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周孌
電影《少年的你》從最初的6月27日定檔,一路沉寂到10月25日正式公映,錯過了暑期檔和國慶檔,預售總票房仍然過億,創(chuàng)下了華語青春片票房神話。除了影片主演易烊千璽、周冬雨本身帶來的明星效應外,更主要的是源于受眾對于校園霸凌這一社會議題的關注。許多觀眾看完本片后,紛紛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留言,回憶自己學生時代所受到的欺凌,控訴校園霸凌事件對于青少年成長的危害。電影改編自玖月晞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原著是披著霸凌外衣的愛情小說,而曾國祥導演硬生生將它拍成了一流電影。其實本片的成功絕不僅僅源于對社會熱點的探究以及兩位主演的明星效應,立體化的角色塑造、主創(chuàng)者對暴力美學元素的融入,共同構成了這部現(xiàn)象級青春片意蘊深刻的文本內(nèi)涵。
在華夏傳統(tǒng)文化中“性善論”一直處于主流地位,影片中所有人物角色的設定都是基于“人性本善”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物都是“席勒式”的好人,同樣也不是“莫里哀式”的壞人,盡善盡美的人是不存在的①。
影片將邊緣人物小北作為主要塑造對象,小北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被原生家庭放棄的人,父母的拋棄致使孤獨與恐懼始終充斥著小北的內(nèi)心,正處于少年向青年轉型期的小北有些荒唐有些笨拙,卻始終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他是小混混,但不搶不販,對于拋棄自己的母親,他依然眷念不已,他稱家里為“我們家”,聽到陳念那句“有沒有人教過你怎么說話”像炸了毛的貓一樣,當警察說要找媽媽過來時,從滿不在乎到變得憤怒,哪怕他再怎么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他還是不想讓媽媽看到自己現(xiàn)在這個樣子。陳念是第一個問他“疼不疼”的人,所以他拼了命也要給她最好的結局。這個只身過了四五年、見識過種種陰暗面、生活在陰溝里的孩子,卻始終沒有徹底淪陷于黑暗之中,所以在小北低聲說出那句“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的臺詞時才會格外讓人動容。導演挖掘小北這個小人物人性中的善意,將其不斷放大,最終以其“大愛”給人以“崇高”的美學享受。
有人身處陰溝,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反觀與小北有著不同人生際遇的陳念,作為優(yōu)等生的她,本應有著光明前程,卻因為親眼見證了校園暴力并施以援手,從旁觀者徹底淪為受害者。電影開場,胡小蝶跳樓時,陳念戴著耳機聽英語聽力,周圍的世界異常安靜,只剩下耳機里的磁性男聲,暗示陳念與外部世界的隔離關系。她本來一心只想熬過高考,卻在死亡的沖擊下決定毅然決然地走向胡小蝶,但在她蓋上自己的衣服照顧胡小蝶死后尊嚴的那一刻起施暴者的目標已經(jīng)轉移,她沒有像胡小蝶一樣選擇默默忍受。但正如電影的常規(guī)敘事一般,善于開頭總是處于一種弱勢地位,無依無靠的陳念必定淪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也讓小北和陳念看似永遠不會有交集的兩個人命運就此產(chǎn)生關聯(lián)。導演最后安排陳念誤殺魏萊,看似為校園暴力設置了充滿諷刺的結局,但其實誰都沒贏,陳念最后也沒能“仰望星空”。
除了欺凌與被欺凌者,電影中其他人的身影也并不模糊。小渺這個人物非常平凡,但我們又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她無處不在,她是校園暴力的直接參與者,但在魏萊拿著小刀堵截陳念時,她聽見躲在垃圾桶里的陳念,猶猶豫豫,最后還是跑開。陳念的媽媽周蕾缺乏生存技能,賣三無面膜,留女兒一個人在家被追債,又愛美又膚淺。同樣是單身母親,小北的媽媽嫌棄小北拖累了她,而周蕾就算生活再難也沒想過拋棄女兒,她沒有大本事,不懂大道理,卻樸素而堅定地培養(yǎng)陳念,并給她植入了最簡單最有用的夢想。這些小人物傳達出的點滴溫情也是導演在現(xiàn)實主義的人文精神關懷下留下的希望出口。
