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銘
近年來,我國的刑事辯護制度不斷發(fā)展,標志著我國刑事訴訟構造和被追訴人權利保障的日益完善。標志性成果主要有兩項改革:一是2017年10月開始試點的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出臺了《關于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的辦法》(簡稱《全覆蓋辦法》),為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邁出了推動實現(xiàn)刑事辯護全覆蓋的第一步,①參見王俊峰:《推動實現(xiàn)刑事辯護全覆蓋 充分發(fā)揮律師職能作用》,載《中國律師》2017年第11期。2019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將該試點拓展到了全國;二是2018年10月修改的《刑事訴訟法》正式確立了值班律師制度,將認罪認罰從寬試點中的值班律師的適用范圍擴大至“所有沒有委托辯護人,法律援助機構沒有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的被追訴人”,這是我國刑事辯護制度也是法律援助制度的重大發(fā)展。在法學界和律師界備受鼓舞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的是近兩年來刑事辯護全覆蓋和值班律師制度的實踐與我們所預期的仍存有差距,亟需進一步厘清刑事辯護全覆蓋和值班律師制度的定位并完善相關的立法和司法。
刑事辯護是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果我們僅僅從刑事辯護制度完善的角度來看刑事辯護全覆蓋的定位,則無法充分看到全覆蓋的重要性,也就難以充分發(fā)揮全覆蓋的重要作用。刑事辯護全覆蓋作為當前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應將其納入國家司法體制改革的整體框架來審視,并在司法體制改革中為其找到適當系屬,才能準確理解刑事辯護全覆蓋及把握其實現(xiàn)路徑。刑事辯護全覆蓋能為司法體制改革提供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支撐,筆者稱其為“三支柱”。
刑事辯護全覆蓋是優(yōu)化刑事訴訟構造,完善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重要支柱?!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全面依法治國決定》)提出完善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本質在于調整控辯裁三方關系,完善控辯平衡、法官居中裁判的刑事司法,以優(yōu)化刑事訴訟構造。以審判為中心就要求庭審實質化,要求做到四個在法庭,即證據質證在法庭、案件事實查明在法庭、訴辯意見發(fā)表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這一過程必然要求辯護律師的有效參與,沒有律師的參與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四個在法庭,也就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以審判為中心。②參見汪海燕:《論刑事庭審實質化》,載《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全覆蓋辦法》開宗明義地指出:“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加強人權司法保障,促進司法公正,充分發(fā)揮律師在刑事案件審判中的辯護作用,開展刑事案件審判階段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睆闹锌梢钥闯?,刑事辯護全覆蓋是作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支柱性措施而提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第17條進一步明確了這一點:“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履行指定辯護和通知辯護職責,確保被告人依法獲得法律援助。配合有關部門逐步擴大法律援助范圍,健全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為派駐人民法院的值班律師提供辦公場所及必要的工作條件?!?/p>
我國刑事訴訟的實踐呈現(xiàn)出以偵查為中心的特點,具體又表現(xiàn)為案卷筆錄中心主義、口供中心主義和羈押中心主義,這三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即在整個刑事訴訟的過程,偵查圍繞著獲得對控方有利的案卷筆錄展開,有罪口供成為其中的關鍵之所在,為了獲得口供又對被追訴人普遍采用長期羈押,甚至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方法以獲得對定罪量刑至關重要的口供,而審判淪為對偵查結果的簡單確認。③參見胡銘:《審判中心、庭審實質化與刑事司法改革》,載《法學家》2016年第4期。從以偵查為中心邁向以審判為中心,并實現(xiàn)庭審實質化,完善的刑事辯護制度及律師的有效參與是重中之重。對于審前階段,犯罪嫌疑人往往處于被羈押狀態(tài),律師的參與尤為重要,律師的意見是犯罪嫌疑人能否在自愿而明智狀態(tài)下做出選擇的關鍵,律師對案件的熟悉程度及對證據材料的收集直接影響到庭審中的質證;在庭審階段,庭審實質化意味著控辯雙方的對抗性增強,律師辯論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庭審的技能更是對裁判起到重要作用。④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在以對抗式審判為特征的英美法系體現(xiàn)得更為顯著。如1757年英國被判處死刑的婦女在法庭上發(fā)出令人心悸的悲嘆:“我連付給門房的六便士錢都沒有,哪夠請辯護律師?。 睂λ?,對抗式司法就意味著“我死是因為我沒有錢”。對抗式刑事審判的財富效應是一種嚴重的缺陷,因為大多數刑事被告都是窮人。相比之下,對有影響力的被告人而言,財富效應則帶來了可能改變結果的優(yōu)勢,如另一個案子中,兩名罪犯“都逃脫了,因為加羅是他們的辯護律師”。參見[美]蘭博約:《對抗式刑事審判的起源》,王志強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12頁。
刑事辯護全覆蓋是踐行以控辯協(xié)商為特點的合作式刑事訴訟,是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重要支柱。《全面依法治國決定》提出以審判為中心的同時,提出了完善刑事訴訟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這是刑事司法改革中緊密相關的兩個面向,既強調了對抗式的庭審實質化,又提出了合作式的控辯協(xié)商。隨著認罪認罰從寬的試點及正式寫入我國《刑事訴訟法》,越來越多的案件將通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解決。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開展離不開律師的有效參與,只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得到了律師的有效幫助,才能保障其認罪認罰的自愿性與明智性以及認罪認罰后定罪量刑的合理性。
