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探析《黃帝四經(jīng)》中“道”與《老子》中“道”的分別

      2020-03-03 06:09:22徐會利
      理論界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天道黃帝老子

      徐會利

      《老子》中雖然確立了道的超越于萬物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對于如何執(zhí)道、用道以解決現(xiàn)實政治難題則沒有過多闡述?!饵S帝四經(jīng)》中“道”作為一個治理國家社會的工具而存在,是現(xiàn)實政治手段的依據(jù)和原則,更強調(diào)“天道”對人事的影響,關(guān)注“天道”的實用性。

      一、從道物關(guān)系角度看《黃帝四經(jīng)》與《老子》的不同

      從道物關(guān)系角度看,《老子》中偏重于強調(diào)“道高于物”的層面,而《黃帝四經(jīng)》中偏重于強調(diào)如何“執(zhí)道以應(yīng)物”,因此,才有了“名”、“法”等中介手段,實現(xiàn)順應(yīng)并效仿“天道”以管理人事的目標。

      《黃帝四經(jīng)》認為,“恒先之初,迥同太虛。虛同為一,恒一而止。濕濕夢夢,未有明晦……鳥得而蜚(飛),魚得而流(游),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1〕由此段可見,道之廣大以及道模糊朦朧、恍惚的狀態(tài),這為道增加了神妙莫測、不可探知的色彩。道無名、無形,所謂“道”不過是勉強起的稱謂罷了,最精微至極的東西莫過于“道”了,萬物依道而生,人卻不知其名、不見其形,萬物賴以生存的資源無不取自于道,而道本身并不增加或減少。道對萬物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與《老子》第十四章有異曲同工之處?!耙曋灰娒灰?,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2〕(第十四章)道沒有顏色、聲音、形體,“夷”、“?!?、“微”均表達了道不易被人感官所察知的特點,人體感官無法把握形而上的道體,道無名無相,自然不同于世俗之物。道雖然不可見但是在萬物之中無不體現(xiàn)道,道雖然無名無形卻生出有名有形的萬物,可見道之廣大,不僅體現(xiàn)在萬物莫不現(xiàn)道的范圍之大,也包含道之功用的強大。

      道是萬物存在的依據(jù),道生成萬物,無名、無形的道高于有名、有形的萬物,但與《老子》不同,《黃帝四經(jīng)》關(guān)注的重點不是道的本體性地位,而是如何借助天道解決人事的難題,如何“握少以知多”,實現(xiàn)萬物自定。

      1.從生成論角度看道高于物

      《老子》中強調(diào)道生成萬物,道是萬物存在的本源,《黃帝四經(jīng)》中也認同道高于物,“道生法”、“天當”、“天功”、“天常”等概念都表現(xiàn)了對天道的推崇,但《黃帝四經(jīng)》中真正的目標是借助天道治理人事,天道作為治理人事的依據(jù)和準則而存在。

      《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學界對于“一、二、三”的具體所指意見不一,例如蔣錫昌先生認為:“《老子》一二三只是以三數(shù)字表示道生萬物,愈生愈多之義?!薄?〕(《老子校詁》)蔣錫昌認為“一、二、三”并不一定確有所指。而河上公注本:“道始所生者。一生陰與陽也。陰陽生和氣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天地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yǎng)之也。”此處將“一”解釋為道最初生成之物,“二”解釋為陰與陽,“三”解釋為天、地、人。

      陳鼓應(yīng)先生聯(lián)系第四十章和第一章為此章作解,“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認為此處的“有”、“無”均指稱“道”,“道生一”便可以“無”解釋“道”,以“有”解釋“一”,如同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所說:“道生一,自無入有?!薄耙簧敝岸敝感味系臒o和有,道生萬物就是形而上之道向下落實的活動過程,當形而上之“無”、“有”向下落實為形而下之“無”、“有”時,則成為第二章所說的“有無相生”,所生者即為“三”。道是獨立無偶的(道生一),渾沌未分的統(tǒng)一體蘊涵著“無”和“有”的兩面(一生二),道由無形質(zhì)落向有形質(zhì)則有無相生而形成新體(二生三),萬物都是在這種有無相生的狀況中產(chǎn)生的(三生萬物)?!?〕

