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極,李海鵬,閻守扶,吳 昊*
冬季兩項是由越野滑雪和射擊2 個項目連續(xù)交替組合而成的野外雪上競技項目,運動員的競技表現(xiàn)不僅受到體能、技能、心理和戰(zhàn)術等主觀因素的影響,還受到比賽場地條件、比賽期氣候溫度和海拔高度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對于在毫厘之間決出勝負的奧運選手而言,通過主觀因素建立絕對優(yōu)勢的空間逐漸變小,每一個客觀因素的細節(jié)處理也有可能決定冬季兩項運動員的成?。ɡ栌棵?等,2020;Laaksonen et al.,2018a)。因此,把握冬季兩項運動員競技表現(xiàn)的影響因素是提升競技表現(xiàn)的關鍵,也是制定訓練和比賽策略的重要依據(jù)。但目前國內文獻中鮮見以提升冬季兩項運動員競技表現(xiàn)為目標,同時涵蓋主客觀影響因素以及相應訓練策略的綜述。鑒于此,本文從對國際冬季兩項體育研究熱點把握和我國冬奧會備戰(zhàn)現(xiàn)實需要判斷出發(fā),以biathlon*,para biathlon*,cross-country ski*和shooting 為檢索詞,在PubMed,EBSCO和Web of science 等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主題檢索,2020 年6月12 日);以冬季兩項、殘疾人冬季兩項、越野滑雪和射擊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等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主題檢索,2020 年6 月10 日),共得到文獻203 篇,其中與冬季兩項有關的文獻為111 篇。從越野滑雪和射擊兩方面對影響冬季兩項運動員競技表現(xiàn)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選取技術動作、能量代謝、生理心理和氣候4 個角度,對近10 年來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分析。
冬季兩項運動員的競技表現(xiàn)由越野滑雪和射擊兩方面組成(王潤極等,2020),除與單項直接相關的研究外,如何在已有關于越野滑雪和射擊兩個單項研究中找到與冬季兩項研究的契合點,促進我國冬季兩項運動員競技表現(xiàn),提高我國冬季兩項的研究水平,助力我國冬季兩項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僅是對冬季兩項競技特征研究的合理補充,也是今后冬季兩項研究的重要基礎。
從分項角度看,越野滑雪屬于速度耐力型項目,以有氧供能為主;射擊屬于表現(xiàn)準確型項目,射擊動作準確性和穩(wěn)定性是關鍵要素。從項目組合角度來看,冬季兩項屬于異屬多項組合項目,運動員也要考慮兩個項目之間的轉換。在此背景下,冬季兩項運動員在越野滑雪和射擊過程中競技表現(xiàn)所受到的影響都有所不同,且由于越野滑雪和射擊兩個項目是以交替連續(xù)轉換的組合形式出現(xiàn),這種影響也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陳亮,2017)(圖1)。
1.1.1 不同地形、速度的滑雪技術選擇與運用
冬季兩項越野滑雪過程是運動員合理使用各種技術在雪上滑行的過程,不同地形和路段中技術選擇的探索是技術運用特征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地形看,比賽場地主要分為上坡、下坡和平坦路段,冬季兩項運動員在3 個路段用時比為50%、15%和35%(Skattebo et al.,2018),任何地形路段的持續(xù)時間通常為10~35 s。不同越野滑雪技術會影響運動員機體內部能量利用,進而影響力量、速度和耐力等。因此,運動員在越野滑雪過程中的技術選擇呈現(xiàn)多樣化特征(表1)。
圖1 冬季兩項運動員競技表現(xiàn)影響因素Figure 1.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of Biathlon Athletes
表1 冬季兩項中自由式滑雪的常用技術(楊威 等,2020;Andersson et al.,2010)Table 1 Common Techniques of Freestyle Skiing in Biathlon
