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磊
清宮收藏有大量古代玉器,其間多有珍品,富有研究價值??上ЫK清之世,沒有一部書像<西清古鑒》著錄青銅器那樣,將清宮藏玉器編成總匯性的圖錄。清代皇帝最重視古玉的應推乾隆,在他的詩集中有若干題詠古玉的詩。可是祗看詩不能一定知道所描繪的是什么器物,好在還有不少玉器實物流傳下來,上面刻著乾隆的御題詩文,使我們知道它們會受到皇帝的品評欣賞,也反映出乾隆鑒賞這些古玉的見解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乾隆非常喜愛一些罕見的有奇特形制和花紋的古玉,這些古玉乃是我國史前時期的。
玉環(huán)托花葉帶飾 宋 直徑6.5厘米
清官舊藏。作品為白玉制作,表面有褐色斑。圓形,多層次,下層為一圓環(huán),上層鏤雕花卉,似為百合,中部兩朵花交錯,周圍飾葉、花,葉上用深、淺兩種陰線表現(xiàn)出花葉的筋、脈,圖案簡練緊湊。左側(cè)近環(huán)處露一孔,以備穿帶。
此帶飾的圖案為典型的宋代花卉圖案,主要特點為花葉簡練緊密,花及葉的數(shù)量不多,用大花、大葉填滿空間,圖案表面少起伏,葉脈以細長的陰線表現(xiàn),在透雕的表現(xiàn)方法上注重圖案的深淺變化而無明顯的層次區(qū)分。
玉魚蓮墜 宋 長6.2厘米 寬4厘米 厚0.6厘米
清官舊藏。玉色白,表面有赭黃色斑。魚小頭,長身,無鱗,魚身彎成弧狀,昂首,尾上翹,鰭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細陰線。魚身旁伴一荷葉,長梗彎曲,盤而成環(huán),可供穿系繩。
西周以后魚類玉器數(shù)量銳減,唐代又有回復,宋代佩魚之風又盛,出現(xiàn)了較多的玉魚,樣式、種類不一,或與荷蓮、茨菇相伴,或僅單條魚,或無鱗,或飾橫向水線,或飾網(wǎng)格紋。此風一直延續(xù)到元、明、清時期。荷花與魚相并含有連年有余之意,是吉祥圖案的一種。
玉孔雀銜花飾 宋 長76厘米 寬3.8厘米
清官舊藏?;椨裆喟?,有赭色斑,為半圓形玉片,其上透雕孔雀銜花圖案。圖案主體為孔雀,孔雀回首,拖尾,展翅,口銜花枝,枝上有花兩朵,品種不同。
花鳥類玉器在宋、遼、金的考古發(fā)掘中多有出土,其中不乏鳥翅一只伸開、另一只下折的造型,這種鳥銜花玉飾是宋代較流行的樣式。北京房山石棺墓出土有孔雀形玉發(fā)飾,孔雀之尾端帶有半月狀透空孔洞,同此件作品孔雀尾部的表現(xiàn)相同。此件作品較一般宋代花鳥玉佩更為精致,據(jù)其形狀,可能是一種嵌飾。
玉舉蓮花童子 宋 高72厘米 寬2.8厘米 厚1.1厘米
清宮舊藏。玉呈暗白色,雕一童子,著細袖衫、肥褲,外罩一長馬甲,馬甲上刻方格“米”字紋。童子頭向左側(cè),露右耳,雙手舉蓮花一枝,花朵置于頭頂。
作品為宋代玉童子的典型形象,五官表現(xiàn)簡單,以少量的短弧線表示衣紋。衣、褲、馬甲等裝束在同類作品中多有出現(xiàn)。唐代時,器物中已有荷蓮童子圖案,宋以后,這類玉雕童子日多,作品有“連生貴子”的含義,寓意吉祥。
玉松陰聽泉圖山子 宋 長10.5厘米 高9厘米厚4.5厘米
清宮舊藏。玉質(zhì)青白色,含有較重的赭、褐色斑。隨玉料外形雕山林景色,正面山林中,松樹下一老人坐于石上,衣帶似解,左手扶膝,右側(cè)置一葫蘆,一侍童立于身旁,雙手捧杯。一小溪順勢而下,上游一鹿俯首而立。山子背面雕大葉柞樹。作品中山石用孔洞透空之法雕出,小溪則以集束折線表示,人物衣紋簡單,為宋、元時期玉器風格。觀松下之人,非農(nóng)非儒,閑散灑脫,作品表現(xiàn)的是一種富裕的山林生活。
玉荷鷺紋爐頂宋或金高5厘米底徑4.3-4.7厘米
清宮舊藏。爐頂玉質(zhì)白色而局部為黑色,整體近似圓柱形,頂部略細,鏤雕荷葉、蘆草纏繞狀,荷葉巨大而張開。一張荷葉上有黑色烏龜爬行,口吐煙云,其旁有荷花,荷、蘆中可見5只鷺鷥隱現(xiàn)其間。器底部有一平板以示水面,其上有孔,可穿繩結(jié)系。