      雖然對于“一、二、三”的具體所指并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道是創(chuàng)生世間萬物的本源性存在,是超越于萬物的最高存在。

      道之為物(帛書甲乙本作:道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老子》二十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7〕(《老子》二十五章)

      道超越于具體之物,本來已經(jīng)確定無疑。但從“道之為物”、“有物混成”兩句來看,似乎將道也當成了物,但道是否也是物,關(guān)于此問題值得探討。但有學者直接消解了此問題,認為“有物混成”之“物”是訛傳,如裘錫圭先生認為依據(jù)文意應(yīng)改作“有狀混成”,陳鼓應(yīng)先生認為,簡本“有狀(象)混成”比今本“有物混成”更近老子哲學的原意。

      “道之為物”、“有物混成”兩句給如何處理道與物之間的關(guān)系增加了難度,但可以確定的是道具有形而上的層面,是作為一個最為完備的生成萬物的本源性的存在,而具體之物作為道的生成性存在,是有生成與毀滅、榮與衰等多種可能性的,是相對不完備的帶有局限性的存在,從此意義上看,道絕對不同于物,道超越于物之上,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但值得思考的是,在何種意義上可以將道稱之為物?若道不能稱之為物,為何多個注本將“道之為物”、“有物混成”之“物”解釋為道?如針對“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成玄英注解為“至道之為物也,不有而有,雖有不有,不無而無,雖無不無。有無不定,故言恍惚。所以言物者,欲明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外無物,物外無道。用即道物,體即物道。亦明悟即物道,迷即道物。道物不一不異,而異而一,不一而一,而物而道,一而不一,非道非物。非物故一不一,而物故不一一也”?!?〕此處將道物關(guān)系看作不一不異、道物不相離,這種解釋路徑帶有佛教的色彩。

      關(guān)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成玄英注解為“有物者,道也。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而能生成庶品。亦明不混而混,雖混而成。不成而成,雖成而混。即此混成之道,在天地先生。還是不先先,不生生義也”。〔9〕此處明確指明“有物”即指道,道非物而物。蘇轍注解為“道,非清非濁,非高非下,非去非來,非善非惡,混然而成體,其于人為性,故曰有物混成”。〔10〕蘇轍也將“有物”理解為道,并從道無固定的性質(zhì),如清濁、善惡、高下等角度入手,解釋道無清晰的性質(zhì)偏向,是綜合含有各種性質(zhì),以之解釋“混成”。林希逸注解為“有物混成,道也,無極而太極也。其生在天地之先,言天地自是而出也”?!?1〕可見,道被理解為先于天地而存在之“物”。吳澄注解為“有物混成,物謂道也”。憨山注解為“有物者,此指道之全體,本來無名,故但云有一物耳。渾渾淪淪,無有絲毫縫隙,故曰混成”?!?2〕

      從原因與結(jié)果來看,道是萬物生成、存在的原因或依據(jù),道不同于物;從形而上和形而下角度看,道是形而上的,物是形而上之道在形而下世界的具體落實,道不同于物,道、物分屬不同的層次;從完善性角度分析,道是超越經(jīng)驗事物的存在,具有最高的完善性,不生不滅,沒有任何局限,而經(jīng)驗世界之物有生滅、興衰、成敗等傾向,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備的存在;從體用關(guān)系角度看,道是本體,物是發(fā)用;從一與多的角度看,道是一,而萬物是多。

