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國的互聯網技術有了很大進展,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yè)各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也給各行各業(yè)帶來了革命,相應的也帶動了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這給傳統媒體的發(fā)展帶來一定的沖擊。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如何更好地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實現新聞報道的突破,這是新時期新聞媒體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也只有緊隨新媒體發(fā)展的脈搏才能推動傳統媒體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媒體要積極適應環(huán)境,加強自身變革和突破,以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本文對傳統媒體新聞報道面臨的困境及其成因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傳統媒體新聞報道在新媒體時代下如何實現突破的策略。
關鍵詞:傳統媒體;新聞報道;新媒體時代
引言
社會民生新聞,指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新聞,來源于百姓生活,同時也受到百姓關注,比如治安案件、糧食蔬菜價格、文化活動等等,都屬于社會民生新聞的范疇。從電視臺來講,很多地方電視臺報社都開設了專門的民生新聞欄目,用于反映本地的社會事件。在以往的,這些地方性的民生新聞節(jié)目,具有較為廣泛的受眾。然而,在新媒體出現之后,傳統媒體新聞受眾大量流失,許多地方電視臺、報社受到沖擊,如何應對,則成為值得思考的重點。
1傳統紙媒新聞報道面臨的困境及其成因
1.1傳統廣告收益下降
傳統媒體不斷被信息化的時代所淹沒,廣告收益呈現低迷的現象,直接影響媒體的發(fā)展。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日前發(fā)布的《中國傳媒產業(yè)發(fā)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中國傳媒產業(yè)總產值達到22625.4億元,較上一年增長7.95%。從細分領域看,廣播電視廣告收入、報刊行業(yè)收入同比下降,而互聯網廣告、網絡游戲等保持增長優(yōu)勢。2019年傳統媒體面臨許多問題,如存在市場萎縮和人才流失等現象,電視媒體也呈現出低迷狀態(tài),面臨增長乏力和馬太效應的雙重壓力。長期以來,紙質傳統媒體的經營模式沒有改變,其受眾的范圍越來越小,呈現出了危機的趨勢。據了解,紙質媒體尤其是報紙的讀者逐漸趨向于老齡化,原因是老年人在操作手機方面不夠順暢,不會使用現代的網絡技術,不能便捷地使用網絡信息化技術,同時看手機老人會覺得頭暈眼花,不能更好地閱讀。
1.2傳統媒體新聞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不強
“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脫離時效性的新聞報道將會導致新聞失去傳播價值。針對新聞事件,民眾希望在新聞事件發(fā)生后的第一時間就能夠獲得最新的情況播報,了解現場的情況。傳統媒體在新聞播報方面,一方面,播放的途徑受到限制,需要在固定的播出時間、固定的頻道進行播報;另一方面,受到程序的限制,新聞信息播出之前需要進行資料整理,制作新聞內容,再進行審核,這些流程下來嚴重降低了新聞的時效性。新媒體的出現,人們能夠迅速通過新媒體了解新聞事件,當傳統媒體在電視播報時就已經失去了新鮮感,這給傳統媒體新聞報道帶來了生存危機,電視新聞報道的關注度、影響度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傳統媒體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1.3新聞報道渠道閉塞,脫離時代
從當前社會發(fā)展來講,新媒體已經成為主流趨勢。對于傳統媒體而言,不應該想著如何對抗新媒體,而要思考如何利用新媒體,借助新媒體的便利,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依托于新媒體實現傳統媒體的轉型升級,獲得重生。然而,一些傳統媒體人士,對于新媒體缺少正面認識,在思想上還沒有轉變過來,對新媒體抱有敵意,這就影響到社會新聞報道向新媒體轉型,從而制約了媒體的發(fā)展進步。
2傳統媒體新聞報道在新媒體時代下如何實現突破