從刑事辯護全覆蓋提出的進程來看,其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完善緊密聯(lián)系。我國首先是在刑事速裁程序的試點中提出了建立值班律師制度,⑤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發(fā)《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辦法》第4條規(guī)定:“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法律援助機構在人民法院、看守所派駐法律援助值班律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請?zhí)峁┓稍模瑧敒槠渲概煞稍蛋嗦蓭??!彪S著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試點的展開,刑事辯護全覆蓋正式提出,而值班律師制度正是其主要抓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第5條指出,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根據人民法院、看守所實際工作需要,通過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派駐值班律師、及時安排值班律師等形式提供法律幫助;同時明確指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沒有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值班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程序選擇、申請變更強制措施等法律幫助。兩高三部《關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有效法律幫助,應當聽取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意見。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在法院、檢察院、看守所派駐值班律師。值班律師可以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檢察院審查起訴之日起,值班律師可以查閱案卷材料。
辯護律師被認為是保障控辯協(xié)商體系公正性的關鍵。無論是美國式的辯訴交易還是德國式的協(xié)商程序,都強調了辯護律師參與的重要性,并將其視為被追訴人的一項基本權利。如在美國,獲得律師幫助權被認為是憲法賦予被告人的法定權利。辯護律師的幫助主要起到加強被告人在辯訴交易中的談判地位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律師幫助有利于制約警方和檢察官的不當行為,避免控方采取刑訊逼供、威脅、引誘等方式逼迫被告人做有罪答辯;二是辯護律師可以為被告人提供專業(yè)幫助,糾正被告人認知偏差,確保被告人能夠自由、理智地做出答辯選擇。⑥參見[美]斯蒂芬諾斯·畢貝斯:《庭審之外的辯訴交易》,楊先德、廖鈺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第10~11頁。如果律師在辯訴交易中未提供有效幫助,被告人可以主張撤銷交易并進行重新審理。例如,2010年在帕迪拉訴肯塔基州一案中,美國最高法院認定,由于在辯訴交易中,律師沒有將定罪后會被驅逐出境的嚴重后果告知被告人,侵犯了被告人獲得有效的律師幫助的權利,導致案件無效。⑦在該案中,出生在洪都拉斯的被告人約瑟·帕迪拉(Jose Padilla)是美國永久合法居民,因運輸大麻被逮捕。被告人在肯塔基州法院的有罪答辯使得他必須被引渡回洪都拉斯。他的律師在這方面并沒有提供有效的法律意見。在討論作有罪答辯的利弊時,辯護律師不僅沒有告知他定罪將導致他被驅逐出境,而且肯定地告訴他:“不需要擔心自己的移民地位問題,因為他已經在這個國家待太久了。”See Padilla v. Kentucky,130 S.Ct. 1478(2010)。
刑事辯護全覆蓋是擴大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和影響力,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支柱?!度嬉婪ㄖ螄鴽Q定》提出了“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近年來,刑事法律援助不斷擴大,但總體來看范圍還比較有限,而刑事辯護全覆蓋為法律援助范圍的擴大提供了好契機。司法部副部長熊選國就刑事辯護全覆蓋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刑事案件辯護率偏低,一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維護。司法行政機關要采取措施,擴大刑事辯護法律援助的范圍,推動實現(xiàn)刑事辯護的全覆蓋”。⑧蔣安杰、劉子陽:《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是創(chuàng)新之舉》,載《法制日報》2017年10月12日。這便要求通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切實加強和改進刑事辯護工作,大幅度提高刑事案件律師的辯護率。據統(tǒng)計,2018年我國共批準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452534件,比上年增長11.2%,其中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總數是473852件,占辦理案件總數的32.6%,同比增長62.7%。雖然刑事法律援助的增長比例是較高的,但在所有法律援助案件中所占的比例還比較低。在通知辯護案件中,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審判階段通知辯護案件數分別為53853件、79993件和278192件,分別占通知辯護案件數的13.1%、19.4%和67.5%,比2017年分別增長2.2%、27.4%和147.7%。⑨樊崇義、施漢生主編:《中國法律援助制度發(fā)展報告(201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36頁??梢姡覈淌路稍饕€集中于審判階段,而審前階段則非常有限。