荷葉、水草、水鳥、龜?shù)葓D案在宋、金玉器中非常流行。四川廣漢南宋窖藏出土有龜巢荷葉帶飾,北京豐臺金代渦古淪墓出土有龜巢荷葉玉飾,與此作品應屬同類題材。此外,上海地區(qū)的元代墓葬中也曾出土類似的飾荷葉、鷺鷥圖案的爐頂。這表明此類作品的使用地域廣泛,流行時間長,對后世玉器有很大影響。
青玉雙鶴佩 宋 長6.8厘米 寬4.3厘米
清宮舊藏。質(zhì)似白玉,微帶青色,鶴頭相對,雙鶴翅爪相接,作展翅欲飛狀。上部有孔備穿系,知是佩飾。
這件寓意祥瑞的雙鶴佩的制作,受道教影響,并反映出宋代道教的發(fā)展。宋代道教影響的擴大同某些帝王崇尚道教有關(guān)。史書記載宋徽宗好道教,并把鶴作為祥瑞之物。玉雕中對稱動物布局淵自唐代,但這種雙鶴題材卻是自宋代逐漸增多的。
玉海東青啄雁飾 金 直徑7厘米 厚2.1厘米
清宮舊藏。此玉飾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形,上部雕海東青啄雁及荷葉圖案。海東青體小而敏捷,騰空回首,雁于海東青身下,回首與其對視,欲逃不能,身傍荷葉,一荷葉束而未張,一荷葉張而卷邊,表明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難尋生路。此玉飾兩側(cè)各有一橢圓形隧孔,可穿帶或套入鉤頭,表明此物是一種用于人身的帶飾。
白玉龍鈕押元長5.8厘米寬5厘米高4厘米
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陽文圖記,上部為龍形紐,龍身短而似獸身,頭上有角,披發(fā),四肢粗壯,肘部飾上揚的火焰紋,三岐尾,中一岐長,上沖與頭頂發(fā)相接。
押是一種符號,簽畫于文書,表示個人的許諾,后為使用簡便而刻之。元代陶宗儀《綴耕錄》記:“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zhí)筆畫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輔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則用玉圖書押字,非特賜不敢用?!睋?jù)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較用象牙、木刻類押者身份等級要高。
玉鏤雕雙獅元長73厘米寬5.2厘米厚1.7厘米
清宮舊藏。玉質(zhì)白凈無雜色,為較厚的片狀,鏤雕大、小二獅,大獅臥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獅直立,前肢舉起,與大獅相戲。
獅子生活于熱帶,在我國很少見,但很早即輸入我國。中國歷代工藝品中不乏獅子題材的作品,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真實的獅子為造型而加以變化,另一種較為夸張。目前見到的獅類作品多為傳世品,制造年代的界定頗有難度,一般研究者以盧溝橋望柱飾獅及故宮斷虹橋望柱飾獅的特征為參照來劃定北方獅類作品的年代。此件玉獅為小頭,腮部有彎月形弧線,具有明顯的元代作品特點。
玉人物龍紋磬明中期 長20.4厘米 寬20.1厘米 厚0.9厘米
清官舊藏。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雙夔龍紋橫梁,橫梁兩側(cè)懸掛銅鍍金鏈,其下掛磬。磬正面為云紋地,雕雙龍戲火珠紋,兩龍一仰一俯,分別占據(jù)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壽、祿三星像,又有松樹、鹿、鶴、靈芝并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磬是古代樂器,一般為多件成組,按音階排列使用。這件玉磬為單件,是由樂器演化的用于室內(nèi)裝飾的陳設品。雙龍戲珠紋是明代宮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圖案。
玉雙螭紋臂擱 元 長10厘米 寬3.4厘米 厚1厘米