上坡滑行時,運動員在坡度5.5%和6.0%時主要使用G3 技術,坡度8.0%時主要使用G2 和G3 技術(Sandbakk et al.,2011a)。已有研究證實,相較于跑姿或對角線斜跨等技術動作,運動員在上坡地形采用雙撐技術時最大攝氧量()峰值低12%(Bilodeau et al.,1996),即在一定運動強度下,運動員選擇G2、G3 技術所需的較少,單位時間內機體能源利用率較高,機體產生乳酸含量越低,運動經濟性越高,可以起到節(jié)省體能、有效延長運動時間的作用。為進一步探索上坡地形中運動員的輸出功率與滑行速度之間的關系,有研究通過對精英滑雪運動員在上坡地形的機械功率輸出進行計算得出輸出功率600~700 W,相當于攝氧量峰值的100%~120%(Norman et al.,1987,1989),相較于平坦和下坡地形,上坡地形需要運動員具備良好的心肺耐力,且上坡路段中最能夠與對手拉開差距(Marsland et at.,2017)。與低水平運動員相比,高水平運動員普遍采用G3 技術,通過降低身體重心、減少對角線斜跨動作時間,同時增加技術動作頻率(St?ggl et al.,2007),以獲得更大的滑行速度。
在平坦地形時,運動員主要使用G2(V1)、G3(V2)和G4(V2A)技術(Sandbakk et al.,2011a)。高水平運動員在速度峰值時明顯增加G2 技術的運用,同時加快撐杖技術頻率和效率,并運用與雪面夾角更小的撐杖角度,以增加滑雪杖與雪面的接觸時間(Losnegard et al.,2014)。此外,運動員在坡度5.5%和6.0%時也會采用G4 和G5 技術,而在-6%時主要使用G3、G6和G7技術(Sandbakk et al.,2011a)。
下坡地形時,運動員技術動作的選擇隨坡度變化而改變,約完成25 次/km 技術轉換。受重力影響,運動員可以在上肢肌肉不參與的情況下完成滑行,以削減機體在平坦和上坡地形運用G2、G3 技術導致的上肢骨骼肌疲勞。由于上半身持續(xù)疲勞積累,導致骨骼肌力量下降,肌肉收縮特性改變,使運動員必須不斷切換滑雪技術,以增加下肢肌肉利用率來實現(xiàn)上肢肌肉的減負,進而讓機體能夠從滑雪技術轉換中得到恢復(Marsland et at.,2017)。已有研究證實,在下坡地形,相比于普通運動員,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率下降速度更快,表明體能恢復效率較高(Sandbakk et al.,2011b)。此外,下坡過程中,運動員的體能恢復對隨后的滑行表現(xiàn)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下坡路段,運動員應在保持速度的基礎上,積極切換技術動作,減少上肢和軀干肌群參與,以促進機體體能恢復。
運動員在訓練時,上坡應注重節(jié)省體能、保持速度,平坦地形應加快頻率、提升速度,而下坡應側重滑雪技術轉換和疲勞恢復。有研究對自由式越野滑雪的坡度和速度兩個因素進行探討(Losnegard,2019),把越野滑雪中運動員經常使用的技術動作匹配成汽車的不同檔位(圖2),為運動員滑行過程技術選擇提供了較為合理的參考。運動員在比賽中滑雪技術的選擇與運用,由地形、速度和骨骼肌質量等因素決定,是運動員結合當下實際情況綜合考慮的結果。
圖2 冬季兩項中自由式滑雪常用技術速度與坡度的對應關系及模擬檔位(Losnegard,2019)Figure 2.Correspondence between Speed and Slope of Common Freestyle Skiing Techniques in Biathlon and Simulated Gear
1.1.2 上下肢能量供應的比例與分配
能量代謝特征是教練員科學指導訓練的另一個重要依據(jù)。相關研究證實,上肢及軀干的去脂體質量、和機械功率輸出等是越野滑雪競技表現(xiàn)的重要影響因素(Alsobrook et al.,2009),而下肢肌肉力量和運用氧氣能力也對耐力型運動有關鍵性作用。冬季兩項運動員的有氧供能比例超過96.8%(黎涌明等,2014),有氧供能比例與高強度運動的持續(xù)時間成指數(shù)正相關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冬季兩項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峰值與短距離比賽競技表現(xiàn)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峰值每提高0.2%,運動成績相應增加1%(T?nnessen et al.,2015)??