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紅
在我國現行公司股權結構中,一股獨大現象較為普遍。大股東、控股股東通過同股同權原則,集中掌控公司話語權,常侵占中小股東利益。中小股東作為弱勢群體,話語權旁落,利益被侵害時常發(fā)生。因此,中小股東在公司話語權的掌握,對其自身利益維護將起到有力的保障。
話語權系指說話權,即掌控輿論的權力。在現代社會中,話語權是指言論主體潛在的現實權力,具備影響社會發(fā)展方向的能力。話語權通常被媒體控制者、經濟擁有權的人掌握,他們所發(fā)表的言論,一定和自身利益戚戚相關。公司股東話語權,是指擁有股份的股東,在公司決策甚至經營過程中,發(fā)表體現其利益的言論。通常情況下,在公司,股東占有多少股權比例或擁有多少股份,就占有多少話語權,也即資本決定話語權。公司中的話語權,是按公司法、公司章程,掌握在擁有持股優(yōu)勢的大股東和控股股東手里,他們牢牢把握住話語權,實現對公司或者企業(yè)的控制。
現有的公司法體系,大股東、控股股東基于同股同權原則,與中小股東的利益之間存在極度的不一致,導致中小股東話語權難以體現或者被漠視。通常會出現公司的大股東或控股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身份和股東的有限責任,以其持有的股份優(yōu)勢操縱公司,損害債權人和中小股東的利益,獲取不當得利,最后讓公司以其全部資產承擔對外責任。中小股東因其較輕的話語權,不能對大股東或控股股東進行有效的實質性約束。針對中小股東在企業(yè)較輕話語權的現狀,經筆者研究,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類情況。
國內企業(yè),股權集中于大股東以及控股股東的情況十分普遍。企業(yè)中小股東,因為所持股份較少或擁有的股權比例較低,且較為分散,話語權相對較輕。尤其是上市公司中的中小股東,持股比例極低,其有限的股份,從數百股、幾萬股、到幾百萬股不等,完全難以與擁有數千萬、數億的大股東或持有相當規(guī)模股份的控股股東進行PK。在唯資本話語權論的當下,中小股東所持股份較少,自然僅擁有相應股份匹配的輕微話語權。
相當一部分中小股東,本著通過短期的交易價差獲取利益,或長期投資謀求價值提升,完全將個人利益前景交予大股東或控股股東,進而放棄話語權。前者情況在上市公司比比皆是,后者情況在非上市公司較為普遍。筆者研究了中小板前50 家上市公司公開發(fā)布的2018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報告,持股比例低于5%的中小股東擁有公司表決權比例平均為總股比的56.16%,但親自出席股東大會或通過網絡平臺參與股東大會議案投票表決的平均股比為總股比的3.89%,占中小股東持股比例6.93%,放棄率達到93.07%。研究數據顯示,中小股東出席股東大會或通過網絡參與表決的股權比例,投票率達到10%~24.33%的僅有7 只股票,1%~10%的有20 只股票,1%以下的23 只股票,無一只股票超過25%。從上述投票表決情況看,中小股東放棄話語權現象尤為普遍。
非上市企業(yè),大股東或控股股東通常居于絕對控制地位或相對控制地位,中小股東較少,即使股份集中,持股總數仍然偏低,話語權自然較弱。上市公司,大股東或控股股東持股總數往往達不到絕對控股,一般居于可實質性控制地位。但中小股東持股分散,社會公眾股較多,難以形成合力,不能集中形成話語權。在此,還是以筆者研究的中小板前50 家上市公司案例為例,中小股東總持股比例平均達到了56.16%,大股東或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僅占43.84%,但中小股東個體參與決策意愿極低,且各自為戰(zhàn),自然不能集中形成話語權,影響力甚微,甚至被大股東忽視。
基于單個中小股東在企業(yè)持股較少現狀,根據公司法賦予股東權利平等原則,中小股東在企業(yè)話語權具體體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參與重大決策權,選擇、監(jiān)督管理者權,知情權,查閱復制權,關聯交易審查權,滿足法定條件下提議召集并主持股東會臨時會議權,決議撤銷權,退出權,訴訟權和代位訴訟權等。該等權利,往往被中小股東自身忽略。
中小股東作為公司所有者的有機組成部分,有自身的利益訴求,一旦遭遇大股東或控股股東排擠壓制,權利被忽視甚至剝奪,將會陷入困境狀態(tài),作為社會公眾投資者,相當部分還不清楚通過何種渠道獲得話語權來維護自身利益。根據上述中小股東話語權的具體表現形式分析,在企業(yè)治理過程中,其獲取話語權的渠道主要有:參與頂層制度設計渠道,參與股東大會渠道,司法渠道、股東身份渠道等。
鑒于中小股東持股比例較低且較為分散,為維護中小股東利益,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加強中小股東在公司中的話語權,進而更好維護自身利益。
資本決定話語權,中小股東由于持股比例較低,在資本面前,話語權處于弱勢地位。要想擁有一定的話語權,還得追本溯源,用資本的方式來解決,增加持股比例,這是最根本的解決方式。通常情況下,如果持股比例能達到5%,就可以在董事會擁有委派股權董事的權利,進而在董事會召開及決策時,可以代表中小股東行使董事會議案的提案權和董事會議案的決策權。如果持股比例達到10%,按公司法規(guī)定,擁有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股東會,話語權就大大增強,進而更好維護自身利益。