臂擱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狀,長方形,兩端呈“S”狀,兩側(cè)下卷,正面凸雕雙螭銜靈芝圖案,背面飾云紋。此件作品為已知的早期玉臂擱。宋以后,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紋裝飾,但螭的形象已無漢代螭紋的特點,更似爬蟲。雙螭靈芝圖案在元代玉器上較為多見,據(jù)此作品的樣式、螭紋及靈芝的特點可確定為元代所制造。
玉組佩 明晚期 通長53.6 厘米
清宮舊藏。組佩由53件玉飾串成。上部以一件壽星騎鶴式玉紐總攬組佩,其下有金質(zhì)橫梁,橫梁兩端為龍頭。橫梁下懸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組構(gòu)成,橫向相對。上4組玉飾每串各為3件,其中2件為玉葉,1件為玉鏤件,玉鏤件分別為“”字、“壽”字、鳳、雙魚、雙桃、華蓋、麒麟等,第5組均為單個玉文臣。這類成組玉飾產(chǎn)生的年代很早,與《詩經(jīng)》中所言“雜佩”類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稱為“珩”、“琚”、“瑀”、“沖牙”,佩戴于人身,行走時玉件相觸而有聲。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與此件類似的組佩。這組玉佩所用白玉質(zhì)地優(yōu)良,加工精致,是宮廷玉器中的精品。
玉谷紋圭 明 高21.3厘米 寬6.3厘米 厚0.9厘米
清宮舊藏。玉圭表面有舊色,厚片狀,頂部有凸起的圭角。兩面飾紋相同,為5列凸起的谷紋。圭下部呈方形,插入飾填金紋飾的紫檀木座中。木座頂部雕海水江崖,其下刻陰線夔龍紋,座四面共飾12組圖案,為古代的“十二章”。插圭處的凹槽內(nèi)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種谷圭在明代墓葬中發(fā)現(xiàn)多件,為貴族婦女身上的裝飾。玉圭的木座為清代宮廷所制。
玉九螭璧 明 直徑20.4厘米 孔徑5.8厘米 厚2厘米
清宮舊藏。玉璧為暗青色,有黃斑,圓形,一面飾谷紋,一面浮雕9條螭紋。璧中央孔中1條螭紋為龍首、獸身,一前爪握火珠。璧正面凸雕5條螭紋,皆小頭獨角,團團圍住中孔之螭。璧邊緣處有3條螭,后肢與尾在璧的背面。
古人認為螭是龍的一種。宋、元以后,多以螭龍紋裝飾玉璧。此作品以玉璧表示天際的廣闊,以九螭表示皇族的興旺,應是明代宮廷用品。
玉螭紋筆 明 通長23.7厘米 管徑1.6厘米 帽徑2厘米
清宮舊藏。筆管青玉制,直管,無斗,頂部封堵玉片。筆管端部飾陰線回紋,中部飾凸雕的蟠螭。筆帽亦為青玉制,直管式,較筆管略粗,可套接于筆管上,筆帽兩端飾陰線回紋,中部亦雕一螭。
一般毛筆應由筆管、筆毫、筆帽三部分組成。一些筆因毫較多,需另配筆斗以固定筆毫,謂之斗筆。此筆因年代久遠,筆毫已失。
玉臥獸形硯滴 明 長12.7厘米 寬6.5厘米 高5.1厘米
清官舊藏。硯滴玉色青白,臥獸形,略仿漢代辟邪樣式,但有較大變化,獸頭有雙角,粗眉,大眼,口銜小羽觴,四肢伏于地,肢上有火焰紋裝飾,背后部有骨椎狀裝飾,卷尾。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為后刻。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內(nèi)空可蓄水。
一般配有滴注,可用滴注將所蓄之水吸出,滴于硯。漢代已有飛熊、臥羊、辟邪、鳩鳳等多種樣式的玉質(zhì)硯滴,常為后代所模仿。這種硯滴在明代又被稱為“水中丞”,除用于蓄水外還是文房內(nèi)的陳設品。18、玉雙管式筆插 明 高21.9厘米 大口徑5.5-6厘米 小口徑4.5-4.7厘米
清宮舊藏。筆插青玉制,色略暗。形制為竹節(jié)及桃樁相連式,竹節(jié)略高,內(nèi)空,其外有小竹枝、靈芝相附。桃樁與竹節(jié)相并,內(nèi)空,其外有桃枝、桃葉及果實,一桃枝伸展,連于竹節(jié)之上,桃樁下部飾蘭花之花葉。
