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寧夏藝術職業(yè)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是19世紀挪威民族樂派的杰出人物,他生活在挪威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時代。生于挪威海港城市卑爾根,從小就跟隨母親學習鋼琴,后來在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繼續(xù)深造學習。回到挪威后,他與朋友和挪威作曲家諾德魯克的接觸引起了他對挪威民間音樂的強烈興趣。從那時候開始,他決定用豐富多彩的挪威民間音樂作為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基礎和靈感。但是,他的創(chuàng)意和做法受到了保守派的反對,使他的作品起初難以被認可。第一個贊賞他作品的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1875年,他為威作曲家易卜生的詩歌“佩爾·金特”所作的組曲獲得了世界聲譽。1885年,他回到家鄉(xiāng)在附近一個叫特羅豪根的小村莊建造了一座房子,在那繼續(xù)他的創(chuàng)作并度過余生[1]。
格里格的音樂受到德國浪漫作曲家尤其是舒曼的極大影響,但他的旋律具有獨特的挪威民間音樂風格。因為他把挪威民族元素與浪漫主義和諧語言的結合,和聲聽起來非常具有民族性。他經常使用一些民族特征,如連續(xù)的五度低音,自然色調的旋律,在3/4節(jié)拍6/8節(jié)拍之間交替。并將這些與傳統(tǒng)的浪漫作曲技巧相結合。
格里格的100首歌曲大多是為挪威語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他的妻子妮娜是他大部分歌曲作品的首唱者。歌曲多采用挪威民歌的分節(jié)歌形式。例如《受傷的心》、《挪威的山》和《我愛你》等等。格里格的10卷66首鋼琴抒情小品集充分凸顯了格里格在鋼琴小品創(chuàng)作方面的才能,《特羅豪根的婚禮日》就出自該作品集,這些小品表現了挪威這個平靜的北歐小國的特有風情。在和聲方面他經常使用利底亞等極具特色的自然調式,給和聲帶來更加豐富的色彩性。
1885年格里格回到了他深愛的故鄉(xiāng)卑爾根,他居住在卑爾根附近叫做特羅豪根的小村莊,此處生活了三十二年之久,也在這里度過了他生命最后的時光。《特羅豪根的婚禮日》創(chuàng)作于1896年,這一年53歲的格里格迎來了自己和第二任妻子尼娜的第二十五個結婚紀念日,這首作品是他送給妻子的禮物。次年,為紀念他和夫人的銀婚,格里格將這首小品作為《鋼琴抒情小品集》其中的一首出版,并命名為《特羅豪根的婚禮日》。挪威民間的風俗習慣,參加婚禮的人們通常坐著馬拉的雪橇或者馬車在鄉(xiāng)間小路上奔馳,這算是特屬于挪威的一種婚狂歡的形式。格里格筆下的婚禮總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宛如婚禮隊伍進行曲一般,由遠而近,情緒也慢慢地熱鬧起來;中段則變?yōu)榘察o,優(yōu)美的旋律,兩個聲部的模仿與對答,就好似是新郎、新娘相互傾訴;最后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在新郎、新娘溫柔宣誓之后又再次狂歡,結尾的部分就好像參加婚禮的人群慢慢離去,也表達了新人對未來的憧憬。
該作品為稍活潑的快板并帶有中聲部的復三部曲式,曲式結構圖如下:
【A】部(1-56小節(jié)),這一部分是再現單三部曲式,分為A、B、A'三個部分,調性為D大調。
A (1-20小節(jié)),該部分由a、a'兩個樂段構成,屬于重復的平行樂段。在傳統(tǒng)的音樂中,純五度因為音響效果聽起來不夠飽滿,特別是在低音的位置不能顯示出低音區(qū)獨有的飽滿的音響效果,而很少被作曲家們使用。但是在這首小品的(1-2小節(jié))中,格里格使用了左右手都是純五度的演奏方式,并保持節(jié)奏一致,高低音區(qū)的互相呼應使得音響效果更為豐滿,避免了呆板,仿佛婚禮行進的隊伍正向我們走來。第二段相比第一段是旋律相同的高八度演奏,屬于方整性的結構。每一個樂段又分成了兩個樂句,在旋律上上行和下行都采用了三度音程級進的方式。左右手交替的演奏,仿佛馬兒自由歡快地奔跑。在這里,格里格加入了挪威獨特的“哈林舞”的節(jié)奏元素,他把他對挪威傳統(tǒng)舞蹈的喜愛融入到自己的音樂作品當中,更加烘托出了民族特點[2]。
