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
中國歷代佛教造像,最喜東魏北齊的,欣賞它。北齊是不怎么讓人喜歡的一個王朝,歷代皇帝都有很嚴(yán)重的心理問題,殺人成性,高洋皇帝,不殺人就喝不好酒,聽?wèi)K叫比聽歌舞受用。很奇怪的是任何一個皇帝都崇拜佛陀。北齊很血腥,雖然比五胡亂華好些,藝術(shù)卻很發(fā)達,這是讓人想不到的,可能和帝王的窮奢極欲有關(guān)系吧。鄴城發(fā)覺了一座塔基,那塔基就有1500平方米!
北齊的佛像動作單一,但是從不讓你感覺枯燥。因為他的動感在于它整體的富于動感的流線。
縱觀佛教造像史,一提藝術(shù),所有的人都會說一一唐代的最美。事實不然。尤不喜那圓鼓的面龐,“唐朝的最美”在此也得不到附庸。
佛教藝術(shù)的時代性極其明顯,100年就會有一種更替,且更替顯著。也許每個時代就有著每個時代的性格,表現(xiàn)在藝術(shù)上?;蛘哒f每個時代有著每個時代的藝術(shù)的“意”在里面。
北齊佛像的美,不是說它表達的有多么真實,甚至是虛幻而籠統(tǒng)。它表達的是一種性格,佛教的性格一一柔和而安靜。佛教徒應(yīng)該具備的平和舒緩和處變不驚的威儀。
北齊佛像的取勝在于他的線條的柔和美。梁思成總結(jié)說:北魏的佛像是上小下大,北齊的則是上大下小。青州的北齊佛像同樣風(fēng)格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見了北魏、東魏的背屏式高浮雕造像,取而代之的是圓雕單體佛像。而且佛像上下呈桶狀(或管狀),衣服也失去了飄逸之感,緊貼肌體,露出流暢的線條。北齊曹仲達所創(chuàng)“曹衣出水”風(fēng)格,在佛教造像方面頗有影響。
北齊時期,菩薩像配飾日漸繁縟,有的全身披掛瓔珞,裝飾集齊且華美。
北魏的佛像可以叫做微笑,東魏和北齊的佛像那叫做含蓄的笑意。臉部的微笑變得更加含蓄,北魏的佛像可以稱為微笑,東魏和北齊的佛像可謂笑意。那種微笑勝似并超過了蒙娜麗莎。我更覺得蒙娜麗莎的笑才更像是北魏的那種。東魏北齊的呢,有種說不出的深藏著的內(nèi)涵,無法言說。
北齊造像的“意”是什么?為什么那笑意如此的沉靜?我不清楚,就像不清楚為什么北齊皇帝都喜愛佛教一樣。
北齊是半跏思維菩薩造像最鼎盛、繁榮的時期。衣褶淺似線,衣服的下端做卷浪紋。
北齊佛像頭部渾圓,額頭較低,眼睛眉毛細長,鼻子與嘴巴豐滿。
從嘴巴辨識北齊佛像,上唇線起伏較大,嘴角微翹并深陷(不同于北魏的笑),此種可稱為含蓄的笑意。
北齊繪畫名家曹仲達以善畫佛像著稱,特色于薄衣貼體,人物曲線畢露的“曹衣出水”畫風(fēng),稱為曹家樣。這種風(fēng)格于北朝后期的佛教藝術(shù)有一定的影響。
“曹衣出水”是與”吳帶當(dāng)風(fēng)”相對的一個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前者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衫緊貼身上,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后者筆法圓轉(zhuǎn)飄逸,所繪人物衣帶宛若迎風(fēng)飄曳之狀。
衣褶統(tǒng)一并富有規(guī)律,直上直下。(仍保持前朝的遺風(fēng))
造像的衣褶也具有衣紋疏簡、淺薄流暢的特點,順著身軀結(jié)構(gòu)起伏,猶如從水里撈出來的一樣一一“出水”。
北齊的佛像無論整體還是身體的局部“管形”傾向明顯,身軀渾圓,腿部肥大(有些似腫),整體輪廓整一,呈管形。
此時佛像多石雕貼金彩繪,時代久遠,多留下斑駁的淡雅紅色。
北齊的佛像動作單一,但是從不讓你感覺枯燥。因為它的動感在于它整體的富于動感的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