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鳳
雖然孟子說過“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的豪言壯語,其實他絕非一個浮夸之人??吹剿偨Y的“君子三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圣人其實也有非常務實和樸素的一面。各位看官,不知你所認為的人生之樂都有哪些?不妨和孟子的觀點對比一下。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這段話說得,真是一上來就給人一個大驚詫——君子有三樂,但是稱王天下是不屬于這三樂行列中的!等等,沒有聽錯吧?儒家講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呢?您老人家教導我們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呢?您還說了“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啊,您難道都忘記了嗎?
孟子的君子三樂,真的是太樸實無華太落地了呢。第一是家人平安,父母兄弟都好;第二是行走世間心懷磊落,抬頭不愧對于天,低頭也不愧對于人;第三是能夠教書育人,傳道授業(yè)解惑,發(fā)揮自己的光和熱。
這三個愿望中,第一點多少還有些宿命的色彩,因為世事無常,生老病死有時候不以世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最后一條則有職業(yè)性的限定,教書育人并不是人人可以有條件去做的事,為人師者自有其合法性身份的支撐。至于問心無愧這件事,可以說是我們每個人“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的個人選擇了。所謂君子固窮,任何時候,只要你想,都可以去做一個有原則有底線有信念的人。
文化二字,原本就應該是“文而化之”,孟子的出現(xiàn)和存在,在儒家人物的群像譜里增添了一個輪廓分明的形象,也會讓后人明白,儒家思想本身并不是迂腐的,而是有些原本就迂腐的人,只懂文,不懂化,活著活著才成了腐儒。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上》)
儒家講中庸之道,凡事不鉆牛角尖,不走極端,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來都是不刻板和教條的。言必信,行必果,這是沒錯的,但是這只代表了行為層面,卻沒有抵達行為背后的動因和緣起。通達的人,有個更高的標準是“義”,符合義,才是更高的準則和判斷依據(jù)。說不好聽的,要是兩個賊合謀去盜竊,其中一個人中途良心發(fā)現(xiàn),不再去繼續(xù)罪惡的行徑,難不成還要被指責沒有信守承諾嗎?
與孔子相比,孟子似乎是更有趣的,他的有趣體現(xiàn)在他的故事里,比如,因為小事想把妻子休掉,結果被老娘訓了一頓之后作罷;也體現(xiàn)在他與人交往的方式中,比如梁惠王在休閑游覽時看見孟子,便有些心虛地自我矮化,可見心里有多怕他;當然,孟子的有趣更體現(xiàn)在他洋洋灑灑的文章里。
不信?去找一段來,大聲地讀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