筆插是文房用品,管內(nèi)可插筆或其它物品。明代,室內(nèi)陳設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類作品。筆插取竹、桃、蘭、芝之形,以象征君子之德。此作品造型高低錯落,生動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玉獸面紋匝杯 明 高9.2厘米 口長13.2厘米 口寬7.5厘米
此匝杯由整塊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口,前凸而后方,凸出部分為流,口沿外側(cè)飾夔紋、鳳紋。中部為腹,上飾淺浮雕獸面紋。下部為長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飾夔紋。匝的四角及中部出戟。匜柄為獸吞式,柄上部為獸首,仿古樣式,巨耳,粗眉,張口,口吞夔式柱,其外飾勾云紋。
匝為古代盛水之器,此杯樣式仿古匝而有所變化,裝飾圖案也與古器不同,鳳紋的使用更具時代特色。此匜杯杯體方正,圖案古樸,為明代仿古器的代表作之一。
“子剛”款青玉合巹杯 明 高8.3厘米 口徑5.8厘米
杯為雙筒相連式,外飾兩周繩紋,兩筒間鏤雕一鳳為杯柄,杯前面雕雙螭,并于兩道繩結(jié)間雕方形飾,其上琢“萬壽”二字。杯兩側(cè)分別琢凸起的篆文詩句,其中一側(cè)杯口沿琢“子剛制”款識,杯身銘文為“九陌祥煙合,干春瑞日明。愿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绷硪粋?cè)杯口沿琢“合巹杯”,杯身銘文為“溫溫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天廣樂”,末署“祝允明”三字。
古時“合巹”多指婚姻之事,合巹杯亦應為大婚所用。此杯署“子剛制”款,陸子剛為明晚期治玉名家,與祝允明為同時代人,他的作品多為后人所仿冒。
玉壽鹿山子 明 高14.8厘米 寬9厘米
清宮舊藏。山子玉料青綠色,雕立體山林景致。作品下部為山石,其上高樹成蔭,并結(jié)有桃實,樹下一老人當風而立,著長袍短褂,左手輕撫身旁小鹿,右手持如意,崖下又有一小鹿,口銜靈芝,仰首面向石上的老人。
玉山布局有致,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現(xiàn)吉祥長壽的主題。加工時采用了鏤雕技法,作品中保留著較多的鏤雕孔洞以表現(xiàn)山石的風化與穿孔,樹木枝葉處精雕細琢,因勢就形,邊角處打磨圓潤,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藝術(shù)的造型風格。這類玉雕作品主要用于室內(nèi)陳設,今人稱為“擺件”。
玉八出戟方觚 明 高22.7厘米 口徑8.1-8.5厘米足徑4.9-6厘米
清宮舊藏。作品為方柱形,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撇口,粗頸,其外飾陰線琢出的變形蟬紋及雙夔紋,四面花紋相同。中部為觚腹,四面微外凸,飾變形蟬紋,花紋與觚頸紋飾相呼應。下部與上部對稱但稍短,上飾變形蟬紋。足下有一周方形榫式座。觚四面的中部各有一道凸起的戟線,戟線分成多節(jié),每一節(jié)上有陰線圖案。觚的四角飾有鏤雕的卷草形裝飾,這類裝飾稱為“出戟”,四面及四角出戟者稱為“八出戟”。明朝時多用觚作為室內(nèi)陳設,觚內(nèi)或插如意,或插博古掛件。
玉條紋獸耳簋 明 高8.8厘米 口徑13.2厘米 足徑9.4厘米
清宮舊藏。簋玉色暗青,圓形,敞口,頸部微內(nèi)收。簋兩側(cè)各有一個獸吞式耳,形為獸頭口吞夔形柱。器身兩面圖案相同,每面各有兩個用以裝飾的凸戟,中部為凸雕片狀獸首,獸首兩側(cè)各有一陰線夔紋。簋的腹部排列縱向條紋,其下有圓形圈足。
簋為商、周時流行的食器,這件作品為仿古器,造型較商、周古器有所變化。明代,這類仿古簋可用于室內(nèi)陳設,也可用于燃香。此簋的木蓋為清宮所配,紫檀木質(zhì),上雕仿古云紋及鏤空卷草紋,蓋鈕為元代玉件。從木蓋的形式上看,此物在清代宮廷中曾作為貯放香料的香薰。
