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威權體制下的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
      ——以西南聯(lián)大為中心

      2020-02-25 16:16:09湛中樂
      關鍵詞:威權西南聯(lián)大教育部

      湛中樂 康 驍

      西南聯(lián)大因其輝煌成就而備受關注。據(jù)統(tǒng)計,中國期刊網(wǎng)1978—2008年收錄的直接相關論文高達334篇。①伊繼東、馮用軍:《中國西南聯(lián)大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一種詞頻計量分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從2009年至2018年,又增加了70多篇相關論文。②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shù)據(jù)庫中,筆者以西南聯(lián)大為主題和關鍵詞檢索到2009年以來的文獻達70多篇。最后檢索時間:2018-02-03,14:14。在既有的研究中,西南聯(lián)大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往往被歸結為民主、自由、自治和包容的氛圍,這使得西南聯(lián)大幾乎成為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象征。有學者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教育史研究中的“西南聯(lián)大神話”,并批評既有研究忽視了西南聯(lián)大的自由和民主的復雜性與多維性;③田正平、潘文鴛:《教育史研究中的“神話”現(xiàn)象——以蔡元培和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為個案的考察》,《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也有學者認為研究者往往根據(jù)現(xiàn)實需求對歷史進行“預制似的解讀”,片面提取歷史事實以論證當下決策的正當性?!爱敶髮W紛紛要求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時候,西南聯(lián)大的民主精神、科學理念、自治傳統(tǒng)、兼容并包原則、學術自由的思想、教授治校的制度等被不斷強調?!雹僖晾^東、馮用軍:《中國西南聯(lián)大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一種詞頻計量分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事實上,傳統(tǒng)觀點和批判觀點的分歧在于是否將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理想化和神圣化。批判者并未否認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只是要求研究者不能忽視其復雜性。有學者已經注意到此問題,并嘗試通過還原西南聯(lián)大所處的歷史情境的復雜性來研究其自治和學術自由,進而將西南聯(lián)大的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的實現(xiàn)歸結為如下因素:第一,知識分子犬儒主義尚未形成;第二,政府無力干預,自治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第三,開明的地方政治。②陽榮威、梁建芬:《西南聯(lián)大教育成就的歷史情境分析》,《大學教育科學》2016年第3期。第二個和第三個理由都可以歸入學術和政治的關系。學術與政治之間的矛盾是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一個基本問題,③周光禮:《學術與政治——高等教育治理的政治學分析》,《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在很大程度上是這個矛盾發(fā)展演變的產物。研究者經常用學術與政治的關系來分析西南聯(lián)大自治和學術自由,他們認為中央政府控制力的孱弱是西南聯(lián)大自治和學術自由的一個重要理由。北洋政府時期,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實屬孱弱。1927年以后,威權體制逐漸確立,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也隨之強化。④1928年北伐以后,蔣介石建立起黨國一體的權威政治,即“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一個主義”的威權體制。參見蕭功秦:《從百年變革看中國新權威主義改革模式》,《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年第4期。此時仍以中央政府控制力孱弱解釋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恐怕有失妥當。蔣介石建立的威權體制與西南聯(lián)大之間的關系或許更為復雜。申言之,本文的核心問題是,在威權體制的背景下如何實踐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

      一、威權體制向高等教育領域擴張

      中世紀的大學是指一群有志于研究學術的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團體。⑤林杰:《西方知識論傳統(tǒng)與學術自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83頁。這種團體實際上就是一種學術共同體,亦被學者稱為信任網(wǎng)絡,⑥周光禮:《學術與政治——高等教育治理的政治學分析》,《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直到今天,大學作為一種信任網(wǎng)絡的性質仍然沒有發(fā)生變化。學術共同體作為一個小的共同體始終存在于一個大的共同體之中。這個大的共同體在13—15世紀是封建國家,在16—17世紀變成了王朝國家,18世紀以后又變成了領土國家。⑦Randall Lesaffer,European Legal History: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translated by Jan Arrie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p.382.大學作為一個學術共同體必需處理其與國家這個大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在政教分離的原則確立以前,大學還受到來自宗教的壓力。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是大學與國家、宗教之間的矛盾不斷演變而發(fā)展起來的。在中國,宗教并不足以影響或控制整個社會。因此,分析西南聯(lián)大與大共同體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分析其與政府之間的關系。