      那么在何種情況下可將道稱為“物”?解決此問題需要對物進行細致的區(qū)分,若將物理解為道所生的經(jīng)驗世界、形而下之物,那么道、物分屬于形而上、形而下的兩個不同世界或?qū)哟?,就不能將道稱之為“物”。因此,必須把道、物放在同一世界或者同一層次去理解才能貫通兩者,“有物混成”、“道之為物”所指之“物”,并非形而下之物,而是蘊含在道內(nèi)部的可成為經(jīng)驗世界實存之物的潛能,如同道是一、萬物是多,而道卻內(nèi)含萬物之多的潛能一般,從潛能看,道也可稱為“多”,因為道蘊含著“多”的可能性。與此同理,在形而上的世界或?qū)哟卫?,在物尚未變成現(xiàn)實經(jīng)驗之物之前,這種潛能蘊含在道之中,從此角度看,道何嘗不是物,“道之為物”、“有物混成”便得以成立并使人理解。

      2.執(zhí)道以應(yīng)物

      《老子》中“道”揭示了事物總是向相反方向運動這一規(guī)律,僅僅知道這一規(guī)律是不夠的,如何能利用此規(guī)律達到國家大治是黃老道家關(guān)注的重點。

      《老子》認為,“故唯圣人能察無刑(形),能聽無(聲)。知虛之實,后能大虛……圣王用此,天下服”?!?3〕道的玄妙莫測不能輕易被人把握,執(zhí)道者才是能利用天道管理人事之人,他能認識普通人所不能認知的東西,把握普通人難以把握之物,執(zhí)道者效仿天道的規(guī)律,就能使國家復(fù)興并使天下人紛紛臣服。

      執(zhí)道者通過把握天道,“握少以知多”并通過審分定名的“無為”手段達到萬物自定、萬民不爭的“無不為”的目標。“虛無有,秋毫成之,必有刑(形)名。形(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故執(zhí)道者之觀于天下(也),無執(zhí)(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刑(形)名聲號矣。刑(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14〕刑名一旦確立,是與非的分界便確定了,執(zhí)道者要學會變通,不能固執(zhí)己見,功成也不自恃其功,順時而動,不妄加干預(yù),處事公平不摻雜私意。各項法令制度都已經(jīng)實施,名分、官職都設(shè)立并使人各安其位,天下萬物都在執(zhí)道者的掌握之下正常運行。

      二、《老子》和《黃帝四經(jīng)》“無為”的不同內(nèi)涵

      雖然“無為”都有不妄為之義,但《老子》和《黃帝四經(jīng)》中“無為”卻有不同的地位和內(nèi)涵。如果說《老子》中“無為”是一種實現(xiàn)“萬物自定”的手段,那么《黃帝四經(jīng)》中“無為”則是一種結(jié)果,既然是結(jié)果,必定有其實現(xiàn)的前提條件——審分定名、循名責實。

      《老子》中“無為”強調(diào)清靜、萬物自定;《黃帝四經(jīng)》中“無為”暗含著對名和法的強調(diào)以及對“時”和“度”的重視,不妄動表現(xiàn)在順時而動(動靜合于時)、參以“天當”(行為符合“天當”),提倡名要副實,通過審分定名、循名責實實現(xiàn)國家大治,展現(xiàn)了一種“道——名——法——大治(無為)”的國家治理模式。

      1.圣人(侯王)之清靜無為與“執(zhí)道者”之有為

      老子強調(diào)圣人或君王應(yīng)當無為,順應(yīng)萬物之本性,任何“有為”的措施都是損害物之本性的表現(xiàn),是為政者所應(yīng)戒惕的?!安谎灾?,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薄?5〕(第四十三章)能夠做到清靜無為的君王已經(jīng)遠勝其他人了。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16〕(第五章)

