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琴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第一中學 511300)
從初三到高一的兩年化學學習中,學生已經較為習慣無機化學的學習,而到高一最后階段學生首次接觸有機化合物的學習,有些學生對于有機化合物的新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就突然進入到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tài).這就需要教師有更好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了.心理學家懷特的學習理論認為:“人有一種探索和認識外界環(huán)境的內在需要,這種內在需要會引起個體的好奇和探索行為,并表現(xiàn)為求知欲.”簡單的說就是動力和興趣.在新知識的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筆者就“乙酸”的教學簡單談談自己的觀點.
“同學們,你們喜歡吃醋嗎?”這一問題的提出,學生的反應各不相同.有些脫口而出的說“不喜歡”,有些還說“從來不會”,有些也只在那相互笑話……因為大多數學生都是以為教師講的是情緒上的“吃醋”.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說法后,教師再說:“我很喜歡,比如我最喜歡吃醋泡雞爪、還有酸醋排骨、豬腳醋……”學生聽到這里,也紛紛說自己也喜歡,教師隨即引入這節(jié)課的內容——乙酸,又名醋酸.教師以一小燒杯向學生展示乙酸,讓學生結合生活認識描述其物理性質.一節(jié)課的開始,學生就感覺到輕松,這對接下來的教學準備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
1.探究酸的通性
2.探究乙酸的特性
問題1“為什么喝紅酒的人會說喜歡1988年的拉菲,而不是說拿昨天釀的酒來喝?”,問題2“廚師燒魚時常加醋并加點酒,這樣魚的味道就變得無腥、香醇,特別鮮美.這是為什么呢?同學們知道其中的道理嗎?”教師拋出這樣的疑問,引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教師通過實驗演示——乙酸與乙醇的酯化反應.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可以認識實驗所需儀器和用品,以及對實驗的整個過程加深印象,同時知道酯化反應是比較慢的,需要加催化劑.實驗過后,通過聞產品讓學生知道酯化反應生成的酯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進而解答前面提出的兩個生活問題.之后教師通過乙酸乙酯的生成,引導學生分析酯化反應的斷鍵、成鍵原理(如圖1),并練習其它酸和醇的酯化反應化學方程式書寫加以鞏固.
圖1
乙酸的酯化反應是它的特性,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及時練習鞏固,加以掌握.水果中由于含有酯類物質,所以都會具有一種特殊的水果香味,教師為了鼓勵學生主動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提前準備好蘋果、香蕉、菠蘿等等水果,獎勵給主動上黑板書寫酯化反應化學方程式的學生.這把學生的學習推向了高潮,學生們爭著表現(xiàn)自己,并且還有主動上來點評修改的.這樣既可以避免無人愿意出來的尷尬,又可以鼓勵到水平不一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練習如圖2所示).
圖2
整個課堂都在一種輕松而又緊湊的氛圍中進行,師生之間的互動都是圍繞著知識點進行,讓學生帶著疑問一層層地攻破.最后為了讓學生更清晰本節(jié)的重難點,可以用乙酸的結構式表示出乙酸的兩個主要性質及反應時的斷鍵位置(如圖3所示).
圖3
生活是知識和經驗的源泉,是人們從長年累月的生活經驗的積淀中提煉、抽象出來的產物.在教學中,教師應將教學融入生活,將生活融入教學,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在將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生活中去,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更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