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云
(云南大學 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如今在我國陜西、河南、河北、黑龍江等地以及白酒制造行業(yè)廣泛流傳著有關“劉伶醉酒”的民間故事,同時單田芳先生說書、東北二人轉以及評劇等地方劇種中也有名為《劉伶醉酒》的曲目。故事主要內容是:劉伶特別愛喝酒且酒量很大。一日,他在杜康酒坊喝酒,酒醉歸家后便不省人事,家人以為劉伶醉死,將其埋葬。三年后,杜康前來拜訪劉伶,家人說劉伶已死三年。杜康卻說劉伶未死,于是帶領劉伶家人掘開劉伶之墓。這時劉伶醒來,便說:“杜康好酒,一醉三年。”①此類故事見《杜康賣酒》,出自《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陜西卷》,中國ISBN中心1996年版,第356-358頁;《杜康造酒醉劉伶》,出自《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南卷》,中國ISBN中心2001年版,第175-176頁;《劉伶醉的傳說》,出自《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北卷》,中國ISBN中心2003年版,第368-369頁;《杜康造酒》,出自《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黑龍江卷》,中國ISBN中心2005年版,第123-124頁??梢哉f,“劉伶醉酒”故事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民間故事“劉伶醉酒”的形成絕非一時一地,或從魏晉時期就已開始,在近代才基本定型。
劉伶(生卒年不詳),字伯倫,魏晉時期沛國(今安徽淮北)人,“竹林七賢”之一,酒量驚人、嗜酒成性。他曾任小官,好言老莊“無為”之道,終不為統(tǒng)治者所用。從魏晉時期開始,劉伶與酒的傳說就已出現,并逐漸發(fā)展,延續(xù)至今。
劉伶在東晉時就已被附會為醉酒而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劉孝標注引東晉戴逵《竹林七賢論》云:“‘(阮)籍與(劉)伶共飲步兵廚中,并醉而死?!撕檬抡邽橹浴!盵1]805阮籍同樣是魏晉名士,嗜酒放達,與劉伶飲酒之事為真,飲酒致死之事而是“好事者為之言”。事實上,《晉書》劉伶本傳載劉伶“竟以壽終”[2]1376。戴逵距劉伶時代較近,其說可信??梢姀臇|晉開始,劉伶嗜酒醉死的傳說已在民間流傳。
后“劉伶醉死”傳說成為文學典故。如唐人盧注《酒胡子》詩云:“長安斗酒十千酤,劉伶平生為酒徒。劉伶虛向酒中死,不得酒池中拍浮?!盵3]8721元趙孟覜《金陵雨花臺遂至故人劉叔亮墓》云:“綠發(fā)劉伶緣醉死,往尋荒冢酹西風。”[4]569其影響可見一斑。明楊爾曾《韓湘子全傳》第五回《砍芙蓉暗諷蘆英 候城門眾譏湘子》又云:“李白貪杯而得道,劉伶愛飲以成仙?!盵5]45更是說劉伶飲酒成仙,是對其“醉死”傳說的升華。可見劉伶醉死之傳說不僅在民間流傳,同樣也成為文學美談。
除劉伶醉死傳說外,亦有劉伶醉酒三年乃至十年的傳說。劉伶醉酒三年的記載初見于敦煌寫本《茶酒論》①關于《茶酒論》的作者、創(chuàng)作年代和文體,學界有爭議,但基本認為作者是王敷。關于《茶酒論》的創(chuàng)作年代,張鴻勛考訂上限不出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年),下限在北宋初年。暨遠志考訂為唐貞元元和年間(785-806年)。陳靜進一步考訂為公元800-806年之間,即唐德宗、憲宗之間。參見:張鴻勛《敦煌故事賦〈茶酒論〉與爭奇型小說》,載《敦煌研究》1989年第1期,第67頁;暨遠志《唐代茶文化的階段性——敦煌寫本〈茶酒論〉研究之二》,載《敦煌研究》1991年第2期,第101-104頁;陳靜《敦煌寫本〈茶酒論〉新考》,載《敦煌研究》2015年第6期,第86頁。所載茶酒爭勝故事:
茶為酒曰:
阿你不見道:男兒十四五,莫與酒家親。君不見生生(猩猩),為酒喪其身。