      此處“中”含有清靜無為之意,蔣錫昌認為,此“中”指老子自稱的中正之道,也就是無為之道;張默生認為:“‘不如守中’的‘中’字,和儒家的說法不同,儒家的‘中’字,是不走極端,要合乎‘中庸’的道理;老子則不然,他說的‘中’字,是有‘中空’的意思,好比橐龠沒被人鼓動時的情狀,正是象征著一個虛靜無為的道體。”(《老子章句新釋》)許抗生認為,守中便是保持住天地虛靜的狀態(tài)?!?7〕順應(yīng)物之自然狀態(tài),反對人為的干預(yù),如此才符合天道。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薄?8〕(第十章)道生成萬物卻不占有萬物,有生成之功卻不自恃其功,得道的圣人也應(yīng)效仿道之清靜本性,順應(yīng)萬物的本來狀態(tài),不妄自改變?nèi)f物的自然之性?!疤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9〕(第二章)

      在《黃帝四經(jīng)》中,“執(zhí)道者”要依據(jù)天道為人事審分定名,并依據(jù)名分所規(guī)定的社會秩序循名責實,并由此判斷是“正名”或“倚名”,最后依法進行賞罰,由此達到“萬民不爭”、“萬物自定”的目的?!肮饰ㄊト四懿鞜o刑(形),能聽無(聲)。知虛之實,后能大虛。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無間,周襲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胃(謂)能精。明者固能察極,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分之以其分,而萬民不爭。授之以其名,而萬物自定……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政(正)畸(奇)。前知大古,后□精明。抱道執(zhí)度,天下可一也。”〔20〕只有圣人才能體察無形、無聲的道,理解虛靜無為的內(nèi)涵才能達到虛靜至極的境界,按照人們各自的名分確定其適當?shù)穆毞?,人民便不會相爭,按照事物各自的名稱給予正確的界定,一切便可安然靜定。

      2.社會治理模式之差異

      (1)道——(圣人或侯王)虛靜無為——無不治

      正因為道體虛靜,圣人應(yīng)當效仿道之本性,治理國家不應(yīng)妄自改變?nèi)f物的本來狀態(tài),百姓應(yīng)該無知無欲,如此不會產(chǎn)生各種是非爭端,國家自然得到安定。

      《老子》認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1〕(第三章)君主不標榜賢能,百姓便不會貪圖功名,社會便不會起爭端,不崇尚珍貴的財貨,便沒有盜竊之類的事情,社會自然安定,百姓無知無欲,人心便不會起邪念。政治上清靜無為,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2〕(第三十七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23〕(第三十八章)

      不妄為,便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侯王若能效仿道之清靜無為,萬物便可自生自長、百姓沒有貪念和爭端,國家自然得以安定。陳鼓應(yīng)認為,“靜、樸、不欲都是‘無為’的內(nèi)含。統(tǒng)治者自身如能做到清靜、真樸、不貪欲,對人民如能做到不騷擾、不侈靡、不擴張私人意欲,百姓的生活自然可以獲得安寧”。〔24〕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25〕(第十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6〕(第四十八章)

      學習是逐漸積累的工夫,而求道正相反,不是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增加些什么,而是減少,所謂“損”,便是減去任何違背人之本性的行為,例如貪念、邪欲、是非等爭論。圣人也應(yīng)處無為之事,不妄加任何不當?shù)男袨?,順?yīng)百姓的自然狀態(tài),保持清靜、本真、質(zhì)樸的天性。

      老子不僅不強調(diào)法的重要性,反而認為法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法令越嚴苛,盜竊之類違法的事就越常見。君主的“有為”會加劇社會的動亂,君主只有行“無為”,才能使百姓自我教化、復(fù)歸于嬰兒般質(zhì)樸本真的狀態(tài)。任何“有為”的政令,都是對百姓的束縛,違反人之本性,都不利于社會安定。

      (2)“道——名——法——大治(無為)”

      只有執(zhí)道者才能把握無名、無形的天道,并確立形名即事物應(yīng)有的位置和名分以及政治秩序和規(guī)則,但是僅僅有名是不夠的,由此出現(xiàn)了法,法可以保障名的落實。以形名為社會建立規(guī)則和秩序,以法來保障名之秩序和規(guī)則的準確落實,由此才能實現(xiàn)國家大治,執(zhí)道者才能依據(jù)名分和法度行無為而治,不會做違反“天當”的事。