2012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擴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圍,將審判階段提供法律援助修改為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階段均提供法律援助,同時擴大了指定辯護的范圍。從《刑事訴訟法》修改后的實施情況看,各地法律援助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中西部地區(qū)的差異還是較為明顯的。如2012年以來,上海市將可能被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事被告人納入法律援助通知辯護范圍,徐匯、普陀等區(qū)先試先行,探索刑事辯護全覆蓋工作。據統(tǒng)計,2016年,徐匯區(qū)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率已經達到90%以上;至2017年,上海市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已占全市法律援助案件總數的70%,法律援助律師庫共有1121人,有940名律師參與法律援助值班工作,1034名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辯護服務。其中執(zhí)業(yè)經歷10年以上的律師有327人;3年以上的律師有658人。⑩陳穎婷:《本市試點刑案律師辯護全覆蓋》,載《上海法治報》2018年1月16日。中西部經濟落后地區(qū)與此的差距是十分明顯的。
2018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正式確立了值班律師制度,進一步擴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圍并確立了具體路徑。由于我國的值班律師制度主要是在刑事速裁程序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中得以推廣施行,所以,不少對于值班律師制度的研究局限于速裁程序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視野。從司法體制改革的角度,應擴展對值班律師制度的探索與研究,即在法律援助制度框架下將其作為特殊的法律援助形式進行探討,尤其是探討值班律師在偵查階段如何及時、有效介入等問題。
回到司法實踐,在刑事辯護全覆蓋改革之前,我國的刑事辯護率很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數據曾指出,我國基層法院律師平均辯護率為22.5%,中級人民法院平均辯護率在30%左右,這一數據跟學術界的研究差不多,一般認為,目前我國刑事訴訟中律師的辯護率在30%左右。?參見顧永忠:《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辯護突出問題研究》,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2期。這就說明我國刑事辯護的實際情況離全覆蓋還有較大差距。要盡快實現(xiàn)刑事辯護全覆蓋,我國原有的法律援助模式很難在短期內承擔起這一責任,?我國現(xiàn)行法律援助模式是政府主導下的“政府責任、律師義務、社會參與”,通過政府的行政主導推動了我國法律援助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fā)展。然而,實證研究顯示,現(xiàn)行法律援助模式存在顯著缺陷:單純依靠財政增加投入無法突破公共服務的成本限制;法律服務市場逐利性與法律援助公益性的矛盾使得律師免費法律服務的資源輸入方式具有不可持續(xù)性;政府對法律援助大包大攬,導致法律援助行政效率低、供給結構失衡、社會參與不足。參見胡銘、王廷婷:《法律援助的中國模式及其改革》,載《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2期。而當前司法改革中實現(xiàn)刑事辯護全覆蓋的主要途徑便是依靠值班律師制度。雖然值班律師制度已經正式入法并已經廣泛推行,但值班律師的定位尚有爭議,實踐中將值班律師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促進人”“見證人”以及提供基本法律咨詢的法律幫助人,這與刑事辯護顯然有較大差距。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優(yōu)化值班律師的定位及其職責,即使有了值班律師也不意味著刑事辯護全覆蓋的實現(xiàn)。
值班律師最初是在速裁程序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試點,而這兩項改革的意圖都體現(xiàn)了案件繁簡分流、簡化程序,以至于司法實務部門傾向于將值班律師定位為促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促進人”角色。認為值班律師應積極主動地推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配合公安司法機關,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進而適用速裁程序、簡易審理程序,“并使得將這類案件中節(jié)約的司法資源分配到其他疑難案件中去成為可能,這是實現(xiàn)社會正義的需要,也是符合司法規(guī)律的舉措?!?朱偉、桂林:《認罪認罰案件中值班律師應兼顧“三重角色”》,載《檢察日報》2018 年12月24日。
在認罪認罰案件中,追訴機關和被追訴方不再是傳統(tǒng)的刑事訴訟對抗關系,而是新型的刑事訴訟合作關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值班律師應被歸為公安司法機關的合作者。因為無論律師與被追訴人是否有正式的委托關系,也不論被追訴人是否向律師支付了報酬,國家設立值班律師制度及法律援助制度的初心是為了保障被追訴人的基本權利。如果將值班律師視為公安司法機關的合作者,就很難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值班律師形成信任感,也就破壞了控辯平衡的刑事訴訟構造。即使值班律師對被追訴人認罪認罰做積極的說服工作,其出發(fā)點也應該是維護被追訴人的實體利益和程序利益,而不是幫助公安司法機關加快案件辦理進度以及解決“案多人少”問題。因此,值班律師的工作重點顯然應是服務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此前提下才是配合公安司法機關的工作,尤其要防止以維護被追訴人利益為名,而行配合公安司法機關之實的異化現(xiàn)象。?參見姚莉:《認罪認罰程序中值班律師的角色與功能》,載《法商研究》2017年第6期。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為當前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舉措,如何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真實性與自愿性?如何保障認罪認罰適用程序以及實體結果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如何防止濫用訴權、量刑腐敗、以錢買刑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都需要值班律師發(fā)揮重要作用。特別是認罪認罰案件中,被追訴人面對強大的公權力機關,在缺乏第三方參與監(jiān)督的情形下,如何確保被追訴人是自愿、明智而非被脅迫下作出的認罪供述是該項制度有效實施的重點。值班律師在這一方面應當發(fā)揮其作為法律專業(yè)人士的優(yōu)勢,承擔起認罪認罰過程中的“監(jiān)督人”角色。
