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霞
摘要:藝術是相通的,無論是建筑、雕塑還是繪畫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文物也是這樣,不同的器物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及不同民族的發(fā)展歷史、宗教信仰、民俗風情、經(jīng)濟狀態(tài)、生產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等。本文從一件北周時期的綠釉扁壺上的樂舞圖案出發(fā),探尋絲綢之路上的樂舞文化之美。
關鍵詞:北周綠釉扁壺;胡騰舞;胡旋舞;樂舞文化
在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重鎮(zhèn)——寧夏固原的西北農耕博物館里陳列著一件北周時期的綠釉扁壺,壺體為扁圓狀,通體施綠釉,上窄下寬,兩肩各有一系,口部和一系略有殘缺。綠釉扁壺通體殘高11厘米,扁腹部寬9.3厘米,圈足底,足底長5.4厘米、寬4.7厘米。扁腹兩側收起成脊,在脊外邊緣飾有一圈連珠紋,且在連珠紋的內側還有蓮花瓣樣的紋飾環(huán)繞。壺體扁腹部分兩面都有浮雕紋飾,且圖案都對稱相同。浮雕中是一組深目高鼻、身穿胡服的人在樂舞的圖案。圖中人物共有七人,外圍四人分別坐在蓮花臺上演奏樂器,中間三人載歌載舞①。仔細觀察,外圍四人都手持樂器作演奏狀。其中,左上方一人,兩手持長笛,好似在吹奏;左下方一人,倒抱琵琶伴奏;右上方一人,雙手握排簫;右下方一人,兩手抱彈箜篌。這四人的服飾相似,頭部都戴著蕃帽,身上穿的是寬領窄袖衣服(應該為胡服),四人都跪踞在蓮花臺上演奏,中間三人為翩翩起舞的舞者。中間的人物形象最為清楚,是全圖的主角,他頭戴寬條帽子,身穿衣服為大翻領胡服,腳穿緊靴。下頜微抬目視前方,右臂拂動彎曲舞過頭頂,左臂舞動甩向身后,同時右腳提起后勾,好似跳起的動作,左腳似在隨著節(jié)奏屈蹲,作躍起舞蹈狀,似乎在蓮花樣圓形臺上,歡快地跳躍起舞。中間舞者的左右兩側分別有一個舞者,頭戴寬條蕃帽,身上穿著翻領窄袖胡服。右側舞者面?zhèn)认蛑虚g舞者,二人雙手舉過頭頂,似乎在做騰跳、躍起的動作,又似在擊掌打拍,二人應為伴舞者。在今天新疆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舞蹈中還能看見這樣舞動的影子,其工藝堪稱精湛,造型精美且別具一格。
一、北周綠釉扁壺中的樂舞
為什么在1986年出土于寧夏固原縣(今固原市原州區(qū))糧食局②的這件綠釉扁壺上的舞者皆深目高鼻且身著胡服?壺上描繪的舞蹈究竟是什么舞種?
《固原文物精品圖集》中由馮國富、馬立群撰寫的《絲綢之路在固原暨原州北朝文物考古》記載,陳列在西北農耕博物館里的這件北周綠釉扁壺上的樂舞為“胡旋舞”。在《文物》期刊1988年06期,由固原市原州區(qū)文物管理所的副研究館員馬東海(已退休)發(fā)表的《固原出土綠釉樂舞扁壺》寫道:“樂舞形式似為胡騰舞?!蹦敲催@件北周綠釉扁壺中的舞蹈到底是胡騰舞還是胡旋舞呢?