阿你即道:茶喫發(fā)病,酒喫養(yǎng)賢,即見道有酒黃(癀)酒病,不見道有茶瘋茶顛?阿阇世王為酒殺父害母,劉靈(伶)為酒一醉三年。[6]269-269
《茶酒論》為故事類文本,引文可見,阿阇世王飲酒竟然殺害父母,劉伶飲酒一醉三年,顯然都是反面教化。從《茶酒論》的寫作年代來看,唐德宗、憲宗年間劉伶醉酒三年的傳說已在民間流傳,但故事的詳細內容已不得而知。之后南宋楊萬里《行路難五首》其一云:“莫言酒不到劉伶墳上土,劉伶在時一醉曾三年?!盵7]26350在南宋,劉伶醉酒三年的傳說同樣流傳。
其后元人秦簡夫雜劇《晉陶母剪發(fā)待賓》載東晉陶侃母勸誡陶侃不要飲酒之事云:“你不學漢賈誼獻長策萬言,你則待學劉伶般爛醉十年?!盵8]1252此處,劉伶醉酒三年已變成十年。作者借陶母之口講述,一是表明“劉伶醉酒”故事在元代民間流傳,二是表明此故事在元代也被當作反面教材。就筆者目前搜集到的古代文獻來看,直接表明劉伶醉酒持續(xù)時間的記載僅見于《茶酒論》、《行路難五首》其一和《晉陶母剪發(fā)待賓》。
如果說劉伶醉死只是傳聞,那他醉酒三年或十年已是夸張的文學表達,在增加故事傳奇性的同時,也被賦予社會教化意義。魏晉至清代這段時間,劉伶醉酒的傳說一直流傳,但基本是片段式的;清代以后完整的“劉伶醉酒”故事才基本定型?,F如今,我國各地流傳的“劉伶醉酒”故事在形成的過程中,也吸收了同類故事的情節(jié)內容。也就是說,“劉伶醉酒”故事有其歷史傳承淵源。下文筆者將從故事學、歷史學等角度進行分析。
劉伶醉酒三年或十年顯然是夸張的表現,符合民間大話故事的情節(jié)。美籍華人丁乃通歸納“說大話的故事”類型,編號AT1886A“老不死的酒鬼”,故事情節(jié)單元之一:一次他喝醉了,睡了三年。當他的親戚挖開他的墳時,他正醒過來。[9]500祁連休將這類故事歸為“千日酒”型故事,概括為:“一善飲者往酒家飲千日酒,一杯而醉。歸家即醉死,家人哭而葬之。三年后造酒者至其家探訪,說明情由,命發(fā)冢破棺。但見其人方醒,大呼‘快哉!’看者被其酒氣沖鼻,猶醉臥三月(或三日)?!盵10]237顧希佳將其歸類為“說大話的故事”,編號AT1886A“千日酒”,基本情節(jié)單元為:“某人喝酒后,醉睡三年,家人都以為他已死亡,將他葬入墳墓。三年后挖墳,打開棺木,他居然又醒了過來。(或說某人釀造的酒特別能醉人,因此將猛賊擒?。??!盵11]259
可以看到,祁連休和顧希佳的故事分類與丁乃通的分類基本相同?!皠⒘孀砭啤惫适碌那楣?jié)也符合這種故事分類。為了便于分析,筆者采用祁連休的故事分類法,即“千日酒”型故事。學界雖然對“千日酒”型故事進行了分類,但并未進行深入探討。就“千日酒”型故事來說,它在我國古代已經存在,而且一直處于不斷流變的過程。除“劉伶醉酒”故事外,“千日酒”型故事還包括其他幾個亞型。
“千日酒”故事是我國民間故事的一種類型,某人醉酒三年(千日)等情節(jié)在西漢已有記載?!段骶╇s記》載西漢鄒陽《酒賦》,其中一句曰:“凝醳醇酎,千日一醒?!盵12]33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二三三《酒(酒量、嗜酒附)》“千日酒”條引西晉張華《博物志》所載“玄石醉酒”故事云:
昔有人名玄石,從中山酒家沽酒。酒家與千日酒,忘語其節(jié)。至家醉臥,不醒數日。家人不知,以為死也,具棺殮葬之。酒家至千日,乃憶玄石前來沽酒,醉當醒矣。遂往索玄石家而問之,云:“石亡已三年,今服闋矣?!庇谑桥c家人至玄石墓,掘冢開視,玄始醒,起于棺中。[13]1782
故事主人公玄石具體為誰現已難考證,但“玄石醉酒”情節(jié)符合“千日酒”故事母題。《博物志》具體成書時間實難考證,但張華供職于晉武帝、惠帝朝。另外,范寧《博物志校證》所輯軼文,“俗云:‘玄石飲酒,一醉千日’”[14]110??梢钥闯?,晉武帝、惠帝時期“玄石醉酒”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另外,西晉張載注左思《三都賦·魏都賦》“醇酎中山,流湎千日”條云:
