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杰 郭曉紅 劉影 于文瀚 江雪
摘要 目的:研究肌肉及穴位刺激在中風伴肱三頭肌肌力下降康復治療的應用效果。方法:2012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中風伴有肱三頭肌癱瘓肌力下降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方法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康復方法基礎上對肱三頭肌的起點、止點及中間點進行針刺及電刺激。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肌電圖檢查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康復手法聯(lián)合針刺對增加肌力、緩解肌痙攣、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方面療效突出,安全可靠。
關鍵詞 肌電圖;癱瘓肌群;腧穴;肌力
肌電圖已經成為檢測癱瘓、受損肌群肌力的重要檢查方法,肌肉收縮時會產生微弱電流,利用表面肌電圖在待測肌群的局部位置附著特定的電極片,通過儀器操作可以測定身體表面肌肉的電流,在特定肌群誘發(fā)出M波、F反應和H反射,這些反應均能通過肌電圖得到觀察和量化記錄,觀察肌力的變化,評價臨床療效。表面肌電圖是一種常見的神經肌肉功能指標的檢查方法,在神經肌,肉疾病的診斷及功能評價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可靠性以及靈敏性[1]。本研究重點觀察康復訓練與針刺聯(lián)合對癱瘓肌群肱三頭肌的肌力恢復的明確作用,通過肌電圖評價變化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中風伴有肱三頭肌癱瘓肌力下降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2.34±12.35)歲。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59.42±13.6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基礎治療:兩組均參照2014年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給予常規(guī)腦血管病基礎藥物治療,包括改善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鈣離子拮抗劑、改善血管內膜等常規(guī)方法,并根據患者既往病史進行常規(guī)降壓、降糖及降脂治療,同時監(jiān)測水電解質及血壓、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②康復治療:兩組患者均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治療師對癱瘓的肱三頭肌進行反復被動牽伸、手法康復訓練,采用神經生理療法(Rood、Bobath、Brunnstom、PNF等),生物反饋療法,低頻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1次/d,每種療法20min/次,15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以患者耐受為宜。③針刺、電針治療:觀察組除常規(guī)康復治療方法外,選取肱三頭肌群進行局部針刺、電針治療,一般選取肱三頭肌起點、止點及中間點進行針刺,每次選取起點、止點及中間點各3個腧穴,應用0.25mmx40mm無菌針針(環(huán)球牌),單手進針,每個點三穴呈環(huán)形排列,針尖方向各向每個點的中間位置,針刺后提插得氣,再對針柄連接低頻電針脈沖治療儀,留針治療30min/次,15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通過表面肌電圖對患者肱三頭肌治療前、治療2個療程后的肌電圖值變化情況進行比較。采用FexComp型表面肌電圖,在防電磁干擾肌電室開展四肢皮膚剔除毛發(fā),75%酒精脫脂,在肱三頭肌最隆起部位安裝電極,連線與肌纖維走形一致?;颊呷∨P位放松狀態(tài),測試儀上,雙腿張開與肩同髖,上臂與軀干0°,測試前,向患者介紹配合注意事項,進行關節(jié)屈伸訓練,測試前盡量放松,示波器肌電信號平穩(wěn)。測試時維持姿勢20s,重復3次,測量平均值。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對照組無效2例(4.0%),有效26例(52.0%),顯效22例(44.0%),總有效率為96.0%。觀察組無效0例(0.0%),有效19例(38.0%),顯效31例(62.0%),總有效率為1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肌電圖值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肌電圖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腦血管病是肢體致殘率最高的疾病,目前的康復治療包括神經生理療法(Rood、Bobath、Brunnstrom、PNF等),此療法肢體的整體運動訓練,主動肌、拮抗肌、輔助肌同時參與訓練治療,利用局部解剖和神經干、運動點理論和肌群位置表淺、結構單一、功能一致的特點,采用運動點叩擊、按壓、功能鍛煉等方法,以達到對癱瘓肌群的恢復目的。本研究基于多年的臨床觀察,在對比康復療法與康復針刺聯(lián)合療法的基礎上,設計試驗研究方案,利用肌電圖量化的指標,得到有效的證據證實康復針刺聯(lián)合療法的有效性,并指導臨床制定出有效的提升肌力的方法,為臨床患者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此項研究結果,可直接應用于臨床,可實現(xiàn)對單一肌群進行抑制或促進的治療目的,可實行對特定肌群進行針對性治療,提升癱瘓肌群的肌力,改善癱瘓肌群的功能,如伸、屈、外展、內收等功能。另外,在此基礎上,可繼續(xù)開展下肢肌群的康復針刺療法,如對脛骨前肌、腓骨長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等癱瘓肌群的肌力下降的治療及功能改善[2]。
表面肌電圖是一種簡單、實用、可行的康復評定檢查方法,能定量反映肌肉功能狀態(tài)、肌力水平、多肌群協(xié)調性等肌肉和中樞控制特征的變化規(guī)律??衫闷涮峁┑目陀^數據,分析異常的運動模式及運動成分,針對功能障礙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肌電圖是鑒別神經或肌肉疾病最靈敏的方法,一塊肌肉中有5%的纖維失神經支配就可以確定。
針刺點選擇位于關節(jié)附近的經筋結點,此處經筋氣血結聚,亦是肌肉的起止點以及肌腱所在之處。肌肉附著于骨上,當肌肉主動收縮及受到被動牽拉時,其受力點多在肌肉的起止處和肌腱上,從而起到約束肌肉與骨關節(jié)運動的作用。針刺能疏通壅滯的氣血,更好地調節(jié)陰陽經筋的平衡,疏解局部痙攣,從而達到緩解痙攣狀態(tài)的目的[3]。
運用表須肌電信號檢測出病變的肌肉,在病變的肌肉處選取經穴,相當于選取“阿是穴,”而“阿是穴”的選取方法,與醫(yī)者“按”“捏”患處和患者主觀,的“痛顯”(疼痛明顯)或“痛舒”(按壓時患者不感覺疼痛反而感覺舒服,即痛舒現(xiàn)象感受相比,則更為客觀、規(guī)范。
本研究證實,針刺聯(lián)合康復療法對偏癱肌力的提高有明確療效,以中西醫(yī)結合方式對癱瘓進行治療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海霞,趙瑞娟.表面肌電圖在腰骶神經根病診斷中的價值[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8,13(4):215-216.
[2]吳新忠.針灸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研究,2019,27(2):113-115.
[3]許晶莉,李林.表面肌電圖在腦性癱瘓診治中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yī)學,2008,16(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