玉仿古銅紋環(huán)柄扁杯 明 高12厘米 口徑3. 2-10厘米足徑4.5-7.1厘米
清宮舊藏。杯青玉質(zhì),扁圓形口,上部略寬。杯體上部飾細密的方格紋,兩側(cè)中間凸起條形戟,其下飾鳳尾夔一周共6只,首尾相接。杯腹飾6組蕉葉紋,葉脈細密,蕉葉間有陰線小獸面。杯的一側(cè)透雕凸起的夔龍3只,大頭細身,上下排列,另一側(cè)有環(huán)形柄,杯柄上端為云形 ,柄下又飾一夔龍。杯有橢圓形足。
此玉杯所飾夔紋及獸面紋與商、周、秦、漢器物中出現(xiàn)的花紋不同,環(huán)形柄及蕉葉紋也有較大的變化,圖案風格接近宋、元時的作品,為明代仿古陳設品。
玉獸鈕夔龍紋樽 明 通高11.2厘米 口徑6.2厘米
清宮舊藏。樽玉料青白,略顯黃色。圓柱狀,一側(cè)為環(huán)形杯柄,柄上部有扳。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樽身外壁飾夔龍紋及谷紋,下部近3足處分別飾獸面紋。蓋隆頂,蓋面上等距立雕3個獸形鈕,似羊,蓋面中部飾渦紋。
樽為古代酒器,在漢代較流行,常見有銅、漆、玉質(zhì)作品。此件作品與漢代玉樽相似,花紋略有變化,工藝不如漢代作品精致。清宮舊藏中存有明代仿古玉樽多件,北京地區(qū)考古發(fā)掘中也發(fā)現(xiàn)有陸子岡款的代表作品。陸子岡是明代治玉大家,可見此類作品在明代玉器中的地位。
“御用監(jiān)造”玉海東青啄雁飾 明 長5.5厘米 寬3.5厘米厚1.4厘米
玉飾暗白色,月牙形,中間透雕一海東青啄大雁頭,迫其降落于水,下部有水波與葦葉紋。作品背面邊柱上有陰線“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監(jiān)造”款識。
“御用監(jiān)”是明代宮廷內(nèi)專司造辦用品的機構(gòu),由此而知此物為明代宮廷督造的用品。傳世的明代玉器中帶有制造年款的非常少,而帶有“御用監(jiān)”款的作品僅此一件,因而非常珍貴?!昂|青啄雁”的圖案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qū)養(yǎng)鶻捕雁的習俗,同類題材在遼、金玉器中大量出現(xiàn)。從造型判斷此飾物應為婦女的頭飾。
玉臥鹿壽星山子 明 長8.5厘米 寬5厘米高115厘米
清官舊藏。山子玉色青綠,玉中有雜色。雕一鹿臥地,壽星老人坐于鹿背。老人長頭大耳,長髯,右手持龍頭杖,左手撫腰帶。鹿回首,依老人長袖,頭頂有枝杈形角,身飾“米”字形花紋。
作品造型繁簡相宜,老人頭部的雕琢細膩而鹿則僅具外形,衣褶也只以直線及折線表示,僅有少量弧線。這類雕飾風格在明代玉器中多有運用。
“子岡”款茶晶梅花花插 明 高11.4厘米 口徑4.2厘米 底徑3.8厘米
清宮舊藏。花插筒狀,茶色,梅樹干形。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二枝,花蕾并茂。一面琢隱起兩行行書“影橫斜,暗香浮動”八字。末署圓形“子”、方形“岡”陰文二印。充滿了文入畫韻味,格調(diào)高雅,技藝不凡。原藏清宮南庫。
水晶依質(zhì)色不同稱紫晶、綠晶、茶晶、墨晶、藍晶、發(fā)晶、鬃晶、黃晶等。出于硅卡巖、偉晶及熱液脈狀礦床中(砂礦)。茶晶產(chǎn)于我國內(nèi)蒙、甘肅等地。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難得的俏色之作。
玉八仙紋執(zhí)壺 明 通高27厘米 口徑7.8-6厘米足徑8.2-6.5厘米
清宮舊藏。壺青玉質(zhì)。體扁圓形,細頸,闊腹,圈足。蓋鈕鏤雕壽星騎鹿,蓋緣刻一周山字紋。器兩面凸雕八仙、花草及山石等圖案,口沿和足亦刻山字紋一周,夔形柄上有一鏤雕獸。頸部有兩首剔地陽紋草書五言詩,其一為:“玉斝千巡獻,蟠桃五色勻。年來登鶴算,海屋彩云生?!蹦┦稹伴L春”。其二:“芳宴瑤池熙,祥光紫極纏。仙翁齊慶祝,愿壽萬千年?!蹦┦稹坝滥辍?。
