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曉
(牡丹江市第四中學,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而言,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是循序漸進的?!肚啻旱淖C明》一課教材的編寫就是遵循著這樣的原則,它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的身體變化都有哪些,而七年級的生物也在學習這部分的知識,所以學生并不感到陌生,道德與法治學科在講述這部分知識的時候與生物學科的側重點不一樣,道德與法治學科更側重于學生在青春期的一些心理上的變化。
信息化社會的今天,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是非常廣泛的,而青少年分辨信息的能力還不強。所以,在課堂上,應該多列舉一些學習、生活中學生存在困惑的情景,讓學生多參與討論,在實際生活中,哪些行為是值得鼓勵和弘揚的?哪些行為是青少年不應該做的?理解“行己有恥”“止于至善”的內涵,真正做到行己有恥,止于至善。
首先通過設計自主學習問題,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習內容有整體的感知,初步形成感性認識,其次設計的集體討論和探究環(huán)節(jié)將對本課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最后,通過本節(jié)課所舉的三個同齡人的例子,概括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讓學生在情感上得以升華。
一節(jié)好課的關鍵是課堂提問真實有效,通過本節(jié)課的授課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適當引用社會熱點問題,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導入本節(jié)課時,引用”丁錦昊到此一游事件“、盧浮宮外會有中文標示寫著禁止隨意大小便、荷蘭的花展有中國人”辣手摧花“等不文明的境外游行為。結合這些社會熱點案例,讓學生討論“這是什么行為”?想一想你在旅游時是否有過類似的行為?
2.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計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這樣的情境才能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感受,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和參與度。例如,在講解行己有恥時,設計一個環(huán)節(jié)“法律知識小競賽”。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舉手回答的積極性非常高,很多從來沒回答過問題的學生也舉手回答,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3.提出的問題要注意難易適中,防止所提出的問題太難,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多數(shù)學生經過思考之后能正確答出為宜。若問題難度較大,可先安排學生討論,然后再要求作答。討論的時間要充足,否則討論會流于形式,不會有預期效果。例如在講解中學生是否應該玩網絡游戲這個問題時,學生不只是簡單地回答能與不能,在讓學生充分討論以后,多數(shù)學生能得出結論并且總結出了充分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4.課堂提問要注意問題的語言表達, 提問語言力求做到準確、簡潔、清晰。避免問題冗長、模棱兩可。
5.問題題意應該明確、具體,且范圍不能過大,用詞要準確,以避免學生產生誤解或歧義。問題的表達最好是簡單的句子結構,也就是主語、謂語、賓語,盡量少用定語,修飾詞等。
6.問題設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水平,設計多層次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答得上的題。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也不能簡單答“對”與“不對”。
7.切忌設計那些不經思考便能回答的無效問題,會誤導學生偏離教學重點。要集中設計幾個核心問題,而這些核心問題設計的出發(fā)點便是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在教學案例的選取上,筆者精心選取了三段視頻,三段視頻的主人公都是七年級的學生,前兩個視頻分別講述的是丁錦昊埃及文物刻字事件、網癮少年事件,第三段視頻選取的是徐智博奉獻愛心,在災區(qū)義務勞動。這三段視頻所要講述的內容是貫穿整節(jié)課的主線。然后筆者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你最愿意是誰呢?為什么?這個問題引起了同學們強烈的共鳴,大家紛紛踴躍地搶答,回答之精彩超出了預設。可以說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升華,同學們的精彩回答恰恰說明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已經達成。教學中盡量讓學生做到在活動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在理解中記憶,在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
精彩的生成離不開之前精心的預設,本節(jié)課在設計問題時,為了讓學生自己意識到應該做到行己有恥,有所為、有所不為,筆者設計了幾個問題:例如在家里有哪些行為是可恥的?在學校、班級有哪些行為是可恥的?在社會上有那些行為是可恥的?在講解止于至善這個環(huán)節(jié)時筆者設計了這些問題:在家里有哪些至善的行為?在學校班級有哪些至善的行為?在社會上有哪些至善的行為?
通過這些設計好的對比的問題,學生都明確了哪些行為是可恥的,哪些行為是值得提倡的。自然生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能夠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實實在在地設計教學問題,扎實地落實教學目標,以確保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從而指導學生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