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智健,魏燕利
淮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宿州地處安徽北部,素有安徽“北大門”之稱。同時它又北接徐州,西鄰河南,位于中原之地。自古以來,它的地位就十分重要。一方面,由于宿州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它重要的交通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宿州的交通地位造就了它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
宿州的歷史十分悠久,《宿州志》所載:“周封宿男,近濟水,在東平無鹽縣。莊王十三年,宋閔公遷宿人封內,以為附庸,宿為宋地。秦廢封建,為郡縣,若相;若鐸,若符離,若蘄,歷代分隸無常。唐元和四年,于汴水埇橋建宿州。《元和郡縣志》云宿州取宿國之名?!独m(xù)通典》亦云。舊志謂宿國音如‘須’,宿州音如‘秀’,上應房、心之宿而得名者,誤也。今據夏以后史冊可考者,注明沿革,兼稽古地,以期一目了然,疑者闕之?!盵1]68可見,其由來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底蘊。
唐朝以前,并未有宿州之稱?!队碡暋分兴拗轂樾熘葜?,春秋時屬宋,后并于楚。秦屬泗水郡,漢高帝改泗水郡為沛都,漢光武帝改沛都為沛國,三國時曹操分沛國立譙郡,晉復為沛國,北魏置沛郡為相縣,北齊置睢南郡,隋曰仁州。
宿州處于淮河流域。在中國古代,這一地區(qū)是較早得到開發(fā)的地區(qū)之一,同時也是人口密集、政治力量交匯的地區(qū)之一。宿州“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地貌,容易洼地積水,并為農業(yè)灌溉提供水源和興修農田水利工程創(chuàng)造了條件”[2],所以宿州具有便于農業(yè)開墾的土地條件。宿州境內山川水域交錯,平原寬闊,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為宿州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礎?;诖耍拗莩蔀槿丝诰劬拥牡貐^(qū),大量的人口也創(chuàng)造了發(fā)達的農業(yè),從而可以為軍事戰(zhàn)爭提供更多的糧草和兵源。所以它既是人們的宜居之地,同時也成為多種政治勢力或軍事集團激烈角逐的演兵場?!八拗?,春秋屬宋,戰(zhàn)國地屬楚,秦屬泗水郡”[1]6。朝代更迭,宿州易屬頻繁。發(fā)生在此地的戰(zhàn)爭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扒爻嫸浑x,魏氏將出攻碭、蕭、相,故宋必盡”。秦末漢初之際,大澤鄉(xiāng)(其位置在今安徽宿州市南西寺坡鎮(zhèn)劉村)、靈璧因為陳勝吳廣的起義和項羽劉邦之間的爭奪令其戰(zhàn)略地位更為凸顯。
“兵至蕭縣,項羽從凌晨開始突然襲擊漢軍。漢軍毫無準備,倉促應戰(zhàn),被打得潰散奔逃,落入谷水和泗水而被淹死者10余萬人。其他漢軍倉皇南逃,楚軍則窮追不舍。追至彭城以南靈璧(今宿州市西北)東面,雙方在睢水河畔再次惡戰(zhàn),結果漢軍大敗,落水而死者又多達十幾萬人”[3]30。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也是最動亂的時期,各個政權之間征伐不斷。宿州位于中原之地,北接徐州,西鄰河南,在淮河與泗水之間。自古以來,徐州與河南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徐州被稱為“南國重鎮(zhèn)”“北門鎖鑰”,河南更是被譽為“居天下之中”“咽喉九州,閫域中華”。宿州與它們相鄰,其戰(zhàn)略地位也十分突出。《宿州志》載,“宿州兼蘄縣、臨渙、符離,四邑之地,幅員甚廣,與銅山、蕭縣、永城、亳州、蒙城、懷遠、靈璧7州縣接壤,民風強勁,盜劫時有,而又為九省通衢?!薄罢矶Y山,帶繪水,憑邳控徐,跨汴阻淮,江北要郡也”,“宿州西翼梁宋,北控邳徐,南襟濠壽,東限淮泗,舟車要會,戰(zhàn)守所資也?!庇捎谒拗莸乩砦恢玫闹匾?,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于此處的爭奪也非常的激烈。