在電影《少年的你》中,最殘酷絕望的暴力是對人的摧殘和對心靈的折磨,是一種內(nèi)化隱蔽的暴力,其暴力美學在于人性黑暗的刻畫。相對于場面的暴力,人性的暴戾更具有沖擊性。他把美好的外衣給撕破,對人性赤裸地剖析,將人性之惡予以暴露,展現(xiàn)暴力并不是曾國祥的目的,暴力背后的人性挖掘才是他的藝術追求。在展現(xiàn)陳念被校園凌霸的過程中,導演層層遞進,一步步展現(xiàn)了校園凌霸的完整過程。起初,因同情被欺凌而自殺的同學胡小蝶,陳念回教室后發(fā)現(xiàn)座位上有一攤紅墨水,與曾出現(xiàn)在胡小蝶座位上的如出一轍,平行蒙太奇的運用向觀眾暗示了霸凌者目標的轉移。校園暴力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傷害總是沒來由的,無聲無息地降臨到你的頭上,而旁人全都沉默以對,無形中成了校園暴力的有力推手。第二次霸凌,傷害升級,體育課被孤立,被人用球砸,在下樓梯時被絆倒,放學回家被按在墻上暴打,逃避追債的媽媽被人肉搜索,催債圖片被全班同學傳播,在身體和心理上給陳念帶來雙重打擊。第三次霸凌,場面更是令人觸目驚心,施暴者剃了陳念的頭發(fā),扒光她的衣服,拍下全裸的視頻。這一次,陳念的心理防線幾近奔潰,為殺人事件埋下禍根。
暴力美學最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視覺沖擊給人們帶來情感爆發(fā)式的愉悅感②。如《拯救大兵瑞恩》無情地描繪著戰(zhàn)爭與死亡,血肉橫飛的諾曼底戰(zhàn)役,血流成河的鏡頭,讓人觸目驚心。導演斯皮爾伯格用鏡頭告訴了我們什么是恐懼、慌亂和破碎的人性。作為欣賞者,我們觀看戰(zhàn)爭場面的過程就是釋放情感的過程。在《少年的你》中,導演對不同角色的死亡描述方式很有特色,影片開頭胡小蝶跳樓時,并不是采用一種血肉模糊或者是慘絕人寰的描述方式,而是采用一組快切鏡頭通過周圍同學的反應以及手機消息的快閃來營造出一種死亡的凄涼之感,傾向于藝術化的影像風格,也淡化了故事的“殘酷”程度。而在陳念失手將魏萊推下樓梯時,用一組鏡頭展現(xiàn)了魏萊滾下樓梯的全過程,一定程度上為觀眾的情感宣泄找到了合理的出口。
暴力美學的第二個特征是獵奇心理。從詞匯上,看“暴力”與“美學”在本質上是相矛盾的,這種矛盾性決定了它將受到更多的關注與質疑③。暴力美學通常描繪的是我們現(xiàn)實中接觸不到的場景,電影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使這種情感與天性在潛意識里得到了釋放?!渡倌甑哪恪方o人類禁忌美好的親吻鏡頭賦予了別樣的含義。第一次見面,在威脅下,兩人的親吻無關風月,不過是兩個同樣孤獨個體的自我拯救,而小北為了替陳念頂罪,在制造犯罪現(xiàn)場的過程中回吻了陳念。一次相識一次告別,這幾組鏡頭觸目驚心、缺少溫情,但這個完整的回環(huán)結構也使親吻超越了親密接觸的表面含義,充滿了惺惺相惜、相依為命的溫度,也充滿了電影劇情的情感張力。
建立在現(xiàn)實主義基礎之上的《少年的你》掀起現(xiàn)象級青春電影狂潮的原因在于對校園霸凌現(xiàn)象的詳盡解析、對人物繁雜內(nèi)心的呈現(xiàn),影片凝聚了電影人的文化精神和社會反思。影片表現(xiàn)的厚度觸動人心,影視語言突出的獨立美學意義值得深思。影片重視人物“人設”中的人性表達,強調(diào)暴力美學元素的融入對內(nèi)涵意義的表現(xiàn)作用,改變了國產(chǎn)青春片單質化、模板化、程式化的陋習,試圖呈現(xiàn)更真實、更復雜的青春成長,給國產(chǎn)青春片的敘事帶來了新的可能。
注釋:
①曹健.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人性忖量——以電影《我不是藥神》為例[J].藝術研究,2019(03):84-85.
②③霍琨,柴明珠.淺談暴力美學的發(fā)展[J].農(nóng)家參謀,2019(0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