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捷
中國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學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余秋雨擅寫歷史文化散文,有著作《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等,而記憶文學《門孔》是其人物傳記作品集,收錄舊作數(shù)篇,其中以描寫著名導演謝晉一生的文章《門孔》最為出名,令多少人讀來潸然淚下。
《門孔》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給我看的,她說看第一篇謝晉的故事時熱淚盈眶,幾千字便寫完一個人的一生,五味雜陳,感慨萬分。這篇有關謝晉的《門孔》也的確是本書中最為人稱道的文章,開頭寥寥一筆便可見其重量:直到今天,謝晉的小兒子阿四,還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門孔”其名,是因為已經(jīng)逝去的阿三而起,阿三和阿四生來智力低下,沒有辦法像正常人那樣溝通和生活,他們總是被關在家中。謝晉曾經(jīng)說阿三的眉毛是稀稀落落的,因為他整天扒在門孔上,只要謝晉出門,他就離不開門了,一直看著門孔,直到謝晉回來。阿三的世界里沒有那么多復雜的東西,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如此簡單——扒住門孔的等待。余秋雨用這樣的標題來描寫謝晉的一生,即寫出了他的簡單、純粹與深刻。
阿三窺探門孔之外,等待謝晉回來,而謝晉窺探門孔之外,等待的則是其他的東西。也許比起謝晉和其他人,阿三是幸福的,因為阿三不必為了“等待”這件事以外的事情痛苦,而謝晉則要面對那個時代對他的責問和打擊,經(jīng)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風雨之后,謝晉發(fā)生了改變,他“不再在時代話語的縫隙中捕捉人性,而是反過來,以人性的標準來拷問時代了”。
但他卻依舊是他,還是那個有思想有血性的謝晉,到了六十歲還有“成熟”的勇氣。余秋雨說謝晉像云南麗江雪山上的桃子,在低溫環(huán)境里,要比其他地方的桃子成熟更晚,但結出的果實也特別大。這么一看,的確是謝晉的風格。
以筆為武器進行惡意攻擊是那個時代對文人最大的惡意,無論是對謝晉,還是在其余幾篇文章中描述過的巴金、章培恒甚至是余秋雨本人,都會在某個時候受到文字上的貶斥和唾罵。對于精神世界崇高和敏感的文人,比起肉體上的凌辱,精神上的鞭笞才是最讓人痛苦的,對此,余秋雨無可奈何地調(diào)侃過:中國現(xiàn)在的文藝評論,都是隨風一吐的口水。
反觀當今,這種行為也從來沒停止過,甚至已經(jīng)從文藝評論拓展到方方面面,無論針對什么事情,總會有許多鍵盤俠對其進行“小論文式”的口誅筆伐。例如余秋雨當年深陷石一歌事件中,在十余年沒有證據(jù)支持的批判之中,余秋雨僅用一句“馬行千里,不洗塵沙”輕描淡寫地帶過,直到塵埃落定之后才撰文《“石一歌”事件》予以說明。
這樣的事情并不鮮見,被群起而攻之的余秋雨并不是獨一例,余秋雨稱之為風沙里的世界,在描述章培恒的《欠君三拜》中,余秋雨說他們像駱駝,在沙漠中行走。“世上何為高貴?那就是,連最后的艱難呼吸,也在向風沙抗爭?!?/p>
在《幽幽長者》中,余秋雨曾和張可在爛泥小屋一起吃了五個月的鹽豆,后來,她說,余秋雨像是駱駝,“可以吃很多,也可以餓很久?!边@也許就是混亂世間的生存之道,在風沙為王的世界里,唯有活得像一頭駱駝,在養(yǎng)分充足的地方汲取能量,才能在環(huán)境惡劣的時候挺下去。
與時代相依太久,每個擅表達和書寫的作家身上都已帶上了時代印記,“一個重要作家的離去,是一種已經(jīng)泛化了的社會目光的關閉,也是一種已經(jīng)被習慣了的情感方式的中斷,這種失落不可挽回?!倍@個時代也會相應地在文人墨客身上留下獨特的痕跡,就像巴金總是憂郁的。從前,冰心并不明白巴金為何憂郁,直到很久之后,她才知道,原來憂郁是巴金的生命主調(diào)。“他讓人明白,以一種色調(diào)貫穿始終,比色彩斑斕的人生高尚得多?!边@些文人身上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質(zhì),那就是“純粹”,就像謝晉,就像巴金,無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變動,他們也心如磐石,巋然不動,通過某種持之以恒的韌性去面對風云流變的世界。
他們年逾古稀,依舊能夠保持自己的那份初心,就像巴金七十多歲時還能一字不差地背出《金縷曲》,一想起這位老人念出那句“記不起,從前杯酒”,便能感覺出歲月深情。
文人們出走半百,一生漂泊,寫盡事態(tài),臨到終時,最想的也許還是魂歸故土。還記得在《門孔》的最后幾章,寫到謝晉回到故鄉(xiāng),“這天晚上他在旅館吃了點冷餐,沒有喝酒,倒頭便睡。這是真正的老家,他出走已久,今天只剩下他一個人回來。他是朝左側睡的,再也沒有醒來?!?/p>
真正的離開都是沒有聲音的,就像開頭所說的那樣,沒有人能夠向阿四說明白,死亡到底是什么。于是并不知道謝晉已經(jīng)去世的阿四穿行在那些白花間,看到謝晉的拖鞋便拿出來放在門邊。他不懂這些白花是為了悼念謝晉,也不懂他今生今世再也見不到謝晉,只是還像往日那樣,“這個白花的世界,今天就是他一個人,還有一雙鞋?!?/p>
合上書,屬于那個年代的故事一個個浮現(xiàn)在眼前,這些往事里,有些人已成一陣風飄走,有些人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可他們的身上都背負著時代的力量,他們都已負重行走多年。
《門孔》中收錄的多為舊文,卻讓人常讀常新,這些帶有特定記憶的故事并不會過時,因為那些文人們的精神內(nèi)核從不會逝去,那是一種在每個時代都會發(fā)出熠熠光輝的力量,它讓人保持著純真和初心,保持著內(nèi)心那份向往自由和獨立的渴望。人會老去,可精神卻會一代代地傳承下去,看著過去的他們,就好像看到了現(xiàn)在的我們,以及未來的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