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旅游開發(fā)視野下的汾州文化遺存

      2020-03-03 11:48:26郭麗萍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郭子儀州府汾陽

      郭麗萍

      (呂梁學院 汾陽師范分校, 山西 汾陽 032200)

      汾陽,因處汾水之陽(西)而得名。汾水即汾河水,是黃河在山西省境內(nèi)的一級支流。汾陽市境內(nèi)的早期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

      汾陽出現(xiàn)縣的建制,一般是從春秋時期的古晉國的“瓜衍”算起,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戰(zhàn)國時屬趙,為茲氏縣,茲氏縣城遺址在今汾陽市區(qū)之南約7公里處的鞏村境內(nèi)[1]。如今古城城墻輪廓依舊清晰,南城墻還在。南城墻之外的護城河和城中生活用水的河道依稀可辨??脊棚@示,古城四四方方,東、西、南、北城墻長度均為700米,古城面積49公頃,其規(guī)模之大,比四川省廣漢三星堆的古城遺址還大19公頃。[2]

      茲氏縣一直延續(xù)到三國時期,魏黃初二年(221年),置并州西河郡于茲(氏縣)。魏西河郡的治署就在當今汾陽市區(qū)的位置上。

      西晉咸寧三年(277年),陳王司馬斌改封西河王駐此,縣易名為隰城,縣署在今汾陽市內(nèi)太和橋北口。唐至明初的西河縣署,明代的汾州署均沿襲此址。北魏太和八年(484年),汾州從隰縣(今屬山西臨汾)遷至隰城,此后近千年,汾州成為這一地區(qū)的正式地名。[3]

      汾州古城經(jīng)過元代快速發(fā)展的階段,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升為汾州府,下設汾陽縣。汾州府自此成為明清時期的九府十六州的大府之一,直至民國初裁撤,共施政三百一十多年。

      汾州文化也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一、汾州府城古城墻及遺存

      明清時期的汾州府城具備了集守御、審美為一體的完整功能。清康熙《汾陽縣志》載,明朝成化年間,汾州城內(nèi)的中心地帶筑起了鼓樓(今“鼓樓底”地名仍沿用),沿線向東筑起了鐘樓,汾州古城的十字中軸線開始形成。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汾州升格為府,下設汾陽縣,府縣合力對汾州府城及城內(nèi)的古街老巷進行規(guī)劃整合,并在主城府城的外圍,建有四座關堡,形成五朵蓮花狀格局拱衛(wèi)之勢。[4]這是中國北方唯一的古代五連城,城防堅固,而且五城相互照應。

      明清時期的汾州府城垣呈四方形,周長九里十三步,磚砌城墻高4.8丈,比現(xiàn)在的平遙古城高一丈六尺。城墻座底4.2丈,上寬1.8丈,可并排行駛三輛木輪大車,這樣的規(guī)格,在清代山西絕無僅有,史稱“控帶山河,肘腋秦晉”。

      汾州府城垣筑有四座堅固的城門,四門均筑有半月狀甕城,內(nèi)可容納二百名弓弩手。即使有敵兵攻破外城,城內(nèi)守兵也可拒敵于甕城之內(nèi),萬箭齊發(fā),可謂甕中捉鱉。

      在拱衛(wèi)汾州府城的四座關堡中,東廓堡最大,周九里,高三丈,有六座堡門,每座堡門上均有堞樓。南關堡周長五里十三步,高三丈;西關堡周長三里,高二丈五尺;北關堡周長二里 ,高三丈二尺,此三堡各有四座堡門,各堡門也均有堞樓。

      遺憾的是,汾州府城墻后來被嚴重損毀,現(xiàn)僅存古城垣北城東段約200余米,系“山西省汾陽監(jiān)獄”外圍墻,高13米,寬6米,頂部筑有2米高的擋馬墻,大墻、馬面、垛口仍保持原貌。

