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鐘尹,葉 青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上世紀70年代末,農村開始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中國農村的現代化,也帶來了農民和農村婦女的分化。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婦女研究的興起,農村婦女研究也在這時萌芽。然而在婦女研究初期,婦女和農村婦女之間的定義劃分的界限不是很明確,學者通常將婦女看作一個整體研究。隨著對婦女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需要將兩者區(qū)分。高小賢將學術界對“農村婦女”這一概念總結為:一是指職業(yè)——從事農業(yè)勞動的婦女;二是指居住地——生活并居住在農村的婦女;三是指社會身份,即持有“農業(yè)戶口”的婦女,而不管她做什么或住在哪里[1]。本文采用的是第三個概念。
20世紀以來中國經歷了很多大的變革,這種變化在新中國成立后尤為顯著。巨變促進社會的進步,人性解放思想的萌生,女性主體意識的增強和性別自我意識的提高,女性對性別平等的呼聲愈大。在這種思想和政策的社會大轉型時代,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促進婦女對新思想、新知識的接收。福建農村的家庭婦女相對于城市婦女在接收新事物、新觀念時比較緩慢。由于宣傳力度的加強、國家和政府的需要與支持、婦女自我解放意識的覺醒、完善的社會動員組織婦女耕山隊,推動福建的婦女運動的發(fā)展,促進福建農村婦女走向社會。
婦女長期被禁錮于家庭,經濟不獨立,家庭地位低,政治話語弱,很難在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家重視婦女的地位,出臺了一系列保障婦女合法權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同時,不斷挖掘婦女這一潛在的勞力資源,廣泛動員婦女走出家庭,參與社會生產,并實現自身解放。福建地區(qū)緊隨國家步伐,福建婦女耕山隊應聲而起。
新中國成立后的國家和政府的需要與支持是婦女從家庭走向社會的外部動力。首先是社會的需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福建省的社會生產總值低于華北、東北、華南等地區(qū)。福建省急需加大生產力,動員一切可依靠的力量進行社主義建設。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大量男性投入到農業(yè)和工業(yè)生產中, 在其它領域中便出現了勞動力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黨和政府重點挖掘婦女勞動潛力填補勞動力缺口。毛主席指出:“中國的婦女是一種偉大的人力資源。必須發(fā)掘這種資源,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斗爭”[2]。福建政府不斷挖掘婦女這一潛在勞動力,積極組織社會林業(yè)隊(后改名為婦女耕山隊)。如,建甌縣耕山隊建立, “全縣耕山隊有120個,勞力3 500人。歷年累計造林8萬余畝”[3]159,婦女是其主要成員。其中吉陽玉溪婦女耕山隊聞名全省。玉溪婦女耕山隊隊長葛蘭妹作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大綠化女狀元,多次成為人大代表發(fā)表講話。第二,政策的支持。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權建立,婦女翻身做主人,得到解放。婦女的權利在我國憲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中得到體現。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維護了婦女的婚姻自主權利,通過法律的形式傳播了男女平等的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婦女也有權利分得土地,在經濟上獲得了和男子一樣的權利;1958年8月,《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人民公社制度的確立為廣大婦女免除了后顧之憂。這些法令,均從法律的角度保障了婦女的合法權益,從而逐步推進婦女走向社會。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內的林業(yè)發(fā)展,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如1950年《福建省山林保護及管理暫行辦法》、1951年《福建省土地改革辦法》、1957年《關于正確貫徹林木入社政策、迅速完成林木入社工作的指示》等,為福建婦女耕山隊的開展提供了政策保證
過去婦女大多是不允許“拋頭露面”。在抗日戰(zhàn)爭中宋慶齡號召婦女們?yōu)樽鎳目箲?zhàn)神圣大業(yè)貢獻出一份力量,并設立了很多婦女組織支援抗戰(zhàn),促進了婦女社會意識的覺醒。婦女實現自身的解放,不光是靠外力的推動。外力的推動是建立在自身內在需求的基礎之上,實現內外力結合,才能共同推進婦女從家庭走向社會。