梢姡瑢τ诙緝身椷\動員,是評價有氧耐力的“金標準”,高水平是高水平有氧運動能力的基礎。除了對冬季兩項運動中不同時間或距離越野滑雪能量供應特征的研究以外,還有學者從運動員滑雪過程中上下肢功率輸出比例的角度展開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員個體峰值遵循“倒U形曲線”比值取決于上肢、軀干及下肢的相對貢獻(圖3)。如果運動員上肢功率輸出占總功率的10%~30%增加,而在占比30%以上或低于10%,相應減少(Bergh et al.,1976),即在越野滑雪過程中,運動員上肢肌群參與運動的比例需維持在10%~30%,既有利于增加有氧運動能力,又可以降低上肢以及全身的疲勞感。
部分冬季兩項運動員雖然在比賽前段表現(xiàn)正常,但無法在比賽后程保持競技水平,運動員機體有氧供能系統(tǒng)能量供應不足,導致上下肢肌肉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疲勞(St?ggl et al.,2014)。疲勞與去脂體質量之間也存在潛在關系,瘦體質量絕對值與短距離首輪競技表現(xiàn)相關,軀干瘦體重與撐杖速度有關,上肢、軀干及下肢瘦體質量與對角線步幅速度有關(St?ggl et al.,2010),表明冬季兩項高強度運動期間的峰值取決于運動骨骼肌質量,而運動骨骼肌質量提高受神經肌肉系統(tǒng)的動員與激活效率影響,同時,在上下肢協(xié)同參與的大肌肉群工作中,肌肉運用氧氣的能力亦受心血管、呼吸系統(tǒng)對氧氣攝入和利用的影響,這也是決定最大有氧能力上限的重要因素。近年,不同恢復模式對冬季兩項重復高強度運動后的影響研究備受關注,同時也聚焦于影響運動員在滑行時中樞神經、心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的恢復問題(Ortega et al.,2018)。因此,有氧能力是冬季兩項運動員上下肢在滑雪過程中機械功率輸出的影響因素,而上肢肌群參與運動的比例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滑行速度的保持。但關于運動員上下肢機械功率輸出比例及肌肉運用氧氣能力與滑行速度之間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傊绊懚緝身椷\動員越野滑雪競技表現(xiàn)的能量代謝因素關鍵是有氧能力,有氧能力與上下肢去脂肌肉質量、機械功率輸出和疲勞恢復速率密切相關。
圖3 上肢功率輸出與最大攝氧量的對應關系(Bergh et al.,1976)Figure 3.Correspondence between Upper Limb Power Output and Maximum Oxygen Uptake
1.1.3 交感、副交感神經的激活與調節(jié)
同樣的訓練計劃,不同個體間生理和心理反應也不盡相同。生理心理反應體現(xiàn)了中樞神經活動的平衡性(Aubert et al.,2003),而自主神經活動對運動員競技表現(xiàn)的影響也是教練員和科研人員評價運動員機能狀態(tài)和訓練效果的重要依據(jù)。有研究對9 名男性滑雪運動員進行4 周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引導訓練,與對照組相比,HRV 引導組最大滑雪速度明顯提高(Kivinie‐mi et al.,2007)。在該研究基礎上,融入高原低氧環(huán)境變量,受試者完成為期15 天的“高住低訓”,將運動員隨機分為HRV 指導低氧訓練組(H-HRV)、低氧訓練組(H)和常氧訓練組(T),發(fā)現(xiàn)H-HRV 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能力、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激活效應明顯提升,H-HRV 組和H 組的均有所改善,但T 組無明顯變化。值得注意的是,H-HRV 組在隨后滾軸滑雪中的成績顯著提升(Schmitt et al.,2017)。由此可見,HRV 指導與低氧訓練結合不僅能調節(jié)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也能提升滑雪表現(xiàn)。因此,運動員自主神經活動對訓練、比賽計劃的反應具有可變性、個體化特征,調節(jié)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活動之間的平衡與運動員滑雪表現(xiàn)密切關聯(lián)。