中小股東若因自身資本實力或其他原因,不能或無意愿增加持有公司股份,要想以個體的力量獲取話語權,難度較大。此種情況下,中小股東可以尋求利益相關方,由某中小股東聯合眾多中小股東,以契約形式,統一意見,成為一致行動人,將其他中小股東的權利集中起來,委托授權該中小股東,爭取委派股權董事權利,委派監(jiān)事權利,提交議案權利,提議召開股東大會的權利等,達到尋求話語權的目的。典型案例有2010年國美股權與控制權之爭,爭斗雙方都尋求聯合部分中小股東為一致行動人,使自己處于權力爭斗的優(yōu)勢地位。以持有國美電器1.47%股份的公司董事長陳曉,聯合持有9.98%股份的公司第二大股東美國貝恩資本以及一眾中小股東,發(fā)起與持股32.47%的大股東黃光裕對國美電器的股權與公司控制權之爭。最后的結果是:關于撤銷陳曉、孫一丁的董事職務,委任鄒曉春和黃燕虹為執(zhí)行董事的議案在股東大會未能通過;但削弱大股東話語權的增發(fā)授權議案被否決。該股權與控制權之爭,中小股東的話語權得以充分體現,并對其中的結果起到關鍵作用。
公司章程,屬于頂層制度設計,對公司、股東、董事、監(jiān)事、高管等均具有同等約束力。新設公司、持續(xù)經營公司,中小股東以發(fā)起設立人身份或股東身份制定或修訂章程,從制度層面,以契約方式獲取話語權。比如在章程中約定:可提高重大決策須超過公司法決議通過下限規(guī)定“三分之二以上”的標準,要求擁有公司持股比例累計達到70%或80%甚至全部表決權的股東一致表決同意方能通過,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若沒有中小股東的全力配合,大股東或控股股東不能單一決定公司重大事項。還可在章程中對公司重大事項表決通過的股權比例作出逆向約定,要求擁有公司持股比例累計達30%或20%等擁有投票表決權的股東表達反對意見,議案則不能通過,這樣中小股東就具備了否決權,其在公司的話語權就大大增強。另外掌握關鍵技術或者資源的中小股東,雖然投資持股比例小,有的可能無現金投入。這種情況下,還可在章程中約定,其擁有超過持股比例的分紅權和表決權。如某中小股東以核心的知識產權入股,擁有公司15%股份,可在章程中約定,該股東擁有25%的分紅權和35%的表決權。這適用于特定情況,讓中小股東可以擁有較大的分紅權和表決權。當然,還可引入借鑒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英國聯邦政府進行的國有企業(yè)改革“金股”制度,“金股”通常只有一股,它的權益主要體現為否決權,對侵犯消費者或投資者利益的特定事項進行否決。我國有關企業(yè)引入“金股”制度后,突破了“1”股的初始概念,逐漸演繹為持有總股份1%~10%的比例。由于我國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具體的操作方式還是通過股東協議或企業(yè)章程來約定。
公司中小股東利益因公司大股東、控股股東違反公司法、公司章程等違法行為,給中小股東利益造成損失的,要善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主要的方式為充分利用訴訟權。根據公司法第二十二條關于“公司決議的無效或被撤銷”的規(guī)定,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等會議,在召集程序、表決方式方面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公司章程,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作出的決議內容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公司章程的情況,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也可提起訴訟。對于根據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作出的決議在工商部門已辦理變更登記的,在人民法院宣告該決議無效或者撤銷該決議后,企業(yè)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撤銷變更登記。這是中小股東增加話語權的司法尚方寶劍。
公司股東將經營權授權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但中小股東,作為投資者,具備股東身份權,在不影響公司正常運營的前提下,依法享有了解公司的基本經營狀況的權利。中小股東要充分利用知情權,行使查閱權、復制權??赏ㄟ^查閱、復制公司財務會計報告、監(jiān)事會會議決議、董事會會議決議、股東會會議記錄和公司章程。還可提出書面請求,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若遭拒絕,中小股東可以提請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閱。充分利用股東法定的知情權,中小股東能有效地獲得公司一定的話語權,讓公司大股東、控股股東在侵占中小股東利益時三思而行。
綜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公司的法人治理也在不斷發(fā)展。新時代下,中小股東的話語權,愈發(fā)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國家及行業(yè)主管部門也從法律和規(guī)章角度對此做了某些原則性的規(guī)定,賦予了中小股東廣泛的權利。但是從實際效果看,還有不足,需修改和補充有關的具體規(guī)定。同時還可借鑒國外經驗,在現有實踐基礎上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這不僅有利于維護中小股東權益,還可推進公司治理機制建設,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促進我國經濟健康有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