婦女自身的需求是刺激婦女從家庭走向社會的內部動力。首先,經濟方面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對經濟獨立、賺錢的渴望。中國婦女在過去的漫長歲月里不允許外出工作,只能靠丈夫和婆婆給的錢維持家庭生活,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沒有得到實現。這是女性在家中地位低的根本原因。參加婦女耕山隊女性不僅可以賺工分還能分到一些糧食作物,最重要的是她們自身價值得到實現。耕山隊比生產隊更受婦女歡迎,雖然分紅不一定比生產隊高,但是耕山隊的分紅是實發(fā)到每個隊員的手中。這使參與婦女耕山隊的隊長和隊員們從心理和物質方面得到一定的滿足。其次,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女子受教育越來越成為一種潮流。在勞動的過程中穿插著文化教育可以使婦女在農忙中身體得到休息,循序漸進地提高思想覺悟。如配備讀報員增強隊員的讀報能力、設立夜校教婦女讀書寫字等。參加婦女耕山隊給了隊員更多的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尤溪婦女耕山隊的羅愛玉通過婦女耕山隊的這個平臺獲得了去西濱講解員(一日)的機會,也曾被選為芭蕾舞團成員。福建婦女耕山隊勞動和娛樂活動相結合,白天勞動,晚上伴有娛樂活動,如夜校、文藝活動、分班學習等。婦女受教育活動多樣化,豐富了農村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她們的精神境界,增強了更多的婦女走出家庭的信心。第三,渴望參與公共行政的需求?!皨D女參與公共行政,是婦女對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高層次參與,也是婦女地位和作用的主要標志”[4]3。由于過去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男女差異,婦女很少有機會可以成為帶頭人物。建國以后,很多通過革命勝利建立過功勛的婦女參加了國家的領導工作。這給婦女的參與公共行政帶來了希望。喚醒了婦女內心想要從政的渴望,也為農村婦女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福建農村婦女參加婦女耕山隊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相應職位,進行隊內相關事務的管理。如玉溪婦女耕山隊的隊員葛蘭仔,不識字,在被選為保管員后,通過耕山隊所設置的漢字課、上夜校,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學會了漢字和計算,如愿當上了保管員。
社會主義時期,婦女要想獲得解放,就得從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來說,發(fā)揮婦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建設作用,從根本上推進男女平等。福建婦女耕山隊是在黨的指揮下發(fā)動社會動員并在運行的過程中推進完善其內部機制,促進福建農村婦女從家庭走向社會。馬克思認為,要想實現婦女解放,首要任務就是讓婦女回到公共勞動中去,只有婦女走出家庭,實現家務勞動的社會化,婦女才能夠有男女平等的可能。福建婦女耕山隊通過廣泛而精準的社會動員,不斷推進福建農村婦女的家務勞動社會化。
“毛主席發(fā)出‘綠化祖國’的號召后不久,縣委就提出‘立足山區(qū)’面向全國,發(fā)展林業(yè)生產,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的響亮口號”[5]。 耕山隊的發(fā)展過程中,公社黨委、縣委以致省委都很重視,不斷給他們指出發(fā)展方向,總結和宣傳他們開發(fā)山區(qū)的經驗。“縣委指示,把發(fā)展林業(yè)和支援國家建設聯系起來,把發(fā)展林業(yè)和農業(yè)聯系起來,把發(fā)展林業(yè)和鞏固集體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聯系起來,這一指示進一步鼓舞了我們”[4]。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縣委、公社黨委都上山來,給予他們鼓舞和力量。各級黨委的支持是動員農村家庭婦女加入耕山隊、促進耕山隊的鞏固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同樣,在各級黨委、縣委的支持下,福建各市縣婦聯高度重視,不斷地總結經驗,提出婦女、征兵的相關工作意見,調動了福建農村婦女的熱情,積極加入到耕山隊的組建中來?!案鶕h在農村中不同時期不同工作任務,婦聯深入調查婦女干部、群眾思想動態(tài),分析原因,然后根據黨的思想開展宣傳教育”[6]。如,省、地、縣委高度重視耕山隊的這種組織形式。建甌縣婦聯“及時調查、總結、推廣他們的經驗并在全縣掀起大辦婦女耕山隊的熱潮”[7]597。上級準確指導,下級堅決執(zhí)行,保證了婦女耕山隊在社會輿論中占優(yōu)勢地位,減少福建農村婦女在走出家庭、實現家務勞動社會化時來自社會方面的阻力。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填補勞動力缺口,福建在響應國家的號召之下,動員占人口半數的婦女加入福建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在福建農村婦女中,首先被動員的是婦女先進分子,通過聯系婦女群眾、個別串連、共同勞動的方式;農村家庭婦女是婦女耕山隊的主力,對家庭婦女分年齡段動員;對知識婦女,滿足了對知識婦女想要實現自身價值的期望,讓其擔負起婦女耕山隊的識文斷字任務;家庭婦女一直是動員過程中最有潛力的勞動對象,婦女的家屬是緊緊圍繞在婦女身邊最親近的人,團結了這部分人群,就是婦女耕山隊的堅實力量,減少婦女的后顧之憂。