      汾州府城的建筑特色還表現(xiàn)在,整座城垣沿子午線向東南傾斜約45°,而并非正南正北方位,這樣的格局使得城池四面均可受到陽光照曬,因而又稱“四陽城”“祝融城”。有關權威人士認為,它“開華夏筑城學標新立異之先河”,在中國古代城市的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現(xiàn)在的汾陽城仍保持了這樣的方位特點。

      二、濃厚的王府文化

      在厚重的汾州文化中,王府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代在汾陽城設置王府,最早可從西晉年間西河國王司馬斌的府邸算起。到唐代寶應年間,朝廷派郭子儀平定河東兵變,加封郭子儀為汾陽王。唐代名將郭子儀,祖籍山西。據(jù)考證,“瓜衍”縣就是郭氏先祖的發(fā)祥地,郭子儀平定叛亂,再造唐室,衣錦還鄉(xiāng)。據(jù)傳,今汾陽栗家莊、田村、石塔、堡城寺村、馮家莊一帶是唐王封給郭子儀的餉田,郭氏家族將朝廷長安的風俗帶到了汾陽,栗家莊鄉(xiāng)流傳至今的地秧歌,據(jù)傳就是從唐朝廷長安傳來的。汾陽地秧歌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

      汾陽人自古崇祀郭子儀,明萬歷四十三年,為了祭奠方便,汾州府同知楊伯柯在南關堡內(nèi)建成汾陽王廟,并在汾州府署、縣署、關帝廟內(nèi)盡設汾陽王神閣。1995年,汾陽縣政府建成“汾陽王紀念堂”,迎來了世界郭氏宗親會來汾祭祖。

      汾陽冀村鎮(zhèn)的愛子村至今還流傳大量有關郭子儀的傳說。有史書記載,汾陽王郭子儀于85歲高齡離世,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唐肅宗李亨陵墓,位于陜西咸陽城西)。在古城汾陽卻有另外一種傳說。在汾陽愛子村,郭氏家族的祖墳有很多,從愛子村外,到小仁巖,一里墳、二里墳……八里墳一直到后面的元寶山、子夏山間,沿途有眾多的郭氏祖墳,但其中也有不少是空穴。當?shù)厝酥v,汾陽王去世后葬于子夏山上,但具體的位置卻誰也說不清,據(jù)說是為了防止被盜,才將墓室修了一處又一處,葬禮也舉行了好多次,所以沒有人知道汾陽王郭子儀的真正墓地到底在哪里。[5]

      關于汾陽王的故事被改編成地方戲曲,流傳最廣的晉劇《打金枝》,講的是汾陽王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娶了皇室公主,時值汾陽王花甲壽辰,公主自恃身份高貴不肯去拜壽,郭曖怒打公主,最后和好如初的故事。2017年汾陽市新編創(chuàng)作了大型精品歷史晉劇《汾陽王》,在全省巡演了40場,所到之處,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明代永樂年間,汾陽城內(nèi)建成著名的“慶成”“永和”兩座王府。慶成、永和兩位郡王是晉王朱木岡的兒子,朱元璋的嫡孫,他們的王府宏偉壯觀,堪稱小龍庭,占據(jù)著汾陽城內(nèi)大片的區(qū)域。兩座王府在汾陽存在了260年,子孫繁衍了十幾代,他們從明代京城帶來的京都文化和生活習慣,影響到汾陽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日常的行為禮儀到建筑藝術,從隆重的家庭宴席到民間小吃,從服飾裝扮到文化娛樂,從婚嫁慶典到喪葬習俗,都深深打上了王府的特色。

      周邊各地談到汾陽的時候,總會由衷地感慨:汾陽人很講究!其實這種講究正是來源于汾陽悠久的城市文化積淀,尤其是王府文化的影響。

      三、馳名的汾州飲食文化

      汾陽人最講究的是“吃”,他們擅烹飪,精廚藝,汾陽也是名符其實的“廚師之鄉(xiāng)”。

      汾陽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傳統(tǒng)宴席“八八席”,也是汾陽美食的集大成者。“八八席”是指配有八盤八碗菜肴的宴席,選料講究,營養(yǎng)豐富,選料注重細、特、鮮、嫩;烹飪涉及炒、炸、燴、熘、燉十幾種技法,核心技術則是熬制和使用不同的湯料。而且對鍋具、籠具、刀具、案具、叉具、餐具的大小尺寸都有嚴格規(guī)定。菜品的造型鮮活,色澤清亮,精巧雅致,與器皿在色彩、圖案與形態(tài)上都要達到和諧搭配?!鞍税讼痹齺碇醒腚娨暸_《味道》欄目組前來采訪,現(xiàn)已被收錄到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6]