1.1.4 氣候溫度條件的適應與個性化
了解比賽場地氣候條件,能夠為教練員科學指導訓練提供幫助。近10 年,有5 篇文獻報道了氣候因素對冬季兩項運動員競技表現(xiàn)的影響,其中有2 篇針對越野滑雪過程,1 篇針對運動員(Renberg et al.,2014),1 篇針對滑雪裝備(Buhl et al.,2001),包括滑雪板、雪蠟。冬季兩項無法避免在低溫野外環(huán)境中進行比賽,機體為應對低溫環(huán)境會增加能量消耗,極端情況會導致滑雪者肌肉僵硬,甚至發(fā)生凍傷;氣溫高于0 ℃時,滑雪場積雪相對松軟,不利于運動員正常發(fā)揮。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雪溫升高,雪面與滑雪板(聚乙烯)之間摩擦力減小,不利于運動員控制滑雪板。因此,氣候溫度條件對運動員和比賽裝備均會產生不利影響,運動員不僅要適應不同氣候溫度條件下的比賽,而且應完善運動員個性化器材定制。
1.2.1 動作穩(wěn)定性有利于提高運動員的射擊表現(xiàn)
冬季兩項中,射擊分為立射和臥射兩種方式,如何提高兩種姿勢的射擊命中率和動作穩(wěn)定性是研究射擊表現(xiàn)的核心課題(元文學等,2008)。越野滑雪對運動員心血管系統(tǒng)、能量代謝、體溫調節(jié)、中樞神經和認知功能提出了極大挑戰(zhàn),易導致心輸出量、腦部和肌肉血流量下降,核心溫度降低,能量底物耗竭等問題,使機體在射擊過程中難以保持穩(wěn)定性,從而導致射擊表現(xiàn)下降。然而,射擊是連續(xù)控制穩(wěn)定性的過程,連貫的動作模式是射擊表現(xiàn)穩(wěn)定的基礎(圖4)。
圖4 射擊競技表現(xiàn)連續(xù)控制穩(wěn)定性過程Figure 4.Continuous Control Stability Process in Shooting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立射姿勢重心高、支撐面小,姿勢的固定和保持主要靠骨骼支撐與肌肉收縮來完成(元文學等,2008),因此從形態(tài)特征保持上,站姿的穩(wěn)定性較差。臥射包括高(40°)、低(30°)兩種射擊姿勢(圖5),區(qū)別在于肘關節(jié)與地面形成的角度。根據(jù)物理學原理,物體的中心位置越低,物體穩(wěn)定程度越高,因此,肘關節(jié)與地面角度呈30°時的臥姿似乎比40°更為穩(wěn)定。然而,國內外文獻中鮮見關于不同俯臥射擊姿勢對射擊表現(xiàn)影響的直接證據(jù),有待進一步研究。除物理學范疇外,運動生理學認為,俯臥射擊雖然也受到運動引起呼吸、心率加快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比立射小。究其原因,這種影響與體位有關。在臥姿狀態(tài)下,由于運動員腦部及上肢肌肉的血液和氧氣供應顯著改善,心率下降速度加快,心臟副交感神經重新激活,進而促進心率降低,調節(jié)處于壓力下身體機能的平衡與穩(wěn)定(Coote et al.,2010;Tharion et al.,1997)。因此,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占主導地位時,對運動員保持射擊姿勢的穩(wěn)定有明顯幫助,即運動員在進入射擊位置后,必須迅速找到適合自己的射擊姿勢,為發(fā)揮射擊表現(xiàn)奠定良好的生物力學、生理學和心理學基礎。
圖5 冬季兩項立射側、前視圖及臥射高、低射擊姿勢Figure 5.Side,F(xiàn)ront View of Standing Shooting,and High and Low Positions of Prone Shooting
步槍穩(wěn)定性與射擊姿勢的穩(wěn)定程度、搖晃方向和調整時間相關。立射中,運動員須在一定強度的運動負荷下控制步槍沿水平方向跟隨目標,因此,步槍水平方向的穩(wěn)定性是競技表現(xiàn)的主要因素。對于臥射,運動負荷強度對步槍穩(wěn)定性影響較小,步槍垂直晃動是影響臥射的主要因素(Sattlecker et al.,2014,2017)。已有研究證實,低水平運動員視射擊姿勢控制和步槍穩(wěn)定為獨立的兩個子系統(tǒng),動作控制缺乏統(tǒng)一性和連貫性,而高水平運動員射擊高效且迅速(Konttinen et al.,2010)。同時,高水平運動員在射擊前0.5 s 的步槍穩(wěn)定性保持能力是影響射擊成績的關鍵,與姿勢平衡的控制有關。