      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與學術自由深受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和清華大學傳統(tǒng)的影響。從191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蔡元培、張伯苓和梅貽琦分別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和清華大學建立了現(xiàn)代大學制度。這三所大學在抗戰(zhàn)以前是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典范,再加上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逐漸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觀念。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在當時能夠實現(xiàn),一方面是因為政治上的碎片化狀態(tài)使得大學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空間,另一方面是因為“教育救國論”和“教育獨立論”成為社會思潮。1916年袁世凱去世后,南北分裂,各派軍閥紛爭不斷。軍閥們?yōu)榱嘶\絡人心,對大學的態(tài)度往往也較為寬容,例如賄選總統(tǒng)曹錕和奉系軍閥張作霖都有過尊師重教的軼事。⑧曹錕常對手下說,自己“就是一個推車賣布的老粗,什么都不懂,辦大學就得靠教授”。張作霖曾下令,政府經費的40%投入教育,并坦言自己是大老粗,什么都不懂,教育下一代,全仰仗教師。李克、沈燕:《蔡元培傳》,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版,第90-91頁。當然,軍閥們也有過很多傷害大學的行為,例如張作霖曾強行將北京九所國立大學合并為國立京師大學校,1925年東南大學易長風潮亦是軍閥爭斗的結果。①李娟:《黨化教育、大學自治與人事糾葛——1925年東南大學易長風潮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偠灾?軍閥混戰(zhàn)減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這使得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空間。

      另外,“教育救國論”和“教育獨立論”成為社會思潮,社會精英投身于教育事業(yè),致力于推動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敖逃葒钡暮诵挠^點是社會的改造和進步應該首先或者主要通過教育才能實現(xiàn)。②張?zhí)鞂?、姚輝:《我國近現(xiàn)代“教育救國思想”述評》,《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第3期。近代以來中國對外戰(zhàn)爭的不斷失敗,使得社會精英開始探索救亡之路。社會精英在探索救亡之路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教育的作用。“教育救國”的思想萌生于鴉片戰(zhàn)爭后林則徐、魏源等人的改良主義思想,在洋務運動中開始進入實踐領域。五四運動前后,國內形勢日益艱難,各種西方理論涌入。在此背景下,眾多杰出人物認為新型教育是救國救民的至上法寶,并親自推動新型教育。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教育救國論”思潮才開始消退。③吳玉倫:《教育救國思潮的形成與發(fā)展》,《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在“教育救國”思潮的影響下,無數(shù)仁人志士投身于教育事業(yè),例如,晏陽初的定縣實驗、梁漱溟的鄉(xiāng)村建設實驗、陶行知的鄉(xiāng)村教育實驗等。④張?zhí)鞂殹⒁x:《我國近現(xiàn)代“教育救國思想”述評》,《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第3期。除了農村教育改造運動外,高等教育亦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無數(shù)仁人志士投身于高等教育,例如蔡元培、張伯苓、梅貽琦、胡適、蔣夢麟,等等。他們不僅投身于國立大學的建設,而且支持私立大學的發(fā)展,例如,蔡元培不僅擔任過國立北京大學的校長,而且還參與了私立東南大學的建立。這些人不僅受“教育救國論”思潮的影響,也受到了“教育獨立論”思潮的影響?!敖逃葒摗贬槍Φ氖墙逃哪康暮椭匾?而“教育獨立論”則回答了如何辦好教育。1920年代,在學術自由觀念和辦學經費短缺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教育獨立的思潮,要求效仿西方的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擺脫政治對大學的掣肘。⑤張曉唯:《民國時期的“教育獨立”思潮評析》,《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在“教育救國論”和“教育獨立論”的影響下,現(xiàn)代大學如雨后春筍般冒出。1920年代和1930年代,政府新設了20所國立大學。⑥李木洲、劉海峰:《民國時期國立大學的設立與分布》,《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1925年,全國國立大學數(shù)量達到一個小頂峰,共有21所國立大學。⑦李濤:《民國時期國立大學數(shù)量及區(qū)域分布變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年第2期。1924年全國共有私立高等學校47所,1927—1937年全國新增私立高等學校11所。⑧周楠、李永芳:《民國時期私立高等學校述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這些學校大多效仿西方的“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模式”建立了現(xiàn)代大學制度。私立高等學校大多建立了董事會、校長和評議會并立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⑨劉根東、何洪艷:《民國時期私立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主要特征及其借鑒》,《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10期。國立大學則建立了校長和評議會并立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

      中央政府控制力孱弱、“教育救國論”和“教育獨立論”成為社會思潮是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的發(fā)展背景。在此背景下,這三所高校得以建立自治、民主和保障學術自由的內部治理結構。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基本上繼承了這三所高校的傳統(tǒng)。但是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時代背景與前三者稍有不同,一方面蔣介石逐步建立起威權體制,另一方面隨著抗戰(zhàn)的爆發(fā),威權體制強化。威權體制的建立和強化使得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與前述三校有所區(qū)別。