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保障是實踐中的一個難題,在認罪認罰從寬試點中,值班律師便被定位為證明認罪認罰過程的正當性的“見證人”角色。例如,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認罪認罰典型案例豐某某涉嫌盜伐林木案中,在偵查階段,法律援助中心值班律師提前介入案件,與犯罪嫌疑人共同簽署了《認罪認罰承諾書》;審查起訴階段,檢察官告知犯罪嫌疑人豐某某權利義務,犯罪嫌疑人在辯護律師見證下簽署了《認罪認罰具結書》《“補植復綠”養(yǎng)護承諾書》。檢察機關對該案適用了公開審查聽證和公開宣告程序,最終依法對豐某某作出不起訴決定,并公開宣告。?基本案情:豐某某為種植五味子搭架子,在黑龍江省海林林業(yè)局治山經營林場施業(yè)區(qū)內,使用手鋸盜伐暴馬丁香樹121 株,其中幼樹115株。經鑒定,豐某某盜伐的林木為非保護樹種(非珍貴樹木)。2019年5月21日,海林林業(yè)地區(qū)公安局對犯罪嫌疑人豐某某涉嫌盜伐林木案進行立案偵查。參見周斌、趙婕:《最高檢發(fā)布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三起典型案例》,載《法制日報》2019 年10 月25日。在該案中,值班律師的作用便被定位為“見證人”,在偵查階段和審查起訴階段,律師都發(fā)揮了見證犯罪嫌疑人認罪的作用。
在筆者組織的律師訪談中,不少參與訪談人對于將值班律師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的“見證人”的定位有所異議。主要是認為在律師對案情不了解且閱卷權沒有保障的情況下,把律師叫過來作為“見證人”并讓律師簽具結書,有較大的職業(yè)風險,且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幾乎沒有實質性幫助。還有律師提出,讓值班律師見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就叫實現(xiàn)了刑事辯護全覆蓋,顯然是不合適的,通過值班律師見證的方式提高律師的參與率以實現(xiàn)所謂全覆蓋,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全覆蓋,實質上并沒有真正起到刑事辯護全覆蓋的目的。也正因此,就有了對值班律師制度進行改革并進一步充實化的空間。
認罪認罰從寬的過程,從本質來看是一種認罪協(xié)商的過程,體現(xiàn)了協(xié)商式刑事司法。?參見胡銘:《認罪協(xié)商程序:模式、問題與底線》,載《法學》2017年第1期。值班律師便是參與這一過程的“協(xié)商人”?!吨笇б庖姟返?3條明確用了“協(xié)商”一詞,雖然僅用于量刑建議的提出,但至少首次在司法解釋中肯定了認罪認罰中的控辯協(xié)商。?《指導意見》第33條:“量刑建議的提出。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就主刑、附加刑、是否適用緩刑等提出量刑建議。人民檢察院提出量刑建議前,應當充分聽取犯罪嫌疑人、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的意見,盡量協(xié)商一致。”認罪協(xié)商的過程拉開了有辯護律師的被追訴人和沒有律師的被追訴人,有錢、受教育程度高因而“議價能力”強的被追訴人和貧窮、受教育程度低的被追訴人之間的差距。為保障被追訴人明智而自愿地選擇認罪認罰,就應充分發(fā)揮律師在協(xié)商中的積極作用。協(xié)商和對抗在刑事司法中糾纏在一起,協(xié)商的背后有對抗與辯論,控辯平等對抗的過程中有妥協(xié)與合作,無論在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是存在基本的共性的。最低限度的程序正義要求,在被追訴人與國家進行對抗的過程中,都有機會獲得一個中立且獨立的法官聽取其意見,都能獲得站在其立場上的律師的辯護。?參見胡銘《:對抗式訴訟與刑事庭審實質化》,載《法學》2016年第8期。在這一過程中,因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旦認罪認罰就意味著放棄自己基本的訴訟權利,這樣情況下按照國際慣例,所有認罪認罰案件都應當有律師來維護被追訴人的權利。如在美國,有罪答辯案件的庭審會十分迅速,但被告人身邊無一例外都會有一個律師,法官不再問案件實體性問題,主要問被告人及其律師認罪是否自愿、是否知道認罪后的法律后果等問題,而不是圍繞事實、證據和罪名。
將值班律師定位為法律幫助人是通說,也有法律層面的依據。按照全國人大法工委對《刑事訴訟法》的釋義,“一般來說,法律援助值班律師是一種‘急癥律師’,主要是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辯護人的情況下,作為委托或者指定辯護人的補充,盡快為其提供必要的法律幫助,彌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辯護人的缺陷。”?王愛立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72頁。在2018年修改《刑事訴訟法》的過程中,值班律師的職責究竟是法律幫助還是刑事辯護是有爭議的。最初規(guī)定的是刑事辯護,即修正草案第一審稿第36條規(guī)定:“由值班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詢,程序選擇建議,代理申訴、控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對案件處理提出意見等辯護?!痹诘诙徃逯校瑒h除了“代理申訴、控告”,將“辯護”改為了“法律幫助”,即規(guī)定如下:“由值班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詢、程序選擇建議、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對案件處理提出意見等法律幫助?!?/p>
上述修改將我國的值班律師定位為了法律幫助人。這背后的考慮主要是法律幫助的職責和刑事辯護有所差別,值班律師往往是在偵查階段最初給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詢等服務,而偵查階段律師的參與方式本身有所爭議,實務部門特別是公安機關對偵查階段律師的介入或多或少都保持有警惕心理,認為律師參與會妨礙偵查工作的順利開展。這種顧慮和爭議,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修改過程中,已經充分地進行了討論并已經有了結論。在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規(guī)定律師可以在偵查階段提前介入提供法律幫助,當時用了“提前介入”和“法律幫助”,可以看出既想擴大并提前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參與,又保持謹慎態(tài)度,相關的權利也受到限制;在2012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明確規(guī)定了在偵查階段接受委托的律師作為“辯護人”參加訴訟活動,?參見陳光中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釋義與點評》,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5頁。強調了實體辯護與程序辯護并重,并完善了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會見權、閱卷權等權利。從方法論上講,將法律幫助人和辯護人相區(qū)別是把辯護的方式和內容分割化、階段化的結果,核心是以是否出庭辯護作為判定是否為辯護人或者辯護律師的標準,以致認為在偵查階段律師只是給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詢等對內的法律服務,故稱之為“法律幫助”律師。?參見顧永忠《:追根溯源:再論值班律師的應然定位》,載《法學雜志》2018年第9期。