      汾陽還有很多其他的傳統(tǒng)美食。在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慶典中,最常見的是月餅和花饃。月餅和花饃非常講究,不同的節(jié)日要做成不同的樣式,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別的地方,月餅只在中秋節(jié)做,汾陽一年當中在春節(jié)和中秋節(jié)做兩次,樣式并不相同。用傳統(tǒng)方法做的月餅,好吃好看而且久放不壞。在信息和物流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汾陽月餅已隨著汾陽人的腳步走向全國各地,甚至走出了國門。

      囫圙、黃燒餅、石頭干餅、油散散、油花花、芝麻云子等都是汾陽獨有的干糧點心。山西人愛吃面,汾陽人能用粗糧做出十幾種面飯來,擦尖、抿尖、剔尖、扯尖、斜旗旗、掐疙瘩、柳葉面、刀撥面、刀削面等等,光吃面食,也能做到半月二十天不重樣兒。

      取名于賈樟柯同名電影《山河故人》的主題餐廳“山河故人·家廚”已在汾陽市賈家莊隆重開業(yè),在賈家莊三晉民俗文化體驗地——賈街也可以品嘗到汾陽各種美味小吃。

      四、獨特的地名文化——九街十八巷

      初來乍到的游客總會被汾陽大街小巷的地名所吸引,有的地名讓人莫名其妙,有的地名會讓人浮想聯(lián)翩。細細品味、探究才能恍然大悟,感覺饒有興趣。比如“殺豬巷”根本與“豬”沒一點關系,“豆腐巷”也并不與“豆腐”有關聯(lián)??吹健皬R前街”“廟后街”的街名時,一定會想到,在附近肯定會有或者曾經(jīng)有過一座比較有名的廟宇吧。

      汾陽的老街老巷,當?shù)厝怂追Q“九街十八巷”,每一條老街老巷都有自己獨特的名稱。其實“九街十八巷”僅指以舊城鼓樓底為中心,分別向東、南、西、北直線延伸的四條主干大街的分段街名,以及和這些老街直接貫通的老街老巷而已。更多的老街老巷分布在老城十字線中軸線街道之外的四個區(qū)域中,據(jù)統(tǒng)計,清代末期至1995年10月,汾陽舊城共有老街102條,加上建國后消失,易名、合并了29條老街巷,共計131條。

      從老街老巷能了解到汾陽的歷史滄桑。從明清的汾州府城至建國后的1956年,鼓樓一直是汾陽古城的中心所在,從鼓樓向四面延伸的四條主街道分別是鼓樓東街、鼓樓西街、鼓樓北街和鼓樓南街 ,從這四條主街道出古城,分別通向四座城門,所在的街道在城門這段街名就分別叫東門街、西門街、北門街和南門街。

      明蕃的兩座王府在古城中占據(jù)了大片的區(qū)域,慶成王府設于古汾陽城東北隅,舊址在今汾陽市山西省汾陽監(jiān)獄,王府外有漢白玉石“太和橋”,今太和橋地名仍在沿用。永和王府設于汾陽老城西南隅。兩座王府附近的街巷名也帶有了王府的標志,如西府街、二府街、府夾道、府前門、府文廟巷等等。這些地名現(xiàn)在也都在使用。