“永嘉亂后,相縣陷入石勒所建的后趙,永和六年(350),沛郡復歸東郡晉,次年徐、豫二州均為晉屬。升平元年(357),相縣改屬前燕豫州沛國。太和四年(369),相縣復歸東晉,仍之;五年(370),豫州入前秦,屬前秦。太元五年(380),改豫州為東豫州,相縣仍屬東豫州沛國;八年(383),相縣為東晉,改屬徐州。晉末,改徐州為北徐州,沛郡及相縣改屬北徐州。北朝北魏天賜二年(405),相縣入北魏,仍屬徐州沛郡,郡治改蕭故城(今安徽蕭縣郭莊鄉(xiāng)歐村北),義熙北伐,相縣等復入東晉。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北徐州徑稱徐州,相縣仍屬徐州沛郡兼郡治。泰始二年(466)十月,徐州沛郡及相縣入北魏,沛郡仍治蕭故城。北朝·北齊天保四年(553),相縣改屬徐州彭城郡;”[1]187
兩百年間,宿州之相縣便歷經了后趙、東晉、前燕、前秦、北魏、北齊這些政權,各個政權在此反復爭奪,不長時間內反復易主。
隋唐以前 ,雖然宿州戰(zhàn)略交通地位非常突出,但是在唐朝中期以前,這里還僅僅是一個小市鎮(zhèn),沒有具備成為一個獨立行政區(qū)劃的條件,直到唐王朝中期才從徐州和泗州的轄區(qū)內分離出來,獨立建置?!疤圃退哪?809),憲宗割徐州之符離、蘄縣,亳州之臨渙,泗州之虹縣置宿州,隸河南道,治埇橋。宿以州名自此始。大(太)和三年(829)州廢,七年(833)復置。初治虹,繼徙符離,后復治本州?!弊源?,宿州有了轄區(qū)范圍和州治所在地,正式建置,影響至今。
隋唐時期大運河的修建是宿州建置最為重要的原因。“宿州是通濟渠上的重要城市。大運河宿州段流經埇橋區(qū)、靈璧縣、泗縣,呈西北東南方向走勢,經埇橋區(qū)西二鋪鄉(xiāng)、三八鄉(xiāng)、西關大街、中山街、淮海路(埇橋遺址)……,又經靈璧縣城、靈城鎮(zhèn)……小梁鄉(xiāng)進入江蘇泗洪縣境內”?!巴L600多公里,其遺址在宿州境內130多公里,占總長度的20%”[4]587。“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的沿汴重鎮(zhèn)埇橋最初為汴水上的一個重要關津渡口。隋唐宋時期,埇橋在大運河漕運中的重要地位已經開始凸顯。在唐宋時期,包括埇橋在內的通濟渠沿岸城市布局多呈現東西狹長的形態(tài),而且民房和商業(yè)中心也是靠著河岸的,這樣的布局就和運河的東西走向息息相關。到了20世紀80年代,宿城的商業(yè)中心就圍繞著西關大街至東關大街一帶,大運河對宿州城市布局的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4]588。宿州古城,是由隋唐時代的埇橋鎮(zhèn)擴建而形成的。四面八方的人們逐漸聚居在埇橋四周、汴渠兩岸,購屋建房,務工經商,形成了新的居民點。它促進了歷史上宿州的重要發(fā)展。自大運河宿州段開鑿后,經過上百年的發(fā)展,埇橋地區(qū)已經成為了一個經濟發(fā)達的城鎮(zhèn)。隨著過往的漕運官船和民間商船日益增多,埇橋的商業(yè)活動紅火起來。唐宋兩朝數百年,是宿州古代歷史上最繁華的時期,城中河面可停泊漕運官船三四百艘。從經濟地理的角度考察,由關津渡口發(fā)展成為聚落集鎮(zhèn),是歷史的必然。運河宿州段的開鑿對宿州的戰(zhàn)略地位的提升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安史之亂后 ,“天下大計,仰于東南”, 但“江淮漕運以埇橋為咽喉”,埇橋便是位于宿州,唐建中四年,李泌言:‘東南漕運自淮達汴,徐之埇橋為江淮汴口’,“五代梁乾化四年,徐州附于吳,而宿州中梗徐州,復入于梁,州在滁泗之間,豈非襟喉之所與”。此時宿州自身的經濟條件已經具備了獨立建置的標準。而唐朝中期發(fā)生的一件事更是表明宿州的建置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當時,內自關中,西至蜀、漢,南盡江、淮、閩、越,北至太原,所在出兵,而李正己遣兵扼徐州埇橋、渦口,梁崇義阻兵襄陽,運路皆絕,人心震恐,江淮進奉船千余艘,泊渦口不敢進”。[5]7302
埇橋、渦口在宿州正式建置以前皆為徐州之區(qū)域,而宿州正式建置以后,皆為宿州之核心區(qū)域。埇橋、渦口處于運河最為重要的位置之一,控制了埇橋、渦口就可絕江河之漕運。