值班律師制度源于英國,從西方主要法治國家的發(fā)展看,值班律師制度都是法律援助制度的組成部分和特殊形式,值班律師是特殊的辯護律師?!胺蓭椭╨egal assistance)”與“法律援助”“律師辯護”實際上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或者說是分不開的。?參見顧永忠、李逍遙:《論我國值班律師的應然定位》,載《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無論是聯(lián)合國的公約還是西方國家的法律,都沒有將法律幫助人和辯護人相區(qū)分。當然,值班律師是有特殊性的,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值班律師既不是當事人自己委托的律師,也不是法律援助機構通常針對特定個案指派的法律援助律師,而是并非針對個案、統(tǒng)一安排到看守所、檢察機關、法院等采用值班方式、隨時為被追訴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在刑事訴訟中,值班律師最主要解決的是犯罪嫌疑人被羈押以后能及時得到最初的法律專業(yè)服務問題,而不是解決被告人在法庭上沒有辯護人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了值班律師的辯護人地位。
此外,從值班律師的職責來看,與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偵查階段辯護律師的職責相類似,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吨笇б庖姟返?2條明確規(guī)定了值班律師的職責,具體包括:(1)提供法律咨詢,包括告知涉嫌或指控的罪名、相關法律規(guī)定、認罪認罰的性質和法律后果等;(2)提出程序適用的建議;(3)幫助申請變更強制措施;(4)對人民檢察院認定罪名、量刑建議提出意見;(5)就案件處理,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提出意見;(6)引導、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申請法律援助;(7)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事項。值班律師的上述職責說明法律幫助人與辯護人并無顯著的差別,而將值班律師定位為刑事辯護人更能夠保障值班律師的權利及發(fā)揮辯護律師的作用。
推動刑事辯護全覆蓋,不僅是要提高刑事訴訟中的辯護率,解決律師辯護“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律師辯護“質”的問題。也就是要從多方面調動律師參與刑事辯護的積極性,保障他們確實在刑事辯護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從我國值班律師的發(fā)展軌跡來看,通過完善值班律師的定位和職責,可以實現(xiàn)辯護律師全覆蓋的“量”的需要。以浙江省為例,2005年,杭州市余杭區(qū)看守所設立浙江省首個法律援助工作站,派駐律師值班。經過十多年發(fā)展,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已從覆蓋杭州走向浙江省全覆蓋,除了機構人員變化,還有職能的重大轉變。在《全覆蓋辦法》出臺前,浙江已在看守所、檢察院、法院設立271個法律援助工作站,其中,設立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89個,設立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103個,設立檢察院法律援助工作站79個。值班律師法律幫助近7萬人次。?參見王春、湯宇潔《:值班律師法律幫助近7萬人次》,載《法制日報》2017年9月9日。
從經費投入來看,我國法律援助的投入雖然近年來一直在增長,但總體投入還是較少的,而且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較低,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值班律師來加大刑事訴訟中的律師參與是比較可行的。據統(tǒng)計,2018年,我國法律援助經費支出總額為236694.47萬元,同比增長13.85%。在經費支出構成中,人員經費、基本公用經費和業(yè)務經費分別為81822.22萬元、15143.4萬元和131631.63萬元,在經費支出總額中所占比例分別為34.57%、6.40%和55.61%,比2017年分別增長16.23%、16.41%和12.59%。?樊崇義、施漢生主編《:中國法律援助制度發(fā)展報告(201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41頁。雖然值班律師也需要增加經費投入,但總體來說還是投入較小而受益較大的一種法律援助方式。
從值班律師發(fā)揮的作用來看,雖然我國的值班律師制度還不完善,但有律師的參與,對于彌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活動范圍的局限和專業(yè)能力上的缺陷還是能夠發(fā)揮積極的作用。犯罪嫌疑人被拘留后到被批捕前的這一段時間,是維護犯罪嫌疑人權利,爭取撤銷案件、不起訴的關鍵時間,所以有“37天黃金救援期”之說。值班律師解決的是刑事辯護的“最初一公里”,卻又是非常重要的“一公里”。實踐中,在公安機關立案后到偵查終結前,撤銷案件的比例非常高,某些基層公安機關甚至達到20%左右,因此在審查起訴之前律師確實可以有所作為。在認罪認罰的試點中,認罪認罰案件不起訴處理的占9.1%,免予刑事處罰的占1.3%,判處緩刑的占36.6%,判處管制、單處附加刑的占2.1%;全國檢察機關提出確定刑量刑建議占比33.5%,量刑建議法院采納率達81.6%;非羈押和非監(jiān)禁刑的比例明顯提高。?參見薛應軍:《“兩高三部”發(fā)布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指導意見》,載《民主與法制時報》2019 年10 月26 日??梢哉f,在認罪認罰案件中值班律師還是大有可為的。