正是由于步槍穩(wěn)定性和姿勢穩(wěn)定性之間存在直接的相互依賴關系,身體與步槍之間的剛性連接導致步槍牢固穩(wěn)定地貼在肩部,所以肩部與步槍槍托作用力是維持步槍穩(wěn)定的關鍵,槍托長度和實質性接觸面積是步槍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Kemnitz et al.,2001)。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水平運動員的肩部力量比低水平運動員高69.8%(Grebot et al.,2007a),表明肩部力量是影響冬季兩項射擊競技表現(xiàn)的因素之一。理論上認為,將步槍槍托緊緊貼在肩部可以使步槍在水平方向上保持更好的穩(wěn)定性,但冬季兩項射擊前高強度越野滑雪會導致肘部屈肌力量下降,尤其在臥射時會明顯削弱步槍穩(wěn)定性。因此,肘部屈肌的疲勞會造成肩部力量下降,從而影響控制步槍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關于冬季兩項射擊競技表現(xiàn)的研究,逐漸轉向精細動作控制和神經肌肉科學。射擊擊發(fā)是一種精細動作控制,擊發(fā)行為是射擊成績的主要預測因素,但目前鮮見相關研究。射擊前,運動負荷會導致手指關節(jié)肌肉產生疲勞,進而降低運動員扣扳機的力量。臥射中,擊發(fā)行為和步槍穩(wěn)定性之間呈中度相關(Grebot et al.,2007a)。相比于低水平運動員,高水平運動員在安靜狀態(tài)和運動負荷下的射擊擊發(fā)力量更大(Sattlecker et al.,2013),射擊命中率更高。因此,射擊競技表現(xiàn)既與運動水平有關,又與射擊擊發(fā)的精細動作控制有關。一方面,射擊命中率與擊發(fā)力量相關;另一方面,擊發(fā)清潔性(即射擊前瞄準點0~0.5 s 的運動)是安靜或運動負荷條件下射擊表現(xiàn)的重要決定因素(Ihalainen et al.,2018)。綜上,由于疲勞狀態(tài)不同,姿勢穩(wěn)定性、步槍穩(wěn)定性、肩部力量和射擊擊發(fā)等均能有效評估運動員射擊競技表現(xiàn)和科學預測射擊成績,是影響射擊表現(xiàn)的重要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擊發(fā)并不是冬季兩項射擊的最后一部分,冬季兩項運動1 次射擊需要連續(xù)擊發(fā)5 次,過度專注于擊發(fā)或過度依賴姿勢穩(wěn)定、步槍穩(wěn)定和肩部力量等某一項因素,可能會削弱射擊技術動作的完整性和射擊命中率的提高。同時,冬季兩項運動員在上肢末端發(fā)生疲勞時完成射擊,會在后續(xù)輪次的射擊精度上出現(xiàn)較大波動,需要采取對多關節(jié)運動協(xié)調性有益的運動策略,以提高神經系統(tǒng)對肢體遠端手指關節(jié)的精確控制能力,并保持姿勢、步槍、肩部以及擊發(fā)行為穩(wěn)定的連續(xù)性。因此,在制定射擊競技表現(xiàn)訓練方案時,需充分考慮比賽階段和機體狀態(tài)。
1.2.2 生理心理協(xié)同有助于提高射擊命中率的穩(wěn)定性
運動員在保證每次擊發(fā)命中率的基礎上,在高強度、長時間比賽中保持射擊命中率的穩(wěn)定性同樣是研究冬季兩項射擊的重要問題。能否在越野滑雪和射擊轉換的情況下,每個射擊輪次保持較高命中率,同時在比賽后程克服生理心理的疲勞累積,維持射擊命中率的穩(wěn)定性,是教練員評價運動員射擊競技表現(xiàn)的重要依據(jù)。疲勞狀態(tài)下生理心理協(xié)同互動研究,是當前冬季兩項研究的熱點,主要通過大腦誘發(fā)電位和心血管反應等大腦皮層和心臟活動指標的動態(tài)變化解釋運動員精神狀態(tài)的改變。研究已證實,強烈的情緒會影響認知和對自身狀態(tài)的控制,出現(xiàn)感知、動作、協(xié)調和策略上的失誤(Mccraty et al.,2009)。生理心理協(xié)同效應過程,對長時間、高強度運動后神經活動平衡和注意力集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低水平運動員在最差輪次射擊前,視覺注意力受自身狀態(tài)、對手表現(xiàn)、未命中擊發(fā)和環(huán)境等多因素的影響,瞄準過程的不穩(wěn)定與認知參與過多有關,不僅造成了視覺注意力分散、神經集中程度下降,也增加了心理壓力(Vickers et al.,2007)。