      治理國家要審名定分,執(zhí)道者要根據(jù)臣子的言行與才干(形)給予與之相匹配的官位(名)。僅僅定名分是不夠的,還要循名責實,依據(jù)臣子的官位(名)考察其政績是否合乎官位的要求(實),若名不副實,便可依法進行懲處。天下之事都可在形名確立、名實相副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得到治理,因此,君主便可“垂拱而天下治”。“凡事無大小,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刑(形)已定,物自為正。故唯執(zhí)(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當密察于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彌無刑(形),然后可以為天下正?!薄?7〕事物無論大小,都有其所處的位置,順境或逆境、死亡或生存,都是事物自己決定的,對事物審名定分,萬物會各自依據(jù)名分而行。君臣各司其職,君主制定法度,執(zhí)守法度,在合乎天道的準度內(nèi)的“有為”都屬于“無為”——不妄為,臣下要各安其位,做與自己的職位相匹配之事,不僭越妄為但也不是無所作為。

      道是名和法存在的依據(jù),名和法雖然都能為社會建立秩序和規(guī)則,但兩者在強制力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形名一旦確立,是非等分辨更加分明,但僅僅有名不足以保障社會秩序正常運轉(zhuǎn)。因此,還需要法的強制力作為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保證?!啊饵S帝四經(jīng)》所見‘名’‘法’關(guān)系在邏輯上呈現(xiàn)為先后關(guān)系……‘道’是最高范疇和出發(fā)點,是‘名’‘法’存在的依據(jù)。如果把三者關(guān)系比作一條平行線,‘名’處于中點,是從‘道’到‘法’的媒介和過渡階段,‘法’則是最終的目標和手段,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薄?8〕

      “道生法”的觀念是《黃帝四經(jīng)》中一大特色,《老子》中沒有過多強調(diào)法的重要性。但道為何生出法,法為什么成為國家社會治理所必要的手段?解決此問題,不得不提出道的“缺陷”——生出“四害”,正因為“四害”的存在才需要法。“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夸,以不足為有余?!薄?9〕從人出生便伴隨著“四害”——生害、動害、事害、言害。生害表現(xiàn)在人生而帶有欲望、不知滿足,正是這欲望產(chǎn)生了人與人之間的爭端;所謂動害便是不能做到應(yīng)時而動,產(chǎn)生妄動、逆時而動等不當行為,妄動往往伴隨著禍患因此容易導(dǎo)致“事害”,行事違背天道或者不能量力而行,行事超出能力范圍之外,都會受到天道的懲處;言害表現(xiàn)在言過其實、虛浮夸誕,口出大言,隨意承諾明明辦不到的事,這都違反了天道。“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zhí)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薄?0〕用來明辨是非曲直的社會各項法度準則皆依照“道”設(shè)立,執(zhí)道者制定法度并使之成為人們行為的準繩,百官依法而行、懲善罰惡,如此天下便可得到治理。

      名是溝通道和法的橋梁,名與法缺一不可,名和法雖然都能為社會確立規(guī)則和秩序,但各有不同的側(cè)重?!熬蜕芍刃蜓?,‘名’在前,‘法’在后。通過‘名’確立是非,‘法’產(chǎn)生于已確立的是非之上。就兩者特征而言,‘名’類似于制度,‘法’類似于措施,就兩者作用而言,‘名’與規(guī)范的建立相關(guān),‘法’與規(guī)范的操作相關(guān)?!薄?1〕

