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卓
(黔西南州人民醫(yī)院,貴州 黔西南 562400)
貧血在早產兒中的發(fā)生率較高,與早產兒的各方面功能相對較弱及生長發(fā)育不完善等有關,因此早產兒的貧血防控一直是臨床工作的重點之一[1]。基于當前臨床婦科產科早產兒分娩出生率上升,為了保障早產兒生命安全以及促使其健康發(fā)育,采用科學有效的結扎方式對于預防早產兒貧血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本研究分析了延遲臍帶結扎方式對于早產兒貧血及輸血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對象選擇2017年7月~2019年3月期間,在本院分娩的100例早產兒,其中男性產兒51例,女性產兒49例,產兒平均胎齡(33.73±1.31)周,出生平均體重(1.93±1.37)kg。排除其他因素影響,采用數字隨機分配方式,將產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產兒50例,男性產兒23例,女性產兒27例,產兒平均胎齡(34.31±0.72)周,出生平均體重(1.87±1.42)kg;觀察組產兒5 0例,男性產兒2 8例,女性產兒22例,產兒平均胎齡(33.61±1.36)周,產兒出生體重(1.91±0.67)kg。兩組產兒一般性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產兒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進行。
對照組產兒采用常規(guī)臍帶結扎方式,在產婦分娩早產兒10 s后,采用常規(guī)結扎方式,完成早產兒結扎。
觀察組患兒采用延遲臍帶結扎方式,在早產兒分娩后,由醫(yī)院新生兒科醫(yī)生以及婦產科醫(yī)生開展評估以及相應的心肺復蘇治療。在這一基礎上,在保障室溫合理情況下,計時準備開展延時臍帶結扎。使用帶線氣門芯止血鉗夾緊臍帶,后為早產兒剪斷臍帶并包扎。在延時過程中,如早產兒產生不良反應,立即終止研究進行。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出生后1周、2周以及1個月內發(fā)生貧血情況,對比兩組患兒采用不同臍帶結扎方式對于患兒貧血發(fā)生率的影響。在這一基礎上,記錄兩組患兒輸血率,對比分析采用不同臍帶結扎方式與患兒輸血相關性。
使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x2和%表示計數資料,P<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早產兒出生后不同時間段類,具有一定貧血情況發(fā)生,其中對照組早產兒貧血發(fā)生率為72%,觀察組早產兒貧血發(fā)生率為20%。兩組早產兒貧血發(fā)生率對比,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即采用延遲臍帶結扎,能夠有效降低早產兒出現貧血情況,對于提升早產兒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兩組早產兒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兩組早產兒出生后,由于存在不同程度貧血情況,因此在采用不同臍帶結扎方式后,均有一定輸血率。其中對照組患兒出生后輸血率為36%,觀察組患兒出生后輸血率為10%。兩組患兒輸血率對比,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患兒。兩組患兒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含義(P<0.05,x2=19.0853)。
臍帶是胎兒與母體相連的渠道,在胎兒分娩時,通常通過臍帶結扎剪斷將新生兒與母體分離[2]。在這一過程中,目前臨床常通過采用常規(guī)臍帶結扎方式,實現患兒臍帶結扎。但是當前受多種因素影響,早產兒出生率不斷提升,由于早產兒出生時體重以及身體素質等因素影響,其通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情況,需要采用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處理。因此在早產兒分娩時,采用合理科學的臍帶結扎方式,對于控制早產兒貧血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常規(guī)臍帶結扎具有較高普及性,是當前多數醫(yī)院臨床常用的結扎方式。使用該臍帶結扎方式,能夠在早產兒分娩后及時間斷臍帶,送入新生兒室加以護理。但是采用常規(guī)臍帶結扎方式,增加了早產兒出現貧血的幾率,提升了新生兒接受輸血治療的幾率,不利于新生兒健康發(fā)育。
延時臍帶結扎是在在早產兒分娩后,延時60 s后開展臍帶結扎,這一情況下能夠有效改善早產兒出現貧血等不良反應的幾率,增加了早產兒血容量,對于穩(wěn)定產兒生命體征具有重要意義。在黃少勵[3]等人的研究中,采用延遲臍帶結扎,同時能夠有效改善早產兒出現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對于改善早產兒血常規(guī)檢查指數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