隋唐大運河西連開封、洛陽、長安,它們分別是不同朝代的政治核心和經濟重心。大量的官員、軍隊、居民生活在這里,糧食供應主要從東南方漕運過來。在中國古代,官文的陸路傳遞往往幾個月才能送達,而水上運輸大大縮短了所用的時間,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運河將中國五大水系連接在一起,把整個中國的市場聯系在一起。當時的運河比今天的高鐵和高速更為重要,埇橋、渦口處在水路交通的要道,這兩路地方斷絕,導致唐王朝京師震恐。為了保證大運河的暢通與安全,必然會加強對宿州的控制,所以宿州的建置在唐代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經濟重心的南移與中國歷史的走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在經濟中心南移之前,中國歷史上各個勢力主要是以中原之地為主要的爭奪對象,誰掌握了中原之地往往就可以統一天下,唐朝以前往往是北方的政權最終統一了南方的政權。而在經濟重心南移以后,江南之地日益富庶,江南之地的歷史地位日益凸顯,對江南之地的爭奪也就日益激烈,掌握江南之地的政權往往可以獲得更大的優(yōu)勢。在經濟重心南移之后,江淮之地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而宿州就處于江淮之間。北方的政權要南下奪取江南之地,宿州可以說是必奪之地。而南方的政權如果要北上恢復中原之地,宿州亦是必經之地?!端拗葜尽罚骸八拗萋樊斂椎溃孑狊A務,沖繁疲難,最為要地”。
宋金對峙時期,宿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安徽江淮之間淪為宋金爭奪的戰(zhàn)場”[3]124,此時宋金“兩國以秦嶺淮水為界,中間唐鄧二州屬金”[6]52。江淮地區(qū)成為了雙方交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宿州則處于其核心位置?!敖ㄑ缀?,州沒于金……十年,淮西都統制王德收復”。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宿州地區(qū)飽受戰(zhàn)火,宋金兩國對此地反復爭奪。由于宋金兩國在此處反復交戰(zhàn),疏忽了對大運河通濟渠的疏通,造成通濟渠的淤塞非常嚴重,河床不斷堆積上漲,最終斷流?!?142年,宋金和議,形成了長期對峙的局面,堵塞了南北交通,汴河逐漸湮沒,埇橋逐漸被廢”。通濟渠的堵塞和埇橋被廢造成宿州的交通戰(zhàn)略地位急劇下降。
元朝初期,南北水運交通基本上還是沿用隋朝所開鑿的那條運河。但是,由于通濟渠的堵塞,隋朝所開鑿的南北大運河已經很難滿足南北經濟發(fā)展的需求。所以元朝政府開鑿了一條從大都直達江南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自江南起,直北穿過江蘇、山東,到達元大都,運河航運基本不再流經宿州境內,隋唐大運河宿州段基本不再使用。自此到民國,宿州的交通戰(zhàn)略地位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明朝的時候,鳳陽府是明王朝的龍興之地,由于宿州接近鳳陽府,所以宿州的地位也水漲船高。在資料的記載中,宿州在明朝一直就是軍事建制的重中之重?!昂槲鋾r,置宿州千戶所,后改為宿州衛(wèi),直隸中軍都督府,永樂二十三年,宿州等衛(wèi)奉敕選步騎兵,遣將統領,分駐真定、德州操練,候赴京閱視……建中軍守備署,在城外東北隅,十三年毀于火,始分壽春營左,協助城內,以舊公館為署”。明朝時期實行衛(wèi)所軍制。只有在全國的各個軍事要地才會設置衛(wèi)所制,控扼要害。明朝看中宿州作為鳳陽府前沿堡壘的價值,設置了衛(wèi)的軍事建制,加強對宿州的監(jiān)督和管理,直接隸屬于朝廷的中軍都督府。
隋唐至宋,宿州承水運之利,地位日益重要,逐漸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行政區(qū)劃。元明之際,雖然其作為水運交通要地的地位逐漸衰落,但是有明一朝政治上的優(yōu)勢彌補了它交通地位的衰落。清用明制,宿州地位得到鞏固,未被廢黜。
清之時,隨著全國各地行政地理沿革的發(fā)展,宿州的疆域也有了明確的劃分。據《中國地方志集成·光緒宿州志》中記載:
“宿州至鳳陽府二百三十三里,廣一百六十里,袤一百七十里。東六十里至徐園鋪,靈璧縣界;西一百里至新安鋪,河南永城縣界;南八十里至淝河,懷遠縣界;北九十里至胡辛莊,徐州府蕭縣界;東至靈璧縣一百二十里,西至永城縣一百四十里,南至懷遠縣一百七十里,北至徐州府一百五十五里。東南至臨淮縣故城二百三十三里,西南至蒙城縣一百二十里,又至新設渦陽縣一百八十里,東北至邳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蕭縣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江南省城陸路五百七十里,水路一千二百里。南至安徽省城九百里,北至京都陸路一千七百七十里,水路二千三百八十里”。[1]89