2.1做好信息的篩選和審核工作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各種信息內容充斥網絡世界,影響群眾的生活。為此,新聞編輯應做好信息篩選和審核工作,將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從雜亂的內容中提取出來,經過有效整合,形成有影響力的新聞報道專題。在此基礎上,還應該積極校驗新聞事件的科學性,檢查新聞內容的邏輯性是否符合常理。新媒體背景下,處理信息的難度不斷加大,要求具備較高的信息處理能力。新聞編輯在提升自我時,應豐富專業(yè)知識,強化專業(yè)技能,提升文字編輯能力。隨著信息載體發(fā)生變化,資訊會發(fā)生質和量的爆發(fā),這在人類歷史上的發(fā)展中就能發(fā)現,從紙張到印刷術,信息傳播量大幅增加。人類從工業(yè)時代走向了信息技術時代,信息呈現爆發(fā)式增長。在此期間,收集信息也需要有相應的變化,適應知識的范圍、形式、規(guī)模和存儲的形式。無序的資訊無疑會拖慢人們的工作效率,無價值的信息并不會拓展人們的知識面,還會浪費大量寶貴的時間。由此可見,傳統媒體仍然有與新媒體競爭的優(yōu)勢。對新聞編排要能夠讓用戶從中受益,這仍然是新聞編輯發(fā)展的主流方向。以某數字文庫為例,與智能化的知識平臺相呼應,以網絡環(huán)境為基礎,建設共建共享的知識網絡,不會受到時空的限制,所形成的知識中心可以提供智能檢索功能。在該平臺上,不僅涵蓋經典案例,而且具體介紹熱門方案。同時涵蓋標準技術和前沿技術,將智能產品中的知識整合起來,做到了深度挖掘和科學歸類,訂閱者能享受到高質量的信息服務。
2.2傳統宣傳觀念向新聞輿論理念的轉變
新的理念模式是根據媒介的發(fā)展形勢和發(fā)展體系進行變化的,因此,要想更好地發(fā)展,就要對理念進行創(chuàng)新,將宣傳工作的觀念更好地展示出來,要重點把握好新聞輿論工作,將輿論的內涵和宣傳的內生動力激發(fā)出來,促進傳統媒體在宣傳觀念上的轉變。我們首先解讀一下宣傳的概念。宣傳更加側重于單方面的說服,受眾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環(huán)境中,同時,宣傳的核心內容更多的是讓群眾更好、更快地接受新的觀點和主張,并且通過自己的行動踐行宣傳內容。新的想法要通過新的渠道引入,并且在新的想法展示中不斷對傳統媒體的發(fā)展提出新的要求,通過新要求的展示轉向新聞輿論理念。媒體管理部門應該不斷接受新的理念,并在新的理念的發(fā)展中,向媒體新聞報道中灌輸新的報道理念,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不局限于當前的發(fā)展,不畏縮于發(fā)展框架,利用新時代的發(fā)展理念滿足大眾對媒體的新要求,將新聞知識和新聞內容濃縮,在正確方向的引領下加以創(chuàng)新,在傳統媒體中注入新的元素和新的力量,形成全新的新聞報道理念,將新聞輿論的工作做好,更好地引導社會輿論的導向。傳統媒體要不斷建立完整的新聞傳播體系,更好地運行開展,促進媒體的體系化建設。
2.3擁抱新媒體優(yōu)化新聞報道
對于社會民生新聞報道而言,擁抱新媒體是必須的。拒絕新媒體,相當于拒絕轉型升級,逆時代潮流,這是不可取的。所以,對于社會民生新聞報道而言,就需要積極結合新媒體,開辟新媒體新聞陣地,比如可以入駐新浪微博、百度百家號、UC大魚號等新媒體平臺,也可以開設新聞直播間,讓新聞工作者化身網絡直播,進行新聞報道。積極展開新媒體新聞報道,并且嘗試新聞直播,全面對社會民生新聞報道展開創(chuàng)新,如此一來才能讓社會民生新聞報道在新媒體時代取得切實發(fā)展進步。
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民生新聞報道中,新媒體的發(fā)展,給新聞報道工作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影響。作為媒體人,需要認識到目前社會民生新聞報道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通過有效策略手段,對民生新聞報道予以創(chuàng)新構建,使其能夠在新媒體時代取得更好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彩蓮.新媒體時代有線電視的發(fā)展策略探討[J].傳播力研究,2018,2(21):103.
[2]苑秋莉.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媒體新聞“源”的“多源化”趨勢[J].北方傳媒研究,2017(1):46-48.
[3]薄凱文.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如何突破傳播困局[J].西部廣播電視,2017(23):50.
(中共巴中市直機關工委? 四川? 巴中? 6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