗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結果,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一步向前推進的新起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是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最新成果。它深化了對人類社會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共產黨執(zhí)政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全面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習近平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豐富內涵及其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巨大作用,總結了我們黨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性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壯闊歷程和豐碩成果,提出了新時代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求。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圍繞一個中心主題來進行的,這個主題就是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著新問題、新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第一次飛躍,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第二次飛躍,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目前,我們正在經歷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的飛躍,正在朝著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目標奮進。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面臨著新問題和嚴峻挑戰(zhàn)。在經濟發(fā)展方面,我們面臨經濟發(fā)展速度換擋期、經濟結構調整期和發(fā)展動力轉換期的“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tài),需要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在執(zhí)政黨建設方面,面臨從嚴治黨的重任,需要避免“塔西佗陷阱”;在國際關系方面,特別是在大國關系上,需要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全球化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變化,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東西方國家的格局和力量對比正發(fā)生重大變化,以西方國家為主導、東方從屬于西方的邏輯在發(fā)生重大變化,以自由主義為主導的西方世界的貿易原則在發(fā)生重大變化,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作用發(fā)生重大變化。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既與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有關,也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有關。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和各種嚴峻的挑戰(zhàn),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繼續(xù)堅定不移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首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習近平強調要真懂真信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仍然占據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我們仍然生活在馬克思所闡明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中,仍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中。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學精悟透用好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更好擔負民族復興歷史使命。在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思維。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總結出一條彌足珍貴的經驗: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guī)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在紀念馬克思200周年誕辰的大會上,他提出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思想、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思想、關于人民民主的思想、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關于社會建設的思想、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關于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邏輯的統(tǒng)一??茖W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就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不可能一成不變,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我們黨始終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12)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9,(7).
其次,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中國問題,科學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我們黨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原理來分析社會矛盾,把握社會主要矛盾。1956年黨的八大提出,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主要制約因素。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工作著力點的變化。在經濟發(fā)展水平還不高的情況下,主要考慮的是“做大蛋糕”,現(xiàn)在不僅要繼續(xù)“做大蛋糕”,還要“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在堅持把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的同時,著力解決好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地區(qū)資源不平衡等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并未改變中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中國仍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事實。這就需要我們繼續(xù)保持清醒頭腦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第三,立足中國實踐,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中國實踐為基礎,以中國問題為中心,多方面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其一,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思想;其二,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四個自信”“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五大發(fā)展理念、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理念,以及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目標等;其三,深化了對共產黨執(zhí)政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提出了“黨的全面領導”“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其四,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進行了新的概括。例如:提出了“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關于社會建設的思想”等概括;提出要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自然性、歷史性及其相關規(guī)律,關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規(guī)律,關于認識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等原理,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群眾觀、階級觀、發(fā)展觀、矛盾觀等。
最后,遵循客觀規(guī)律,彰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辯證特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和遵循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基礎上推進的。它體現(xiàn)了多重辯證特性。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體現(xiàn)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實踐發(fā)展的歷史邏輯的統(tǒng)一;在中國特色和世界的聯(lián)系上,體現(xiàn)了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tǒng)一;在發(fā)展道路上,體現(xiàn)了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在對待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關系上,堅持了守正與創(chuàng)新、傳承與借鑒的統(tǒng)一;在發(fā)展過程的階段上,體現(xiàn)了連續(xù)性與飛躍性的統(tǒng)一。需要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繼承與發(fā)展,它體現(xiàn)了世界歷史特別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和追求正義事業(yè)的歷史選擇性,體現(xiàn)了面向世界的開放性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包容性,體現(xiàn)了人類的共同價值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主要趨勢。
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進程進一步證明:一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yōu)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社會主義并沒有定于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tǒng)、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探索時代發(fā)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才能永葆活力,美好藍圖才能變?yōu)楝F(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