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婷婷
(泉州市豐澤區(qū)湖心實驗小學,福建 泉州 362000)
小學生學習寫作,應該有情有趣、循序漸進,筆者主張進階式情趣習作教學,是指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年級遞增,教師對習作教學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整個習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為習作教學目標之一,在習作教學中力求彰顯教學中的情趣,讓學生敢于表達、樂于動筆。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表明,需要層次越高,學生學習的動力越足,意志也越堅定;反之,越薄弱。[1]傳統(tǒng)的習作教學反映出的弊病是,學生為了完成作業(yè)而去寫作,這不是從學生的需要層次為出發(fā)點的。因此,學生的習作動力就顯得薄弱,寫出的文字大都比較無味。在習作教學實踐中,筆者不斷地在摸索適合小學各年級、各階段的習作教學方法和方式。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睂W生掌握了大量的寫作素材,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習作來。但學生所見所感都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小事,往往覺得沒什么可寫。其實這是一種“感官幽閉癥”,是對生活的漠視。他們不明白,那雨后的土壤、青草的氣息、翻卷的云彩等這些小事物小細節(jié)都串成了生動多姿的生活。心有多大,天空就有多寬;想象有多豐富,世界就有多精彩。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有意識地記錄生活點滴,迸發(fā)出奇思妙想,于是諸如騎共享單車、走夜光漫道、享泉州小吃的快樂經(jīng)歷,下一盤象棋、玩一次游戲、踢一場足球的驚險刺激,還有一根魚刺、一次誤會、一個驚喜的小插曲等,俯拾之間皆是習作素材。這些事物的多樣性、復雜性、變化性更是促成了習作材料的豐富性。
從三年級起始,筆者讓學生準備一個微型筆記本,用以記錄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感,以此積累生活素材。豐富的素材積累為學生打開了心靈的窗戶,為他們的習作表達鋪平了道路。筆者還鼓勵學生不僅僅是記錄,還可以給當天的記錄擬一個有意思、有意義的標題。于是,當生活的積累遇到靈感的迸發(fā),一個個鮮活的標題躍然紙上,如:《撿不回來的誠信》《秋游是條大狼狗》《假如志欽是女生》《拒絕中國式過馬路》《純爺們彭燁盈》《為啥大人總不過生日》《吃貨的世界你不懂》……這些素材活靈生鮮,有發(fā)現(xiàn)也有思考,他們在記錄的同時不但學會了用眼看世界,還懂得用心捕捉美、記錄美、感受美,甚至思考美。
由此可見,兒童多行處,還需他們做“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細心發(fā)現(xiàn),去感知,體悟生活。小題可以大作,做得風生水起;偏題可以正作,從正面去展示它的趣味美。
前幾年,教育部門聲嘶力竭地喊減負,結果“負”沒減下來,學生更累了。其實,在學習上“增趣”比“減負”更重要!學生積累了足夠豐富的素材,有了表達欲望,自然寫得不亦樂乎,哪會嫌寫作辛苦呢?
四年級時,為了讓班里的“小荷們”嶄露新角,筆者開始試行“百字作文X+”——從每日素材里選取當天最精彩的事件、最想說的話、最真實的感受、最有價值的收獲等,用簡短的百來字或幾百字記下來,成了自由而有意義的小練筆。練筆時不強調(diào)篇章結構,也不必字斟句酌。內(nèi)容不拘、形式不定、長短不限。這樣,從積累素材到動筆實踐,學生有了“飛一般的感覺”。比如“江歌案”曾引發(fā)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筆者也引導學生關注整個事件,有了這樣的感知與積累,學生的“百字作文X+”自然寫到話題:《江歌,一路走好》《做人不要太劉鑫》《請別讓正義缺席》《致劉鑫姐姐的一封信》《請問如何和解?》……學生的表達大膽真切且犀利直接,肺腑之聲筆下可鑒。
正因學生有了交流的平臺,更激發(fā)了他們的表達欲望,才會投入更多的習作熱情,產(chǎn)生更多有趣的文字。這種趣,就是一種文字情懷。學生興奮地稱“百字作文X+”為他們的“童年的百寶箱”。也許連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他們正無形中進行著一項很有意義的工程——守護純真童年。
在讀與寫那個更重要或者說在理解和表達哪個更重要的問題上,學界妙人將“表達”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強調(diào)寫作教學的語文教學是信息時代的必然趨勢。
在“百字作文X+”的驅動下,到了五年級,學生習作的速度與激情都有了質的飛躍,筆者引導他們嘗試新的表達方式,如隨心記“智慧語錄”,引導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在學生們的奇思妙想下,生活中的一些再平常不過的小事物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
例如:皮球——即使蹦得再高,也消不了氣;(鄧琦雨)蠟燭——是火點燃了你的使命;(張壘)鑰匙——你永遠不會認第二個“哥哥”;(韋晴曦)困難——對弱者來說你是懸崖,對強者而言你是墊腳石;(吳家宏)QQ游戲——你是一粒糖,太喜歡你的孩子容易蛀牙。(松果)
緊接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或三五好友的組合,合作編輯文集,收錄伙伴們精彩的習作,編輯的文集命名為:《匆匆那年》《我們仨》《世界那么大,我要寫下它》《那片?!贰豆P尖下的記憶》《童年剪影》《讓夢起飛》……這種合作成果多么叫人欣喜??!
由此想來,寫作這回事并不完全靠教,古人說是“神而明之”,要靠悟。悟不是空話,悟不能單靠靈感迸發(fā),它源于實踐,不斷和語言文字打交道,練習、接觸、揣摩、修正、品味。雖如淡淡的墨痕,但實踐的頻率高了,自然能抒發(fā)真意,成就大篇。
小小說,又名微型小說,它簡約精致、情節(jié)單純、尺幅波瀾。當學生的閱讀有了廣度和深度,練筆也有了速度和文采,試行小小說創(chuàng)作也就水到渠成。
到了六年級,筆者鼓勵學生每人為自己寫一本書,用筆留下童年的精神財富。雖然他們學習任務繁重,但都樂意“動工”。張雅寧那令人耳目一新的“你不懂”連載:《吃貨的世界你不懂》《胖子的痛楚你不懂》《學渣的尷尬你不懂》《懶蛋的搞怪你不懂》;洪凱峰構思巧妙,富有邏輯的《危險同桌的S計劃》;嚴紅和意涵合作編寫的個性鮮明、內(nèi)涵豐富的《鏡》;鑫婷想象奇特、催人淚下的《棄嬰之案》;世杰幽默風趣、語言活潑的《新三國》;楊娜結構精巧、描寫細膩的《狼人》……這些小小說有人物簡介、有序言、有目錄、有章節(jié)、有后記,還有各種插畫,雖不能達到“高大上”,但絕對是干貨!
作文教學是個復雜的研究領域。簡明扼要地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并鞏固‘我要寫’的念頭最為重要?!盵2]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胸中充滿情意,才能文思汩汩如泉,筆下洋洋灑灑,才能寫出自我,寫出真正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