中山出好酎酒,其俗傳云:“昔有人曰玄石者,從中山酒家酤酒,酒家與之千日之酒,語其節(jié)度,比歸數百里,可至于醉。如其言飲之,至家而醉。其家不知其醉,以為死也,棺斂而葬之。”中山酒家計向千日,憶曰:“玄石前來酤酒,其醉向解也?!彼焱鶈?。其鄰人曰:“玄石死來三年,服已闋矣?!庇谑桥c其家至玄石冢上,掘而開其棺,玄石于是醉始解,起于棺中。其俗語曰:“玄石飲酒,一醉千日?!盵15]107
此處與《博物志》所載基本相同。張載與左思同為西晉文人,從“俗傳”“俗語”等字樣可見“玄石醉酒”故事在當時民間確實廣為流傳。張載其弟張協《七命》詩亦曰:“玄石嘗其味,儀氏進其法。傾罍一朝,可以流湎千日;單醪投川,可使三軍告捷?!盵15]497筆者推測“玄石飲酒,一醉千日”一句應該是魏晉時期流傳于民間的俗語歌謠。
“玄石醉酒”故事或在西漢已經出現,到晉武帝、惠帝時期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同時,也成為文學典故。張載所注與《博物志》記載基本相同,從中可以歸納出故事的核心母題為:主人公玄石、中山酒家、醉死三年復蘇。
隨著時間的流逝,該故事的一部分情節(jié)變得更為豐富。唐初句道興本《搜神記》載有一篇名為《千日酒》的故事:
昔有劉義狄者,中山人也。甚能善造千日之酒,飲者醉亦千日,時青州劉玄石善能飲酒,故來就狄飲千日之酒。狄語玄石曰:“酒沸未定,不堪君喫?!毙偃笃蛉L,狄自取一盞與嘗,飲盡。玄石更索,狄知克(已)醉,語玄石曰:“今君已醉,待醒更來,當共君同飲。”玄石嗔而遂去。玄石至家,乃即醉死。家人不知來由,遂即埋之。至三年,狄往訪之玄石家,借問玄石。家人驚怪,玄石死來,今見三載,服滿以(已)除脫訖,于今始覓。狄具言曰:“本共君飲酒之時,計應始醒,但往發(fā)冢破棺,看之的不死尒?!奔胰思慈绲艺Z,開??粗?,玄石面上白汗流出,開眼而臥,遂起而言曰:“你等是甚人,向我前頭?飲酒醉臥,今始得醒?!壁I先丝磥恚米須?,猶三日不醒,是人見者,皆云異哉。[6]878
從句本《搜神記》來看,《千日酒》故事的基本內容與前引《博物志》等內容相似,但具體細節(jié)更為具體。之前的故事人物“玄石”已有劉姓,且為青州人;“中山酒家”具體為“劉義狄”或“狄希”。除此之外,句本《搜神記》在細節(jié)描寫上更為細膩。如中山酒家之酒還未發(fā)好的時候,劉玄石即來飲千日酒;同時劉玄石所飲千日酒量很少,即“一盞”或“一杯”;“墓上人”被玄石酒氣熏醉三日或三月。文本增加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并未影響整個故事的核心情節(jié),但恰恰因為這三處細節(jié)描寫,增加了千日酒的美名,凸顯了故事的傳奇性與文學性。
除“玄石醉酒”故事外,還有擅釀者“田乃之”,故事主人公“趙英”的情況。隋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四八《酒食部》“千日乃醒”條引六朝志怪小說《雜鬼神志怪》載田乃已釀千日酒之事云:“齊人田乃已釀千日酒,過飲一斗,醉臥千日乃醒也?!盵16]667明人陳耀文《天中記》亦引《雜鬼神志怪》所載“田乃之”之事,但引文較《北堂書鈔》更詳:
齊人田乃之,能為千日酒,飲過一升,醉臥千日。有故人趙英飲之,踰量而去,其家以為死,埋之。乃之計千日,當醒,往至其家,破棺出之,尚有酒氣。[17]1442
明人馮夢龍《古今譚概·荒唐部》卷三三《奇酒》所載“田乃之”之事與《天中記》引文基本相同,但擅釀千日酒者為“田及之”[18]447?!凹啊碑敒椤澳恕敝握`?!摆w英醉酒”故事初見于《雜鬼神志怪》一書,后明末張岱《夜航船》卷四《考古部》“古今事有絕相類者”條云:“飲千日酒,至期發(fā)冢而醒,人知有劉玄石,而不知有趙英?!盵19]152可見當時在民間及文人之間“玄石醉酒”故事甚為廣知,而“趙英醉酒”故事鮮為人知。既然張岱知道,就說明該故事存在,而且在流傳,只是它的影響力遠不及“玄石醉酒”故事。另外,《北堂書鈔》和《天中記》引文有兩處細節(jié)值得注意,即“飲過一斗,醉臥千日”和“飲過一升,醉臥千日”?!耙欢贰焙汀耙簧币苍黾恿斯适碌膫髌嫘?。
從《博物志》、句本《搜神記》、《雜鬼神志怪》以及幾篇賦體文學作品博物、志怪的特點來看,它們涉及到的“玄石醉酒”故事以及“趙英醉酒”故事從一開始就被時人視為奇異故事。魏晉時期,名士嗜酒幾乎成為時尚,這也為此類故事的形成與流傳提供了條件。