對于在廣大婦女中存在普遍問題進行集中領導,逐一突破、精準動員。在解放前的福建,沒有現代化工廠,大部分的婦女是在農村中參加耕種工作和手工生產。而這些婦女除了家庭勞作以外,不參加生產工作,生活上也比較保守。在當時福建農村婦女群體中,有一個問題尤為突出,即童養(yǎng)媳問題。很多縣和鄉(xiāng)村每100戶農戶中約50余戶有未成婚的童養(yǎng)媳,每100位未婚少女中約有七八十位是童養(yǎng)媳。面對這樣的社會大背景,在動員婦女外出勞動參加婦女耕山隊、從家庭走向社會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照搬經驗。因此,婦女耕山隊的隊長在組織動員過程中放在首位的是走訪童養(yǎng)媳家庭。尤溪縣謝坑婦女耕山隊的隊長羅春俤就是童養(yǎng)媳,25歲離婚后帶著女兒再嫁到尤溪;隊員羅愛玉是4個月抱來尤溪當童養(yǎng)媳,是羅春俤的表嬸,自愿加入耕山隊,但是婆婆怕她跑走,不同意,羅春俤專門去她家開導其母,使表嬸羅愛玉如愿加入到耕山隊。
各級婦女組織和婦女耕山隊的隊長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根據動員對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減少來自家庭方面的阻力,為耕山隊招攬了很多優(yōu)秀的隊員,促進福建農村婦女從家庭走向社會。
各級婦聯和耕山隊隊長通過優(yōu)秀個體引領、學習先進知識提高自身素質、重點表彰與廣泛宣傳等動員方式,提高福建農村婦女的積極性,調動福建農村婦女回到公共勞動中去,實現家務勞動社會化。
1.優(yōu)秀個體示范引領,減輕農村婦女的家庭阻力。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具有艱苦奮斗、為人民服務、為黨和人民做貢獻的精神。通過優(yōu)秀黨員對其他的耕山隊員起帶頭作用,把黨團結和動員群眾的方式應用到對婦女耕山隊隊員的的動員上來,黨員優(yōu)先,打通隊員思想,積極配合黨的工作。有了豐富的黨的理論知識,福建婦女耕山隊的女隊長和群眾交流過程中便顯得容易了許多。如很多的家庭由于婆婆和丈夫不允許兒媳到外面工作,女隊長就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打通耕山隊隊員的家屬思想,促成婦女耕山隊的的順利組成。女共產黨員葛才弟的丈夫,起初不同意她參加耕山隊,她不管丈夫的阻撓,“我是共產黨員,更應該帶頭”。她丈夫埋怨到:“你還怕人家罵的不夠,難道你沒聽別人怨你們帶頭帶頭把婦女都帶壞了”。但是由于她的堅決不動搖,丈夫只好同意?,F在勞動成果一兌現,丈夫說:“婦女耕山隊果然不錯,你分的東西比我還富哦,分了布票可要給我做件新衣裳呀”[8]!通過發(fā)揮優(yōu)秀黨員的帶頭作用,為婦女耕山隊的其他成員做表率,動員婦女走出家庭,向先進個體學習,宣傳艱苦奮斗、堅持不懈的精神,用成績說話,證明自己,實現自身的價值。
2.學習先進知識提高自身素質。農村婦女從家庭走向社會,首先要自身進行學習,了解外部的相關知識,促進思想啟蒙,使婦女更加萌發(fā)出渴望回到社會勞動中去的想法與激情。婦女耕山隊不僅要開發(fā)山區(qū)與自然作斗爭,還要“政治上山”。和平縣婦女耕山隊“特別突出好好學習《毛選》,組織讀報,開展俱樂部活動”[9]。通過這種形式教育福建農村婦女要有遠大的革命理想,不斷提高他們對建設山區(qū)革命意義的認識,提高農村婦女的思想覺悟,更加堅定婦女走出家庭,為社會主義建設奉獻自己的信念。
3.重點表彰與廣泛宣傳。通過對優(yōu)秀對象的表彰,樹立婦女模范,并進行廣泛宣傳,使更多的福建農村婦女了解到福建婦女耕山隊為了鼓勵福建婦女運動的發(fā)展,多次召開會議總結交流并進行表彰;運用報紙等大眾傳媒弘揚女勞模精神,同時宣傳福建婦女耕山隊。玉溪耕山隊種棉花的成功事跡遠近聞名,《人民日報》有一篇報道:《馬道坪上銀花開》記錄的是玉溪婦女耕山隊的成功案例?!案鹛m妹也被選為全國勞動模范,出席了省群英會,參加了全國科學實驗大會,在會上介紹了耕山隊的經驗”[10]230。通過葛蘭妹和玉溪耕山隊的成功事跡,使婦女的勞動價值得到廣泛傳播,更加鼓舞了福建農村婦女走出家庭,實現家務勞動社會化。
“發(fā)展理論家以前忽略了婦女,現在,我們希望發(fā)展研究去記錄婦女多重的經濟角色、社會調試及家庭策略”[11]348。 自建國以來,我國一直處于一個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我國的婦女學研究及對婦女的認識也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21世紀,也處于一個大的社會轉型時期,“塑造當代社會主義中國婦女的完美形象,便成為自身建設的迫切課題。”[12]3。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幾次大的轉變,“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婦女的命運也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13]1。