B(21-48小節(jié)),21-23小節(jié)在這里起到了連接的作用,在這里還是使用五度音程并用f的力度奏出,力度的加強推動了婚禮的發(fā)展。B部分分為兩個段,第一部分左手繼續(xù)使用了五度音程,并且節(jié)奏相同,與前面的部分形成對比,使得節(jié)奏色彩更加豐富;后面一部分節(jié)奏密度變大,并加入了分解和弦的織體,為高潮做鋪墊。在這里,格里格通過轉調和對伴奏織體、節(jié)奏密度的改變,避免了持續(xù)采用五度織體造成的單薄無力的音響效果,這也是格里格創(chuàng)作的一個特色。從31小節(jié)開始,音調色彩與節(jié)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31小節(jié)結尾處交錯演奏的十六分音符,改變了原來節(jié)奏的強拍位置,讓每一小節(jié)的分割變得不那么明顯,從而突出熱鬧的婚禮場面。右手的旋律由上方上行級進變化的五音構成,而三音與五音則保持不變。而左手使用的是分解和弦的形式,一句改變一個和弦,使得旋律色彩疊加、遞增,讓音樂到達一個高潮。(45-48小節(jié))左手的保持低音采用半音下行音階,(45-46)小節(jié),和弦運用了大七和弦和大小七和弦,音區(qū)不斷地升高,推動情緒的發(fā)展。47小節(jié)使用了一個半減七和弦,讓情緒更加緊張、高漲。48小節(jié)則轉回到D大調色彩上,為主題再現做準備。整段又使用柱式和弦持續(xù)上行的演奏方式,仿佛婚禮熱鬧的聲音響徹云霄,向遠方傳去。
A'(49-56小節(jié)),這部分是主題的不完全再現,和A相比較,這部分左手伴奏織體使用的是大量的琶音音型和轉位上行的柱式和弦,五、六連音使得節(jié)奏變得不對稱,旋律聲音由弱變強,用fff奏出,整首樂曲在此處到達高潮,仿佛來參加婚禮的人們?yōu)楸磉_他們的喜悅之情而載歌載舞的熱鬧場景。
【B】(57-106小節(jié)),這個部分是再現單三部曲式,由C、D、C三個部分組成。
C(57-74小節(jié)),這個樂段分為兩個樂句,在這里調性從D大調轉成G大調,并且伴奏不再是單一的五度音程了,加入了八度音程,旋律依舊是帶有中聲部的復調形式,使得整個旋律色彩更加生動形象。在這里拍號也從前面的4/4拍轉變成了2/4拍。(57-58小節(jié)),兩個兩拍的長音用p奏出,使得整個樂曲驟然安靜下來,與前面熱鬧的場面形成鮮明對比,旋律為下行級進,并在左手和右手之間反復出現,就好像新郎、新娘互相傾訴。
D(75-90小節(jié)),這一段調性轉變成B大調,在保持旋律下行級進的同時,左手加入了持續(xù)低音和大量的琶音,讓旋律變得更加生動。
C(91-106小節(jié)),調性轉回G大調,該段是C段的不完全再現,旋律和低音相同,只不過在旋律音中間加了一個左手的旋律音,讓音樂更加豐富。
整個B段在一個平靜、莊嚴的氛圍中進行,仿佛婚禮進入了儀式階段,為了感受這莊嚴、神圣的時刻,所有人都安靜下來。一唱一和極具歌唱性,讓整個樂曲的情感色彩更加華麗、深情。
【A】(107-162小節(jié)),這是【A】(1-56小節(jié))的再現。
尾聲(163-179小節(jié)),樂曲在鐘聲般的交替十六分音符中慢慢結束。在樂曲最后格里格摒棄他一慣漸強結尾的方式,運用了漸弱的手法,主和弦與下屬和弦交替進行。仿佛參加婚禮的人群慢慢離去,全曲結束。
樂曲一開始有兩小節(jié)的引子,左右手交替演奏的五度音程節(jié)奏型,讓我們仿佛能聽到遠處馬車傳來的清脆馬蹄聲。在挪威民間有一種舞蹈叫“哈林舞”,在此處格里格正是使用了這種舞蹈音樂的節(jié)奏型,節(jié)奏歡快、活潑。彈奏這一節(jié)奏型要注意五度音程的雙音一定要彈整齊,因此掌關節(jié)的架子必須要牢固,并且由指尖觸鍵,觸鍵的聲音要清脆、通透,仿佛馬蹄聲。第一拍和第三拍是四分音符的雙音,并帶有重音記號,因此,我們彈奏的時候可以利用手臂的力量自然往下放,彈出這一重音,從而表現出節(jié)奏的韻律感。緊接著右手奏出了活潑、歡快的旋律,歡快的旋律表現了參加婚禮的人們愉悅的心情[3]。
