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輝
摘 要:經過千年的沉淀與演化,各地區(qū)形成了富有時代文明特點和區(qū)域民族特色的文化。在中國北方孕育而成的紅山文化被評價為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具有中華五千年文明發(fā)源地的性質。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的重要遺址代表,而陶器是文化的實物載體,研究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的陶器分期及有關問題可以為考古工作和文化的繼承與傳播提供有價值的資料和依據,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結合課題研究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陶器
紅山文化指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南部與遼寧省西部的先民創(chuàng)造的文化,是中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但在很長時間里都處于被忽略的狀態(tài),隨著考古的深入,紅山文化遺址被發(fā)現,尤其是牛河梁遺址系列文化先后被發(fā)現,使得紅山文化的價值與地位日益凸顯??脊沤缙毡檎J為,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據特殊地位與作用。
1 牛河梁遺址的基本情況
紅山文化分布的范圍比較廣泛,面積達20萬平方千米,主要以遼河流域的支流為中心,輻射遼河西岸、華北平原、渤海地區(qū)、西拉木倫河流域。根據現在的行政區(qū)域劃分,遼西與內蒙古東部為紅山文化中心,其中朝陽市境內的牛河梁遺址為紅山文化的重要遺址代表。最早的文獻記載為20世紀40年代日本學者調查整理的相關記錄,但遺址具體地點不詳。隨著佟柱臣先生以及其他專家的考古調查,先后發(fā)現多處紅山文化遺存。從1979年遼寧省文物普查工作開展后,在朝陽、凌源、喀左等地發(fā)現了系列紅山文化文物,受到考古界的重視,最終發(fā)現牛河梁遺址。經過確認女神廟、祭壇以及積石冢群和面積大約為4萬平方米的石砌圍墻的古國遺址。經過多次測定與校正,確定牛河梁遺址距今5500年,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由于具有層位關系,所以對紅山文化的分期有著重要的意義?,F有的研究多按照地層疊壓關系對牛河梁遺址發(fā)現的陶器進行分期,主要分為早期與晚期,其中晚期又細化為早期、中期、晚期。上述觀點雖然對牛河梁遺址在整個紅山文化發(fā)展階段的位置存在認識差異,但是從牛河梁遺址自身角度來說沒有本質區(qū)別。在現有的資料中,《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掘報告(1983-2003年度)》對此進行了完整的敘述,依據層位關系,結合對陶器的類型學分析,對牛河梁遺址進行分期,主要分為三期:下層遺存、下層積石冢階段、上層積石冢階段。
2 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的陶器分組與分期
2.1 陶器分組
根據地層關系和典型陶器的分析,可將牛河梁遺址陶器細化為三組。具體如下:
第一組。牛河梁遺址的下層,主要范圍為N5(牛河梁第五地點)開口于⑤B層下的灰坑,以及N5下層遺存地層單位等。根據考古資料記載,此層發(fā)現的陶器主要為筒型罐、陶甕以及斜口器等。其中,筒形罐全部通體施紋,為夾砂陶,分為微斂口與直口類型,全部為平底。部分陶瓷罐的罐口沿下裝飾一周戳印紋,罐的腹部位置刻畫分段平行短線紋,靠近底部位置為斜行劃紋,瓷器的底部飾窩點紋。部分陶瓷罐的口腹交接位置飾一周凹弦紋,腹部位置刻有“之”字樣。
第二組。牛河梁遺址的中層,范圍具體為N5下層積石冢的各單位,包括N5H16、N5H22、N5H21,以及第二地點各單位、第十六地點第④層等。陶器的類型主要為無凹弦筒形器和筒形罐、彩陶罐以及斜口器等。其中,無凹弦筒形器為典型代表,部分為鼓腹,部分為弧腹,器表層為紅陶衣,部分為素面,部分繪黑彩勾連紋。據考古資料得知,N2Z4M4單位也發(fā)現了形態(tài)類似于覆盆的筒形器。
第三組。牛河梁遺址的上層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包括N5上層積石冢的所有單位,N2Z1-N2Z3、N2Z4A與N2Z4B及N2Z4D、N2Z4H1單位,N16上層積石冢、N16M9與相關遺存等。該層發(fā)現的陶器類型較多,如凹弦紋筒形器、大缽和短體筒形器等。其中,凹弦紋筒形器主要為泥質陶,陶器的唇部為方圓唇或圓形唇,唇部外侈。陶器口沿下刻畫凹弦紋,且口沿和腹部交接位置存在一周凸棱。陶器下為素面或者飾黑彩紋;有些瓷器的底緣部經過削修,部分沒有削修。又如短體筒形器的整體矮短,設計為平口,為方唇或者外唇方折有下卷趨勢,內唇尖且突。陶器微鼓腹,底部內緣斜平。表面繪制了三道平行的條帶紋黑彩,部分陶器上腹位置刻畫平行線間連續(xù)菱形方格紋。
2.2 牛河梁遺址的分期
依據牛河梁遺址N5的第③層疊壓第④層、N16的第③層疊壓第④層第二地點四號冢的②B層被②A層疊壓,能夠判斷牛河梁遺址第三組陶器相比第二組要晚。依據N5第④層疊壓第⑤層,并且灰坑N5H23、N5H46等開口于第⑤層,能夠判斷牛河梁遺址第二組陶器相比第一組陶器要晚。根據牛河梁遺址陶器發(fā)現的三組陶器,按照時間早晚關系,對其進行分期,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
