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雨涵
還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
——題記
從我記事起,外公家就養(yǎng)著兩頭豬。
小時候去外公家,我總能看到外公外婆忙著剁豬草。每次我們還沒開飯,外公外婆就在廚房忙開了——他們要給豬準備食物。每一次,外公都提著滿滿一桶豬食,走到房子旁邊的豬圈里喂豬。那桶豬食看起來很沉,盡管外公力氣很大,可以為我解決所有事情,但他提豬食的樣子,看起來還是有些吃力。每到年前十幾天,外公會將家里的豬殺了,分成四份:我家、二姨家、小姨家和自家。每次外公送來豬肉,來不及在家里吃飯,便轉身離開。我們已習慣了外公的背影。我也只知道,豬肉很好吃,而且,每年都能吃到。外公常說,只要我們吃得高興,他養(yǎng)豬就值得。
有一年豬崽行情緊俏。一直到五月份,外公還沒有買到豬崽。爸媽在城里打聽了一圈,也沒有找到合適的豬崽。外公急了。最后,在一個遠房親戚的幫助下,外公得知一個很遠的村子里有豬崽。于是,一大早,天還沒亮,他就騎著自行車去了那個村。直到晚上,他才回來。據(jù)說,那天外婆和外公吵架了。因為,外公買回來的豬崽有整整160斤,完全是半頭豬。不僅養(yǎng)起來麻煩,而且買豬崽的錢耗掉了下半年的生活費。盡管如此,外公仍舊很高興,他對外婆說:“現(xiàn)在都五月份了,一年過去一半了。這160斤,再養(yǎng)養(yǎng),過年就可以吃了,不耽誤孩子們過年。”果然,那一年,我們如期吃到了新鮮的豬肉。
隨著時間的流逝,外公外婆的年紀越來越大。上次回家,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背駝了。可是,他們依舊養(yǎng)著兩頭豬。外公逢人就說:“這兩頭豬養(yǎng)好,等到過年的時候,孩子們一家拿一些,可以過個好年。”兩個多月前,人們都在談論非洲豬瘟肆虐的事,外公經(jīng)過一番思慮,將兩頭還沒完全長大的中豬給殺了。最近這段時間,不知外公聽到了什么消息,又想買豬崽養(yǎng)豬了??墒?,農(nóng)村的豬基本都絕跡了,找不到合適的豬崽。所以,外公每天都往我們家打電話,希望爸媽幫忙張羅,買到合適的豬崽。
晚上,外公的電話又來了。爸媽已經(jīng)不愿意跟他多解釋,把電話交給了我。外公說:“這回的豬瘟,估計要持續(xù)一段時間,豬可能養(yǎng)不成了。今年過年,你們可能吃不上我喂養(yǎng)的豬了。不過,你們放心,我跟村里的養(yǎng)牛戶已經(jīng)說好了,到時給你們買點牛肉送過去,不耽誤你們過年……”
聽到這里,我的鼻子酸酸的。外公這哪是養(yǎng)豬啊,分明是在養(yǎng)我們一大家子。
(指導教師 陳淑華)
點評
1.脈絡清晰。本文按照“小時候”“有一年”“兩個多月前”“晚上”的時間順序,記敘了與外公養(yǎng)豬有關的幾件事,敘述流暢,脈絡清晰。
2.語言質樸。文章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質樸的語言與質樸的故事、質樸的外公形象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3.情感真摯。作者于不動聲色的敘述中堆積情感,至文末“硬核”抒懷,直擊人心,升華了中心。(點評教師 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