(1-20小節(jié)),是模進的兩個相同的樂句。右手包含了兩個聲部:一個高音的旋律聲部和中間模仿隊伍行進的伴奏聲部,所以彈奏右手的時候要把握住高聲部旋律,突出高聲部的旋律線條,做出連音、跳音的變化,跳音掌關節(jié)要架好,指尖繃緊貼鍵發(fā)力。連音可以用手腕落提帶動一下,讓旋律流動起來。11小節(jié)聲音發(fā)生了變化,用pp奏出,下鍵的速度放慢一點,控制住力量,前后兩次不同的力度變化給音樂增添了新的感覺。整個部分觸鍵不能太笨重,要輕巧,展示出馬兒奔跑的輕快。
21小節(jié)開始,素材出現了新的變化,力度也有所改變,用f的力量奏出,這一段與前面的演奏方式一樣,注意連音與跳音的變化和力度的變化。在22和27小節(jié)的節(jié)奏中,為了突出三個聲部,彈奏高聲部的四指和五指力量要多放一點。這一段落有很多強弱記號,因此要注意力量的控制。從31小節(jié)最后一拍開始,左右手出現了交替演奏的十六分音符,力量由弱一直持續(xù)加強,一直到41小節(jié)。這里出現了大量的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的應用。在演奏這種帶有旋律的和弦的時候,手指一定要貼住琴鍵發(fā)力,而且要保證準確度。和弦的聲音要整齊,每個和弦都要抬手,要干脆不要黏連。左右手要把握好節(jié)奏,避免出現和弦聲音疊加的情況,手臂放松、手指立住,將力量通過小臂傳到指尖。演奏過程中尤其要注意高聲部變化的五音,突出旋律線條,讓音樂更有層次感。這部分也是全曲的一個技術難點,在彈奏清晰的過程中,要突出重音記號的音。演奏者可以通過手腕、小臂、大臂以及身體和腰部的力量,避免越彈越僵硬。后面四小節(jié)和弦跨度較大,手小的演奏者可以用滑音的方式演奏。整個部分要保持演奏得舒適,只有這樣才能把聲音彈得深、彈得透。
42小節(jié),這是這首小品的一個閃光點,是華彩部分,左手織體變成了八度,與右手的單音同向從高音區(qū)往低音區(qū)奏出。此處跳音要貼鍵發(fā)力,掌關節(jié)要架好提前做準備,下行要漸強。力量逐漸釋放把音樂推向高潮。
(45-48小節(jié)),持續(xù)低音下鍵要實,聲音要通透。和弦的上行,掌關節(jié)架好,和弦落實以后再抬,不要彈成跳音。手指下鍵后抬起的時候帶一點指尖。讓聲音有一種上揚的感覺,讓聲音傳得更遠。
緊接著用fff奏出再現部分,在這里全曲達到最高潮,左手的伴奏織體發(fā)生了改變,運用了大量的琶音與和弦轉位。五、六 連音要彈清楚,同樣右手的跳音和連音要表達明顯,注意重音的位置。
B段,樂曲調性轉成G大調,在一段安靜的氣氛中奏出。這部分聲音要弱,下鍵速度慢一點,但是要突出旋律,旋律在兩個手之間的流動。小節(jié)之間的銜接一定要快,不要拖節(jié)奏。每一句都要彈清楚,為了使獲得優(yōu)美、歌唱的聲音,要改變手指觸鍵的部位,讓手指水平用力,讓力量由內向外“拖”的方法演奏。66-74小節(jié)左手變成了八度演奏并且力度變強,因此這一段要表現得更加華麗、深情。73小節(jié)開始采用了大量的琶音,力度為pp,這一段的感情要凄美一點。89小節(jié)開始左手的跨越的旋 律音要彈實,不要虛[4]。
最后105小節(jié)第四拍開始進入尾聲部分。尾聲部分也是雙手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交替演奏,同樣要注意的是彈奏清晰并且兩個手都是斷奏,每個和弦都要抬起來,聲音要短促,不要有黏連的感覺。最后6小節(jié)是跳音但是聲音一定要弱,可以踩一點弱音踏板,最后在一個fffz的主和弦結束。
格里格的這首鋼琴小品雖然不像別的作曲家的作品那樣技巧華麗,但他的作品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更加細膩,耐人尋味。我們對一首作品的演繹不要只停留在對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品分析上,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演奏者對作品最大程度還原作者當時感情的演奏。為了可以更加充分的表現出作者想表達的音樂內涵,我們更應該分析針對該作品的演奏技巧,就比如本人在文中多次提到的觸鍵方式和對力量的控制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聽眾在欣賞的同時與演奏者的演奏產生共鳴。望在本文中對這首鋼琴小品的小論可以為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帶來啟示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