當然,這里的“量”絕不是說有值班律師就是實現(xiàn)了刑事辯護全覆蓋,而是說通過完善值班律師制度是我國當前實現(xiàn)全覆蓋比較可行的路徑。從完善值班律師制度來看,首先是職能定位亟需明確。根據相關試點文件,值班律師和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是兩種不同的身份,承擔不同職責,值班律師提供的是初期的、即時的、高效的法律幫助而非辯護。如上文所述,值班律師的定位亟需完善,應作為辯護律師并享有辯護人所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其次,補貼標準亟待提高。雖然值班律師是廣義的法律援助,但畢竟是新提法,在沒有明確細化標準的情況下,地方協(xié)調財政預算時會比較困難。實踐來看,補貼標準相比法律援助律師仍然較低,而過低的待遇顯然無法吸引更多的律師參與。再次,工作銜接亟需理順。由于值班律師一般是輪流值班或者臨時召喚,對于認罪認罰的某一位犯罪嫌疑人而言,值班律師并不具有一對一的確定性。值班律師不能全程連貫提供法律服務,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服務質量并會增加一些重復的工作量。
從“質”上提升刑事辯護全覆蓋的關鍵是要保障辯護律師的權利。如果辯護律師的相關權利沒有真正得到保障,全覆蓋就很容易淪為一種形式。從理論上來看,“律師享有與其當事人相同的(免責)特權,可自由而不受約束地陳述每個事實,合法地根據有助于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法律原則與實踐來使用每個論點與評論,宣稱和捍衛(wèi)當事人的權益并保護當事人的自由與生命,應該小心翼翼地警惕著任何限制此類特權的企圖?!?參見[英]麥高偉、路加·馬什《:英國的刑事法官:正當性、法院與國家誘導的認罪答辯》,付欣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215~216頁。
辯護律師權利保障的重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知情權,應將與訴訟有關的信息及時告知辯護律師,公安司法機關可以通過信息化途徑及時將相關信息公開,而當前各地司法信息化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正是很好時機。實踐調研發(fā)現(xiàn),法律援助類案件尤其是值班律師類案件中,存在公安司法機關有意無意地忽略告知權利的情況,使得相關律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很難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務。其次是會見權。如在日本,會見權“是在押犯罪嫌疑人為了能夠獲得辯護人的援助而在刑事程序法上享有的最重要的基本權利,同時從辯護人的角度看,會見權也是犯罪嫌疑人最重要的固有權利之一”,這種權利“來源于憲法的保障”。?參見最判昭和53-7-10民集32-5-820,杉山案件;最大判平成11-3-24民集53-3-514,安藤、齊藤案。[日]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第七版)》,張凌、于秀峰譯,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第182頁。再次是閱卷權。律師閱卷權對于辯護是至關重要的,法律援助律師及值班律師的閱卷權都應當得到保障,不得限制辯護律師合理的閱卷次數和時間。
另一方面,公安司法機關應當尊重律師的辯護意見,受到尊重也是律師的權利。在刑事辯護全覆蓋背景下,公安司法機關應當充分聽取并重視律師的辯護意見,對于律師依法提出的辯護意見未予采納的,應當作出有針對性的分析,說明不予采納的理由。在與律師的訪談中,不少律師指出,在認罪認罰案件中,很難與檢察官溝通,更不用說協(xié)商了。實踐中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律師想找檢察官,但檢察官說沒時間,僅接受電話溝通;另一種是私人關系很好,采用私下溝通。實際上,這兩種溝通方式都不合適,最合適的應該是律師到司法機關采用一種公開的方式進行互動。但實踐中檢察官和法官常常沒有給律師這樣的機會,而律師和檢察官、法官的溝通與互動很重要,檢察官、法官充分聽取律師的辯護意見也是公正司法的基本要求。
一是應當明確程序違法的后果。法律規(guī)定了司法公開、律師會見、閱卷等一系列程序,但一旦程序違法沒有法律上的后果就會使得正當程序落空。如不允許或不協(xié)助律師閱卷、未履行通知辯護職責等,應當有明確的法律后果,即第二審人民法院發(fā)現(xiàn)第一審人民法院有上述情況,導致被告人的法定訴訟權利被剝奪或者限制,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應當認定符合《刑事訴訟法》第238條第3項規(guī)定的情形,裁定撤銷原判,發(fā)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二是應當明確法律援助是一種國家責任。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與刑事辯護全覆蓋緊密相關。法律援助應該是一種國家的責任,而不應被視為每個律師的義務。從制度的角度來看,應建立多層次經費保障機制,加強法律援助經費保障,確保經費保障水平適應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需要。包括協(xié)調財政部門合理確定、適當提高辦案補貼標準并及時足額支付;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展政府購買法律援助服務。比如像長三角、大灣區(qū)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完全有條件先做起來,在經費上給予相關保障,提高辦案津貼,試點政府購買法律援助服務,使得法律援助服務能夠真正有生命力,使得律師真正愿意參與和廣泛參與。
三是應當明確刑事辯護全覆蓋的質量標準。形式上做到全覆蓋是容易的,而實質上做到全覆蓋就必然要求明確相關的質量標準。從現(xiàn)在值班律師的實踐來看,全覆蓋的質量還不高,確有律師在參與法律援助的時候責任心不夠、積極性不高,這背后主要是法律援助及值班律師制度尚需完善,個別律師的職業(yè)道德也還有待提高。甚至個別案件中出現(xiàn)當事人明確提出不要律師,這將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對律師行業(yè)是有傷害的,所以每位律師應真正把提高全覆蓋的質量和刑事辯護的職責與使命聯(lián)系起來。應建立刑事辯護全覆蓋的質量標準,法律援助機構應加強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jiān)督管理,嚴格案件質量評估標準,規(guī)范案件評估程序,建立刑事案件律師辯護跟蹤制度和資源采集共享制度,綜合采取第三方評估、交叉評估、日常評估等方式和旁聽庭審、回訪等措施,全面掌握辯護律師辦理案件質量情況,不斷提高法律援助的案件質量。