(一)胡騰舞和胡旋舞的舞蹈特點
1.胡騰舞
胡騰舞起源于中亞的石國,屬于“昭武九姓”中的一支,在今天的塔什干一帶。胡騰舞的表演者為粟特男子,舞步以跳躍、騰踏為主,節(jié)奏急促多變。起舞時,舞者通常在一塊圓形毯子或圓形臺上縱情歡快起舞,繞圓毯急行,動作瀟灑多變,舞步或騰踏有力,或剛毅奔放,或幽默詼諧,最能表現(xiàn)西域男子豪放的性格特點。粟特男子喜歡在喝酒后跳胡騰舞,更能體現(xiàn)其瀟灑神韻。在中原土地上的粟特人墓葬中,就有很多表現(xiàn)跳胡騰舞和宴飲場面的陪葬品,如鹽池蘇步鄉(xiāng)唐代墓葬的時刻墓門以及安伽墓出土的石榻。胡騰舞的伴奏樂器以橫笛、排簫、琵琶、箜篌等絲竹樂器為主。
2.胡旋舞
胡旋舞起源于中亞的康國(古西域國名)錫爾河與阿姆河中游地帶撒馬爾罕一帶,舞者多為女子。其風格輕盈、快速,急轉如風、節(jié)奏明快,動作輕盈矯健、節(jié)奏感強,快速連續(xù)的旋轉為其精華,故名胡旋。胡旋舞因為旋轉速度快而得名。在今天的新疆庫車(龜茲)壁畫中,有大量全身彩帶飄逸、左手叉在腰間、右手高舉、兩腳交叉腳尖踮起、旋轉起來裙擺旋為弧形的胡旋舞女子形象。伴奏樂器是以鼓為主的打擊樂器。
(二)唐詩中悅動的胡舞(胡騰舞、胡旋舞)
唐朝是胡舞盛行的時代,其中最為有名的是“胡騰舞”和“胡旋舞”。很多唐代的詩人都對這兩種舞蹈進行過形象細致的描寫,胡騰舞和胡璇舞的來源、舞蹈特點及風靡程度在唐詩中也得到了佐證。
劉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說道:“石國胡兒人少見,蹲舞尊前急如鳥……橫笛琵琶遍頭促……”李端的《胡騰兒》說:“胡騰身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揚眉動目踏花氈……”“環(huán)行急蹴皆應節(jié),反手叉腰如卻月?!币陨蟽墒自娮尯v舞者高超的舞技和颯爽英姿躍然紙上,也佐證了胡騰舞來自石國。
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許多著名的詩篇描寫胡旋舞。其中,著名詩人白居易所寫的《胡旋舞》最為形象,詩中詳細描寫了胡旋舞女的輕盈舞姿、華美服飾、伴奏樂器?!啊膽?,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馀………”在詩中仿佛看到弦鼓聲響起的同時,一個頭戴晶瑩閃光飾品,穿著寬擺長裙、擺動長袖、身如飄雪飛舞,雙袖舉起、迅速旋轉起舞、優(yōu)美之至的跳胡旋舞的女子,唯美的舞蹈境界讓人驚嘆。在唐詩中,不但可以欣賞到胡璇舞的輕盈靈動的舞姿,胡旋舞的伴奏樂器也清晰可見,是以弦鼓為主。胡旋舞為女子舞蹈,后來也有男子加入。
綜上可見,胡騰舞和胡旋舞是唐代齊名且有極大影響力的舞蹈,都源自中亞的粟特地區(qū),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節(jié)奏急促、動作變化豐富。胡騰舞以急速的騰踏跳躍、高難度的騰躍甚至大幅度的下腰動作為主要表演內容。胡旋舞以連續(xù)、輕捷、快速的旋轉為表演內容,可以看出兩種舞蹈雖然都是由中亞的粟特人傳入,但也有不同之處。不同點是:(1)舞者不同。胡騰舞者為粟特男性,胡旋舞者早期多為粟特女子,后也有漢族女子和男子舞蹈(如安祿山)。(2)服飾不同。胡騰舞者頭戴蕃帽,身著翻領窄袖胡服,腳穿軟靴;胡旋舞者頭戴閃亮飾品,身著寬擺長裙、裝飾飄帶,腳穿軟靴。(3)伴奏樂器有所不同。胡騰舞以長笛、箜篌等絲竹樂器為主;胡旋舞以琵琶、羯鼓等打擊樂器為主。由此可以推斷,北周綠釉樂舞扁壺中描繪的舞種應為北朝至隋唐盛極一時的胡騰舞。
二、絲綢之路上的樂舞文化
西域的胡騰舞和胡旋舞是怎樣傳入中原的,又為什么能在唐代風靡一時,成為中華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唐書·西域傳》記載:“開元初,(康國)貢鎖于鎧、水精杯、瑪瑙瓶、鴕鳥卵及越諸、侏儒、胡旋女子?!庇纱丝梢姡谔崎_元年間多次以被進貢的方式來到中原,可推斷胡旋舞應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jīng)傳入中原了。固原自漢以來一直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重鎮(zhèn),隨著絲綢之路日益繁榮,大量粟特人沿絲綢之路來到固原,在這里經(jīng)商,南來北往,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經(jīng)濟貿易的中間商,因此,有大批的粟特人定居在固原,同時帶來了西域樂舞。胡騰舞大概就是這時傳入的,并成了絲綢之路上獨特的樂舞文化。
