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根壯
(河北政法職業(yè)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中普遍受到重視,其教學具有覆蓋面廣、系統(tǒng)性強和正面引導作用顯著等優(yōu)勢,已成為提高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但目前高職大學生中,學習興趣不濃,網(wǎng)絡依賴性強,自制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占相當比例,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參與度較低、投入度不高,教學效果不甚理想,達不到課程目標要求,課程改革與創(chuàng)新刻不容緩。近年來,繪畫心理分析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與傳播。作為一種心理工作技術,它已逐步滲透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來。目前不少高校教師在實踐中應用這一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筆者也嘗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繪畫心理分析,確實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目前高職院校生源相對穩(wěn)定,但生源類型復雜。很多高職院校除了招收普通高中畢業(yè)生外,還招收職高生、中專生和五年一貫制學生等。復雜的生源類型,決定了高職學生學情特點復雜多樣。
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錄取分數(shù)線呈逐年下降趨勢,隨之而來的是生源質量的大幅度下滑,甚至有的高職院校為保招生數(shù)量,來者不拒,交錢即可入學。高中畢業(yè)考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課相對較好,綜合素質、文明素質相對較高;職高生、中專生和五年一貫制學生等其他方式考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課、綜合素質、文明素質等相對較差。學生入學成績懸殊越來越大,同一專業(yè)或同一班級內(nèi)的學生在文化基礎課、學習能力等方面差異明顯,給高職院校的教學與管理增添了難度。
高職生普遍存在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不濃厚的問題。上課不聽講、玩手機、睡覺、課下抄作業(yè)、考試作弊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造成這種現(xiàn)狀原因從多,既有我國職業(yè)教育起步晚,高職院校辦學時間短,教學管理經(jīng)驗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也有高職院校本身職教特色不明,專業(yè)不專,學生對就業(yè)前景缺乏信心,擔心畢業(yè)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等原因;既有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內(nèi)容陳舊、教學方法不新穎等原因,也有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學習困難大,上課聽不懂等方面的原因。
高職生多在高中階段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課上聽講、課下復習、課后練習和總結與這些高職生老死不相往來。許多高職生上課時只帶本教科書,甚至有一部分學生連教科書都不帶。學習效果較差,考試即使大多是教科書上的內(nèi)容,仍會出現(xiàn)一門學科有多人不及格或一個人幾門學科不及格的現(xiàn)象。
高職生雖心志高遠,但許多人往往胸無長志,學習上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堅定不移的毅力,不能刻苦鉆研,學習成績普遍偏低。對待學習馬馬虎虎,差不多就行。學習內(nèi)容不進頭腦,依賴網(wǎng)絡搜索。學習怕苦怕累,追逐學習的娛樂性。上課遲到早退,隨意出入教室等現(xiàn)象也不少見。
高職學生文化課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一般。因此對理論課的學習,缺乏信心,積極主動性不高,課堂上萎靡不振、昏昏欲睡。但他們喜歡玩,好動,思維活躍,動手能操作力較強,在學生社團工作、社會實踐等方面與理論課上往往判若兩人。
繪畫心理分析是繪畫人員依據(jù)特定的規(guī)范進行繪畫(或自由創(chuàng)作),分析人員對繪畫作品進行分析研究,反映繪畫人員潛意識中的人格、情緒、態(tài)度、愿望、價值觀、認知方式、應對方式等內(nèi)在狀態(tài)的一種心理分析技術。它以分析心理學中的心理投射為理論基礎。在分析心理學中,投射被認為是無意識主動表現(xiàn)自身的活動,是一種類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識中的反映[1]。
投射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一個人對意義不明、非結構化刺激的反應,由于沒有明確的情境線索或他人觀點的影響,反應時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表達,人對其所賦予的意義大都是他自己構造出來的、具有私人化的特殊意義,這個意義來自人對模糊不清刺激的主觀解釋和想法,在不知不覺中,投射出其心理上的需要、個性、情緒、動機、沖突、防御等內(nèi)在狀態(tài)。
投射理論還認為,刺激物越不具有結構,就越能引發(fā)人的無意識投射。
繪畫心理分析不需要高職生用言語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繪畫技巧不設限制,按照給定主題要求自由作畫,想怎樣畫就怎樣畫,這對于那些心理防御強的或不能準確用言語表達自身心理狀態(tài)的學生,借助繪畫這種形式可以輕松打破或減少其自我防御,從而能更好的表現(xiàn)個體潛意識層面上真正的心理傾向。
繪畫心理分析在心理學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其不僅能夠作為一種投射心理測驗的手段,同時也是進行心理治療、心理輔導的有效手段。和以往的教育手段相比,繪畫心理分析技術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繪畫心理分析只需一張A4白紙、一只2B鉛筆、一塊橡皮和一盒油畫棒或彩筆即可,簡單易行,所需要時間很短。對繪畫技巧沒有要求,任何人都可不受限制的自由表達。繪畫人員心理上的需要、個性、情緒、動機、沖突、防御等內(nèi)在狀態(tài)會在不知不覺中躍然紙上,讓分析人員可以用較少時間和精力獲得豐富的信息。