      1927年,國民黨在形式上統(tǒng)一全國,次年國民黨頒布了《中國國民黨訓政綱領》,政權被托付給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國民黨的威權體制得以建立。其基本特征是“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一個主義”,實際上就是以黨治國。其組織聚合力、意識形態(tài)聚合力、政黨動員力和政府執(zhí)行力遠遠強于北洋時期的軍事強人體制。⑩蕭功秦:《從百年變革看中國新權威主義改革模式》,《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年第4期。威權體制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勝利,使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逐漸增強,中央政府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的領導者、組織者和監(jiān)督者。從1927年到抗戰(zhàn)前夕,中央政府從意識形態(tài)、組織、經費等方面加強了對高等學校的控制。

      在意識形態(tài)上,國民黨的中央政府通過黨化教育政策和三民主義教育政策實現(xiàn)了對高等教育領域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1928年8月,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統(tǒng)一革命理論案》,要求“定一個言論標準來,令全體黨員遵照標準發(fā)表”。①《統(tǒng)一革命理論案》,榮孟源:《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頁。此項法案之目的是在黨內統(tǒng)一意識形態(tài)。在《統(tǒng)一革命理論案》通過之前,國民黨就已經在兩廣推行“黨化教育”政策,以實現(xiàn)對教育領域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所謂“黨化教育”,實際上就是以訓練黨員的方法訓練學生。1927年,“黨化教育”在全國鋪開,各地紛紛出臺“黨化教育”政策。②具有代表性的是蔣夢麟起草的《黨化教育大綱》:一、以本黨(中國國民黨)訓練黨員之方法訓練學生。二、以本黨的紀律為學校規(guī)約。三、根據(jù)孫文學說(行易知難)及民族主義第六講,建設新道德應從求知入手。四、依訓政時期國家的組織為學生自治的組織。五、以三民主義之中心思想確定學生的人生觀。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10卷)教育的變革與發(fā)展》,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22-123頁。“黨化教育”政策將培養(yǎng)學生與培養(yǎng)黨員等同起來,混淆了政治系統(tǒng)與學術系統(tǒng)。如果將知識的傳授和發(fā)現(xiàn)作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任務,那么“黨化教育”政策顯然會妨害這一任務的實現(xiàn)。“黨化教育”政策全面鋪開之后,受到了教育家們的諸多批評。例如,陳獨秀就公開聲稱,將來是否要搞黨化妓院。1928年5月,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決議:“廢止黨化教育名稱,代之以三民主義的教育?!雹邸兜谝淮稳珖逃龝h報告》,《大學院公報》1928年第7期。轉引自駱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高等教育立法》,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03頁。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將“三民主義”確立為中華民國教育的宗旨:“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持社會生存,發(fā)展國計民生,延續(xù)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fā)展,以促進世界大同?!雹堋兜诙沃袊逃觇b》,商務印書館1948年版,第22頁。轉引自駱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高等教育立法》,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03-104頁。在實施方針上,該法案要求各級教育將三民主義貫穿到課程和課外作業(yè)之中,實際上是要求教育發(fā)揮民主勝任的功能,即增強公民個人認知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建設現(xiàn)代國家。與“黨化教育”政策相比,“三民主義”教育政策對高等教育的控制有所放松,不再堅持以訓練黨員的方法訓練學生。

      在組織上,南京國民政府通過改革行政組織和大學的組織結構,基本上實現(xiàn)了對高等學校的組織控制。一方面,南京國民政府重新組織了教育行政體制。北洋政府時期實行三級管理模式,中央設教育部,各省區(qū)設教育廳,地方設教育局。教育部直接管理教育廳,教育廳直接管理教育局。由于軍閥混戰(zhàn),這種中央集權式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基本上處于一種應然狀態(tài),并不具有實際效果。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后,蔡元培等人建議效仿法國設立大學院和大學區(qū),以確保教育獨立于政治之外,改掉教育行政部門的官僚化習氣,推行教育行政學術化。⑤秦凌:《民國時期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第39-41頁。然而,大學院和大學區(qū)制與“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一個主義”的威權體制根本上是不相容的。⑥大學院和大學區(qū)制失敗的理由可參見楊衛(wèi)明、黃仁賢:《中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非凡嘗試——民國時期的“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10期。南京國民政府最終撤銷了大學院和大學區(qū),恢復了教育部和教育廳制。在不斷的改革過程中,中央政府的教育行政組織逐漸完善,并實現(xiàn)了對全國高等教育的控制。另一方面,南京國民政府于1929年制定《大學組織法》,改革高等學校內部權力結構。北洋政府時期,高校內部管理體制建立在“教授治?!钡幕A上,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高校內部管理體制建立在“教授治學、校長治校”的基礎上。在“教授治?!钡捏w制下,教師控制了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在“教授治學、校長治?!斌w制下,教師對校內權力的影響退縮到學術領域,行政權力在校內管理體制中獲得主導地位。