筒形罐是牛河梁遺址中的典型陶器,其特征為:早期的筒形罐瓷器多為大口,瓷器的下腹器壁斜直,平底。部分瓷器為直口,斜弧腹,且口與腹分界清晰,存在折棱,平底。瓷器的表面多裝飾刻畫紋,少見“之”字樣紋飾。中期的筒形罐瓷器的紋飾主要刻畫在下腹部,靠近底部位置沒有紋飾,并且刻畫的紋飾多為“之”字樣紋飾,很少見到刻畫紋。同時,中期的瓷器出現了敞口和斜壁等,內圈底或者外小平底。瓷器口沿著上腹部器壁裝飾“之”字樣,呈現橫壓豎排狀態(tài)。晚期的瓷器基本為微斂口,陶瓷口沿下與下腹部之間刻畫“之”字樣紋飾,或者為素面,形態(tài)相比中期瓷器來說要更瘦高。
3 牛河梁遺址陶器的文化特點與傳承
3.1 文化特點
3.1.1 陶筒形器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沒有底的陶筒形器,主要為墓葬出土與祭祀遺址。由于陶筒形器具有獨特性,引發(fā)學術界的探討。張星德教授的《紅山文化研究》以紅山文化陶器為研究對象展開了考察與研究,通過分析墓葬與祭祀遺址,了解陶筒形器的形制和擺放特點,結合陶筒形器在早期遺跡與晚期遺跡的位置差異,推斷陶筒形器可能為宗教用器。每個時期對陶筒形器的使用有所不同,張教授認為紅山文化宗教活動由最初的全民平等參與,經過時代的發(fā)展轉變?yōu)楸簧贁等藟艛唷R罁掌鞣制谝约皩Ρ?,認為陶筒形器存在于整個紅山文化時期,并且流行于紅山文化時代。華玉冰先生在《牛河梁女神廟平臺東坡筒形器群遺存發(fā)掘簡報》中指出,遺址發(fā)現的筒形器是紅山文化多樣化筒形器的一個分類。不同的陶筒形器,其擺放位置有差異,形制有差異,功能也不同。報告中描述的陶筒形器敞口向著天空,無底向著地,代表“人”的石塊放置在陶筒形器內,能夠反映出當時的先民已經將天、地、人結合起來。結合其他遺址分析,如果在規(guī)格為長8米寬2米的空間內放置近百件筒形器,有理由認為筒形器高出原地表,是以并排的方式立放的。
3.1.2 陶器紋飾
曹彥生在《試論紅山諸文化陶器紋飾》一文中,圍繞紅山文化時期陶器紋飾的變化,展開了考察與研究。文中分析陶器早期的紋飾設計主要受編織物的影響。紅山文化的陶器上刻畫的紋飾,多為橫壓印、豎壓印為主,以“之”字樣居多。彩陶紋樣主要是用1條或者多條平行的直線、斜線形成的空心三角形紋樣,或者為菱形紋,以帶狀圖案為主,部分為橢圓形態(tài)或者變形三角形。整個紋飾的演變是從“之”字樣為主體逐漸變得復雜,這與整個社會的進步以及先民審美的提升有緊密的關系。
作為關注重點的彩陶,尤其是彩陶紋飾。在《中國彩陶圖譜》一書中圍繞種類與分布特點等維度,對紅山文化彩陶的紋飾展開了考察,文中給出的觀點是紅山文化彩陶花紋在繪制方面比較嚴謹,多運用斜線與弧線,使得花紋呈現曲直變化或者勾回呼應,并多以各類紋樣的組合形式出現在陶器的腹部,設計為多層排列,通過反復刻畫紋樣來增強整體的裝飾效果,讓圖案結構具有獨特性。部分學者認為,紅山文化彩陶擁有自己的體系,并且特征突出,同黃河彩陶出現過交流。通過整理相關資料,對彩陶的發(fā)現、特點以及含義等有了清晰的認識??傮w來說,紅山文化彩陶中細泥紅陶多是用黑彩繪制,具有敷彩面大的特點,部分陶器可達到整體的大半。形態(tài)類型方面以缽、盆和罐等為主。紋樣的類型主要為幾何紋,紋飾則多樣化,如勾弦紋與疊弧紋等。
3.2 陶瓷文化的傳承
考古的意義與價值何在?在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程進行考察的同時,也是挖掘文化價值的過程。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促進著中華民族更好地發(fā)展,但現代關注考古的人仍是少數,文化價值的發(fā)揮少而又少。陶器基于文化沃土而生,其工藝、紋飾的設計及其文化內涵,都值得傳承與弘揚。牛河梁遺址陶器為紅山文化的實物載體之一,可以為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供支持。
牛河梁遺址陶器的分組與分期,能夠為深入研究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提供時代依據。研究紅山文化聚落以年代一致性為橫剖面,進行不同遺存關系的研究就需要確定遺存年代。以牛河梁遺址中“女神廟組”陶器為例,僅發(fā)現于第一地點和第二地點,該組陶器證明下層積石冢形成后,聚落的先民在牛河梁第一地點營建獨立于積石冢的祭祀建筑。再從第二地點分析,沒有見到可以確定為祭坑的標識,很有可能是祭祀禮儀發(fā)生了變化。
目前,我國高度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紅山文化在我國北方傳統(tǒng)文化組成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應該被重視,并積極挖掘陶器和其他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遺物的價值,以多種形式進行文化的傳承。通過研究,筆者認為文化傳承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①融入教育領域。當前文化的傳承多采取融入教育領域的方式,通過走進博物館、展覽館等方式,面向青少年進行宣傳,使其能夠了解中華文明發(fā)展進程。結合現代人們的生活,深入剖析背后的文化底蘊。②融入日常生活。遼西地區(qū)早年間每家都還延續(xù)用陶瓷罐、陶瓷鏡等裝飾室內的習慣,隨著陶瓷工藝和審美的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陶瓷類的擺件在尋常人家已經少見。