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明富
理由一: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在表達方式上具有趨同特點。請看:
①目前,文藝界普遍認識到,只有與身處的時代積極互動,深刻回應時代重大命題,才會獲得藝術創(chuàng)作的蓬勃生機。然而,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還有許多作家、藝術家困惑于現(xiàn)實是如此宏大豐富,以至于完全超出個人的認識和表現(xiàn)能力。(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現(xiàn)實太精彩了,它甚至遠遠走到了小說家想象力的前面。(選自2019年全國Ⅱ卷論述類文;標記為筆者添加)
②中國工程人員數十年來在橋梁建設工程中作過許多努力,有過很多成績,錢塘江鐵橋就是中國工程人員自己設計的??墒牵覀儚膩頉]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設一座規(guī)模巨大的鐵路橋梁。(
)五十年前的黃河鐵橋是由比利時包工的。其后的錢塘江鐵橋的主要結構部分也是由德國、英國、丹麥三個“洋行”分別承包的。(選自2019年全國Ⅱ卷實用類文本;標記為筆者添加)
上述兩個段落,是典型的議論性段落,抽象一下,其基本建構是“(雖然)……,(但是)……,因為(所以)……”?!埃m然)……,(但是)……”體現(xiàn)一分為二看問題的態(tài)度,表達具有辯證色彩?!埃m然)……,(但是)……,因為(所以)……”揭示對象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立意變得深刻。只是作者在建構時有時會靈活使用關鍵詞或省略關鍵詞,容易給一些讀者帶來閱讀困難,如第①段“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之前省略“因為”,第③段“五十年前的黃河鐵橋是由比利時包工的”之前也省略“因為”,這或許會給有些讀者帶來理解上的麻煩。
理由二: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命題也有趨同現(xiàn)象。這現(xiàn)象首先表現(xiàn)在題型上,即以客觀題居多。全國卷中論述類文本閱讀有3道,而實用類文本有兩道。北京卷最突出,采用一組非連續(xù)文本閱讀,命出5道客觀題。即便是主觀題,也有趨同現(xiàn)象,即都以考查因果關系的理解為側重點。請看全國I卷論述類文本閱讀第3題: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對于那些認為現(xiàn)實走在小說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難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復雜結構和本質內容。
B對藝術家而言,日新月異的變革時代,既意味著巨大挑戰(zhàn),也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促使他們投身沸騰的生活。
C老舍曾說:“不去與勞動人民結為莫逆的好友,是寫不出結結實實的作品的”,這與文中情感共同體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國當下文化產品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由量的問題轉向質的問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也應少而精,凝聚共識。
這里的四個選項中相關要素之間的關系,是考查的著重點。A項中“現(xiàn)實走在小說家想象力前面”和“困難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復雜結構和本質內容”(把握生活的復雜結構和本質內容有困難)之間是因果關系。B項也是因果關系,將其轉述一下而為:“日新月異的變革時代”因為“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所以能“促使他們投身沸騰的生活”。C項也是因果關系,可以理解為老舍說過這個話,說明老舍具有睛感共同體的理念。D項也是因果關系,“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也應少而精,凝聚共識”是結果。四個選項都在考因果關系,只是D項中的因果不能成立,因為前一句說“質”,后一句“少而精”依舊還是“量”的問題。原文本的信息句是這樣說的:“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文化產品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薄吧俣焙汀昂貌缓?、精不精的問題”有明顯出入。
而實用類文本同樣重視考查因果關系的把握。如2019年高考全國三套卷中的第6題:
請結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復的檔案文件的受損原因。(6分)(全國I卷)
為什么說今天的中國橋梁已經成為體現(xiàn)國人自信心的一張名片?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全國Ⅱ卷)
單車獵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請結合材料分析這一說法的根據。(6分)(全國Ⅲ卷)
這里的三道試題,都是就結論出現(xiàn)的原因發(fā)問,盡管在措辭上有些不同。這和論述類文本的考查沒有實質不同,盡管它更強調思維的聚斂,強調致使一個結論出現(xiàn)的多種原因,而論述類文本客觀題則是總體具有多維性,每一選項具有單一性。類似于這里實用類文本閱讀考查的方式,江蘇卷在論述類文本考查中有所采用。
某類試題同時出現(xiàn)在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中,不是孤立的個案。
5.下列語句的含義,不能體現(xiàn)“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項是()(天津卷)
A.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
B.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C.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D.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若用批判性思維的視角看,這是考查考生基于標準評判事實的能力。這里的標準就是“‘注意力重要性”,或者說注意力是重要的。該題比較簡單,能讀懂選項的考生都能知道該題的答案為B項,因為該句強調多方面聽取意見,與注意力風馬牛不相及。這是天津卷在論述類文本閱讀中命制的試題。
4.下列不屬于可移動文化遺產“修復”工作的一項是()(3分)(全國I卷)
A使用真空干燥法對受潮的古代文獻進行處理。
B使用鹽酸、硝酸等化學試劑給青銅器除銹。
C使用紙漿補書機對破損的古籍進行修補。
D使用樹脂黏合劑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只看試題,你很難有自己答案的傾向性。所以你必須回到文中。在文中,原來圍繞文化遺產保護有“預防、治理、修復三個方面的技術運用”。這里的“預防”“治理”“修復”都是特定的術語,有著自己特定的內涵與外延。如說“修復”,文本這樣陳述:“修復是對已經發(fā)生變形或變性的遺產進行處理,使之恢復到原有的形態(tài)或性質。修復的內容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標本上的一切附著物;二是修補文物和標本的殘缺部分。”我們要真正理解這兩個句子,前一個句子從內涵上解釋“修復”,后一個句子從外延上介紹“修復”。最好還要理解“預防”“治理”,因為這兩個概念相對于“修復”是兩個潛在的干擾。B項“除銹”這是符合“清除文物和標本上的一切附著物”這一標準,所以是“修復”。C項“對破損的古籍進行修補”符合“修補文物和標本的殘缺部分”這一標準,所以也是“修復”。D項“接破碎的古代瓷器”符合“修補文物和標本的殘缺部分”,也符合“對已經發(fā)生變形……的遺產進行處理,使之恢復到原有的形態(tài)”這樣的標準,所以也是“修復”。只是A項“使用真空干燥法對受潮的古代文獻進行處理”難以對得上“修復”的標準,倒是對得上“治理”的標準,因為“治理是通過外界的干預直接作用于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行為……治理技術可以分為殺蟲、去酸、脫水和清潔等類型”,其中“脫水”正是A項的意思。這道題難度大,做錯的考生不在少數。
這類題不是2019年的原創(chuàng),而是既往高考試題的復活或者在復活過程中添加創(chuàng)新元素。如2014年全國I卷第1題,2017年北京高考第4、5題,2018年北京高考第5題等。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