生理心理壓力增加,導致運動員的“靜眼”時間延長,進一步延長了運動員的射擊時間和射擊場停留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在冬季兩項運動中,疲勞可能導致“靜眼”時間增加,但不代表出現(xiàn)疲勞或壓力產生(Vine et al.,2014)。因此,生理心理疲勞對射擊命中率穩(wěn)定性保持存在潛在影響。生理心理疲勞會造成運動員大腦安靜電位降低,大腦皮質前額葉興奮性下降。大腦皮層是調節(jié)和控制軀體運動的高級中樞,其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協(xié)調支配人體的活動,大腦皮質神經元可以選擇性地誘發(fā)迷走神經性心率降低(Konttinen et al.,1992,1995)。在此背景下,運動員經過長期專項模擬訓練后,前額葉θ 波活動會在疲勞狀態(tài)下保持更高水平的興奮性,進而更加專注于射擊任務(Harri et al.,2016)。也有研究表明,運動員向外定向的注意力集中會導致心率下降,但是下降程度與射擊命中率無關(Kerick et al.,2001)。除此之外,比賽經驗也有利于在比賽后程的射擊輪次中幫助運動員克服生理心理疲勞。研究表明,經驗豐富的運動員對射擊目標的專注度更高,射擊命中率的穩(wěn)定性更佳(Haufler et al.,2000),并發(fā)現(xiàn)個體因素(情緒、人格特質、焦慮水平和個人經驗等)、多種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或多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射擊前的心率控制都有重要影響。雖然心率下降對于瞄準過程有一定幫助,但不一定是提高運動員負荷下射擊表現(xiàn)的有效途徑。總之,隨著比賽時間的延長,機體疲勞感逐漸增加,運動員中樞神經系統(tǒng)平衡性越好,越能夠集中注意力、保持思路清晰、重視教練員的建議,進而保持技戰(zhàn)術策略得當。
目前,運動員中樞神經優(yōu)化提升射擊競技表現(xiàn)的機制尚不明確。中樞神經系統(tǒng)角度的研究,雖然可以從理論上解釋運動員的射擊表現(xiàn),但從訓練實踐角度,教練員和科研人員更擅于通過心血管系統(tǒng)指標監(jiān)控和評價運動員的競技表現(xiàn)。已有研究證實,大腦皮層的活動與心臟反應同步,二者之間存在交互作用(李量,2012)。運動員需要完成高強度越野滑雪與射擊的交替,每輪滑雪后生理機能的快速恢復對射擊表現(xiàn)作用重大,尤其是在越野滑雪與射擊短暫的轉換期間,需要運動員副交感神經快速激活,以調節(jié)心血管系統(tǒng)的心率快速且穩(wěn)定的下降,有利于提高射擊的穩(wěn)定性。此外,冬季兩項射擊是在高強度運動后完成較小肌肉群的運動,機體酶活性和局部肌肉血流量等因素可能更重要(Ortega et al.,2018)。未來可通過觀察上肢末端血流灌注指數(shù)、心率變異性與負荷下射擊表現(xiàn)的關系進行驗證。
咚,咚,咚。年輕刑警也用擂果子手法連連敲著桌子說,喂喂喂,你這是在交代事兒嗎?你在背長篇小說哩。簡單點,揀主要的交代。
1.2.3 步槍結構和瞄準受限于低溫氣候環(huán)境
冬季兩項比賽一般在0 ℃、低于0 ℃或極端環(huán)境(低于-20 ℃)的野外進行,對運動員機能和比賽裝備性能提出了較高要求(Groslambert et al.,1999)。尤其在射擊過程中,運動員會由于極端低溫環(huán)境引發(fā)神經反應失調、肌肉僵硬等問題(Wilber et al.,1999)。運動員攜帶的步槍中,子彈、槍管和扳機等結構容易受到低溫影響產生不可抗力的形變。因此,對各種低溫氣候環(huán)境的認識和提前適應是教練員在賽前制定比賽技戰(zhàn)術策略的重要依據(jù)。
研究已證實,隨著環(huán)境溫度的降低,冬季兩項運動員射擊彈著點散布直徑越大,射擊命中率越低(Grebot et al.,2007b)。不佳射擊競技表現(xiàn)與低溫造成人體神經肌肉失調、血液流速減慢等可能有潛在關聯(lián)。環(huán)境溫度降低可能會導致步槍槍管出現(xiàn)結霜、材料線膨脹系數(shù)發(fā)生改變等問題,使運動員在射擊擊發(fā)時需要更大的力量扣扳機,導致?lián)舭l(fā)清潔度下降(Simo et al.,2016),進而影響擊發(fā)速度和精度。
從上述分析可知,技術動作、能量代謝、生理心理和氣候因素是影響冬季兩項競技表現(xiàn)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4 個影響因素,對冬季兩項運動員越野滑雪和射擊的競技表現(xiàn)提出相應的訓練策略。
