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菲
摘要:林白的作品聚焦在女性身上,呈現出一種奇幻而神秘的色彩。神秘莫測的女性形象,別具一格的意象,使林白的作品在當代文學作品中獨具意蘊,由于缺失性的童年經驗、童年成長環(huán)境等因素對林白的影響,使其創(chuàng)作風格獨特,讓人深陷其中。林白用她絢爛流動的文風,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充滿詩意的神秘世界。
關鍵詞:林白;童年經歷;創(chuàng)作
一、童年經驗對林白創(chuàng)作的影響
有位偉大的作家說,像我這樣童年不幸的人,要么會成為罪犯,要么會成為作家。柴靜在看見里說:痛苦是財富。可我認為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弗洛伊德說:“幸福的人從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滿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滿足的愿望,是幻想產生的動力?!?/p>
回溯林白的童年經歷,林白曾說過,自己天生就是一個不幸福的人。她之所以不幸福,源于她童年的經歷。她說:“我三歲喪父,母親經常出差,我一個人在黑屋子里生活,充滿了對外界的恐懼和敵視,跟這個世界沒有通道,無法交流。”林白很小就失去了父親,而母親工作繁忙也沒有給予她太大的關心。童年的經歷,使林白性格上變得孤僻、沉默寡言。
“童年經驗”即“童年體驗”,童年經驗是指一個人在童年的生活經歷中所獲得的心理體驗的總和,每個人的童年都是短暫的,但每個人的一生都要受到其童年的“基本選擇”的影響。童慶炳先生寫道:“童年經驗按其類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豐富性經驗,一種是缺失性經驗。所謂豐富性經驗,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質、精神兩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生活充實而絢麗多彩。所謂缺失性經驗,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質匱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殘、壓抑,生活極端抑郁、沉重?!盵1]
對于作家來講,童年的缺失性經驗是刻骨銘心、難以釋懷的,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作家寫作。童年的不幸造成了林白敏感多疑、沉悶、孤僻抑郁的性格。在《一個人的戰(zhàn)爭》這部作品中,主人公林多米出生在一個小縣城,母親負責宣傳計劃生育的工作,家里常常擺放著生殖器模型,這是林多米記事以來對人體結構的最初認識。而林多米的性啟蒙在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之后林多米是三好學生,她對新鮮事物感興趣,有著對死的幻想,與不同的女性朋友交往,而詭異、陰郁的“鬼門關”滿足了林多米對于死亡的幻想,也影響了林多米的欲望。在多米的成長過程中,她的愛情總是渴望著暴力的來臨,在被強暴的時候,她也沒有一點反抗。林白筆下的女性總是帶有受虐傾向的,她作品中的女性的成長總是與性和暴力總是相伴的狀態(tài)。[2]作為女性,絕不媚俗,絕不討好,寧愿像花一樣毀滅,寧愿自己嫁給自己,只要獨立地,一個人地活著,她的戰(zhàn)爭只為她自己?!兑粋€人的戰(zhàn)爭》描述情節(jié)時那種飄渺的猶如臨死之前靈魂出竅意識殘缺又有強烈執(zhí)念似的表達方式,以及林多米童年和少女時期的孤獨、恐懼的心態(tài),實際上也是林白內心孤獨、恐懼的寫照。因為童年的經歷,林白用筆尖創(chuàng)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神秘世界,有著一種夢的荒誕感,不管是寫女人對于男人無限的迷戀,寫女人對女人隱晦而又熱烈的愛,或者是模糊不清卻真真切切的感情,都讓人深陷其中。
林白的童年帶給林白的是自我世界的孤獨,這種童年經驗就像血液殷紅了她的作品,林白的作品主角以女子為主,她總能寫出女性的美,她作品中那寫美麗而有思想的絕色佳人,例如《致命的飛翔》中的北諾,為了得到一些東西,委身于猥瑣的男人身下,清楚明白的交易和毫無情感的性,實在讓人絕望,所以作者讓她以爆發(fā)作為結尾,玫瑰的紅色漫流,灼灼其華的艷紅的木棉花,明亮又閃灼,熱烈而溫柔,她最后可以期待一場致命的飛翔。她說:“真正的生命體驗必是詩性的,真正的體驗必是神秘的”,現實給予林白的是創(chuàng)傷和陰郁,她表現在作品中的則是奇幻而神秘。
二、童年成長環(huán)境對林白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響
地域文化因素制約著作家的文學書寫,謝有順說:“文學的精神固然是超越地域界限的,但文學同時也是有出生地的,作家是要在作品中追問自己的精神來歷的?!盵3]
因此,探究林白作品風格形成的原因,除了林白的缺失性童年體驗,也需要探究林白童年所在的地方,林白成長的地方——廣西北流。
廣西北流是一個邊遠小鎮(zhèn),這是林白人生的起點,北流是林白的精神故鄉(xiāng)。林白在《內心的故鄉(xiāng)》一文中談到:“我成年以前并不喜歡自己的家鄉(xiāng),事實上我更不滿的是自己的生活。我在成長中焦患、煩躁、驚恐不安,時刻盼望著逃離故鄉(xiāng),到遠處去?!睘榱颂与x故鄉(xiāng),擺脫“邊緣人”的身份,1990年,林白義無反顧地逃離,從她的家鄉(xiāng)來到全國的政治中心北京。到了北京之后,她主動向主流文化靠近,甚至封存了與家鄉(xiāng)有關的記憶,可她骨子里包含著的獨特的神秘氣質,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因此林白開始重新審視她熟悉而陌生的故鄉(xiāng)?!案本┫啾龋绷魇切U荒之地。這種邊地身份就是我生命的底色?!盵4]
“北流”是一個荒僻之地,落后愚昧,但是神秘多姿。這種雙重性的地域文化才是林白的創(chuàng)作源泉與生命底色。陳思和先生曾這樣總結南越文化對林白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從北流到北京,幾乎等于是從邊地草間到達世俗權力的禁中,從巫風猶存的自然生態(tài)形式到達百病從生的現代轉型社會,其文化差異之大,精神沖擊之猛,可以想象。那片瘴氣纏繞、毒霧彌漫的土地不僅為這個南方女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了清凄而濃厚的異域風情,面且自然地推動她走向世俗文明的對立面?!薄傲职椎募怃J與絕望似乎與一個來自亞熱帶的水性柔弱女子面對嚴寒、干燥的北方政治文化背景種種不適有關,尖銳和絕望使她易于產生血腥暴力的奇想?!盵5]
總之,缺失性的童年經驗,以及童年的成長環(huán)境,使林白的作品呈現出一種奇幻而神秘的色彩。神秘莫測的女性形象,別具一格的意象,使林白的作品在當代文學作品中獨具意蘊。林白用她絢爛流動的文風,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充滿詩意的神秘世界。
參考文獻
[1]童慶炳:《作家的童年經驗及其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文學批評》1993年第4期。
[2]彭伊玲:《論<一個人的戰(zhàn)爭>中女性的自我認知》,《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
[3]謝有順:《答吳久久,談東莞文學》,《東莞日報》2008年第11期。
[4]林白:《生命的熱情何在———與我創(chuàng)作有關的一些詞》,《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4期。
[5]陳思和:《林白論》,《作家》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