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
讀過一本書,書名是《成為智慧型家長》。作者是一位從事幼教事業(yè)多年的博士生,名叫尹紅婷。作者的聰明在于,沒有把“智慧”抽象化、玄虛化,而是化虛為實,借助特別情境、具體問題和典型案例,呈現(xiàn)做家長的智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家教手冊。
事實上,我們在討論“家長的智慧”這個話題時,不能只說“家長”而不去研究“智慧”,也不能把好家長簡單歸類為“智慧型家長”?!爸腔邸痹谶@里是沒法閃避的核心概念,雖然與經(jīng)驗、能力,甚至格局、境界都有關聯(lián),但智慧畢竟是智慧,有一句名言說得好,智慧如同大自然一樣,有它自身的風光和景象。
智慧的涵義是一種超越世俗認知而能達到把握真理的非同一般的能力。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歸心》中這樣寫道:“萬行歸空,千門入善,辯才智惠(慧),豈徒七經(jīng)、百氏之博哉?”這里的智慧是“形而上”的存在,不是“形而下”的結果,智慧是人這種靈長類動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經(jīng)器官的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還有學者研究得出,“智慧里包含著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lián)想、情感、邏輯、辨別、計算、分析、判斷、文化、中庸、包容、決定等多種能力?!?/p>
我們只要稍作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智慧是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于一體的存在,是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知識、生存能力、胸襟擔當、批判創(chuàng)造、視野格局、預見境界、高度感性又高度理性等心智素質和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顯現(xiàn)。
有了這樣的理解之后,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把智慧理解為聰明才智,這只是泛泛而論的表達,把智慧理解成辨析判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也只是看到了智慧的某一個側面,而非智慧自身。真正“融會貫通”的“得道”或“大成”才是智慧。
智慧型家長如同高山景行的君子,不可多得。但也無妨,做家長也是一場修行,“雖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
如何“心向往之”?或許禪宗初祖達摩與其弟子的對話,能給我們啟迪。
弟子問祖師,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快樂又能帶給別人快樂的人呢?
達摩笑答,有四境,自可參悟。把自己當別人,謂之“無我”;把別人當自己,謂之“慈悲”;把別人當別人,謂之“智慧”;把自己當自己,謂之“自在”。
這句話實質上是在告訴我們智慧是一種大境界,必須從“無我”“慈悲”的基礎境界才能晉升至“智慧”的高境界。
試想一下,作為家長,心里整天想的就是自己的虛榮和面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為兒女和整個家庭著想,這智慧從何而來呢?再試想,作為父母,從來不從孩子的立場出發(fā),也不能設身處地從家庭成員的實際出發(fā),置他人的困頓于不顧,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只是逼孩子考第一,上“清北”,這智慧又從何而來呢?做家長的智慧,首先是創(chuàng)造一個和睦、和善、和諧的幸福家庭的智慧。沒有無我和慈悲的情愫,又怎么可能達到這樣的景象呢?
具體來說,智慧的家長必須尊重子女的人格,尊重子女的選擇,而不能視子女為私有財產(chǎn),也不能用美其名曰的“愛”去綁架子女,或包辦一切。
智慧的家長必須從孩子的實際成長環(huán)境、情智發(fā)展、興趣愛好等綜合因素出發(fā),指導和幫助孩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強迫子女去圓自己當年的夢,去完成家庭振興的夙愿,不為世俗的狀元、名校之類所惑,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智慧型家長必須接受孩子成長過程的緩慢,甚至彎路和岔道,寬容孩子在經(jīng)歷無法回避的成長曲折之中,磨煉意志與品質,獲得人生能耐與才智;且要讓孩子具備既能審察眼前,又能預見明天的智慧。
優(yōu)秀孩子的父母未必就是智慧型家長。相反,能夠引導那些經(jīng)歷跌倒重挫的孩子激發(fā)潛能,超越苦難,重新啟航,且自信快樂地成長和生活的家長,才是真正的智慧型家長。正如一句名言:極端的命運是對智慧的真正檢驗,誰最能經(jīng)得起這種考驗,誰才是大智大慧。
家長也是這樣。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