刑事辯護全覆蓋正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試點,值班律師制度的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2019年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發(fā)布《關于擴大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范圍的通知》,決定將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期限延長,工作范圍擴大到全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意見——人民法院第五個五年改革綱要(2019—2023)》要求:“進一步支持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完善工作銜接機制,充分保障刑事辯護律師依法執(zhí)業(yè)權利?!?從地方層面來看,各地正在紛紛出臺刑事辯護全覆蓋的實施方案,細化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的覆蓋范圍,規(guī)定被告人未獲律師辯護時的程序制裁,完善辯護律師的執(zhí)業(yè)保障機制。例如,湖北省《關于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湖南省《關于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的辦法》,山西省《關于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實施意見》,山東省《關于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的實施辦法》等。但是,作為刑事司法一部分的職務犯罪追訴過程,卻正成為改革的盲點。隨著2018年《監(jiān)察法》的出臺及《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我國監(jiān)察體制改革完成了基本的頂層設計,《監(jiān)察法》和《刑事訴訟法》的銜接問題也有了基本的規(guī)范,?參見程雷:《刑事訴訟法與監(jiān)察法的銜接難題與破解之道》,載《中國法學》2019年第2期。但對于監(jiān)察調查與刑事辯護的銜接問題卻仍然是未破題的難題。
我國監(jiān)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整合反腐敗資源力量,形成集中統(tǒng)一、權威高效的反腐敗體制。監(jiān)察委員會管轄的88個罪名,不僅有檢察機關轉隸的反貪反瀆案件,還有的罪名原來是由公安機關負責偵查的,?監(jiān)察委管轄的六大類88個職務犯罪案件罪名,主要由單獨管轄的四大類和部分管轄的兩大類組成。其中,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四類55個罪名的犯罪案件由監(jiān)察委單獨管轄;公職人員在行使公權力過程中發(fā)生的重大責任事故和其他犯罪案件共計30個罪名,監(jiān)察委按照主體是公職人員、客觀方面是行使公權力過程中這兩個必備要件進行專門管轄,同時公職人員涉嫌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對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行賄罪也是由監(jiān)察委專門管轄。已經形成了依法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進行監(jiān)察,負責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的調查。
監(jiān)察體制改革中,紀檢和監(jiān)察機關合署辦公,可以說是辦案分工不分家,職務違法調查和職務犯罪調查整合在了一起。也因此,有人認為違紀中不存在刑事辯護律師的問題,違紀行為的調查中不應該有辯護律師參與,而違紀調查和職務犯罪調查無法進行分割,并以此為理由排除了監(jiān)察調查中的律師參與。另一方面,紀委辦案中原來的“雙規(guī)”被新的留置制度所替代,原來的“雙規(guī)”中并沒有辯護律師參與,因此有人認為留置中也不應該有律師參與。
職務犯罪案件中,很多辦案人員認為律師是辦案過程中最不穩(wěn)定的因素。原因在于兩者“對抗”還是強過“合作”,出現(xiàn)過辦案人員讓律師做腐敗案件當事人的工作,但最終律師反而告訴當事人,辦案人員在某些方面證據不充分,一定要咬死不松口。對律師的不信任也是有其來由:委托律師畢竟是商業(yè)活動,本質上還是逐利的。另外,不信任其實是相互的,如某省檢察院之前曾主推一個遠程視頻會見項目,但推開以后一段時間便進行不下去了,幾乎沒有律師敢用遠程視頻去會見。因為律師擔心這個視頻會見會被全程錄音錄像,所以律師寧愿跑一趟。
監(jiān)察委員會已經有嚴格的內部程序和監(jiān)督機制,并且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zhí)法部門有相互制約機制,因此,有人認為這已經能夠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不需要律師的介入。監(jiān)察調查權的內部運行具有行政機關層層審批的特色,具有內部監(jiān)督的機制,《監(jiān)察法》對監(jiān)察人員的監(jiān)督、對監(jiān)察調查程序的內部監(jiān)督、被調查人員的申訴救濟等都作出了規(guī)定。同時,《監(jiān)察法》第4條規(guī)定:“監(jiān)察委員會依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監(jiān)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監(jiān)察機關辦理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案件,應當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zhí)法部門互相配合,互相制約?!边@里的“互相制約”是指監(jiān)察機關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zhí)法部門之間應當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相對獨立地履行職責,形成有效的制約與監(jiān)督關系。之所以要求監(jiān)察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相互制約,旨在通過國家機關間的職權分工形成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保障各個機關都能正確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職責。?參見馬懷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監(jiān)察法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頁。