      在經費上,南京國民政府逐漸規(guī)范高等教育經費的來源與分配。北洋政府時期,教育經費經常被軍閥侵占和挪用。為扭轉此種積弊,蔡元培在大學院改革過程中提出《教育經費獨立案》,主張實行教育會計獨立制度,但是各地方政府仍然陽奉陰違,教育經費獨立制度無法推行。實踐證明,教育經費只有依賴中央權威才能獲得保障。隨著教育部的重新設立,教育部于1930年頒布《確定教育經費計劃及全方案經費概算》,規(guī)范教育經費的來源與分配。從高等教育經費保障這個角度來看,威權體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擴張符合高等教育當時的發(fā)展需要。

      從1927年到1937年,一方面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繼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威權體制逐漸建立并向高等教育領域擴張。全面抗戰(zhàn)開始以后,天平逐漸向威權體制傾斜。盧溝橋事變以后,整個國家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所有的文化教育“圍繞著抗戰(zhàn)這個主題生動活潑地呈現(xiàn)出來,并且準備著下一個歷史時期的轉變”①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第1卷):近代中國歷史進程概說》,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頁。。換言之,抗戰(zhàn)和建國成為時代的主題,并輻射到高等教育領域。1938年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國民黨抗戰(zhàn)建國綱領》和《戰(zhàn)時各級教育實施方案綱要》規(guī)定了抗戰(zhàn)時期基本的教育政策。此時的教育政策與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基本上背道而馳。《中國國民黨抗戰(zhàn)建國綱領》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一和三十二條規(guī)定了戰(zhàn)爭期間的教育政策,核心主張是教育服務于抗戰(zhàn)。②《中國國民黨抗戰(zhàn)建國綱領》,1938年4月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收錄于榮夢源主編、孫彩霞編輯:《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下),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版,第484-488頁。1938年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還通過了《戰(zhàn)時各級教育實施方案綱要》,提出了九項方針和十七項要點。③《戰(zhàn)時各級教育實施方案綱要》,1938年4月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收錄于羅廷光:《教育行政》(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80-283頁。該綱要認為教育的缺點在戰(zhàn)爭中徹底暴露出來,需謀求根本之挽救。在方針上,該綱要提出“教育目的與政治目的一貫”,否定了教育獨立論。相關措施包括:每一學校之設立及每一科系之設置,均應規(guī)定其明確目標與研究對象,務求學以致用;從速制定各級學校教師之資格審查辦法;實行導師制,導師負責學生的品格修養(yǎng)與公民道德訓練;中等以上學校一律采取軍事管理辦法;設立全國最高學術審議機關,提高學術標準。這樣一些措施實際上是將教育當成了實現(xiàn)政治的工具,必然會危害到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箲?zhàn)的到來使得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國民黨對教育的控制?!耙粋€信仰,一個領袖,一個政府”的威權體制在教育領域的擴張加速。

      總之,威權體制建立以后逐漸向高等教育領域擴張,高等教育中習以為常的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觀念開始受到挑戰(zhàn)。抗戰(zhàn)開始以后,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受到的沖擊愈發(fā)嚴重。但令人驚奇的是,西南聯(lián)大仍然被人們視為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的象征。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威權體制的沖擊?威權體制中的哪些因素為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留下了生存空間?

      二、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

      政治體制的威權化伴隨著全面抗戰(zhàn)的到來而加深,政府對高等學校的控制日益強化,主要表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組織和教師資格三個方面。

      首先,意識形態(tài)教育組織化和常規(guī)化。盡管抗戰(zhàn)以前,三民主義教育就已經在高等學校推行,但是高等學校在三民主義教育的實施方面尚具有較大的自主權,能夠依本校實際情況開展。胡適在1937年廬山談話上再次重申大學教育避免政治干預的基本觀點,反對國民黨現(xiàn)任官吏擔任大學校長或董事長,反對國民黨干預大學教師聘任、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④柳軼:《1919—1949年國民黨對學生運動的控制研究》,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頁。但是胡適的發(fā)言并未引起國民政府的重視,國民政府決定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領域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國民政府決定在高等學校統(tǒng)一設立訓導處,推行訓導制度。所謂訓導制實際上包括“訓育制”和“導師制”,訓育制將德育與政治教育相結合,導師制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配備一位導師負責管理學生的思想、學業(yè)和生活。1938年3月,教育部設立“訓育研究委員會”,1942年3月改為“訓育委員會”,專門推進各級學校的訓育工作。1938年2月,教育部制定了《青年訓練大綱》,規(guī)定了訓育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向學生灌輸國民黨的黨義,使得學生自覺踐行國民黨黨義。1938年3月,教育部制定了《中等以上學校導師制綱》,正式實施導師制。