執(zhí)壺是明代一種極具特色的玉器,造型多借鑒其它工藝門類。圖案豐富多彩,其中有些受道教的影響,八仙圖案即其一,為明代中晚期工藝品上常見的題材?;ú莺蜕绞瘓D案清朗灑脫,蓋緣、口沿和足部的山字紋更反映出明代藝匠的美學傾向。頸部雕刻的兩首草書五言詩運筆流暢,使此壺在銘文不多的明代玉器中更顯珍貴。
青玉竹節(jié)杯明 高10.5厘米 口徑7.5-3.9厘米
清官舊藏。此杯用料為新疆和闐產(chǎn)的青白玉,局部有淺黃色斑沁。杯作扁圓的三節(jié)竹筒狀,杯身兩節(jié)中空,以一竹節(jié)為杯底,杯體微微彎向一側(cè),杯柄雕成卷曲的竹節(jié)形。杯身兩面各浮雕竹葉紋。節(jié)上琢有谷紋。
明代中晚期,茶酒之飲器制作講究,玉酒具的制作也得以發(fā)展,器形和紋飾都頗豐富,既有仿古型,也有創(chuàng)新型。此杯造型獨特,選材精細,是明代玉器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和聞白玉錯金嵌寶石碗 清乾隆 高4.8厘米口徑14.1厘米 足徑7厘米
清官舊藏。碗玉質(zhì)瑩白。器壁薄,橫截面為圓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雙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飾花葉紋,獨具特色的是枝葉由金片嵌飾而成,花朵則以108顆精琢的紅寶石組成。腹內(nèi)壁有陰文楷書乾隆帝御制詩一首,全文為:酪漿煮牛乳,玉碗擬羊脂。御殿威儀贊,賜茶恩惠施。子雍曾有譽,鴻漸未容知。論彼雖清矣,方斯不中之。
巨材實艱致,良匠命精追。讀史浮大白,戒甘我弗為。并有“乾隆丙午新正月”、“御題”款識及“比德”印。碗內(nèi)底正中有隸書“乾隆御用”四字。
藝術(shù)作品的風格與制作者的審美取向相關(guān),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錯以黃金,鑲嵌紅色寶石,顯得格外豪華富麗。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風格,通過器物外在的華美體現(xiàn)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熱情奔放的性格特色。正因此碗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神韻且仿制功力精湛,所以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制成后始終為乾隆皇帝所珍愛,甚至在慶典活動時還被當作御殿賜茶的用具。
黃玉三陽開泰雙連蓋瓶清乾隆通高10.8厘米寬17.5厘米
清宮舊藏。瓶黃玉質(zhì),大瓶居中,扁圓形,橢圓形口、足,口上有蓋,蓋面凸雕一獸紐。瓶身光素,凸雕蟠螭紋。瓶底陰刻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大瓶一側(cè)凸雕3只羊,兩大一小,小羊立于一大羊的背上。大瓶另一側(cè)由一玉獸承托小瓶,小瓶圓形口、足,瓶外凸雕螭鳳紋。
作為與中華先民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色彩。人們時常將羊之名附會人事禍福,如“羊禍”、“懸羊頭門上,除盜賊”,又以“羊”與“祥”相通,將“吉祥”寫作“吉羊”,漢瓦當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樣。加之古人認為“美”與“善”皆與羊相關(guān),因此,以羊作裝飾多為寄托吉祥美好的愿望。
此器選用上好名貴的黃玉精雕細琢,并有“乾隆年制”的款識,不失為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珍品。
大禹治水圖玉山 清乾隆 高224厘米 寬96厘米 座高60厘米重5000kg