東晉時劉伶已被附會為飲酒醉死,后又被附會為醉酒三年乃至十年。從故事層面看,劉伶醉死、醉酒三年(或十年)的情節(jié)顯然是對“玄石醉酒”故事或“趙英醉酒”故事情節(jié)的吸收或模仿。而現如今流傳的“劉伶醉酒”故事的整體情節(jié)基本與玄石故事、趙英故事相同,這也是它們被看作同一故事類型的主要原因。
另外,將歷史人物劉伶與故事人物劉玄石聯系在一起的記載首見于后晉李瀚撰、宋徐子光補注《蒙求集注》。是書“元石沈湎,劉伶解酲”條注引《博物志》所載“玄石醉酒”之事,引文是對“元石沈湎”的注解,而“劉伶解酲”的注解則引《晉書·劉伶?zhèn)鳌?。[20]89“元石”當為“玄石”,“玄”字避諱?!睹汕蠹ⅰ肥且槐緝和瘑⒚勺x物,所載“元石沈湎,劉伶解酲”之事除了具有娛樂、傳播知識的功能外,恐怕更重要的作用是道德勸誡。將二人的故事并列,加之都為劉姓,都為他們名字的混用提供了可能。
總體來看,“千日酒”型故事包含“玄石醉酒”故事、“趙英醉酒”故事以及“劉伶醉酒”故事三個亞型?!靶砭啤惫适禄蛟谖鳚h時已出現,魏晉時基本定型,并逐漸形成“趙英醉酒”故事和“劉伶醉酒”故事兩種異文。后來“劉伶醉酒”故事的知名度逐漸超過“玄石醉酒”故事,而“趙英醉酒”故事幾乎被淹沒。
古籍文獻記載了劉伶醉死、醉酒三年(或十年)的傳說,這一情節(jié)顯然是對其他“千日酒”故事異文的吸收與模仿。不僅如此,“劉伶醉酒”故事的形成還與劉伶本身嗜酒的史實以及釀酒傳說等有關。
劉伶嗜酒的文獻記載不勝枚舉?!稌x書·劉伶?zhèn)鳌份d:
(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逼溥z形骸如此。嘗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酒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绷嬖唬骸吧疲∥岵荒茏越?,惟當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逼迯闹A婀蜃T唬骸疤焐鷦⒘?,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兒之言,慎不可聽。”仍引酒御肉,隗然復醉。[2]1376
劉伶酒量驚人,“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其妻不僅勸說無用,即便在“鬼神”面前,劉伶依然嗜酒如命?!妒勒f新語·任誕》又云:“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劉伶對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巾軍衣,諸君何為入我巾軍中?”[1]805《世說新語·文學》注引東晉袁宏《名士傳》云,劉伶“肆意放蕩,以宇宙為狹”,“土木形骸,遨游一世”;又注引東晉戴逵《竹林七賢論》云,“伶處天地間,悠悠蕩蕩,無所用心”。[1]275-276《世說新語·容止》注引北魏梁祚《魏國統(tǒng)》云:“(劉伶)肆意放蕩,悠焉獨暢。自得一時,常以宇宙為狹?!盵1]676可見劉伶嗜酒不僅在當朝被評價為肆意放蕩,在后世更是如此。后人更稱劉伶為“醉侯”,在魏晉名士中,這一稱號劉伶獨享。
劉伶嗜酒與魏晉士人飲酒之風密切相關,“竹林七賢”便是嗜酒者之典范?!妒勒f新語·任誕》云:“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瑯琊王戎。七人常居于竹林之下,肆意酣飲,故世稱‘竹林七賢’?!盵1]800這七位“名士”?!熬又窳种?,肆意酣飲”,而七人之中,以劉伶飲酒最為放肆。
從《世說新語》《晉書》等書不詳載劉伶之事來看,即便是在當時,劉伶也是一位傳奇人物。因而民間附會的多,史書記載的少??傊?,劉伶嗜酒之實為劉伶醉酒傳說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也正因如此,后世文學作品中多見“劉伶醉酒”之典故。
“劉伶醉酒”故事在形成的過程中同樣吸收了中山國人擅釀酒的事實或傳說、杜康造酒傳說、儀狄造酒傳說等內容。