北朝至隋唐之際,胡騰舞和胡旋舞風靡中原大地,尤其是在極度開放的唐代,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各種外來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都是極具藝術天賦、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且十分喜愛音樂。唐玄宗曾在宮廷里設立梨園,興之所至還會親自排練,親自為跳胡旋舞的楊貴妃擊鼓伴奏,盡情到把羯鼓擊破。當然,唐玄宗李隆基對胡旋舞更是十分喜愛。白居易的《胡璇女》說道:“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薄杜f唐書·安祿山傳》云:“……作胡旋舞疾如風焉?!卑驳撋酵砟攴逝郑w重有三百三十斤,連走路都需要兩人托著肚子,可在唐玄宗面前跳起胡璇舞來是“疾如風焉”,被稱為會跳舞的大胖子。由于唐朝的統(tǒng)治階級都特別推崇與欣賞胡旋舞,上行下效,胡旋舞在普通百姓當中也十分盛行。上到皇宮貴族的廳堂,下到普通百姓的聚集的酒肆、廣場,處處都有胡舞表演的身影,穿胡服、學胡舞已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中原大地一時胡舞成風,長安城更甚,大約五十年盛行不衰,想來應同如今的廣場舞一般火熱。
唐朝西域樂舞興盛絕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千百年來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不斷地融合而成。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公元568年,派使臣西出玉門關,攜帶重禮向突厥可汗求婚,求娶精通音樂舞蹈的阿史那公主為皇后。由于阿史那公主自幼酷愛音樂、精通樂理,在她出嫁時,她的陪嫁隊伍里就有一支由三百人組成的龐大的西域樂舞隊,由龜茲、疏勒、安國、康國等地的音樂家、樂手、舞女等組成,同時還將五弦琵琶、豎箜篌、羯鼓等樂器作為陪嫁送至長安③。安國樂舞最典型的舞蹈就是胡騰舞,這就很可能把胡騰舞也帶入了中原,使西域舞蹈在中原更廣泛地傳播、流行,出土于固原的北周綠釉樂舞扁壺上的樂舞者就是有力的佐證。同時也說明,北周時期,固原已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jié)點。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粟特人帶著西域文化,包括宗教、服飾、飲食、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隨著經(jīng)貿往來一起進入中原。其中,音樂方面主要有龜茲音樂、疏勒音樂、安國音樂等,樂器舞蹈也隨之流行。到了隋代,朝廷搜集整理流傳在民間的所有樂舞,隋文帝楊廣很重視音樂,581~585年整理了國伎、高麗伎、清商伎、安國伎、天竺伎、龜茲伎、文康伎形成《七部樂》。在隋大業(yè)(605~608年)年間,增設康國伎和疏勒伎完成《九部樂》④,并將清商列為首部,改國伎為西涼伎。
到了唐代,在繼承隋朝《九部樂》的基礎上最終完成了《十部樂》,舞制樂制和隋朝一致。在貞觀十一年(637年)時廢《禮畢》,并在貞觀十四年(640年)將歌頌唐朝興盛的《燕樂》列為第一部。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宴清百官,加奏《高昌伎》,最終完成《十部樂》。其中,除《燕樂》和《清商》兩部樂舞外,其余八部都是由中原以外傳入的少數(shù)民族樂舞和西域樂舞,大多在南北朝時代已經(jīng)傳入中原。所以,《十部樂》的命名以國名和地名為樂部名稱,絕大部分曲名是音譯。這些外來樂舞,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與民族風格,和中原樂舞相融合,將中華樂舞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時代。
唐代樂舞文化空前興盛,舞蹈種類繁多。人們按照舞蹈的不同風格特點,將樂舞形式分為“健舞”和“軟舞”兩大類。“健舞”受西域舞蹈的影響,舞蹈動作以健朗、豪爽、矯健、明快的風格為主,著名的“健舞”就包括“胡騰舞”“胡旋舞”“柘枝舞”和“劍器舞”等?!败浳琛倍嘁詽h秦流傳下來的漢樂舞為主,是指舞姿優(yōu)美柔婉、節(jié)奏舒緩的樂舞,著名的“軟舞”有“春鶯囀”和“綠腰”等⑤。它們從側面反映了隋和唐初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的樂舞匯集中原,相互吸收、融合發(fā)展的過程。西域樂舞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傳入中原,在中原大地開花結果,形成了絢爛多彩的樂舞文化,歷久末衰,且已經(jīng)融于中華樂舞文化大動脈之中,為中華民族的樂舞文化奉獻了養(yǎng)料,成為中華樂舞文化的瑰寶,促進了中華樂舞文化的發(fā)展。
歷史是厚重的,歷史是鮮活的。讓陳列在西北農耕博物館里的北周綠釉樂舞扁壺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聽聲聲絲竹,賞唯美胡舞,嘆絲路輝煌……
注釋
①馬東海《原州區(qū)文物志》有相關記載。
②馮國富、馬立群《絲綢之路在固原暨原州北朝文物考古》有相關記載。
③《舊唐書·音樂志》有相關記載。
④《隋書·音樂志》有相關記載。
⑤《新唐書·禮樂志》有相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