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小學 胡玲芳
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學生對作文也非常重視。缺乏生活、缺乏素材、缺乏體驗是造成學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沒有興趣是作文過程中的一大癥結。而集郵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郵票是“形象的百科全書”,是“微型博物館”,是“國家的名片”,是“窺探世界的窗口”。因此,利用集郵這一載體引導學生習作,是一種產生情感且能夠生成意義的活動,它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可以增長其見識,為作文提供豐富的素材,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和能力。同時,我們經過大膽實踐,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美輪美奐、琳瑯滿目的郵票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他們在不斷地欣賞、不斷地感受郵票世界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此時,教師要抓住契機,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一次看圖寫話課上,筆者選了一張兩個小朋友在植樹的郵票。當筆者一把郵票展示出來,小朋友們就“哇——哇——哇”地贊嘆起來,一下子就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于是,筆者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圖案,然后進行說話訓練。孩子們躍躍欲試,七嘴八舌地把畫面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接著,筆者話鋒一轉說:“小朋友們剛才說得真好,能不能把你們剛才說的話寫下來呢?”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能!”筆者趕緊窮追不舍:“如果再加上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就是一篇很好的習作了。你們能做到嗎?”孩子們表現欲望較強,紛紛拿出寫話本開始習作。最后,一篇篇優(yōu)美生動的文章就展現在我們面前了。還有一次,在指導“向上向善”的習作時,筆者從雷鋒的郵票入手,一下就把學生吸引了過來,然后通過講雷鋒故事、唱雷鋒的歌、讀雷鋒的格言等形式,多層面、多角度地告訴學生雷鋒是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戰(zhàn)士。此時,榜樣的力量已經悄悄地走進孩子們的心底。接著筆者動情地說:“雷鋒叔叔雖然離開我們很久了,但是他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比缓笄稍O疑問:“在現實生活中,有像雷鋒叔叔這樣助人為樂的人嗎?”此時,課堂熱鬧起來了,學生紛紛舉出生活中的“活雷鋒”例子,最后很輕松地把學生引入習作中來,篇篇體現了社會正能量的習作信手拈來。
寫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離不開環(huán)境。豐富多彩的集郵活動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應讓學生多參與集郵活動,用心去觀察活動、體驗活動。學生的思維往往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寫什么樣的事件,他們腦海里往往就會出現相應的畫面,也就是圖像,那么圖像越豐富,生成的語言也就越豐富。而圖像就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因此,教師應與學生多參加集郵活動,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各種郵品,時刻細心觀察活動場面,從中提取素材,豐富作文。而我校是“全國青少年集郵活動示范基地”,開展校園集郵文化活動有30 年的歷史了,每年都要開展幾場大型的集郵文化進校園活動,比如“壓歲錢助我集郵”、“珍惜水資源”書信大賽、“中國夢”郵票首發(fā)式、“雷鋒精神伴我成長”郵票設計大賽、“夢圓中華感念師恩”郵展……這給孩子們積累了不少的寫作素材。記得去年4 月份,筆者在布置學生寫“我喜愛的活動”習作時,全班三分之二的孩子寫的都是“我喜愛的集郵活動”,尤其以“中國夢”郵票首發(fā)式和自制郵票題材居多。其中一位學生寫道:“那天,秋高氣爽,秋色宜人。我興高采烈地來到校園,只見操場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領導,有記者,還有我們學校的老師和同學。他們都在聚精會神地欣賞旁邊柵欄上色彩斑斕的郵集,有《科學發(fā)展鑄就輝煌》《各族人民心向黨》《朱子理學耀千秋》等,真是豐富多彩,受益匪淺呀!……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用自己的零用錢買到了這套我心儀已久的中國夢郵票。有的同學還制作首日實寄封,寄給了自己的親朋好友……”這篇作文通過描寫作者在參加“中國夢”郵票首發(fā)式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了孩子熱愛集郵的思想感情,在參加福建省作文比賽時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社會是最好的學校。學生積極參與集郵社會實踐,能從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開闊視野,增長才干,對學生的習作有很大的幫助。而我校經常開展集郵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的習作搭建發(fā)揮優(yōu)勢的平臺。逛郵市,聽講座,制郵集,觀郵展……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就自覺地把當天的活動情景用日記的形式寫下來,或者在活動中直接參與寫的訓練。記得有一次,筆者帶著郵苑的二十幾位會員到市郵協找專家們輔導制作郵集,準備參加省里的郵集大賽。孩子們聽完講座后就開始分工合作,有的負責裁剪,有的負責寫前言,有的負責貼郵票。他們的主題、想法和理解都出乎我們的意料。沒有想到,這次的社會實踐竟然帶來了巨大的收獲,不但好幾部郵集在省上獲獎,而且學生還學會了寫前言、寫社會實踐的心得體會,日記也寫得非常真誠樸實,字里行間流露出真情實感,也在集郵活動中體驗到了無窮的快樂。
書信是我們交流思想、表達情感最常見的方式,可以是師生之間的交流,可以是家長與孩子的交流,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這種書信交流,其實也是作文課的一種新形式。不同班級的學生可在教師的“牽線搭橋”下,根據教師的提示和要求給對方寫信進行交流,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教育效果也非常顯著。
開展書信交流活動之前,教師要講清書信的基本格式,再讓學生參照書信例文進行寫作。比如,筆者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習作《給知心姐姐的一封回信》時,先讓同學們快速地看看28 課的兩封信,看它們跟平常的課文有什么不同之處,接著進行匯報交流,最后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基本的書信格式。其實,寫信一點兒也不難,信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正文部分,想跟對方說什么就說什么,寫明確就行了。有一次,筆者接了一個問題班級,班上很多孩子調皮搗蛋,不愛學習,整天惹是生非。筆者絞盡腦汁地想辦法解決,都無濟于事。一次偶然的機會,一本刊物上一位班主任通過與學生互通書信,幫助其走出困境的事例啟發(fā)了筆者。于是,筆者利用作文課寫書信的方式,讓孩子們跟自己的老師、同學、好伙伴說說心里話,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者先讓學生分別簡明扼要地介紹將要給他們寫信的同學,以便讓他們寫信時有話可說。特別是對一些問題學生,如上網成癮的、厭惡學習的、打架斗毆的、自卑感較為嚴重的……筆者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學生給他們先寫信,曉之以理,用生動的故事來感化他們,讓他們擺正心態(tài),迷途知返。同時告訴這些學生,要用平等委婉的口吻給對方寫信。然后,讓他們針對筆者寫的信的內容寫一封回信。這種無聲的交流娓娓道來,沒有教師或家長的訓斥、批評、諷刺和挖苦,有的只是師生間心與心的溝通和傾訴,很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孩子們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