2.1.1 耐力訓練策略
提高耐力水平可以從有氧、無氧能力兩方面著手。根據(jù)項目特征,首要提升運動員的有氧能力(Laaksonen et al.,2018;Undebakke et al.,2019)。1)在實驗室和現(xiàn)場測試條件下,根據(jù)運動員的性別、年齡和訓練年限,定期監(jiān)控運動員水平,以有效評估運動員心肺耐力及訓練效果。在訓練中以血乳酸值作為評定運動員疲勞程度的科學標準(Vergès et al.,2003),并對應心率控制訓練強度,進而評價肌肉的有氧代謝能力。同時,密切監(jiān)控無氧閾變化。個體乳酸閾與運動強度、持續(xù)時間、訓練水平、糖原含量和缺氧等因素密切關系(馮連世等,2002),將其作為制訂和修正訓練計劃的依據(jù),通過在日常訓練中增加無氧閾強度訓練以達到提高乳酸閾的目的。2)耐力運動需要運動員有較高的血紅蛋白水平,高原訓練或低氧訓練能夠顯著提高耐力運動員的血紅蛋白水平,持續(xù)4 周的高住高練低練(HiHiLo)可以明顯持續(xù)促進運動員血紅蛋白水平和紅細胞壓積(高炳宏等,2005)。因此,采用有針對性的高原訓練或低氧訓練,可以提升有氧能力。同時,調節(jié)生理心理因素應從運動員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性著手,在小、中、長周期訓練中,基于HRV 變化,以某一天或一周運動員能夠承受負荷的個性化可訓練性窗口為目標,在運動員生理心理層面考慮訓練刺激的時機應優(yōu)先于訓練負荷或訓練量。如果能結合低氧訓練對運動員加以生理心理協(xié)同效應的有效指導,根據(jù)個體差異安排訓練計劃,對提升運動員滑雪速度、中樞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能力、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激活和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建議采用血流灌注量、血氧飽和度和心輸出量等有針對性的無創(chuàng)機能狀態(tài)指標,診斷、評價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態(tài)動態(tài)變化(朱歡等,2019)。
2.1.2 技術訓練策略
完善技術動作可以從地形、骨骼肌質量和速度等方面加強訓練。1)考慮到冬季兩項各比賽場地不一致,教練員應提前規(guī)劃,在比賽前,運動員應進行至少1 次模擬比賽條件(路線、地形及氣候)的測試,評估對參賽場地條件的適應能力,并以此作為賽前訓練方案的參考(Anders‐son et al.,2010),要求運動員根據(jù)不同地形和速度選擇相符合的精細化技術動作。2)運動員應掌握撐杖頻率和周期的速度時機。撐杖頻率下降和周期縮短是滑雪速度降低的根本原因(Leirdal et al.,2013),建議運動員在出現(xiàn)肌肉疲勞時,通過技術轉換合理調適撐杖的頻率和周期,形成個性化技術動作風格特征。3)如果在訓練和比賽前出現(xiàn)氣候突變,導致雪溫驟降,滑雪板與雪面摩擦力增大,造成運動員滑行速度減慢,運動員會產生不良肌肉代償動作,增加受傷風險,因此需要運動員提前充分適應比賽場地的氣候和雪面情況。教練員和打蠟師也要考慮不同氣溫與雪溫等因素的影響,完善運動員個性化裝備適配,優(yōu)化滑雪板蠟塊選擇和調整打蠟策略。
2.1.3 力量訓練策略
越野滑雪是全身運動,但局部肌肉疲勞問題不容忽視。上下肢骨骼肌力量隨著滑行過程周期性循環(huán)運動產生疲勞積累,使肌肉功能下降,機械功率輸出減少(Ger‐old et al.,2013)。因此,在不同訓練階段,上下肢骨骼肌力量及無氧運動能力訓練應成為訓練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1)根據(jù)訓練階段和個人目標制定力量標準,進而監(jiān)控運動員上下肢骨骼肌質量;定期采用上肢或下肢的溫蓋特試驗(Wingate test),測試評估運動員局部肌肉的無氧運動能力和抗疲勞能力(劉偉,2015)。2)不同滑行速度,運動員上下肢骨骼肌參與比例不同(Ohtonen et al.,2020),因此,在訓練中應注重不同速度滑行推進力和撐杖力量的科學診斷與評價,并以滑行效率為前提開展越野滑雪的力量訓練。