高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課多為大班上課,教師在每周有限的2學時中,無法給予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也無法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而繪畫心理分析不僅簡單易行,而且適合團體操作,這樣每一個學生都有了參與課堂的機會,也便于教師方便快捷地了解每個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態(tài),有助于及時了解心理問題,及時解決心理 問題。
繪畫簡單方便省時,受記憶影響較小,易于多次重復實施,便于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和問題、心理健康狀況提高或改善的程度,便于檢驗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這為改進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提供了參考依據(jù)。
傳統(tǒng)課堂方式主要是通過教師言語進行,單向傳遞,學生被動接受,比較枯燥,容易使學生學習失去主動性和參與感,學生積極性不高,教育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繪畫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直觀和具體的表達方式。教學中教師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設置不同的主題,讓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和表達。后經(jīng)學生自評、他評、互評,再由教師專業(yè)點評,產(chǎn)生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互動性和體驗性顯著增強,不僅能拉近師生間心理距離,迅速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且還能增強學生探索自我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增強了對相關內(nèi)容的領悟。
言語分析與治療在解決人由錯誤認知或思維所引起的心理問題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在處理人存在的情緒困擾、創(chuàng)傷體驗等以情緒為主要癥狀的心理問題時就顯得力不從心,而繪畫心理分析和治療在這方面則顯示出獨特優(yōu)勢。Langer(1953)強調(diào):有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有些地方靠語言的影響力是達不到的,那就是所謂的“內(nèi)在經(jīng)驗”的領域,即情感或情緒……藝術的基本功能是將情感客觀化,以便思考和理解這些情感[2]。
繪畫活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那些困在內(nèi)心深處又很難用言語表達的,或者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煩惱和情緒體驗呈現(xiàn)在畫紙上,讓學生客觀地正視自己存在的各種情緒,了解負性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尋找應對情緒困擾的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和調(diào)動自身的一切資源,化消極為積極,管控好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人,認識你自己”,早在2000年前就作為銘文刻在古希臘德爾裴神廟上,時到今日,人們?nèi)匀辉跒橹畩^斗。正值人生發(fā)展關鍵階段的高職生自我認識模糊,為此陷入了一系列的困惑和迷茫中。
繪畫心理分析與治療不僅可以處理人們的情緒和心理創(chuàng)傷問題,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礙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高[3]。繪畫心理分析課堂上不設限制,有的只是理解、鼓勵和相互支持,學生很放松,其情感和體驗充分流淌,心理防御減弱或消失了,學生可以深入到自己潛意識里去認識一個真實的自我,讓其感到驚奇,耳目一新。在過去,學生也想看清自己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多次嘗試都無功而返,逐漸對自我探索失去了信心和興趣。而繪畫心理分析讓學生撥開云霧,越來越看清真實的自我,從而激發(fā)了自我探索的欲望和熱情,促進了自我完善。
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是大學生人格健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重要方面。在繪畫心理分析中,“突破困境”、“我說你畫”、“團體作畫”等多種繪畫游戲,幫助學生覺察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學會處理人際交往中的邊界,體悟人際溝通技巧,學會換位思考,多體諒彼此的難處,建立真誠信任、平等尊重、寬容相容、互惠互利的人際關系,促進自身人格的完善。
“良言一句暖三冬”。教師對學生繪畫作品的解讀詮釋,即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自信心、價值感,也能讓其感到沮喪和自卑。因此,積極向上的語言對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教師要善于把消極的語言轉化為積極向上的語言,給學生以鼓勵、接納和無條件關注。
學生繪畫作品或多或少會透露學生內(nèi)心隱藏的真實想法,教師在詮釋解讀時應掌握好“火候”,適可而止。過度的解釋會引發(fā)來訪者的心理抵觸,適得其反。解讀既讓學生對自己目前的心理狀態(tài)有所覺察和領悟,又不能讓其有受傷的感覺,要清楚我們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
作品解讀不可千篇一律,按圖索驥。同一作品在不同人看來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讀。但繪畫作品反映的是其作者內(nèi)心的想法,有其特殊意義或象征,有些甚至連作者本人也不甚清楚。因此,教師在解讀學生作品時,立足于學生個人的背景,對作品的特殊之處和亮點重點關注,對作品可能具有的多種意義進行大膽假設,同時向學生本人小心求證[4],通過反復交流,找到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突破口,得出確切的意義,充分理解作品含義的個體差異性。
教師在課堂上分析分享學生作品時要注意維護學生的尊嚴,保護學生的隱私。涉及學生隱私的內(nèi)容要征得學生的同意,尊重學生本人的意見。同時告誡學生,對同學分享的內(nèi)容,特別是涉及隱私的內(nèi)容僅限于課堂內(nèi),課堂外沒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