1.中山國與酒
“千日酒”型故事中,主人公酤酒的酒家為“中山酒家”,而且“中山出好酎酒”,甚至出“千日酒”。劉伶與“中山酒”亦有關聯。如元仇遠《聞楊大受凌吉叟吳次山諸友訃音有感二首》詩云:“中山醇酒在,且醉學劉伶?!盵21]31元顧瑛《碧梧翠竹堂炎雨既霽涼陰如秋與客醉賦得星字》詩云:“華亭夜鶴怨明月,何如荷鍤隨劉伶。中山有酒十日醉,汨羅羈人千古醒。”[4]2345這些都暗示劉伶所飲之酒是中山“千日酒”。
事實上,中山國確實生產好酒。中山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千乘之國,有其獨特的文字體系、風俗信仰①參見何艷杰等的《鮮虞中山國史》,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事跡零星記載于中原典籍。據有關學者考證,中山國由白狄之別種鮮虞人建立,而白狄當是狄人的分支。狄人在商周之前居住在現今我國西北邊疆地區(qū),后來與商王朝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戰(zhàn)敗后進行了大規(guī)模遷徙,逐步到達陜北、晉北、河北以及太行山東西兩側等周邊地區(qū)。春秋時期,狄人主要分布區(qū)域東起太行山,西至陜北高原。隨著兼并戰(zhàn)爭的不斷加大,狄人最終被趙武靈王殲滅,其余部逐漸與中原民族融合。②參見段連勤的《北狄族與中山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中山國恰恰以酒聞名。20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石家莊平山縣三汲鄉(xiāng)發(fā)掘了許多戰(zhàn)國中山國墓葬,其中中山“成公”墓(M6)內發(fā)現很多酒器[22]143,而且城址外戰(zhàn)國早期中山鮮虞族一般墓葬出土的銅蓋豆上還有線描狩獵宴樂圖,圖中有明顯的二人飲酒觀景。[22]276更加引人注意的是,中山王舋墓(M1)出土酒器多件,個別壺中還保存著千年美酒。[23]121-124可以推測,中山國上至國君下至黎民百姓,大多有飲酒的習慣,甚至達到嗜酒的程度。
中山國人嗜酒的記載見于先秦典籍之中。《左傳·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載晉景公欲攻打赤狄。晉國諸大夫認為不可行,但晉大夫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雖多,何補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楊伯峻注“耆酒”云:“耆同嗜。商紂好酒,古代以為是被滅亡原因之一,故周初嚴禁嗜酒,《尚書·酒誥》可證。”[24]762晉景公攻打赤狄的原因之一竟然是因為對方嗜酒?!秴问洗呵铩は茸R覽》云:“中山之俗,以晝?yōu)橐?,以夜繼日,男女切依,固無休息,康樂,歌謠好悲,其主弗知惡。此亡國之風也,臣故曰中山次之?!睎|漢高誘注云:“康,安也。安淫酒之樂,樂極則繼之以悲也?!盵25]397可以看出,當時人們普遍認為中山之地男女所表現出的是一種“淫酒之樂”的狀態(tài),也正因為嗜酒,才導致中山國亡國。當然,此說近乎夸張,但嗜酒誤事符合實際情況?;蛟S這也是“劉伶醉酒”故事在某種程度上作為反面教材的背景之一。
中山國盛產美酒自然離不開糧食剩余,也離不開商賈的運營。有學者指出:“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的主要農作物有黍、粟、高粱、小麥、水稻和大豆。中山國的糧食作物不僅種類齊全,而且產量豐富。”[26]87《史記·貨殖列傳》載,當時的“通邑大都,酤一歲千釀,酰醬千瓨,漿千甔……”[27]3274可見,當時大城市的酒產量十分可觀,諸如靈壽(今河北平山縣)、唐縣、石邑(今河北鹿泉市故邑村)等城邑皆為當時中山國的大都市,其人口數量也蔚為可觀。[26]15-42諸如溫、軹這樣的地方就是當時重要的商賈聚集之地,其地商人“西賈上黨,北賈趙、中山”[27]3263。就這樣,中山之地的美酒經過各地商賈的推銷聞名遐邇。