      其次,組織控制更加嚴密。大學院和大學區(qū)改革失敗后,南京國民政府于1928年12月頒布《中華民國教育部組織法》,重新組織教育部。新成立的教育部負責管理全國學術和教育行政事務,內設高等教育司執(zhí)掌有關高等教育的各類事項:關于大學教育及專門教育事項,關于各種學術機關之指導事項,關于學位授予事項,關于其他高等教育事項。①廣少奎:《重振與衰變: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教育部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頁。此后,國民政府雖然修正《教育部組織法》多達十次,但是教育部的職權基本保持不變。盡管如此,教育部的職員總數(shù)和部設委員會的數(shù)量卻在抗戰(zhàn)期間不斷增加。1931年,教育部部屬人數(shù)大約130余人,到1940年時教育部部屬人數(shù)已經激增至200余人。②廣少奎:《重振與衰變: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教育部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頁。抗戰(zhàn)期間,教育部設立的有關高等教育的委員會包括大學用書編輯委員會(1939)和學術審議委員會(1940)。③尤其要注意學術審議委員會。該會有助于改革高等教育和促進學術研究,但是該會也開政府組織學術審議制度之先河,是學術集權化的表現(xiàn)。參見張瑾:《抗戰(zhàn)時期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論述》,《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除了教育部的擴張,組織控制強化還表現(xiàn)為政府對大學內部組織設置的控制。盡管1929年《大學組織法》已規(guī)定高等學校的組織結構,但是各校內設機構仍由各校自行擬定,名稱分歧亦多,如數(shù)學系與算學系的分歧。為統(tǒng)一各高等學校內設機構,教育部于1939年制定了《大學行政組織補充要點》,統(tǒng)一各高校內設機構的設置。④《大學行政組織補充要點》,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教育》,鳳凰出版社1997年版,第699-700頁。

      再次,嚴肅教師資格。北洋政府時期,高等學校教師薪俸、晉升與撫恤等逐漸規(guī)范化,但是高等學校教師的聘用標準仍由各校自行設定。1929年《大學組織法》將大學教員分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四級。1940年,教育部頒布《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資格審查暫行規(guī)程》,明確各級教員的資格。高等學校在任職條件上放寬標準必須經過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通過。該規(guī)程設置的資格主要是學歷、職業(yè)經歷和學術成果方面的條件,對于提高學術標準是有益的。⑤該規(guī)程的具體內容參見駱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高等教育立法》,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25-126頁。然而,一旦教員資格由教育部統(tǒng)一規(guī)定,高等學校在教師聘用上的自主空間就大大縮小了。

      政府控制強化對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總體而言西南聯(lián)大仍然能夠維持一定程度的自治和學術自由。介紹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的著作不勝枚舉,毋庸贅言。本文僅從校內體制的民主化和西南聯(lián)大抵制政治干預的角度簡要介紹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

      在校內體制上,西南聯(lián)大的校內治理體制民主化程度雖然降低,但是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民主傳統(tǒng)一直保存下來。西南聯(lián)大雖然也設立了校務會議和教授會,但是校務會議和教授會并不經常召開,學校的日常事務和部分重要事務實際上由常務委員會處理,而常務委員會由教育部任命。盡管校內治理體制的民主化程度降低了,但是西南聯(lián)大在很多事務的處理上深受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校的民主傳統(tǒng)的影響?!缎諘h組織大綱》和《教授會組織大綱》雖然由常務委員會制定,但是這兩份組織大綱仍然規(guī)定一些重要事務須提交校務會議或教授會審議。例如,校務會議審議如下事項:“(一)本大學預算及決算;(二)大學學院學習之設立及廢止;(三)大學各種規(guī)程;(四)建筑及他項重要設備;(五)校務改進事項;(六)常務委員會交議事項?!雹蘅傆[卷,第105頁。教授會審議如下事項:“(一)教學及研究事項改進之方案;(二)學生導育之方案;(三)學生畢業(yè)成績及學位之授予;(四)建議于常務委員會或校務會議事項;(五)常務委員會或校務會議交議事項。”⑦總覽卷,第111頁。此外,1938年10月18日,常務委員會還議決:“本校常務委員會開會時,請本校各院、處長列席?!雹嗟诰攀淮螘h,第70頁。在一些重大事務的處理上,民主傳統(tǒng)的作用尤其重要。例如,在“一二·一”反內戰(zhàn)的民主運動過程中,從1945年11月29日到1945年12月26日短短一個月,教授會先后召開9次會議研究當時局勢,采取應對之策,而此前教授會一個學期開會次數(shù)通常不超過兩次。