換句話說,關注婦女的變化就是關注時代的變化。在風云變幻的20世紀,為了適應社會的變化,婦女的角色也逐漸發(fā)生轉變。從過去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洗衣做飯,整理家務”到“走出家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國的女性不斷地加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陣營中來。隨著男女平等觀念的普及,女性角色在不斷參與社會實踐中悄然發(fā)生轉變。婦女的經濟地位得到提高,使新中國婦女從根本上得到解放。在采訪尤溪縣謝坑婦女耕山隊隊員柯東俤的時候,她的丈夫說:“當時男人普遍不相信女人能夠成功建立起耕山隊,認為女人一般要在家做家務,看輕女人,因此他覺得當時耕山隊之所以能夠享譽全國是因為她發(fā)動了婦女,實現了婦女撐起半邊天的口號”(1)來自《福建婦女耕山隊口述資料》,《關于尤溪縣梅仙公社謝坑大隊婦女耕山隊的訪談片段——柯東俤》,訪談人葉青、楊雅麗,2017年8月9日.。這段話從男性的角度描述了群眾對婦女耕山隊的評價。福建婦女耕山隊在隊長和隊員的努力之下開荒種樹、種植棉花等糧食作物,為福建提供了糧食作物,促進了福建婦女獨立意識的覺醒。
社會轉型時期建立起來的福建婦女耕山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是一個嶄新的國內外社會大背景下,我們應當在時代特點的基礎上迎接更多新的挑戰(zhàn)。福建婦女耕山隊的成功經驗給當代女性的解放和婦女組織的發(fā)展提供了一些啟迪。
第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勞動力短缺,國家和社會需要婦女走出家庭,進行社會勞動,積極加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奉獻婦女的一份力量。如今,我們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國家和社會重視農業(yè),需要廣泛動員婦女加入到農村建設中去,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發(fā)揮婦女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的作用,促進社會生產。
第二,20世紀中期的農村婦女在社會的大轉變、大發(fā)展的背景下,需要不斷增強獨立意識,豐富精神世界,提高知識文化水平,跟上社會的發(fā)展潮流,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21世紀的婦女面對社會的風流涌動,更加需要緊跟時代變化發(fā)展的脈搏,找準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實現自身價值,在國家振興鄉(xiāng)村的號召下,緊隨黨和國家的腳步,積極加入相應的婦女組織,參與到社會建設中來,響應國家“振興鄉(xiāng)村”的號召。
第三,福建婦女耕山隊在建設過程中,自上而下全力配合,在政策精準扶持,黨委、省委、婦聯與耕山隊的隊長的動員與幫助下實現家務勞動社會化。“現在在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社會主義陣營各國中,婦女是擁有全權的公民,是新社會的積極參加者。這是社會主義各國最為驕傲的卓越成就之一”[14]。動員在人口中占主要地位之一的婦女加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迫在眉睫。近年來農村人口不斷外流,農村農業(yè)生產的“女性化”越來越明顯?!稗r村目前的人口結構也決定了鄉(xiāng)土文化乃至鄉(xiāng)村振興的具體實施都要依賴目前留守在農村的婦女承擔。婦女一方面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另一方面還承擔了農村絕大多數的勞作,另外在農村基層治理層面也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村兩委中農村婦女的占比也在升高”[15]。十九大,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解讀,針對當代婦女的特性,通過當代強大的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加大對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擴大農村婦女對政策的了解;通過對農村婦女的廣泛培訓,加深農村婦女對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理解;積極挖掘潛在優(yōu)秀婦女,發(fā)揮女性在語言結構方面的優(yōu)勢,如與男性相比更強的溝通能力,又如女性對細節(jié)的敏銳程度等,廣泛地動員更多農村婦女,將女性優(yōu)勢發(fā)揮最大化,精準扶貧。 通過學習借鑒福建婦女耕山隊的成功經驗,強調農村婦女作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的重要一員的地位,調動農村婦女的積極性,用實踐證明婦女在當代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