陶瓷開始離開人們的生活,紅山文化的傳承也失去很大支撐。如今傳承紅山文化,需從找回陶瓷及其工藝入手,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和文化特點,繼承并且創(chuàng)新,發(fā)揮文化的影響力,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③創(chuàng)新文化傳承的價值。互聯網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很大變化,以網絡為載體,打造虛擬的文化體驗館和博物館,以陶瓷為文化傳承的實物代表,面向遼寧以及全國進行紅山文化的宣傳,激發(fā)現代人保護和推動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積極性,為文化發(fā)展注入新動力。陶瓷的紋飾和工藝在建筑領域、手工藝品制作領域等,均有很大的價值空間,應該被重視和運用起來。
4 結語
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陶器主要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不同時期的陶器在制作工藝和紋飾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與當時的文化背景以及人們的生活習俗有著緊密的關系。紅山文化富有深厚的底蘊,保護與傳承紅山文化具有使命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鵬飛.探究紅山文化勾云形器的由來[J].文物天地,2020(7):114-115.
[2]方廣智.紅山文化勾云形玉器造型研究[J].美術研究,2020(3):45-49.
[3]焦婧.虢國博物館藏紅山文化玉器賞析[J].中國地名,2020(5):30-31.
[4]田廣林,任妮娜,周政.紅山文化正坐造像與亞非歐大陸的早期中西交通[J].黑河學院學報,2020,(5):6-10,23.
[5]肖鑫,李尤.紅山文化出土玉器的統(tǒng)計學意義初探[J].文化學刊,2020(5):41-44.
[6]李歐.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玉器(七十三)[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5):161.
[7]曹彩霞,孫永剛.赤峰地區(qū)紅山文化研究現狀與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1-14.
[8]洪倩.從地下遺存看紅山文化先民飲食生活[J].西部學刊,2020(6):146-148.
[9]李歐.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玉器(七十一)[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3):161.
[10]雪蓮.蒙古國“石堆墓”“石板墓”與紅山文化積石冢比較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1-7.
[11]施洪威,高守雷,張童心.紅山文化彩陶紋飾藝術思想研究[J].陶瓷研究,2020(1):24-29.
[12]付琳.江南地區(qū)周代墓葬的分期分區(qū)及相關問題[J].考古學報,2019(3):327-358.
[13]蔣剛,陸韻語.河套東部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墓地的分期及相關問題[J].考古與文物,2013(4):69-80.
[14]王爭.燕文化分期研究的現狀與相關問題[J].文物春秋,2015(2):22-26.
[15]孫瀚龍 蔣樂平.浙江浦江上山遺址上山文化陶器類型學研究及相關問題[J].南方文物,2016(3):89-108,88.
[16]周麗.成都平原史前文化陶器紋飾研究[J].江漢考古,2017(1):42-56.
[17]張若衡.試論豫西廟底溝二期文化陶器分期及相關問題[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4.
[18]黨郁,線琦.內蒙古中南部史前石板墓相關問題淺析[J].草原文物,2017(2):56-63.
[19]焦南峰,馬永嬴,王東,等.陜西咸陽渭城區(qū)民生工程漢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7(2):10-27.
[20]劉思文.略談齊家文化雙大耳罐的相關問題[J].學園2015,(31):4-7.
[21]洪開榮.嶺南文化考古學新探—以南江流域出土陶器為中心[J].惠州學院學報,2018(5):35-40.
[22]張星德.紅山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3]華玉冰.牛河梁女神廟平臺東坡筒形器群遺存發(fā)掘簡報[J].文物,1994,(5):54-59,82.
[24]曹彥生.試論紅山諸文化陶器紋飾[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3):65-70.
[25]張朋川.中國彩陶圖譜[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