      在學術問題上,西南聯(lián)大堅持學術標準,自覺抵制教育部的干涉。聯(lián)大的抵制行動集中表現(xiàn)在學系設置和課程設置上。1939年教育部發(fā)布訓令,要求統(tǒng)一學系的名稱與設置,原則上禁止兩個以上的學門合成一個系,如確有必要須報經教育部核定。①《教育部關于大學及獨立學院院系名稱設置的訓令》,王學珍主編:《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史料(一)》,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138頁。西南聯(lián)大當時的學系設置與教育部的規(guī)定尚存在距離,尤其是哲學心理學系、歷史社會學系、地質地理氣象學系都是由兩個以上的學門合并組成。但是,西南聯(lián)大并未一味迎合教育部的要求,反而以三校的歷史和設備為由決定暫時維持原狀。②《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關于院系名稱的呈文》(1939年9月23日),王學珍主編:《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史料(一)》,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137頁。直到1940年,隨著學生人數(shù)的增多,再加上歷史學和社會學確實相差甚遠,校務會議才將歷史社會學系分成歷史學和社會學兩個系。③《關于歷史社會學系分為歷史學及社會學兩系的呈文》(1940年6月10日),王學珍主編:《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史料(一)》,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頁。在課程設置問題上,西南聯(lián)大的抵制行動更為明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后,教育部多次謀求統(tǒng)一高等教育課程,但是直到抗戰(zhàn)爆發(fā)前,教育部仍未完成這一任務。④廣少奎:《重振與衰變: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教育部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272頁。1938年,教育部又啟動統(tǒng)一大學課程的工作。當年9月,教育部出臺了《文、理、法三學院共同課目表》。教育部此舉遭到了西南聯(lián)大的強烈反對。西南聯(lián)大常務委員會將《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務會議就教育部課程設置諸問題呈常委會函》略加刪改抄送教育部。該函從大學多元發(fā)展、教育部權能不分、教材的穩(wěn)定性、教授地位與教學自由、教育部官員的德行等五個方面質疑了教育部統(tǒng)一大學課程設置的舉措。⑤《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務會議就教育部課程設置諸問題呈常委會函》(1940年6月10日),王學珍主編:《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史料(一)》,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頁。在西南聯(lián)大的抵制和呼吁之下,教育部最終默許了高校變通執(zhí)行有關教學工作的各項訓令,實際上就是放棄統(tǒng)一高校課程。此外,西南聯(lián)大能夠將政治與學術區(qū)分開來,分屬于不同政治派別的教師和學生往往能夠統(tǒng)一到學術自由的旗幟之下。

      三、威權體制下如何實踐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

      盡管威權體制與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相沖突,但是西南聯(lián)大的歷史表明,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可以在威權體制的夾縫中生存。事實上,德國的歷史早已證明這一點。德國統(tǒng)一以后的三十多年里,德國的學術自由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德國的政體實為開明君主專制。質言之,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完全可以在威權體制的縫隙中生存。那么,西南聯(lián)大為何能夠生存下來?有學者將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氛圍歸結為特殊歷史情境的產物。例如,知識分子犬儒主義尚未形成;政府無力干預,自治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開明的地方政治對學術自由的作用。⑥西南聯(lián)大的學術獨立和自由的實現(xiàn)可以歸結為如下因素:知識分子犬儒主義尚未形成;政府無力干預,自治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開明的地方政治對學術自由的作用。參見陽榮威、梁建芬:《西南聯(lián)大教育成就的歷史情境分析》,《大學教育科學》2016年第3期。這樣一種歸納不無道理。但是,僅僅把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歸結于外部因素,忽視威權體制本身存在容納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可能性似乎不太妥當。本文要解決的問題是,威權體制的哪些內部因素使得其能夠允許一定限度的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存在。

      首先,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存在取決于其在政治目的上與威權體制的一致性。政治生活就是不斷地進行價值選擇,而價值選擇的最終依規(guī)就是形成特定的政治目的。政治目的一旦形成就會對政治生活的性質、政治手段的選擇、政治的根本任務和政治秩序的發(fā)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⑦彭定光:《論政治目的的道德定位》,《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6期。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具有公共屬性和公共價值,難免卷入政治生活之中。無論在德國還是美國,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實際上都承擔著一定的政治功能。1806年,普魯士在戰(zhàn)爭中敗給了法國,民族危機迫使普魯士進行改革。洪堡、費希特、施萊爾馬赫等人主張通過舉辦新大學來振興國家,反對國家干預大學。①冒榮:《遠去的彼岸星空——德國近代大學的學術自由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在德國,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承擔著復興大學、復興民族的政治任務。即便在美國,傳統(tǒng)觀點將學術自由視為一種特殊的言論自由,其政治目的在于促進民主自治。也有學者將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區(qū)分開來,認為言論自由服務于民主正當,而學術自由服務于民主勝任。②羅伯特·波斯特:《民主、專業(yè)知識與學術自由——現(xiàn)代國家的第一修正案理論》,左亦魯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6-60頁。這種觀點實際上仍然承認學術自由存在政治功能。只不過在威權體制下,這種目的上的一致性尤其重要。質言之,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政治目的符合威權體制確立的政治目的時,它們才會有機會在威權體制下生存下來。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之所以能夠維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政治目的上與威權體制一致。