冬季兩項運動中的射擊項目,對運動員的射擊精度、射擊時間和射擊區(qū)域停留時間提出了極大挑戰(zhàn)(Laak‐sonen et al.,2018b),這3 方面也是評價冬季兩項運動員越野滑雪和射擊項目轉換競技表現(xiàn)的重要依據(jù)。射擊精度可遵循“冬季兩項射擊金字塔”原則,首先以獨立的模塊訓練射擊姿勢、瞄準和呼吸、擊發(fā)3 部分,當熟練掌握所需技能后,將射擊技術的組成部分有效結合進行訓練(?ák et al.,2019)。盡管冬季兩項運動沒有限制射擊和射擊區(qū)域停留時間,目前也尚未見到射擊時間和射擊區(qū)域停留時間影響比賽成績的研究證據(jù),但通常認為射擊時間和射擊區(qū)域停留時間越短,射擊精度越高,競技表現(xiàn)越好。因此,針對射擊競技表現(xiàn)的訓練應以上述3 方面為目標開展。
1)首先,對競技能力較強且穩(wěn)定的運動員,增加越野滑雪和射擊項目轉換模擬訓練(運動負荷狀態(tài)下)的比重,適當減少安靜狀態(tài)下的射擊訓練;對競技能力較低且不穩(wěn)定的運動員則相反(Alan,2020)。其次,通過調整個人射擊姿態(tài)習慣,加強腰部肌肉韌帶強度訓練,加強肘部屈肌、肩部三角肌的力量耐力,進一步減少腰部損傷發(fā)生概率,提高運動員的姿勢穩(wěn)定性(元文學 等,2008;Viitasa‐lo et al.,1999)。增加運動員I 型肌纖維的訓練,以提升紅肌纖維比例,進一步改善肌肉抗疲勞能力。再次,強化以功能為目標的專項平衡訓練,增加運動員協(xié)調性、力量、運動范圍和對本體感受需求作出反應的能力,進而提升整體競技表現(xiàn)。最后,建議科研人員通過生物力學從側、前、后3 個角度幫助運動員加強步槍穩(wěn)定性,使教練員和指導運動員找到適合個人習慣的最佳射擊姿勢,同時以肩部力量為切入點進行深入研究,以助力運動員找到最佳步槍槍托長度和形狀,進一步提升運動員射擊競技表現(xiàn)。
2)在射擊訓練中,科研人員應密切監(jiān)控運動員安靜腦電位、心率變異性等指標的周期性變化,加強以目標策略為基礎的注意力訓練,建議運動員在射擊時減少瞄準過程中的認知參與,專注于與射擊任務有關的關鍵生理心理及感知覺信息(Luchsinger et al.,2016)。射擊前運動員心血管負荷的增加,會影響視覺控制和心理調節(jié),建議增加呼吸控制練習以調整由于心肌收縮而引起的身體晃動,從而找到運動負荷下射擊的最佳時機(Mets et al.,2007),同時輔之生物反饋訓練、呼吸訓練等方法(黃濱等,2010;劉豐彬 等,2008),以提升運動員副交感神經激活效率。
3)氣候環(huán)境不佳,在一定程度會增加運動員射擊區(qū)域停留時間和射擊時間,進而影響射擊精度。建議在訓練中,教練員根據(jù)不同氣候條件提前規(guī)劃,以提高由于低溫造成的槍械、機體神經肌肉等突發(fā)問題的迅速應對能力,進一步適應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射擊(Spencer et al.,2014),盡可能降低氣候條件對射擊競技表現(xiàn)的影響。
在冬季兩項越野滑雪中,地形、速度和骨骼肌質量是運動員技術動作選擇與運用的影響因素;有氧能力、上下肢肌肉質量和功率輸出影響運動員的能量供應;自主神經系統(tǒng)平衡是運動員能力提升的重要生理因素;極端氣候考驗運動員的抗寒能力和比賽裝備的安裝調適。在射擊項目中,姿勢穩(wěn)定性、步槍穩(wěn)定性、肩部力量和擊發(fā)是提高運動員競技表現(xiàn)完整的技術動作,是影響射擊命中率的重要因素;大腦皮質的興奮性和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激活,影響運動員射擊命中率的穩(wěn)定性;極端低溫環(huán)境影響運動員的擊發(fā)速度和射擊精度。
根據(jù)運動員競技表現(xiàn)的影響因素,我國冬季兩項隊在后續(xù)的越野滑雪訓練中需要重視模擬比賽條件的訓練與測試;重視不同地形條件選擇相符合的精細化技術動作,增加上下肢骨骼肌力量訓練,定期監(jiān)測肌肉輸出功率,形成個性化技術動作風格;重視有氧能力的訓練,加強心血管系統(tǒng)指標的無創(chuàng)監(jiān)控;重視身體機能狀態(tài)和訓練計劃的匹配與整合;重視比賽氣候條件,從提前適應、個性化裝備適配等方面將不利影響最小化。在射擊訓練中,重視項目轉換模擬訓練以及生物力學分析,實施局部關鍵肌肉力量訓練方案;重視階段性監(jiān)測中樞神經系統(tǒng)指標,有針對性地訓練呼吸控制方法,掌握處理低溫條件下自身和槍械突發(fā)問題的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