      汾陽自古就是晉中、呂梁一帶的佛道教圣地,唐代時,汾州西河縣曾是山西四大佛教傳播中心之一,曾在今汾陽東關寺巷建有全國著名的大中寺,是當時與五臺山同等級的佛學院。宋時,大中寺改為太子院,北宋著名的臨濟宗派善昭禪師在此設壇講經(jīng),現(xiàn)今汾陽城內(nèi)的海洪塔即是善昭祖師的舍利塔。明代崇禎年間,汾陽“玄天上帝廟”建成,汾陽成為呂梁山下平川地區(qū)的道教中心。1956年之前,城區(qū)及四個關堡內(nèi)有過規(guī)模不同、大小不等的寺、廟、觀、祠、壇等共146座。在汾州府城最鼎盛的清代,幾乎每條街巷中都有寺廟分布。在這一大批古代寺廟中,最古老的是建于唐代貞觀年間的南門街鐵馬老爺廟(今尚存)、南關隋代資福寺?,F(xiàn)在汾陽城南大街還有 “廟前街”和“廟后街”的街名存在。

      在汾州府城中街頭巷尾和民居院落中,曾經(jīng)存在過18眼甜水井、124眼咸水井,是汾陽古城人民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城內(nèi)人口激增、工業(yè)用水增加、氣候干旱等原因,導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這些水井逐漸枯竭。但是與這些水井有關的地名還有存在,汾陽師范學校的西北校門外的巷子,名字還叫“甜水巷”,清代旅俄商人牛允寬建造的歐美風格的牛家大院就坐落在南水井街。

      194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設汾陽專區(qū),行署駐縣。1951年,撤汾陽專區(qū),隸屬榆次(晉中)專區(qū)。1971年劃歸新成立的呂梁地區(qū)。1996年8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汾陽撤縣設市。2003年10月,撤銷呂梁地區(qū),設立地級呂梁市,縣級汾陽市改由山西省直轄。汾陽迎來了經(jīng)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嶄新時代,汾州文化更加熠熠生輝。

      五、結語

      筆者來汾陽從事教育工作至今已逾20個年頭,從初始踏上汾陽這塊土地,就被她濃厚的文化所吸引,工作之余,一直在收集整理研究有關汾陽的歷史變遷,探訪這片土地上的文物古跡、文化遺存,一直想為第二故鄉(xiāng)汾陽寫點什么。但是,畢竟水平有限,今天的這點成果一定顯得還很膚淺,對于深厚的汾州文化而言,只是冰山一角。相信,古老深厚的汾州文化一定會吸引更多更專業(yè)的人士來做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歡
      郭子儀州府汾陽
      “大唐保鏢”郭子儀
      下期預告 “大唐保鏢”郭子儀
      山西汾陽王酒業(yè)中國食安大會上獲嘉獎
      從州府到鄉(xiāng)村 這里走出過云南大學的首任校長輝煌之后的寂寥 云龍寶豐村
      云南畫報(2021年6期)2021-07-28 07:10:44
      民國時期的《汾陽行政周刊》
      文史月刊(2021年1期)2021-06-20 11:04:21
      科技下鄉(xiāng)讓楊家莊農(nóng)戶得實惠 山西汾陽科協(xié)聯(lián)合省農(nóng)科院經(jīng)作所舉辦核桃栽植技術培訓會
      曹議金東征甘州回鶻史事證補——浙敦114號《肅州府主致沙州令公書狀》譯釋
      康熙辛卯本《池州府志》的編纂特點與文獻價值
      明末清初汾陽朱之俊諸園考
      風景園林(2017年5期)2017-10-14 01:03:45
      《澤州府志卷之四十三·經(jīng)籍目》校補(明—清)
      共和县| 奉新县| 武邑县| 巫山县| 吉林省| 罗甸县| 巴彦县| 社旗县| 鸡泽县| 分宜县| 平江县| 镇沅| 宝坻区| 稷山县| 甘南县| 桃源县| 庆元县| 新野县| 三门县| 寻乌县| 沈丘县| 荃湾区| 德格县| 横山县| 陵水| 大厂| 尖扎县| 安仁县| 湘潭县| 济宁市| 竹山县| 化德县| 巴里| 溧水县| 靖安县| 尼玛县| 惠州市| 淳安县| 英吉沙县| 广州市| 长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