      事實上,執(zhí)掌西南聯(lián)大的梅貽琦、蔣夢麟和張伯苓都承認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具有改造社會拯救國家的政治目的。梅貽琦的《大學一解》一文將中西方大學的目的歸于“不外使群中之己與眾己所構成之群各得其所遂生之道”③《大學一解》,王學珍主編:《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史料(一)》,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頁。,具體說來包括“明明德”和“新民”二者,“明明德”指認識自我的功能,“新民”指大學的政治功能。大學的“新民”目的的實現(xiàn)離不開“自由探討之風氣”,即學術自由。在梅貽琦那里,學術自由是大學實現(xiàn)“新民”這一政治目的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是新文化和進步的泉源。④李碩豪:《梅貽琦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蔣夢麟也認為教育是一門利群的科學,即儒家的“明德新民”“己欲立而立”。社會和國家的進步依賴于教育和學術的發(fā)展,而教育的準則是學術。⑤張翼星:《蔣夢麟在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的作用與貢獻》,《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1年第6期。蔣夢麟一方面強調學術具有高于政治的永恒價值,學術不應涉足政治,保持一定的獨立,另一方面也承認教育和學術承擔著政治功能,教育和學術在政治是非和正義標準問題上責無旁貸。張伯苓似乎并未論述過學術自由的理念,但是其辦學實踐堅持著學術自由的基本精神。⑥高建國、晏祥輝、李杰:《西南聯(lián)大“三常委”辦學理念差異與契合》,《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張伯苓在辦學的過程中亦堅持了公共精神,即以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作為辦學的目標。⑦宋秋蓉:《私立時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公共精神的研究》,《江蘇高教》2012年第4期。梅貽琦、蔣夢麟和張伯苓的觀念反映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救國論和教育獨立論思潮,教育獨立是手段,教育救國是目的。通過教育培養(yǎng)新民、改造國家和社會與國民黨的抗戰(zhàn)建國主張本質上都是“救亡”,所以威權體制能夠容忍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與學術自由。