玉山用料產(chǎn)自我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致密堅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嶺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jié)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制詩,下部刻篆書“八征耄念之寶”六字方璽。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此玉山由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制成。大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后,乾隆皇帝欽定用內(nèi)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fā)往揚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fā)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享6年時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御制詩和兩方寶璽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欽定,安放在寧壽宮樂壽堂內(nèi),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
碧玉仿古觥 清乾隆 高18.7厘米 口寬7.4厘米
此件碧玉觥是仿古銅器的饕餮紋觥,玉質(zhì)的墨綠色很自然地呈現(xiàn)著青銅銹斑的色澤,是造辦處的精品。
清代養(yǎng)心殿造辦處“玉作”制造的范圍,以玉為主,同時包括一切需要砣工制造的物料,如瑪瑙、碧璽、翡翠等。當時的許多城市也有玉匠,如蘇州、揚州和回部地區(qū)均是高手集中地。乾隆時期揚州市場上曾出現(xiàn)大量玲瓏剔透的玉器。當時的監(jiān)政和織造把這種玉器作貢品,遭到乾隆皇帝的申斥。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八月十四日,曾有一道諭旨給揚州監(jiān)政和蘇州織造,大意是說此后務須嚴行禁止不準再鏤雕這類玉器。因為凡是容器,鏤空之后沒什么用處,即使不是容器,通體玲瓏則玉質(zhì)的美完全消失了。這道諭旨很切中當時玉器制造的時病。這里所介紹的碧玉觥是養(yǎng)心殿造辦處造的所謂杜奇歸樸的器物,是屬于糾正時病的器物。
桐蔭仕女玉山 清乾隆 長25厘米 寬10.8厘米 高15.5厘米
此玉山白玉質(zhì),有黃褐色玉皮。以月亮門為界,把庭院分為前后兩部分,洞門半掩,門外右側(cè)站一女子手持靈芝,周圍有假山、桐樹;門內(nèi)另一側(cè)亦立一女子,手捧寶瓶,與外面的女子從門縫中對視,周圍有芭蕉樹、石凳、石桌和山石等。器底陰刻乾隆御制詩、文各——。
詩云:“相材取碗料,就質(zhì)琢圖形。剩水殘山境,桐檐蕉軸庭。
女郎相顧問,匠氏運心靈。義重無棄物,贏他泣楚廷。”末署“乾隆癸巳新秋御題”及“干”、“隆”印各一。
文日:“和闐貢玉,規(guī)其中作碗,吳工就余材琢成是圖。既無棄物,且仍完璞玉。”御識?!蔽从小疤薄庇?。
本器從內(nèi)容到風格皆仿油畫《桐蔭仕女圖》而作,所用玉料實為雕碗后的棄物,但玉工巧為施藝,庭院幽幽,人物傳神,人們似可聽到兩女子透過門縫的竊竊私語。剩料被加以利用,這種取其自然之形和自然之色傳以生動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勢者,乘利而為制也”(《文心雕龍·定勢》)。此器是清代圓雕玉器的代表作。(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