鑒于千日酒的美名,也有酒商以次充好、冒名頂替的現象。明劉基《郁離子》載《竊糟》一文即講述魯地酒商假冒“千日酒”的故事:
客有好佛者……郁離子謂之曰:“昔者魯人不能為酒,惟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歸,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濒斎孙嬛?,皆以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而飲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液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吾恐真佛之笑子竊其糟也。[28]96
魯人竊糟冒充“中山之酒”,從一個側面顯示出中山人擅釀之美名。
由上,我們基本可以認為中山人擅釀,而且擅釀好酒,這也是“千日酒”故事千古流傳的原因之一。當然,“千日酒”之名稱是在凸顯中山國的佳釀,這種美名也有可能被其他地區(qū)的酒商借用而成為美酒的代名詞。無論如何,“千日酒”故事與中山國佳釀有一定內在聯系。
2.杜康、儀狄與酒
現今流傳的“劉伶醉酒”故事中,劉伶是在杜康酒坊飲酒后醉死千日。將劉伶與杜康聯系起來的記載出現較晚,清人華廣生編《白雪遺音》采民間八角鼓詞《玉液瓊漿》云:“劉伶好酒訪杜康,洞賓酒醉在岳陽。”[29]27這里選錄的八角鼓詞當為民間歌詞,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已難考證。但我們從歌詞中可以看到劉伶前去拜訪杜康的故事情節(jié)。
杜康即太康、少康或召康,傳說也是上古擅釀者。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酉部》“杜康作秫酒”條引《世本》云:“少康作箕帚秫酒。少康者,杜康也?!盵30]747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卷九《酒醴飲食部》引東晉陶潛《述酒》詩序亦云:“儀狄造酒,杜康潤色之?!庇忠饵S帝內傳》云:“王母會帝于嵩山,飲帝以獲神養(yǎng)氣金液流暉之酒,又有延洪壽光之酒。然黃帝時已有其物,但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一曰少康作秫酒?!盵31]466“杜康”作為酒名始見于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15]390一句。此處杜康不一定是酒的品牌,但“杜康”或已成為美酒的代名詞。
除杜康外,我們在句本《搜神記》等所載“千日酒”故事中也可以看到酒家名為“義狄”或“狄?!薄!傲x狄”“狄希”或是對“儀狄”的借用,“義”與“儀”讀音與字形皆相似。而儀狄也是上古傳說中的擅釀者之一?!吨芏Y》卷三九《考工記》唐賈公彥疏“知者創(chuàng)物”句引《世本》云:“無句作磬,儀狄造酒。”[32]906《戰(zhàn)國策·魏策二》云:“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盵33]1353不僅將儀狄與天帝之女聯系在一起,還將酒與亡國聯系起來?!痘茨献印肪矶枴短┳逵枴芬嘣疲骸皟x狄為酒,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所以遏流湎之行也?!盵34]844可見“儀狄造酒”傳說古已有之,因為所造之酒常讓人“流湎”,因而被大禹疏遠。從“儀狄”“義狄”“狄?!钡拿謥砜?,他們或許與中山國之狄人有一定聯系。而玄石故事與趙英故事也吸收了“儀狄造酒”的傳說。后世關于“儀狄造酒”傳說的記載數不勝數,限于篇幅,不再羅列。
綜上,“劉伶醉酒”故事吸收了杜康造酒傳說以及儀狄造酒傳說的內容。無論擅釀者的名字具體是誰,但所釀之酒或多或少與中山國有所關聯。中山國人擅釀之事為世人熟知,后不斷附會,產生了相應的民間傳說以及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