      其次,西南聯(lián)大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存在取決于威權體制本身所必不可少的執(zhí)行彈性。自秦漢以來,“中央權威一統(tǒng)而治”是中國國家政權組織的基本特點。1840年以后,這種政體在內憂外患背景之下逐漸瓦解。袁世凱死后,中央政府徹底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國家四分五裂。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后,采取戰(zhàn)爭和政治等多種手段基本上恢復了“中央權威一統(tǒng)而治”的局面。受龐大的治理規(guī)模的拖累,“中央權威一統(tǒng)而治”的政體有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中央統(tǒng)轄權和地方治理權之間的緊張關系。⑧周雪光:《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版,第18-20頁。權力和資源越往中央集中,各地區(qū)和各部門有效治理的能力越低;各地區(qū)和各部門的治理權限越大,對中央權威的威脅也越大。為解決此種張力,中央權威一方面強調決策的統(tǒng)一性,另一方面明確授予或默許各地方和各部門具有執(zhí)行的靈活性。此種執(zhí)行靈活性以中央權威和決策統(tǒng)一性為前提。如果我們把高等院校視作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基層權力組織,那么前述分析框架也可以用來分析威權體制下的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事實上,西南聯(lián)大作為國立大學當然是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基層權力組織。一旦我們運用決策統(tǒng)一性和執(zhí)行靈活性這對概念分析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南京國民政府制定了一套嚴密的有關高等教育的法令,內容涉及教育宗旨、大學組織、教員資格、學分制、課程設置等多方面,⑨相關法案參見駱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高等教育立法》,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90-198頁。所謂的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實質上不過是中央政府授予或默許的西南聯(lián)大執(zhí)行前述法令的靈活性。例如上文提到的學系設立問題和課程設置問題,教育部或通過立法明確授予西南聯(lián)大等高校自主決定的空間,或默許西南聯(lián)大等高校靈活變通教育部出臺的統(tǒng)一課程。除了頒布一套嚴密的法律,中央政府還經常發(fā)布許多行政命令,要求西南聯(lián)大等高校執(zhí)行。對于這些行政命令,西南聯(lián)大有時也會主動靈活地執(zhí)行。例如,1935年,教育部發(fā)文要求各級學校將蔣介石所言的“禮義廉恥”定為校訓,但是1938年11月26日西南聯(lián)大常務委員會仍然將校訓定為“剛毅堅卓”①第九十五次會議,第74-75頁。,只不過西南聯(lián)大表面上不行文張揚“剛毅堅卓”之校訓。②高建國、晏祥輝、李杰:《西南聯(lián)大“三常委”辦學理念差異與契合》,《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再次,中央政府的自我克制(權力的自我克制)是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能夠在威權體制的夾縫中生存的另一個內部因素。在威權體制之下,盡管各地方或各部門在執(zhí)行上享有一定的靈活性,但中央政府有權隨時限縮或取消執(zhí)行上的靈活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央政府會任性妄為,在許多爭議的處理上中央政府通常會自我克制。原因是,權力天然具有界限,就像大炮和望遠鏡一樣。③“在一定的限度內,你把它(大炮)造得越長,它的威力就越大,一旦你超過這個限度,它的威力就會下降?!薄霸谝欢ǖ南薅葍?你把它(望遠鏡)造得越大,它就越有力;超過了這個界限,不可抗拒的自然就會使你希望他完美的一切努力違背你的初衷。”梅斯特:《主權之研究》,《信仰與傳統(tǒng):邁斯特文集》,馮克利、楊日鵬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5頁?!盀榱吮4孀约?它(權力)必須自我克制,必須永遠使自己與那個界限保持距離,它最極端的努力一旦達到這個界限,就會導致自身的毀滅?!雹苊匪固兀骸吨鳈嘀芯俊?《信仰與傳統(tǒng):邁斯特文集》,馮克利、楊日鵬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5頁。出于自我保存的需要,中央政府有時會自我克制,避免過度干涉各地方和各部門。中央政府的這種自我克制在西南聯(lián)大的校歌審定案和課程設置問題上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1939年7月11日,西南聯(lián)大常務委員會會議通過了校歌,并呈報教育部。令人吃驚的是1939年12月2日,教育部突然發(fā)出訓令,認為西南聯(lián)大校歌“系西洋成曲,似未能表現(xiàn)校歌特具之精神,令即行作曲配詞……”⑤黃恩德主編:《云南文史資料選輯:內遷院校在云南》(第53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頁。,此訓令受到梅貽琦的批評。后來,教育部似乎意識到訓令的荒唐之處,遂不再堅持執(zhí)行此項訓令。事實上,權力的自我克制這個因素很難說是威權體制所特有的。自我克制在所有的權力現(xiàn)象中都可以找到足跡,民主政體中的權力也會存在自我克制的現(xiàn)象。本文之所以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加以討論,是因為權力的自我克制對于威權體制以及威權體制之下的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尤其重要。在威權體制之下,如果權力一旦脫韁,不再自我克制,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坍塌。

      四、結論

      通過討論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學術自由與威權體制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大學自治、學術自由與威權體制存在一定的張力,但是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仍然可以在威權體制的夾縫中生存。第二,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存在復雜性和多維性,我們不能將西南聯(lián)大的自治和學術自由作為想象的異邦。第三,從威權體制的內部視角來看,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要在威權體制下生存,依賴于如下三個因素:大學的政治目的與威權體制的政治目的一致、威權體制明確授予或者默許的執(zhí)行彈性、威權體制的自我克制。

      猜你喜歡
      威權西南聯(lián)大教育部
      西南聯(lián)大
      威權人格的起源與演變——一個社會演化論的解釋
      紀念西南聯(lián)大在昆復校(二)
      奧秘(2020年10期)2020-11-06 07:36:19
      由西南聯(lián)大想到的
      公民與法治(2020年4期)2020-05-30 12:31:38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節(jié)選)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8
      教育部召開座談會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新課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4
      威權領導、員工沉默行為與員工績效關系研究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項目2018年減至35個
      我校兩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開題
      環(huán)境威權主義的到來
      达尔| 五常市| 鄂托克前旗| 枝江市| 临泽县| 潼南县| 台前县| 伊春市| 安达市| 陕西省| 青川县| 秭归县| 康定县| 武清区| 奉贤区| 德安县| 平原县| 微博| 常山县| 安福县| 普格县| 大足县| 门头沟区| 湖南省| 马鞍山市| 前郭尔| 陇川县| 长丰县| 江川县| 海淀区| 和林格尔县| 神农架林区| 云龙县| 乐业县| 通州区| 安顺市| 金山区| 仙游县| 同仁县| 甘肃省|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