      執(zhí)道者的任務(wù)是審名察形,借此判斷事物名實是否一致?!啊畧?zhí)道者’利用‘名實一致’的原理,通過‘循名責實’的方法,去觀察和把握政治的對象,并由此作出政治上的決策?!薄?2〕“欲知得失,請必審名察刑(形)。刑(形)恒自定,是我俞(愈)靜。事恒自也(施),是我無為。靜翳不動,來自至,去自往?!薄?3〕萬物各有其歸屬,萬事各有其運行的規(guī)律,因此,人應(yīng)該虛靜無為、與物宛轉(zhuǎn)、順任自然。“一旦‘名’的系統(tǒng)得以確立,并能保持在‘正名’之狀態(tài),執(zhí)道者就可以依賴‘名’系統(tǒng)自發(fā)地發(fā)揮作用,從而達到‘無為’的境界?!薄?4〕

      3.《黃帝四經(jīng)》中的“無為”內(nèi)含對“時”和“度”的強調(diào)

      《黃帝四經(jīng)》中“道”含有適中、合度之意,“稱以權(quán)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fù)屬,亡而復(fù)存,孰知其神。死而復(fù)生,以禍為福,執(zhí)知其極,反索之無刑(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yīng)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胃)謂失道”?!?5〕陳鼓應(yīng)先生認為,“天當”即是天道,是自然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萬物的發(fā)展變化都有一個“度”,若不符合“度”,就違反了天道。猶如國家的興盛或衰敗不是恒常不變的,人事的死生、禍福等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因此,處理事物,要堅持適度原則、不走極端顯得尤為重要。

      “執(zhí)道者”要把握事物變化的“度”,做到“應(yīng)變不失”,合乎“天當”,其任何“有為”都必須在合乎“天當”的范圍內(nèi)。天道有其限定的準度,征伐他國,若不能達到天道的準度,則經(jīng)過征伐原本衰落的國家又會重新復(fù)興。任何事情如果有違天道的準度,都會受到相應(yīng)的懲罰。做任何事都要謹防不極、不當或過極、過當,應(yīng)該準確把握天道的準度,合乎“天當”,否則便會遭受天殃?!安槐M天極,衰者復(fù)昌。誅禁不當,反受其央(殃)……身危有(央)(殃),(是)胃(謂)過極失當。”〔36〕

      執(zhí)道者進行政治決策不僅要合度,也要考察時機,比如發(fā)動戰(zhàn)爭要考察天時,如果不能準確地把握天時,喪失良機便會導(dǎo)致失敗?!爱敂嗖粩啵词芷鋪y?!薄?7〕不懂天時貿(mào)然興兵只會導(dǎo)致失敗,所謂“因時”就是要順應(yīng)天時、等待最佳的作戰(zhàn)時機,“秉宜”就是要迅速、果斷、準確地抓住戰(zhàn)機,戰(zhàn)機稍縱即逝,因此,要把握時機。

      三、道的單一性質(zhì)與雙重性質(zhì)

      《老子》中的“道”帶有尚柔、守靜等較為單一的性質(zhì),而對與其相反的性質(zhì)如堅強、好動等持反對態(tài)度。而《黃帝四經(jīng)》中的“道”具有雙重性質(zhì),“‘道’是既無始又有始、既無名又有名、既隱微又顯明、既小而無內(nèi)又大而無外、既不可企及又可以企及、既虛又實、既運動變化又靜止恒定,這種道的二重組合就構(gòu)成了‘道’的既不可感知又可以感知的本體論。由于道的這種二重組合,就使得‘道’具備了可陰可陽、可柔可剛、可損可益、可無為可有為、可退可進、可屈可伸等等一系列特質(zhì)”。〔38〕

      《老子》中極力強調(diào)守靜的方面,而反對動,尤其是妄動。而《黃帝四經(jīng)》中堅持動靜結(jié)合、應(yīng)時而動,該動則動,該靜則靜?!笆肽軡嵋造o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薄?9〕(第十五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fù)命。”〔40〕(第十六章)在《老子》中,守靜本身就是無為的表現(xiàn),不僅在外在行為上要守靜,而且內(nèi)心也要保持清靜。