然而,上述理由都不能成為排斥律師參與職務犯罪案件的充分理由,也不應成為進一步推進監(jiān)察體制改革的阻礙。主要理由如下:首先,調查包括違紀和犯罪兩個方面,并不能否定職務犯罪追訴屬于刑事司法的范疇。違法和犯罪是可以相區(qū)分的,只要進入犯罪追訴階段,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便需要按照刑事司法的規(guī)律來辦,就需要為犯罪嫌疑人提供律師的幫助和辯護。其次,權力的內部制約和互相制約,并不能成為排斥權力的外部制約的理由。對權力進行外部制約,不僅是為了控制權力本身,還是為了規(guī)范權力的行使過程,保證行使公權力的國家機關都能夠準確、有效地執(zhí)行法律,促進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再次,律師在職務犯罪案件中的有效參與是犯罪追訴的本質所決定的。在日本首倡刑事辯護制度的磯部四郎曾指出:“刑獄本為榮辱之屬、死生之判,審判一旦失其當,人非其罪而長受囹圄之苦,其甚者,身首殊處,遭不復見日月之慘。其所系,不可不謂至大至重?!?[日]穗積陳重《:續(xù)法窗夜話》,曾玉婷、魏磊杰譯,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87~88頁。復次,監(jiān)察調查要按照刑事審判的要求來收集證據,要遵循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監(jiān)察法》第33條:“監(jiān)察機關在收集、固定、審查、運用證據時,應當與刑事審判關于證據的要求和標準相一致。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案件處置的依據?!弊詈螅钪匾氖锹蓭煹膮⑴c是職務犯罪追訴法治化的必然要求。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對《監(jiān)察法》進行立法說明時,強調了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反腐敗工作,保障反腐敗工作在法治軌道上行穩(wěn)致遠,“尤其是用留置取代‘雙規(guī)’措施,并規(guī)定嚴格的程序,有利于解決長期困擾我們的法治難題,彰顯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心和自信。”?李建國《: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監(jiān)察法(草案)〉 的說明》,載《人民日報》2018年3月14日。
職務犯罪追訴是刑事司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刑事辯護全覆蓋應該涵蓋監(jiān)察調查的88個罪名。監(jiān)察機關調查期間允許律師參與是刑事訴訟構造平衡的現(xiàn)實需要。監(jiān)察機關查辦職務犯罪的力度大于檢察機關偵查的力度,“這種調查權可能會有無限擴大濫用的可能,而律師參與的平衡機制引入,可以牽制公權力潛在的任意性及其濫用,保障權利受到制度的制約。”?郭華:《監(jiān)察制度改革與監(jiān)察調查權的界限》,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18頁。我們應在堅持中國特色監(jiān)察體制的基礎上,實現(xiàn)刑事辯護全覆蓋與監(jiān)察體制改革的有效融合,主要涉及以下若干具體問題。
一是律師什么時間有權介入。參照《刑事訴訟法》第34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托辯護人”,被調查人在被監(jiān)察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留置措施之日起,律師應有權介入。值班律師制度應該適用到職務犯罪追訴過程中,通過值班律師為被調查的職務犯罪嫌疑人提供基本的法律服務,以保障職務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權利。
二是值班律師在哪里值班。我國《刑事訴訟法》第36條規(guī)定:“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在人民法院、看守所等場所派駐值班律師?!边@里的“等場所”可以解釋為包括“留置場所”,為職務犯罪被調查人被留置后的律師介入提供了空間?!侗O(jiān)察法》明確留置應當在“特定場所”進行,但尚未對特定場所作進一步說明。從當前實踐來看,有的試點地區(qū)將留置場所設在看守所,有的試點地區(qū)則設在紀委系統(tǒng)原有的辦案基地,即“雙規(guī)”場所。從便于監(jiān)督和保障人權的角度出發(fā),將留置場所確定在看守所較為合理。經過多年的規(guī)范和發(fā)展,大多數看守所已經有著較為成熟的制度規(guī)范和硬件條件,監(jiān)所檢察機構的監(jiān)督也相對到位,能夠在保證調查的同時對調查活動展開有效監(jiān)督。?參見馬懷德:《關于留置措施的思考》,載《北京日報》2018 年3月12日。
三是律師應該享有哪些權利。職務犯罪追訴與其他犯罪追訴的共性決定了,參與職務犯罪辯護的律師應該同樣享有法律所規(guī)定的會見權、知情權、閱卷權等基本權利,可以為職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詢、了解所涉嫌罪名、代理申訴控告、申請變更或解除留置措施等。對于特別重大職務犯罪案件可以適當限制,如對于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辯護律師在調查期間提出會見被留置的犯罪嫌疑人的,監(jiān)察機關調查部門應當提出是否許可的意見,在三日以內報監(jiān)察委主任決定并答復辯護律師。在有礙調查的情形消失后,應當通知留置場所和辯護律師,辯護律師可以不經許可會見犯罪嫌疑人。?可參考2012年《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46條的規(guī)定。
“有罪惡就有善行,有冷漠就有溫情,有陰影就有日光,陰陽隔著不遠,相互都能看見?!?王人博:《你看我說:一個法學者的人間情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304頁。我們對待犯罪,無論是面對殺人、搶劫、強奸等惡性犯罪,還是面對令人痛恨的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都應該秉持理性的態(tài)度。刑事辯護全覆蓋正是我們理性對待犯罪所實施的一項重要的改革。從公布的數據來看,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截至2020年1月,全國共有2195個縣(市、區(qū))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北京等14個?。▍^(qū)、市)實現(xiàn)縣級行政區(qū)域試點工作全覆蓋;全國因開展試點擴大通知辯護的法律援助案件累計達到38.7萬件,北京等11個省(區(qū)、市)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率超過80%。參見張昊:《司法行政改革破解難題——全國2195個縣試點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載《法制日報》2020年1月18日。然而,從實踐調研中反饋的情況來看,刑事辯護全覆蓋的“量”和“質”都還亟待提升,這背后是對全覆蓋及值班律師制度的定位還存在誤區(qū)?!耙环N法律體系雖已由其自身的融貫性所證成,但是它必須依循新的司法判決和立法恒久地進行重新調整”。?[荷]揚·斯密茨:《法學的觀念與方法》,魏磊杰、吳雅婷譯,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頁。我國的刑事辯護全覆蓋及值班律師制度已經有了基本的頂層設計及試點,但立法和司法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