宿州建置沿革的發(fā)展與宿州自身地位越來越重要這個主題是相伴始終的。正是因為宿州在整個北方乃至整個中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所以宿州的建置沿革也發(fā)展的愈加齊全、完備。
津浦鐵路是近代我國南北鐵路交通的大動脈,也是皖北地區(qū)通行的第一條鐵路。津浦鐵路始建于1908年,于1912全線完工通車,歷時四年。津浦鐵路北接天津、濟南,并在濟南與膠濟鐵路相通,可直達青島;南接南京,并通過滬寧線與上海相通,全程共有85個站,宿州火車站就是其中的一個站?!笆悄甑?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車站名為宿州火車站”。[7]83津浦路全程共有85個站,在安徽境內就設立了符離集、南宿州、固鎮(zhèn)、蚌埠、臨淮關、明光、滁州7站,尤其是宿州站成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樞紐。津浦路的貫通,奠定了宿州在其交通史上的地位。
宿州火車站在安徽境內率先崛起,由此宿州的交通地位又再度復興。民國時期,有學者指出,集鎮(zhèn)、商埠的形成,往往出現在營業(yè)站、終點站、聯絡站以及重要出站口附近。如某種交通工具,晝間作業(yè),夜間休息,在止宿之處,必有商店旅館應運而生,以為過客之供應; 又如在長途旅行中,旅客轉車換船之所在,及貨物轉載之地點,其商務及居民亦必相當繁盛[8]15。宿州特產符離燒雞的聞名也得益于津浦鐵路的開通和宿州站的設立。
宿州火車站通車以后,宿州就成為了津浦鐵路南段徐州與蚌埠之間的交通樞紐。民國以來,在近幾十年的軍閥混戰(zhàn)中,宿州軍旗變易,虎去狼來,兵連禍結。近代很多決定中國命運與前途的戰(zhàn)爭中,宿州的戰(zhàn)略地位被進一步彪炳史冊。此處舉一個最具典型和代表的例子——淮海戰(zhàn)役。
宿縣(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為縣,宿州改為宿縣,屬安徽省)是國民黨徐州集團的重要補給基地。自從淮海戰(zhàn)役發(fā)起以后,徐州的東、西、北三面已經完全被解放軍截斷,只剩南面津浦鐵路。這條鐵路是國民黨徐州軍團和南京之間的唯一陸上通道,宿縣一旦被解放軍攻克,徐州守敵就會被完全孤立。“相機攻取宿縣,徹底破毀津浦路線,斷絕敵人的交通,完全孤立徐州守敵”[9]98,由此可見,宿縣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在徐蚌線上,宿縣是敵人的要害之處,如果打下了宿縣,對整個徐州地區(qū)國民黨軍的軍事部署都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一旦宿縣被解放軍攻克,那么符離集、固鎮(zhèn)兩個地方也可以宿縣為依托,作為支撐的固守,更有效地斷絕徐蚌線。宿縣被攻取以后,切斷了徐州和蚌埠之間的聯系,使整個徐州地區(qū)的國民黨軍隊完全落入解放軍的包圍之中。淮海戰(zhàn)役中,宿縣首告解放,國民黨的黃維兵團也是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qū)被解放軍全殲。宿縣的奪取對于整個淮海戰(zhàn)役取得最終勝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部宿州史,可謂是一部交通史。先秦時期,宿州地處中原之地,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使其有著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交通地位。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修建,宿州交通戰(zhàn)略地位更為凸顯,逐漸成為了一處“兵家必爭之地”。近代以來,津浦鐵路修建以后,宿州成為了皖北的咽喉之地。建國后,宿州迎來了新生,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宿州的交通得到了突破性的發(fā)展。今天,宿州在整個江淮地區(qū)依然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作為國家四縱四橫主干線的京滬、鄭徐高鐵在境內交匯并設站。高鐵時代為古老的宿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