      《老子》中“道”偏重于強調(diào)守靜,而《黃帝四經(jīng)》中“道”(天道)是為解決人事的困難提供依據(jù),因此,并不過分強調(diào)守靜,更多強調(diào)因時而動。“夫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薄?1〕《黃帝四經(jīng)》中“道”是動靜結(jié)合的,強調(diào)道之靜,是為了說明道的可“得”、“操”、“握”的特點,若道沒有相對靜止的一面,人又如何能把握道的特點“握少以知多”,但道還處于流變之中,萬物的創(chuàng)生都離不開道,因此,《黃帝四經(jīng)》中“道”是動靜相結(jié)合的存在。

      除此之外,《黃帝四經(jīng)》中的“道”與《老子》中的“道”還有許多分別之處,例如“堅強而不撌,柔弱而不可化”,〔42〕道的特質(zhì)是剛直堅硬但能不被毀壞,柔韌軟弱卻能不被改變,此處的道能剛能柔、剛?cè)岵6独献印分械摹暗馈背缟腥岫磳詮?,“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3〕(第七十六章)強大的東西容易遭致摧殘,比如高大的樹木往往更易遭受砍伐,用兵爭強好勝更容易遭受失敗,老子貴柔戒剛,以水喻道,極力稱贊水之特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八章)“柔弱勝剛強”,〔44〕(第三十六章)水不爭強、不爭勝,甘愿居于眾人所厭惡的卑下、污濁之地,水之柔弱不僅表現(xiàn)在滋養(yǎng)萬物而不自恃其功,還表現(xiàn)在水能以柔克剛,正如水滴石穿,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無法抵擋柔弱之物,此柔弱內(nèi)涵無比堅韌不拔的性質(zhì)和毅力。

      四、結(jié)語

      雖然都是以“道”作為本源,但《老子》和《黃帝四經(jīng)》中“道”帶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強調(diào)虛靜自然,不妄動改變?nèi)f物的自然之性;后者追求天道的實用性,借助天道為人事確立規(guī)則和秩序,以此實現(xiàn)國家大治,由此執(zhí)道者無為而治,“無為”在黃老道家這里成了順應(yīng)天道的自然而然的結(jié)果。

      在對“道”的描述方面,《老子》強調(diào)道的玄妙莫測、難以認識的一方面,而《黃帝四經(jīng)》從相對立的角度詮釋道的特點,既隱微又顯明,既運動變化又靜止恒定,既高深莫測又淺顯可以企及等等,從看似矛盾的對立關(guān)系中闡述道體的性質(zhì),并由此為把握道體、運用天道以管理人事提供了可能。

      雖然學界對《黃帝四經(jīng)》成書年代尚有爭論,但不可否定的是,在戰(zhàn)國時代所處的紛繁復(fù)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下,《黃帝四經(jīng)》所體現(xiàn)的天道的實用性是當時時代的必然要求,僅僅強調(diào)清靜無為顯然不是時代所需要的,更不能使國家在列國分立的政治環(huán)境下得到生存。

      猜你喜歡
      天道黃帝老子
      帛書《黃帝四經(jīng)》之“道”的“入世”特征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天 道
      中外文摘(2020年10期)2020-11-12 11:24:55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電視劇的文化屬性解讀——以《天道》為例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4
      涿鹿黃帝泉(外三首)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41
      權(quán)健天道體系精英榜
      天道體系 專業(yè)成就卓越
      智者老子
      黃帝養(yǎng)生園 一個直銷企業(yè)的誕生
      西畴县| 松潘县| 富川| 海阳市| 抚顺市| 大竹县| 库伦旗| 玉林市| 讷河市| 雷州市| 永靖县| 安岳县| 新营市| 福清市| 板桥市| 衢州市| 花垣县| 洛川县| 化隆| 平山县| 郸城县| 临颍县| 甘洛县| 城步| 大荔县| 娄底市| 新龙县| 富民县| 盐亭县| 南郑县| 古蔺县| 敦煌市| 湾仔区| 德令哈市| 浪卡子县| 新龙县| 高碑店市| 井陉县| 神农架林区| 钟祥市| 七台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