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淑娟
■吉林省德惠市第二十三中學
我國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師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學模式,而且每節(jié)課都沿用。教學的方式是以教材為中心,借助黑板、粉筆以及教師自身的口述向學生講課,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長時間學習,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很多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知識點的講解,并且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更注重向學生傳授考試的技能技巧,忽略了在新時期下素質教育所提出的德育雙贏教學策略,因此只教書無育人的現象普遍存在,而學生因為沒有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從而影響到他們日后的發(fā)展。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導致他們的思想發(fā)生改變,甚至在日后做出對社會或者課堂不利的行為。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學生發(fā)展的需求,這就需要初中物理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發(fā)展形勢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創(chuàng)設與時俱進的教學策略,并融合德育,這樣才能使學生得以全面健康地發(fā)展。隨著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fā)展,計算機作為信息時代下的技術產物,在教育領域被廣泛運用,它可以將知識點以圖片、音頻以及影像等形式呈現給學生,從而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能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部分內容,主要講解了與能源有關的知識。能源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必備物資,如果沒有能源我們就無法正常生活和發(fā)展,解決能源問題就是我們人類目前的首要問題。初中物理教師在這部分內容的授課過程中,不僅要給學生講解知識點,還要融入相關的德育問題。
物理這門學科既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毫不夸張地說它與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傳統(tǒng)教育中,初中物理教師只是將教材上的知識點講給學生,卻并沒有深入地挖掘教材,他們認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師的任務,與自己并無太大關系,只要將教材知識點和考試技能技巧講到位,學生能考個好成績就可以,這就使得學生的學習只局限在教材當中,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初中物理教師應當挖掘物理學科中一切可利用的德育資源,讓學生實現物理知識學習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共贏。例如,在學習“靜摩擦力與動摩擦力”這一內容時,它主要的知識點就是滲透量變到質變的哲學觀點,而初中物理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靜摩擦力和動摩擦力之間的互換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索和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有效實現德育滲透。再比如,物體隨著溫度的變化會引發(fā)其物態(tài)變化,同時也會讓物體的體積和密度發(fā)生一定的變化,這樣就能讓學生在物理規(guī)律的探索中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
物理是一門綜合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點,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才能凸顯出物理的綜合特性。在物理發(fā)展的過程中,許多事物都能凸顯出極強的育人價值,這就需要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物理學史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物理學史指的是物理的發(fā)展歷史,它講述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以及各種主要的分支形成過程,尤其是現代物理學的發(fā)展歷史,這其中不僅記錄了一些結論的物理實驗驗證過程,還有眾多物理學家研究的故事。這些都是學生在學習物理時所要了解的,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物理學家探究真理的那種無畏精神。比如富蘭克林在證明雷電是一種放電現象時,做了這樣一個實驗:1752年6月的一天,陰云密布,電閃雷鳴,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一道,帶著上面裝有一個金屬桿的風箏來到一個空曠地帶。富蘭克林高舉起風箏,他的兒子則拉著風箏線飛跑。由于風大,風箏很快就被放上高空。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道拉著風箏線,父子倆焦急地等待著,此時,剛好一道閃電從風箏上掠過,富蘭克林用手靠近風箏上的鐵絲,立即掠過一種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呼喊:“威廉,我被電擊了!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隨后,他又將風箏線上的電引入萊頓瓶中。回到家里,富蘭克林用雷電進行了各種電學實驗,證明了天上的雷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富蘭克林關于天上和人間的電是同一種東西的想法,在他自己的這次實驗中得到了有力的證實。在這個物理學史實驗故事中,學生感嘆這些物理先驅探索真理歷程的艱難,從而在內心生出好好學習物理,日后為祖國做貢獻的意識。
除此之外,大部分物理教師的教學只局限在物理知識點層面上,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深入了解和認識物理,教師就要凸顯出物理學史的重要性。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相關內容時,物理教師在講完相關的知識點以后,可以將后世對牛頓定理的相關研究歷史講給學生,讓學生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但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實質性定律,這樣學生就會感受到物理的偉大之處,再加上教師的合理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愛國主義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雖然從表面上看物理知識當中并不涉及什么其他方面的知識,但是深入地探析就會發(fā)現,物理中的每個知識或多或少都與德育有所掛鉤,而物理教師在對其深入分析時就可以幫助并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點和掌握相關的德育內容,從而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比如有關噪聲污染的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去思考噪聲的由來,然后再讓他們說一說噪聲的污染都有哪些,都對什么造成污染。學生就會總結出:我國主要的噪聲來源于交通工具,比如最常見的汽車噪聲。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噪聲,學生就會發(fā)現只要有道路就會有汽車,只要有汽車就會產生噪聲。所以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在城市里汽車不能亂鳴笛,尤其是在民宅、學校、醫(yī)院等附近更不能鳴笛,以減少噪聲的污染。
實驗是驗證真理的重要途徑,許多物理的概念、理論都是通過相關的實驗才一步步證實的。在物理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探索、合作、互動以及思考等活動來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探索精神并形成合作意識。因此,物理實驗對于學生而言至關重要,作為初中物理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給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并且在實驗過程中嚴格地要求自己,端正態(tài)度,并按照最標準的方式進行實驗操作。其次,在學生做實驗時,物理教師要時刻觀察他們的每一個操作流程,對學生實驗有誤的地方及時予以糾正,要抓住時機鼓勵他們,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最后,在實驗的過程中,物理教師還要將其中所包含的一些人文精神合理地挖掘并灌輸給學生,從而實現有效的德育滲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既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學生發(fā)展的必然需求,但是在實驗過程中,由于物理實驗的抽象性,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困難,很多學生便打起了退堂鼓,這也需要教師適當地對其進行鼓勵,讓他們重拾信心,積極地參與到實驗當中。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師應當在知識教學的同時融入德育,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